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传说中的贫富差距

2013-12-20 20:01:16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大陆在经济发展下,盆富差距扩大,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差距是XX倍...」

 

「在北京,许多年轻人租不起房,几十个人挤一间住在地下室,地下室滴滴答答地漏水...」

 

「来自某农村的某某,家境贫困但好学不倦,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

 

这些新闻时不时会出现在台湾电视新闻上,想到大陆,很多人会连结到贫富差距。不过在台湾我们对于贫富差距这四个字没有太大感受,在台北路上、商场、夜市里,除了乞讨者外,不管是工人、农民、劳动阶层和白领,大家看起来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在台北地铁上,你分辨不出哪些人是低工资劳动者、哪些人是高工资白领。从台北到经济较不发达的东部地区,你也感受不到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你只是看到蓝宝坚尼跑车、帝宝豪宅时会羡慕忌妒恨地啐一声:「台湾贫富差距真大,看马英九做得多烂!」

 

那时贫富差距对我而言,就是菜鸟新鲜人每个月5000的低工资、住公寓套房,和大老板月收入几百万、住豪宅的差别,这就是我认知的贫富差距。

 

到北京后,我才体会到传说中的贫富差距,或者说,阶层差距。

 

一开始到北京,什么都很新鲜,很兴奋地和同学四处玩。

 

我对大陆同学的第一个印象,说来奇怪,就是───我觉得大陆同学好、有、钱、啊!

 

话说九月中开学后,同学说唉呀你才刚来,跟我们一起去买衣服吧!

 

好呀好呀!

 

上班一年后,重新回归学生生活的我,又回到了大学时期的寒酸心态。在大学时,我们呼朋引伴去买衣服,固定去的会有以下地点───五分埔、西门町、师大夜市,这几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

 

一是多买两件可以砍价,二是款式虽然没特色但也可以穿出去,三是超过一百元(人民币)就是中高价位了,普遍在八十元左右。

 

如果想买好一点的衣服?三个字,优衣库。

 

所以,当大陆同学拉我去买衣服时,我很自然地期待着:应该是去某些便宜划算的地方吧?同样是学生嘛...

 

结果,我们到了中关村商场...商场?!

 

大学四年,我和同学去商场都是去美食街,顺便(忌妒地)调侃那些在商场买衣服的讨厌鬼──在商场买衣服好笨喔、这样的价位西门町可以买五件说...就是屌丝!

 

顺便说一下大学四年以来,我花自己的钱吃过最贵的一餐是在毕业前,和朋友去吃牛排套餐,一个人一百五十,还记得那时的心情就是───噢噢噢一百五的牛排!好神圣好好吃啊!

 

写到这里我必须反省自己,为什么我大学四年都跟一群屌丝瞎混!混成今日的小气性格!(好像我还活在物资匮乏年代那样...)

 

台湾的商场常常打折,从九折七折五折三折到最终特价,所以价位不至于高得吓人。但北京的商场什么都贵!连在台湾很便宜的韩国化妆品也很贵!而且商场购物的人潮汹涌,这样的人潮我在台湾不是没看过,但只出现商场周年庆打折、或是「均一价39元」的便宜店里。

 

对刚到北京的我而言,商场没什么折扣就算了,竟然还这么多人买!我同学他们竟然真的会在商场试衣服、买衣服!衣服一件竟然要三四百人民币!

 

我清楚记得当时的冲击,回去后立刻告诉家人朋友这个重大发现,得到了预想中的反应───看看人家的消费力!天啊祖国人民太猛了!我还会和跟我一样寒酸的台湾朋友一起窃窃私语,这些人竟然会到商场买东西,真是太有钱啊,哪像我们去五道口批发市场...这种西装外套我都淘宝买一件49元的...

 

看看看,这就是很讨厌的酸葡萄心态!

 

又过不久,我因为脑袋一时短路而买了一双两百五十元的超高高跟鞋,但完全不实穿。台湾友人知道后狂骂我浪费,一千多元台币的鞋啊!多贵!

 

而大陆朋友的反应是,两百五十元?挺便宜的鞋啊!

 

我再次被震惊了。

 

后来我和台湾朋友及外国留学生去了几次便宜的批发市场,商场和这里的环境天差地别,质量也是差到不能再差。

 

难怪大陆人疯淘宝!难怪淘宝这么流行!

 

一开始到北京,属于关光客兴奋期,周围同学多数属于中产阶级,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就是不愁吃穿,但诚实地说...花钱真的比我以前的台湾同学还「狠」。(当然,这是个人经验。)

 

而且,我们还会听说某某某的姐姐在某单位,哇一个月一万多,某某某师姐在什么大公司,年终奖金领了多少多少...电视上「农村来刻苦读书的孩子」我根本没碰到,农村学子的印象也渐渐淡去,变成「大陆同学很有钱」的片面印象。

 

一开始,很菜很笨的我得出的浅薄结论就是───天阿台湾真完蛋了,看看人家北京,消费力真不是假的,大陆人好有钱啊!

 

但这个想法没维持多久。

 

某次和一个姐姐吃饭,她说,你知道北京有多少人月收入不到三千、有多少人是缩在一起挤一间小房间、有多少小孩没读书、有多少农民工睡在外头...

 

某次我想去学校附近的屈臣氏,但找不到,就问了一个约十三四岁的女孩,她一脸迷茫地摇头。然后我看着她跑到一辆面包车前,那辆车堆满各类用品,脏脏乱乱,象是一个移动的乱房间。

 

再然后,我会观察地铁上的人,我发现和台北地铁最大的差别就是────在北京地铁,你可以很明显看出一个阶层差距。

 

有人晒得黝黑、散发出一股难闻味道;有人拎着看起来很廉价的仿冒包包衣着搭配奇怪,有着很刺鼻的香精味;有人穿着体面衬衫和领带,干净得体...一截车厢,看得出有形形色色、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更简单地说,在北京,可以明显看出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区别。在动物园批发市场的人,和在商场购物的人,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两群人。

 

这感觉挺复杂,我知道大陆人多这种现象很正常、发展差距大这现象很正常、人家发展很快值得嘉许,但有时仍不避免地会比较、会感叹...

 

还好台北大家都一样「屌丝」!没有太多大富大贵、或太穷太苦的人...

 

贫富差距,我到北京后对这四个字,有了一点点新的认知。

 

后来的后来,我即将毕业,我认识了越来越多大陆年轻人。

 

很多人每个月四千的收入,房租两千,必须在这个(我不懂为什么物价这么贵但真的很贵)的繁华城市奋斗。

 

他们面对的压力,比台北年轻人大得多。

 

一开始来时,或许因为接触人群的关系,我一直觉得大陆这些九零后的同学没端过盘子、没在饮料店摇过饮料,就去商场逛街买衣服,有种不懂金钱可贵的娇气。

 

但毕业前的一年,我非常佩服他们。为了达到家人期许、为了找一份看起来体面的工作,为了迎合这个社会的物质标准,他们很努力呀。

 

不愁吃穿的孩子如此,何况农民工子弟呢?

 

我一直很不喜欢写关于大陆社会问题的文章。一来我不够了解,二来我是外来者也没有资格,但我想诚实写出所有我对大陆的感受。

 

不论好坏。

 

这不是一个社会问题探讨文章,而是一个外来者写出自己对这个城市,小小的体悟罢了。

 

---說閒話的分隔線---

 

1. 最近又煩又忙,脾氣更暴躁了,為什麼沒有聖誕單人餐(還在氣)! 如果聖誕雙人餐是一個人我一定把他抓起來搖肩膀!

 

2. 我很時尚(撥頭髮),開了一個網易雲閱讀的blog平台,有網易帳號的可以去看看喔

 

http://yuedu.163.com/news_reader/#/~/source?id=bb009ecc82e64d489563a8aa0487fd63_1&cid=5a62c1fb86ce48b9bb6115f01e1c0f89_1

 

3. 想請問大家聖誕節要做什麼?(不要跟我說去吃聖誕雙人餐)

 

~~聖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