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信息革命与没落的“19世纪型”企业

我是从日立出来的。当初同期进公司的大约有1000人,许多新职员都是从大学里招募来的。我们必须在8点之前就到公司,先打上计时卡,然后埋头工作,到了下午约4点45分的时候公司会响铃,这时就可以不必工作了。或者还可以再加上两三个小时班,领些加班费,这样就可以不用奖金而用加班费购买家电等东西了。以前的时代就是这样,我们要为公司贡献自己的身体健康。公司完全束缚着我们的时间,一天究竟做了多少工作并不是业务评价的标准。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从19世纪工业化社会孕育而出的企业经营模式。

像基恩士和耐克那样的公司在这点上则完全不同。在耐克工作的职员随时都可以去公司,当手头工作忙得差不多时,就去公司的运动训练馆放松一下,练上一身汗。在运动馆碰到公司董事长菲尔・奈特也不稀奇。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晚上,公司也照常开门,职员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候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就像在大学里一样。职员们把公司叫做“校园”,耐克的董事长奈特曾在斯坦福大学攻读过工商管理,他为公司营造了一种校园般的氛围。

另外还有史克威尔(SQUARE)公司,该公司推出的《最终幻想VII》销售突破了300万套。在史克威尔公司,你每天只要在公司待五分钟就可以离开。公司里的一些人还可以把一年中1/3的时间都安排成假期,甚至有时去海外玩儿的机票也能拿到公司报销。为什么?这是因为设计者的工作跟你“在哪里工作、工作了多少个小时”毫无关系。在这家公司里大家反倒有这样的共识:“不会玩儿的家伙就开发不出好程序。”

此类公司的飞跃发展说明,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步伐的加快,甚至连企业的形态都会发生改变。这就意味着那些一味强调“我们公司人事管理制度相当完善”、“工资很高”等待遇优厚的公司,那些只让你从9点工作到5点,加班的话还另发加班费的公司将来只能破产。对于今后打算创业的人来说,成立这样的公司只会成为“冤大头”。在“19世纪型”大企业所做的工作里,必定有能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工作的好方法,创业的机会也就在这里。

本・罗森创立了康柏公司,据说他的兴趣就是打败IBM那样的已成权势集团的大企业。而事实上,康柏也真的生产出了价格更低廉的电脑,结果一举成为比IBM规模还要大的公司。罗森说了句“太爽了!”,就功成身退,现在他又开始开发汽车了。

前几天我和罗森通了电话,他说:“没想到IBM这么容易对付,这次我的目标是更有竞争价值的通用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竟然使用效率低得像在路上洒汽油一样的发动机,浪费我们人类宝贵的燃料资源,简直太愚蠢了。一想到这样的公司都能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我就生气。我要造出燃烧率高出它好几倍的车,打败通用。”

以前在日本,一般都认为小企业根本无法与松下电器那样的大企业竞争。但现在,随着权威思想的改变,人们开始有了“大企业是冤大头”的想法。

所谓“权威思想”就是支配整个社会的一般规则。例如,天动说曾经就是权威思想,所有的人都相信太阳在围绕着地球转。而就在此时,伽利略、哥白尼出现了,他们唱起了反调,说:“与其认为太阳转,不如认为我们地球在转更能简单地解释一些现象。”最后证明他们的地动说是正确的,这就叫权威思想更替。同样,我认为从现在到今后的5年期间恰好是权威思想更替的时期。

用阿尔文・托夫勒的话来讲,这叫“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化浪潮,第二次是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信息化浪潮。信息化浪潮会使所有的东西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