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有人收盘子耶!

2014-03-28 15:13:50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人老就爱说当年勇,学生快毕业就爱说「想当初我刚进学校时怎样怎样...」总而言之,当你开始细说从前,就代表──恭喜你,你成熟(老)了!

 

最近和几个台湾朋友聊到刚进入北京的校园时,自己碰到的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依照台北女孩的简单说法,就是刚到北京这个新环境后,自己碰到觉得很靠杯、很惊吓、或是意想不到的事情。

 

酒酣耳热后,可爱的同学们纷纷贡献了几则「刚到大陆读书时,那些很冲击的事儿」:

 

冲击案例一:

 

「想当初我到学校不到一礼拜吧,有一次和香港朋友去买咖啡,看见一个人倒在那,不知是昏了还怎样。我们没人敢动她,同学叫了救护车,还是我们校医院的救护车。结果,救护车五十分钟后才到,我和朋友及一些围观同学就站在那里一边等,一边担心等车来了她可能也不行了...在那一霎那,我发誓,我以后过马路绝对要很小心!绝对不能被车撞!」

 

(突然发现,地小真好,至少救护车可以来得比较快!)

 

冲击案例二:

 

「人家都说咱们学校湖边会有文人雅士在读书,某天我一早七点奔去湖畔,看见一个长发披肩的柔弱女子在和疑似是她男朋友的人吵架。我看女孩子又瘦又弱还被骂哭了,就见义勇为冲上前去骂那个男生“你怎么可以欺负女孩子?!”结果那个女孩子猛地用力推了我一把,指着我破口大骂“谁准你骂我男朋友的?!!”」

 

(还好这家伙没有留下阴影,后来还交了可爱的大陆女友,恩爱又甜蜜。)

 

冲击案例三:

 

「不是很多人会在地铁车厢门关起来的前三秒跳进车厢里吗?我一直觉得那很像武侠片,挺炫的。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三里屯喝了点小酒,回学校时地铁车厢就这样在我们面前准备关上。我朋友三步并作两步灵巧跳上去,我正准备跟上时身旁的大叔一把抓住我,我只能眼看车子在我面前缓缓开动、朋友的身影离我渐渐远去。还没反应过来大叔用一口标准北京腔把我臭骂一顿“小伙子命不要了吗?被门夹坏脑袋怎么办?!”我之前总觉得北京这城市很冷,那时才发现其实也挺有爱的。这算是文化冲击吗?」

 

(好像不算,不过这故事很可爱,所以我也写出来了。)

 

其实文化冲击不过就像水土不服拉肚子,烦个两天抱怨一下,严重程度依个人而异。终究,愿意留在这里的,只有适应这个地方的人。

 

能待下去并且开心的,也只有喜欢这个地方的人。

 

到北京后,大部分冲击的事情我之前都写了,包括澡堂食物等等大小事,早就不要脸地在豆瓣和这里公诸于众。不过,有一件事从刚入学时让我感到挺不可思议的,直到最近才拿出来和朋友讨论。

 

那件事就是───在学校食堂,有人收盘子耶!

 

先介绍一下台湾学校的食堂,由于本人也只吃过三所,所以就介绍我自己母校的食堂吧。

 

本校不同食堂会有不同特产,其中一个以菠萝面包出名,还有一间的松饼美味无比。食堂有些是学校自营有些事从外部招商,最多的就是自助餐,就是各种菜摆在那里学生自己夹,另外就是面饭等大众食物。再来就是有些食堂全是从外部招进来的厂商,那就有日式料理韩式料理意大利面等食物。

 

另外,很多学校会有自己出名的食物,会吸引很多校外人士购买。比方台湾大学就有出产自家的新鲜牛奶,每天早上推出就被抢购一空。本校出名的就是冰淇淋,由校内同学自己制作,声名远播。在感恩节、圣诞节时,本校特定餐厅还会很洋气地推出感恩节大餐、圣诞节大餐,ㄧ份套餐ㄧ百人民币左右,餐点都是校内相关科系同学自己设计和制作。

 

学校里的餐厅都是现金交易,没有像大陆有些学校可以刷学生卡这么酷。学校食堂从早上一直开到晚上,中间无休,所以不管你下午两点还是四点想吃饭都行。

 

讲了这么多好话,当然也讲讲坏话。每个学校食堂都有自己的秘辛,以本校来讲,某间食堂就以肮脏闻名,据说勺子不洗干净花枝羹里会有鱼骨头,不过还是很多学生慕名前去吃,因为──老子倒要看看有多脏!

 

看过中华小厨师这部动画片的就会知道,大反派叫暗黑料理界,很多学校的食堂也有这种暗黑料理。那我那个年代本校的暗黑食物有「夹了玻璃屑的水饺」、「里头一定会有不明黑色油渍的汤面」,甚至某间学校还有暗黑小火锅,据说是厨房剩下的烂菜叶和过期肉倒进去调味一下。这些就象是鬼故事,都是据说某某某的朋友的朋友吃到,然后流传下来。

 

所谓家花不如野花香,校内食堂总不如外头美味。因此本校同学中午用餐几乎个个朝外头跑,学校过条马路就是热闹的食街,便宜美味的食物应有尽有,本校中午用餐时间ㄧ个半小时,同学们总是呼朋引伴往外冲。这种崇洋媚外的精神不是本校独有,另一位不同校的朋友说他大学四年从没进过食堂,那是给非人类吃的食物。

 

直到去了北京,我才正式开始餐餐往食堂跑的生活。

 

之前我很骄傲地告诉朋友,我对食堂有自己的研究。

 

本校食堂开到晚上八点,如果你在晚上七点四十到五十冲进食堂,师傅给你的份量会特别多,多到你拿不动!

 

「这不是基本常识?」我朋友很冷地吐槽。

 

好吧,原来大家都知道,那谈谈其他的。

 

遥想当年开学没多久,和一票朋友去食堂吃了一顿饱饭,酒足饭饱后拿着托盘去回收处,在厨余桶旁边竟然会有两个人专门接过学生的盘子、把剩菜倒进厨余桶。学生要做的,就只是把筷子丢到另一个桶子里就一切OK。

 

倒剩菜→把盘子筷子分别放好,这两个简单的动作为什么要有人专门做?学生为什么不自己做呢?干嘛雇两个人做这么简单的傻动作?

 

这是件小事,但对我来讲真有不小的冲击。

 

以前在台湾读大学时,食堂连擦餐厅桌子的阿姨都非常少出现,所以吃完饭后桌子要自己收拾好,弄脏自己擦,厨余回收当然自己做。我听过更命苦的同学表示,她的学校更狠,连扫厕所的阿姨都很少出现,厕所旁就放着马桶刷,弄脏自己刷!这让她严重怀疑自己交的学费跑哪去了...

 

相比之下,我就读的北京学校好太多,有不断冒出来的清洁婆婆,有专门打菜的师傅,有专门倒厨余的小哥,分工细致。虽然很省时间,但我总是在心里像个老太婆一样碎碎念:这样太溺爱这群孩子了...应该教教孩子们自己清洁吧...反正以后结婚了厨房也要自己扫啊...都是别人帮忙他们怎么会知道「维护食堂环境」是很重要的事呢...

 

再看看麦当劳吧,不管大人孩子吃完后也不必收拾,由工作人员处理,我的心底又再碎碎唸:垃圾桶不就在旁边而已,真是的...

 

对不起,我还真像个讨人厌的老妈子。

 

终于,某次和一个大陆朋友吃饭时,我逮着机会滔滔不绝了一番,完全有种「我可以当教育顾问了」的感觉。

 

我朋友摇头,你个蠢孩子,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在食堂进进出出吗?

 

「我知道阿,但不过是自己倒一下厨余而已,挺快的!」

 

「以你的学校的人潮来讲,二十分钟厨余桶就会满了,那些厨余让学生自己倒?」

 

「呃...再...再找人倒呗....」我完全弱掉了。

 

「还有,你知道我们快餐店的价格里就含有清洁费吗?」

 

「不...不知道...」我已经躲到桌子底下去了。

 

很多时候如果你没有开口问,你永远只能抱着「这个国家真奇怪阿」的想法。

 

很多时候你开口问了,你才会明白看似奇怪的行为背后,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来大陆快两年,总是犯些低级错误、思想简单的我,也有了些小小的改变。很多当初觉得很冲击的事,现在好像有点道理;很多当初很讨厌的事,现在不过是有点讨厌。

 

台湾和大陆的立场非常有趣,在台湾居住的大陆人以及在大陆居住的台湾人常会面临两面不是人的情况。

 

许多时候的两岸争执,我的台湾朋友总开玩笑,你现在可是亲中派,小心说话!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比较亲中,也不知道亲中的定义是什么。我只能说,我对北京的感觉还真像从前和前男友相处时的感觉。

 

相处久了缺点总是比优点多,但许多缺点还是挡不住对他的一点点感情。

 

有时想念有时讨厌,有时很爱他有时会觉得见鬼了。

 

见面时常相看两相烦,不见时又会记起他的好。

 

我很珍惜来到北京后的一次次冲击,珍惜每一次的「原来这是热水瓶」、「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切糕」、「哇,有人帮忙收盘子」,珍惜每一次从错愕不解到原来如此的心情。

 

那给了我重新睁大眼,好好看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