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鼎边趖
鼎边趖源自福州风味小吃“鼎边糊”、“锅边糊”,其来源主要有二说:一说是南台下渡一带,3月间迎“大王”(土神),家家户户煮锅边糊;另一说则附会了一个爱国主义色彩的故事:1563年,明将戚继光打击倭寇时,百姓为慰劳军士,浸米磨浆,准备精制各种粿食;忽然一匹快马带来紧急军情,谓倭寇正策划偷袭军营,戚继光乃决定提前拂晓出击,然而未干的米浆做不了粿,百姓匆忙间将做馅用的肉丁、香菇、虾干、小白菜、葱放入锅里煮成汤,滚沸待再倒米浆入锅搅拌,让将士吃米糊以暖暖身子,没想到竟大受欢迎,一位老人将锅边铲下的米浆卷片盛一碗给戚将军,“老人家,这是什么啊”?“锅边糊”。
后人有诗赞曰:“抗倭参将出奇兵,父老纷纷夹道迎;浸米磨浆忙彻夜,锅边糊里见深情”。
正宗鼎边糊的作法是先将大米磨成米浆,以纱布装虾皮末煮成虾汤;大锅内的清水煮至七成熟时,分4次沿鼎边浇米浆入锅内,再放进蛏干、香菇丝、丁香鱼干、葱、蒜和虾末汤调味。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福州的鼎边糊又叫“粿店”,兼卖蛎饼、芋粿、红白糖粿,最出名的老铺是“惟我什锦锅边糊店”,配料另有鸡鸭肝、目鱼干。
台湾鼎边趖则多兼卖卤肉饭,近年竟也卖起真空包装了。我几次在信用卡会讯上看到“基隆名产鼎边趖”的广告,“鼎边趖”是什么意思?广告传单上说“‘趖’原意是指液态物爬滚的动作,将在来米磨成的米浆沿鼎边趖一圈,鼎中放一些水,鼎边用火烧热,一面烤,一面蒸,用这种方法做成的美食叫鼎边趖”。
这段“趖”段叙述有问题,广告谓“趖”是“液态物爬滚的动作”,语意出自何处?案趖,音梭,走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日落。《说文.走部》:“趖,走意”,段玉裁注:“今京师人谓日跌为晌午趖”;后蜀欧阳炯的词〈南乡子〉:“铺葵席,荳蔻花间趖晚日”。若以闽南语发音,鼎边趖的“趖”则另有“挲”的意思,意谓浓稠的米浆沿大鼎内侧抹挲一圈,米浆挲过一圈,鼎内上缘即形成白白一片,经鼎中水气什腾,再以刮落入汤里,乃有了烤、蒸、煮的工序。
鼎边趖是比较不普遍的台湾小吃,可能是制作上稍繁琐;这种米食汤品的繁琐,具现于工序和食材。
制作鼎边趖最好用大锅大灶趖煮,米浆才能表现爬滚的动作,也才会有弹牙口感;若自己在家制作,限于锅具,只好改成煎粉皮,或以粿条取代。除了主角的趖,最重要的是那一锅高汤,须用大骨或蚬熬制,绝不可偷懒依赖味精。那大锅里起码超过10种配料:香菇、金针、笋丝、蒜头酥、芹菜末、高丽菜、肉羹、虾仁羹、虾米……尤其少不了笋丝和提香的芹菜末、韭菜末。
无论配料如何,趖才是真正的老大,是主角,趖的弹牙口感远非粿条所能取代。
鼎边趖是我惊艳基隆庙口的开始,那汤鲜甜得不顾舌头烫伤的危险;白白嫩嫩的粿片虽然已改成预先制作,仍弹性十足,在你刚想轻轻咬一口时,它竟已主动般溜进嘴里,彷佛舌头之外的另一个舌头,调情般滑来滑去,香味充满。
鼎边趖需趁热食用,否则滋味全失。有一次我在南门市场边吃到一碗失温的鼎边趖,趖又缺乏弹性,口感似粿条,害我沮丧了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