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正文 皖系「帝国」(2)
所谓府院之争,就是总统府和国务院之争,也就是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争。袁世凯之后的北京政府,是临时约法规定的民元体制,介于法国的半总统制和议会责任内阁制之间,一种相对权力关系比较模糊的制度形式。这种仓促形成的制度,本是当年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之际,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而安排的权宜之计。这种体制在袁世凯当家的时候,已经被实际上改成了总统独裁制,无论是总理还是后来不伦不类的国务卿,都是挂名的。段祺瑞之所以同意回归临时约法的体制,首先是出于反袁势力的压力,这个压力让老袁众叛亲离,老命不保,继任的他,不打算继承袁世凯的负资产,因此只有改弦更张,回到民元体制,大家都能接受。其次,也因为他对民元体制的看法,并不认为那是半总统制,而只当它是责任内阁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理实权在握,而总统只是一个幌子。借此抬出向有菩萨之称的黎元洪做总统,并不耽误他对实权的掌控。尽管让一向为他看不起的黎元洪摆在他的上面 [ 论在清朝的资历,黎元洪远不如他,他当军长的时候,黎元洪才是一个小旅长 ] ,但在实权和虚名之间,他还是选择前者。其三,向民元体制回归,也是对前阶段袁世凯作为的一种修补,段祺瑞虽然是个武人,但当时对西方代议制的迷信,却是一种大趋势,段祺瑞也不能例外,也幻想着可以通过这种制度的正经运作,获得成效,改变中国的面貌。
然而,遗憾的是,真的操作起来,段祺瑞发现事情完全变了味。在他眼里的责任内阁制,到了总统府那里,则是半总统制。身为国务院的秘书长小徐 [ 树铮 ] ,视总统为盖章机器,“指挥黎氏画诺”。1虽说跋扈了一点,但如果真的是责任内阁体制,倒也不太离谱。但总统府方面却受不了,性子柔和的老官僚张国淦做总统府秘书长时,还能勉强维持“和局”,换了出身报界的参议员丁世峄,双方立即剑拔弩张,斗了起来。双方的秘书长各自草拟有关府院权限的条例,骨子里无非是责任内阁制和半总统制的制度分歧。按道理,这个从临时约法就留下来的问题,本可以通过议会加以解决。但是当时的议会,并没有这种制度上的自觉,刚从帝制结构中走出的议员们,做了民意代表,却只当是在做官。当时之世,不唯握有实权的武人不明白在代议制下的本分是什么,就是民意代表,也是如此。大家对权力纷争有兴致,但于制度建设却无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