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导读:重评蒋介石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吕芳上
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一、“继承性创业者”的难局
日本评论家山本七平著的《帝王学》,从“贞观政要”中体悟领导艺术,提出“继承性创业”的概念,认为无论是唐太宗或德川家康都属於继承性的创业者。乍看之下,这一名词似乎矛盾,其初意是指后继的领导者打开局面时,勿忘初志,保持前人的创业精神,实乃兼含创业与守成二义。创业属阳刚,辛苦奋斗才能获得;守成是阴柔,必深处“忧患慎重”之中。蒋介石一生矢志恪守孙中山主义、遗志。1920年代孙由建国走到主导政治新局,志业尚待展开而撒手人间,蒋以军事强人、黑马姿态获取大任,且以孙的继承者自居,既要守成还得创业,革命历程矛盾纠结,险象环生,艰苦备尝,终其一生实未曾完成建国使命。蒋介石初期自视为革命家,既握大权,还常慨叹“无组织、缺人才、没情报”,对立者迭起,被视为保守主义者、现实投机者,终与民主斗士无缘。1949年避难台湾,自认感受平生未有之辱,人亦多以失败者视之。虽以顽强意志,亟思再起,但终赍志以殁。这位“继承性创业者”盖棺之后,几十年来其事业肯定、否定由人,称他矛盾一生、一生困顿,实不为过。蒋介石的确是20世纪复杂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要写好他的传记并不容易。
二、制作的蒋介石
蒋介石(1887~1975)个人的奋斗史,可以反映民国历史发展的许多重要面向,他辞世三十年仍然看不到一本好的传记。根据柏克(Peter Burke)的说法,像法国路易十四这样的“伟人”,形象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当然也可能被他的敌人“丑化”。从1920年代初叶开始崭露头角到70年代中叶过世,蒋从来就不是没有争议的政治领袖,对他评价的消长,正反映了政治的现实与时代的剧变。早期的传记、年表,如《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毛思诚编,1937年),熊式一的蒋介石英文传记(1948),董显光的中、英文《蒋总统传》,秦孝仪主纂《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978年),甚至於透过日人古屋奎二执笔的《蒋总统秘录》(1974年),多是出自官方授权,刻意型塑“伟人”形象做为宣传利器,其中多数的作品看不到蒋介石这个“人”。在中共开动反宣传机器之前,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1947年)应该是较早从政敌角度“揭发”蒋的负面书;待二战后到70年代,国共斗争激烈化,中共出版《人民公敌蒋介石》(陈伯达,1948年)、《金陵春梦》(唐人(严庆澍),1958年)、《黑网录》(陈少校,1963年)等书,贬抑蒋为“流氓”、“草包”,把蒋等同“卖国贼”、“人民公敌”、“帝国主义走狗”,很影响大陆一般人对蒋的观感,甚至成为当年台湾留学生出国必读的海外“禁书”,影响不可小觑。西方的早期著作,如林百乐《蒋介石的中国》(Paul M.A. Linebarger, The China of Chiang Kai-shek: A Political Study, 1941)、项美丽的《蒋介石别传》(Emily Hahn, Chiang Kai-Shek: An Unauthorized Biography, 1955)、白英《蒋介石》(Robert Payne, Chiang Kai-shek, 1969)等,内容仅及蒋的前半生,不严谨也不完整。
1975年,蒋介石过世之后,在台湾学界首见的蒋传,是出自擅长“细说”历史的黎东方,《蒋公介石序传》(1977年)或因系匆忙推出的应景之作,最多只能是相当粗糙的“浅议”书。随后几年,台湾民主化,史学研究的钟摆,摆向政治史、人物研究之外的领域,国共关系虽开始改变,政治史材料也空前开放,但国共历史却都引不起史学界的兴趣,蒋生平的研究也几近停摆。不过,90年代台湾同时出现了对蒋看法截然不同的两本传记。1994年,旅美史家黄仁宇出版了《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当时蒋日记还没开放,黄辛勤地淘沙捡金,从毛思诚、秦孝仪及古屋的书中截取日记作为素材,用惯用的“大历史”手法,把蒋的错失归咎於时代,给人家“小批大捧”的印象。1995年李敖、汪荣祖合作出版的《蒋介石评传》,引人瞩目。李说要“以好的传记来写他坏的一生”,批判味十足,这种几近“自力报复”的蒋传,有学者评之为“雷声大雨点小”。
有意思的是,这些年中国大陆学界对蒋介石看法有了转变。不过在80年代前后,仍可明显看出中共的态度决定了学者的角度。最近二十年来,大陆学界连续出版过蒋“生平”、“传”、“传稿”、“评传”、“外传”等,不下十数种书刊,仍多在特定意识形态内打转,不免“戴帽”、“穿鞋”贴标签,看不到“学术”。1980年代初期,荣孟源以“封建吸血鬼的儿子”、“上海流氓”为蒋的身分定调,杨树标以“肯定”、“否定”分阶段给蒋定位,到近年有限度肯定蒋在抗日时期正面的战场领导地位,直到90年代才给他“民族主义者”的称号。对蒋而言,或许得来不易,但严格说大陆学界还不能不听“党”的话。世纪末,有些学者(如杨天石等)开始以扎实史料为基础,以专题研究还蒋本来面目。但迄今仍看不到一本完整学术性的蒋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同样的转向也在西方出现。70年代美籍华裔学者陆培涌(品清)写过一本用心理史学解释蒋介石的青年时代专著(Pichon P.Y. Loh, The Early Chiang Kai-shek: A Study of His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1887~1924, 1971),很具学术意味,可惜他没能看到后来才公布的《蒋介石日记》。蒋过世之后,写过戴高乐和斯大林传的英国传记作家柯如齐(Brian Crozier)与前香港《大公报》资深记者、被中共视为”叛徒“的周榆瑞(Eric Chou),两人合写的《失去中国的人》(The Man Who Lost China: the First Full Biography of Chiang Kai-shek, 1976)号称第一本蒋介石全传,内容却沿袭70年代中共官方对蒋的论调,以二手材料认定蒋教育少、思想保守,头脑简单、缺乏创见,反共不反日,是战术家不是战略家,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可谓陈说毕见。有意思的是这本70年代的应景批蒋作品译成中文,1992年先在蒙古呼和浩特出版,当时未受注意,到今年(2010)改由北京国际文化公司重新包装上市,却大大引起媒体瞩目。中文版把合著者周榆瑞的名字刻意抹去。21世纪初的译书,竟引导读者回到70年代对蒋的认识和评价,令人诧异。
80年代之后,美国历史学者开始自由进出大陆实地观察与研究,“一觉醒来回到解放前”,对文革、对现实中国的重新认识,使汉学家重评毛泽东的个人和时代,相对的也重估蒋介石的个人与时代。芝加哥大学的艾恺(Guy S. Alitto)在1986年发表《西方史学论著中的蒋介石》长文,代表西方学界重评蒋介石历史地位较早的呼声。2005年,香港南华早报记者范比出版他的新作《委员长:蒋介石和他失去的中国》(Jonathan Fenby,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Chian He Lost, 2005),号称是近30年来第一本蒋的传记。范比以西方人角度,抛开国共两党的观点和框架,试图由蒋介石的发迹到中国大陆沦失的历史过程中,寻求蒋的角色、美国对华政策的得与失。他对蒋和毛俱无好感,但在“成王败寇”的意识下,仍不免对蒋有武断批评。他有新闻记者的文笔,行文引人,可惜讨论历史重要事件多用二手材料,谈到蒋氏夫妇个人生活问题,多人云亦云,又喜欢用假设语式,不符史法。尤其以1949年为断限,终有所不足。
显然,加工制造写一定看法的蒋介石,不难;写不带成见、真实的蒋介石,不易。
三、追寻“凡人”蒋介石
为历史人物作传,要能不曲笔、不隐恶、不虚美,前提是要有宽松自由的社会与政治环境,能找到关键性原始材料。过去中外学界对蒋介石的研究,都受制于“政论”与“成王败寇”式的论定,拥蒋、贬蒋各趋极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蒋介石”这一人物的历史仍未有学术研究的成熟时机;另外就是史料迟未开放,学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近年这些条件几全成熟,西方学者最能掌握先机的是陶涵(Jay Taylor)。
2009年,曾为委员长之子立传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陶涵,在哈佛出版为学界瞩目的新书《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这本书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方法与范围上,大大弥补过去研究的不足。大量使用一手史料,尤其作者是西方学者大量利用2006年才开放的蒋介石私人日记的第一人,这是本书绝大特色。同时作者以过去研究蒋经国的基础,扩大且较为详细地讨论台湾时期(1950~1975)的蒋介石,相当程度地超越前人的论述,蒋一生功过因此有了异于往昔的完整交代。陶涵的文笔极好,特别是刻划蒋和他身边人物细腻动人,对史事解说常有肯棨论点,画龙点睛之术更教人佩服。也许因外交官出身,书中对中美外交关系论述最多也最精到,史迪威事件虽属旧题仍具新意,50年代后金、马外岛的弃与守,曾见中美之间的外交角力,作者甚至认为蒋多次以“勒索”方式办成外交,读来偶会啧啧称奇,但也见到蒋介石顽强特质与灵活一面。至於“反攻大陆”的虚与实,恐怕不是只靠单方面的外交文书就能推定的。书中有些论断难免牵强,例如作者不认为西安事变有什么关键性影响,说法不足服人;谈蒋与周恩来亦敌亦友的关系,靠密使来推定,谍影幢幢,不无大胆。书中显示有些问题确是一个洋学者不敢多碰的,例如蒋介石与传统文化,特别是蒋对宋明理学的兴趣;例如蒋的复杂人际网络,兼及党内派系和党团关系;又如蒋日记中所表现的内心世界等,均描述不足。本书也不讳言蒋的矛盾性格,最严重的是个人清廉但却纵容部属贪腐,最后自食其果。总的说,本书对蒋一生的评价正面多于负面、功大于过、誉多于毁。对台湾学界而言,有些论述或有似曾相识、老调重弹之感,但放在西方学界或中国大陆观点下,这绝对是一本翻案性很强、适时“重评蒋介石”(Re-assessing Chiang Kai-shek)的巨著。
作为历史研究者,对蒋介石的了解:是一介凡人、一个继承性创业者、又是中国近代动乱历史的时代见证人。论者早已指出:蒋既是军人也是政治家;是儒者又是基督徒;是革命家又是传统的护卫者;出身农家,却与富豪名媛结褵;一生致力民主理想,执政时却难脱独裁形象;一位重视克己修身的道德家,却不免容忍官员贪腐。他的确具有时代矛盾与冲突的色彩,但也决定了近40年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国共斗争中,他是输家,但对近代中国确有诸多贡献。他在台湾时期的政治建设与措施,有可褒亦有可贬,但力图与西方接轨,走向现代化也是不争的事实。蒋介石算不上是枭雄,也称不上是圣贤,要准确研究蒋的一生,这些论说都算面太广、实太虚。蒋介石比毛泽东幸运,因为他较早步下神龛成为“凡人”。至此,历史研究没有拥蒋、反蒋的问题,学者只想知道蒋究竟是怎麼样的平凡“人”?做出过什麼不平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