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去大陆读书干嘛?

2013-10-21 11:09:17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我一直不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

 

成绩一般,长相一般,是台北万千女孩中最普通的那一种。

 

生平也没有做过什么改变自己一生的事,我羡慕身旁可以去新加坡澳洲打工、去澳门当赌场员工、去菲律宾五星饭店工作的朋友。他们很有勇气,我只会在爸妈的「不要去,那里很危险」中甘瞪眼。

 

2011年,秋,大四毕业后,我终于自己做了一个决定。我申请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去大陆读书在台湾仍不是常态,多数赴大陆就读的是台商小孩。

 

去大陆读书?为什么去大陆阿?

 

有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想逃开家人对我的管制。

 

说真的,我根本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大陆。

 

国小时,我很讨厌被当是外省人。

 

初中时,大陆地理让我背到大哭,很讨厌大陆。

 

高三时,"大陆”一直频繁出现在新闻里,但我对它的概念停留在脏脏脏。

 

直到大四上学期时,我开始玩豆瓣,我开始有大陆网友,我才真正听到他们的想法。

 

我才改变了「大陆人就是很吵,大陆就是脏乱差」的刻板印象。

 

到大陆后,我忙着做三件事:

 

吃烧烤和牛蛙。

 

去五道口喝酒。

 

和男人约会。

 

2011年我从大学毕业,正好赶上22K的风暴。

 

22K是政府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难就业的窘境,推出的「大学毕业生实习方案」。企业雇用一个大学毕业生,由政府补助薪资再加上台湾劳保健保(劳工保险与健康保险),而薪资正好是两万二台币,也就是22K。

 

此举或许是出于好意,但也拉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薪资。关于22K的争论在台湾到现在仍没停止,连政府官员教授精英都无法断定的议题在此不多作说明。不过,可以先谈谈为什么大学生拿22K在社会会出现这么多反弹。

 

2013年台湾的法定最低工资,也就是政府保障的最低薪资是18780台币,工读生每小时为109台币。不论学历不论工作,每个人都可以拿到这个数目。而台湾的大学生,哪怕是来自全台湾最优秀院校的台大毕业生,拿着只比法定工资高一点点的薪水,让许多大学生无法接受。因此,「22K逼走优秀人才」这样的报导在过去两三年频繁出现在台湾媒体上。

 

不过,媒体的报导是真是假也无从考究。因此,我就讲讲我们班上同学的就业情况。

 

在台湾,四到六月企业会开始招聘,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高峰期普遍在六七月,而毕业典礼通常是六月十几日。也就是说,邻近毕业典礼甚至是毕业后,毕业生普遍才会开始行动。

 

当时,媒体上专家学者天天在呼吁「台湾经济不好、就业局势严峻,请同学早作准备」。但咱们班同学可轻松着,照样吃喝玩乐打工。而我是个超级纠结紧张的处女座,「早早」地在毕业前一个月找到工作。

 

六月底七月初,在我身边同年毕业的朋友里,我是最早投入职场的。七八月我忙得不可开交,而我的同学朋友们至少还有三分之二在晃悠。

 

多数朋友会用自己打工的钱去旅行,旅行完回到家继续吃喝,慢悠悠地投递简历。有人想不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就选择去澳洲纽西兰美国加拿大或日本打工游学,或是继续在打工的地方作自己喜欢的工作。

 

我身旁的朋友,普遍在九月十月后才陆续工作,而本班当时就业的情况不错。至少就我所知,没有人拿所谓的22K。大家普遍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隔几个月存到钱就去香港日本自助旅行。

 

至于我,对当时的生活虽然不太满意也没有怨言。我当时一个月是三万台币工资,以一个文科学生而言,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工资,不特别差也不特别好。我从小就是这样,一直没什么突出点。

 

但,我一直羡慕别人,我觉得他们比我潇洒。

 

我身旁的朋有许多不在乎工资多少,他们上班时间固定,做自己喜欢的事,存到钱就出国玩。我们班的同学并不认为进大公司有多么好、多么令人羡慕,相反地,很多同学还很同情在大型外商公司工作的人,因为他们忙到没时间和同学聚餐。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快乐,是我班上同学的普遍想法。他们不会着急找工作,合适自己最重要。而我,始终是一个浮躁的人,急匆匆地找了一个工作,麻木地活着,不快乐也不痛苦。

 

然后,一位(正在暗恋)的朋友美滋滋地说有喜欢的女生,而那个女生自然不是我。

 

当天晚上,我随意浏览了网络,就正好浏览到北京大学的网站。

 

「世界这么大,说不定去北京不错?」突然冒出这莫名的想法。

 

然后,我着手开始准备。

 

至于为什么是大陆?

 

很简单,因为我害怕GRE考试。

 

既然决定了,我就开始着手申请,然后发现还真是困难重重。

 

赴大陆读书在台湾不是主流,我是我们科系第一位申请大陆学校的学生,学校教授能给的建议非常有限。网络上的信息真真假假也不靠谱,所以最后我打电话去给代办公司。在代办公司小小的办公室里坐了一下午,得到的信息就是──哎呀你想申请的学校是独立招生,我们没有办法帮妳。不然你换间学校?复旦大学济南大学都非常多台湾人申请的。

 

最后我只能自立自强。

 

我申请的是北京大学,其他大陆学校都必须到香港参加统一考试,而北大是独立招生。第一步骤先寄资料、第二阶段面试,最后决定录取与否。

 

当时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实在有限,我像无头苍蝇一样准备了厚厚一叠自己背都背不完的资料。多亏了我四年努力不懈的成果,学习成绩算是良好,还有一些「看起来」很牛的作品集。我准备了大概快三公斤的资料,丢进盒子里,然后全寄到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一所非常酷的学校,在2012年二月底三月初,我接到来自北京的电话,通知我去面试。面试时间,是在两个礼拜后,地点在北京大学。

 

家里陷入一阵慌乱。我爸妈沉浸在「什么?我家笨女儿竟然可以通过北京大学的第一关?还可以去面试?」的震惊中,我姐姐则是很开心,她可以藉着「陪妹妹面试」的机会到北京五日游。

 

到北京之前,有一些大陆朋友告诉我,哎呀现在北京可进步了,你去了就知道,那个建设多好多好呀,人们多有钱多有钱...

 

我明白许多大陆人对于城市进步的自豪感,但对我而言,我真心不觉得把楼盖得高、把马路拓宽就叫进步和建设好。一个城市是否进步先进取决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公共运输对残疾人士是否便利、行人走在行人道上是否能不跌跤、排水系统是否顺畅、公共厕所是否整洁、物价与人们收入是否平衡,这些真的比高楼和商场更贴近人们。

 

到达北京后,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乘着机场快线,看着窗外飞奔而过的景色。

 

失望,这是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

 

一片片一模一样的高楼,很多很多「很进步很繁华」的商场,我突然有点失望。我知道大陆正在迅速发展,我也明白北京是首都建设的必要性。但我还是失望,我总觉得心里的北京没有了。这些建筑物放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样,没有北京的感觉。

 

就是「首都」,仅此而已。

 

我期望的是,在进步时还是能看到那些古老的胡同,以及浓厚北京口音的老人们。可以拿着糖葫芦,在胡同里转到迷路,坐在路边摊吃北京小吃。

 

所以,当我们到达住宿的民宿时,实在太喜欢那个环境了。那在安定门地铁附近,胡同和北京小吃林立,我和姐姐没事就在附近转胡同。我总觉得这里才是北京,王府井那一片商场不过就是富人血拼、穷人仰之弥高的首都。

 

我真心期望,北京除了是繁华进步的首都,更可以是保留浓厚文化的老北京城。只是,在这样迅猛的发展下,十年后或许已经没有老北京这三个字,只有「首都」。

 

这是进步的代价,和污浊的空气以及被牺牲的环境一样,但不到几年后许多人一定会后悔。

 

五天的北京行程在必要的观光景点中渡过,对于北京,那时的我不喜欢也不讨厌。

 

我真正爱上北京,是2012年9月以后的事。那时我确定成为北京大学研究生,也确定会在北京待至少两年。

 

2012年夏天,蝉鸣唧唧,我告诉了身旁所有亲朋好友「我要去北京了」。由于台湾人普遍对大陆风土民情的不了解,我接受到许多关爱的问后。

 

问得最多的都是──

 

为什么要到大陆读书?

 

去大陆读书干嘛?

 

阅读 ‧ 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