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冲啊!

2014-03-07 12:37:44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上篇提到,在我看来,我那些自五湖四海的大陆朋友身上有几点共同特质:

 

第一是「冲啊」,第二是「懂现实」,第三是「就认命呗」。

 

这篇,就从第一点开始讲。

 

冲!

 

这个字,我认为最能代表在北京生活的许多许多大陆朋友。

 

在2010年,升上大四的暑假,我第一次有一个很酷的头衔,叫「实习生」。大家都知道台湾学生酷爱打工,写履历表可以写上五个打工经验,但那种「在高大上的公司当与所学专业相关之实习生」的经验就不一定了。

 

不管是杂志还是来过台湾交换的大陆学生,都曾感叹台湾学生注重打工,却不在乎企业相关的实习经验。我们系上算是实习风气兴盛的科系了,但有去实习的同学大概全班一半而已。

 

为什么大家不实习?我不了解全部台湾学校、同学的情况,我只能告诉各位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体会到的「台式实习经验」,这经验因人而异。

 

第一,台湾「暑期实习生」这样的风气不太盛行,没有那么多企业有闲功夫理你。以我读的传播相关科系来讲,只有几家大广告公司、公关公司会招,名额有限。如果不是学校帮忙推,想找一家公司实习很不容易。如果是比方外语院、中文系,想找实习更难。

 

第二,与台湾学生自身个性有关。我们系上在实习部分挺帮忙学生的,但我的同学很多还是不感兴趣。毕业后就工作了,这么早去体验工作干嘛?不如去玩!

 

我的有些同学申请的是不错的中大型公司,没花费什么力气就进去了,因为申请者还真是「不多」。

 

第三,实习没钱没地位。对,台湾在学的短期实习生很多不给薪水的!我不能说全部,但能说是多数!因为实习风气不盛行,很多企业让实习生打杂买便当就算了,连钱都不会给,甚至我听过「实习生来我们这里学习才该给我们钱呢还敢讨薪水?」这种理论。

 

我同学那时在某大外商,给午饭补助,就被我们列为「哇噢好好喔」的例子。我呢?当然没钱,班照样加,还去发过传单(→没人做的工作就是实习生的工作,那时的工读生一小时一百,实习生免费)。所以很多同学认为实习还不如打工呢,还可以存钱出国玩!

 

最后,实习对未来工作有没有帮助?我必须说,因为本班同学最后多数不误正业,往各行各业发展去了,再加上大学生起薪...就那样,高也没多高,大家都一样低,文科生的悲哀。

 

在台湾,找实习老师不催,找工作老师也不催,同学也就乐得慢悠悠。七八月实习?五月过完再找。七月毕业了?六月玩完再找工作!我大四时,班上同学最常问候的不是工作如何,而是毕业旅行去哪、某某某好像要去打工度假...找工作?

 

「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耶、能毕业再说嘛!」是统一的答案!

 

那时的本班风气是,谈玩可以,四五月就「早早开始」问人家找工作了没会被列为「这是个穷紧张的白目!」

 

我真不知道是环境景气不好,还是台湾学生太「走一步算一步」,所以毕业后半年,还有不少人还再「我再看看、再找喜欢的看看」。

 

所幸,这样的慢步调也算有成果。去日本学语言的去澳洲采奇异果的在星巴克摇咖啡的再看看的最终最终都「慢慢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到底是低薪造成年轻人没冲劲,还是年轻人没冲劲造成低薪?在台湾这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争论不休。反正年轻人骂企业企业骂年轻人,就跟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关系一样。

 

到北京后,最适应不良的,就是从「台湾步调」转到「北京步调」。

 

研一下学期,已经有班上同学在实习。就算还没实习的,六七月也不会回去放暑假,而是找实习。

 

这被我列为不可思议之谜。我的观念是「人生最后一个暑假,你们还不玩?」但每次一说出口,就会被投以「你们台湾人不知民间疾苦」的眼神。

 

所以那时的微信朋友圈会出现一个有趣现象:大陆同学的状态就是面试、工作,好苦逼;留学生和港澳台就是欠揍地晒「我吃下午茶了」或是「日本天气真好」的吃喝图。

 

我不像其他台湾朋友玩到八月底,而是八月初就回来找实习,被同学们疯狂吐槽:现在能找到什么实习呀、人家五六月都招完了~

 

在八月中,我很狗屎运地找到实习,重点是──有薪水耶!当我在面试时不小心爆出「有薪水耶」的欢呼时,主管看着我的眼神变得非常奇怪。

 

一天大概七十元的薪水就让我很开心,后来发现室友一天有两百让我很羡慕忌妒恨,但还是比以前在台湾当免费工人好!在大陆实习真棒啊!

 

开心的情绪持续到上班第一天。

 

公司在国贸附近。从上班第一天、走到地铁站起,我真正体会到北京通勤族的悲哀。

 

每天早上,从海淀黄庄到国贸的十号线把肥肥的我挤成扁扁的饼,从车子咻地进站开始人们就摩拳擦掌,等车子一停车门打开不倒三秒,人们就蜂拥而入。

 

那时我最讨厌的,就是在车子进站时,后面就有人对同伴说「冲、冲、冲」或是「冲啊」,每当有人这样说我就会很想、很想...

 

把那个人揍扁!

 

当后头的人说「冲啊」,我也必须迈开短短的腿,跟着人潮冲啊、冲啊,像杀敌一样杀进地铁车厢、站好、握好扶手、拿出手机,然后一边滑手机一边度过几十站。

 

每次下车后,都有种历劫归来之感。但还有下班、明天上班、明天下班...每天每天,都要冲啊!每天每天,推推挤挤吵吵闹闹,让一个礼拜只上三天班的我非常崩溃。

 

公司的主管都是北方汉子,动不动请我吃烧烤面条带我蹭饭局,让我感激不尽,深刻体会到人情温暖。但那时我实习的唯一感想就是──

 

国贸的通勤族们,你们真伟大!

 

实习两个月后我准时离开,但心中留下阴影。直到现在,搭地铁时听到后头有人说「冲」,我都会耳朵痒痒,很不爽。

 

十月初,天气舒爽,我想着终于辞职,可以继续过逍遥的日子。结果猛地发现,真正「冲啊」的日子,现在才正式到来。

 

在台湾,毕业生找工作多数靠招聘网站,最有名的叫104,次有名的叫1111,然后还有518、yes123等(瞧,全是数字,多好记)。一般毕业生找工作的顺序就是:

 

丢履历→企业面试→(有时有终面有时一次搞定)→over

 

(台湾没有什么三方约、两方约的,除非你进到非常牛的科技公司。笔试呢?台湾不用考什么行测题,除非是牛逼广告公司会考考文案、智力测验)

 

地点再转回北京。

 

十月初,校园招聘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没参加过校园招聘的我还处于「什么,不是明年才毕业吗?现在就找工作?」的震惊中,莫名其妙地跟着同学去参加宣讲会,莫名其妙递上履历,莫名其妙考了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笔试。

 

笔试现场,当我看见大陆学生人人都会的「行测题」,眼泪差点飙出来。我的数学从高中开始就没及格过,数学题根本一题都不会!我不懂为什么考编辑会需要懂「这个盒子拆开会是什么样子、甲乙丙丁谁在说谎」?!那次笔试五十分钟,我不到二十分钟就开始恍神。

 

周围同学振笔疾书,我在试卷上画小猪。

 

这是我到北京以来,最感觉到格格不入的一次。

 

没关系,第一次经验不好,换家公司再试试!

 

第二次参加笔试,地点在人X大学。也是某互联网公司的笔试,同学们几乎都是「北、清、人」等重点高校的同学。

 

套句大陆同学的话:我就是去打酱油的!打一次不够,还要打第二次!

 

笔试开始时,HR姐姐说,「现在一排一排轮流来拿试题卷,后排同学可以晚交,先从第一排开始,大家不要急。来,第一排...现在第二排...」

 

照理讲,接下来该是第三排。我坐第三排,很安心地和旁边同学聊天,想着嗯嗯等一下就到第三排同学拿试题了。

 

然后传来HR姐姐气急败坏的声音。「大家不要急,慢慢来...」

 

慢慢个毛线啊!整间教室的同学全挤到小小的走廊去了,只剩下我们两个傻傻地坐在位置上!

 

「不是说一排一排轮流吗?」我身旁的同学也震惊了。我还在傻眼,同学已经一溜烟钻进人群里,我一个人坐在椅子上。

 

反正现在冲也来不及了!我认命地坐在位置上欣赏一波波人潮。

 

「不是说一排一排轮流吗?」回到宿舍后,我还在震惊。

 

「你还真听话,早一点拿到不就早一点写吗。」室友幸灾乐祸。

 

早一点拿到不就早一点写吗!

 

这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听话」在这个大环境下是很蠢的事情。

 

大家抢着拿考卷的画面,和每天早晨的地铁,不是很像吗?

 

大家都很自觉地「冲啊」,因为冲才有好位置,冲才有好出路。

 

我室友的家人会时时提醒:某叔叔在北京工作,要不要找他帮忙?

 

班上的老师也会时时提醒:那个这个考了没啊、记得找个有北京户口的~

 

不是国贸的人们爱冲,不是同学们爱冲,也不是谁天生就爱冲,而是从小到大环境就告诉大家「你不可以慢下来」。

 

慢下来就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实习、找不到工作、买不到房子、讨不到老婆!

 

我把大陆找工作的情况告诉台湾朋友,刚从美国毕业回台的朋友也是咳声叹气!(→只能说没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满意,人性啊)

 

看看台湾,十年前大学生毕业拿六千,十年后大学生毕业拿六千不到,炸个鸡排卖衣服可以拿六千,在大公司当白领拿六千不到,冲什么?

 

有人说,不如卖卖咖啡刷刷碗摇摇饮料,今朝有酒今朝醉,反正台北房能看不能买。

 

有人说,出国留学有何用,回来钱都洒水漂,工作低薪责任制,不如早早去睡觉!

 

许多台湾年轻人丧失往前冲的动力。

 

许多大陆年轻人却没有停下来的能力。

 

在国贸,又有多少人能「冲」到满意的生活?还是只是跟人群一起暴冲猛冲?我的河南室友说,没有留在北京奋斗她不甘心,难道硕士毕业就这样回乡当个小公务员,一个月三千元庸庸碌碌?

 

2013年12月,我很幸运地找到一份不好不烂的工作,只求养活自己。在实习时有一位颇照顾我的姐姐告诉我,她要回老家了,不用搭国贸线和一帮人争来挤去了。

 

姐姐说,薪水阿福利啊当然都少了,但回家后多了陪家人的时间啊!

 

还记得找工作时,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面试官都问过,为什么不回台湾啊?

 

我的理由很简单,还没玩够啊!我都还没去过南京上海苏州杭州,也没去我一直想去的甘肃,何况这里有十一假期呢!什么国庆的台湾都只放一天!

 

「那如果待不习惯呢?」我的室友总认为我是笨蛋,一定会逃走。

 

「那就再回家啊!」

 

「真好,至少你可以回去。」

 

「妳不可以吗?」她的爸妈是公务员,家境不差。

 

「回家后能做什么?没有发展性的,以后小孩教育也是问题....」哇啦哇啦一大串。

 

我还幻想着嫁金城武或布鲁斯威利,比我小一岁的家伙已经想到未来小孩的教育问题了。

 

我对大陆的状况一知半解,但我有种感觉,在大城市人们一直往前冲的原因,一是对环境不满也不安,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比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的社会,人比人、气死人吧。

 

毕竟在北京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在芳草地刷卡,我在动物园瞎拼。

 

不过,当冲得很累、看见路边一排花二十年薪水也买不起的宝马、愤恨不平的时候,至少可以停下来,听首周杰伦的稻香。或是打给你的家人朋友,或是在微博上跟和你一样屌丝的人痛骂社会。

 

破产姐妹的麦克斯说过,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特定意义,但有时吃糖果或是找人上床,你会感到一切都很棒。

 

不管如何,在这个大城市还是有一个很好的风景,一个可以让自己停下脚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