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两岸交流,不是「对方辩友」

2014-01-05 16:29:04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我在2010年12月加入豆瓣,算算时间,三年过去了。

 

从什么都不懂,连沙发是什么都不知道,到我有自己的贴心豆友。我告诉他们台湾人的故事,他们告诉我大陆年轻人的故事。

 

两岸关系转好是近几年的事情,然而「两岸关系转好」是指习先生和连战先生可以握手交谈,是指两岸政客签下没有人知道内幕的A可法,是指一堆两岸学者从国共内战时期开始讲到台海危机、马英九上任,然后下一个结论───嗯,两岸关系的确转好了。

 

如果不打起来就是好,那的确好。

 

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两岸交流都有两个特色─── 一是战战兢兢、二是如履薄冰。我们会因为对方是「大陆人」、「台湾人」把对方贴上一个标签。

 

因为我是台湾人,写一个对日本的看法就必须从抗战时期的惨烈讲起,否则会有人说你没有民族精神;写一个对美国的看法必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讲起,否则就会有人质疑你看问题不够全面;写一个关于对简体字的看法就要考证到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起源,否则就会有人急着跳出来当考古老师。

 

更直接地说,当我写出「台湾人看大陆时」,就会有无数人把你视为「对方辩友」,而不是「对岸朋友」。会有很多人拿出我最讨厌的百度和维基百科,告诉你从历史来看是怎样怎样,所以「对方辩友,我可以印证你的观点错误!」

 

明明我只是写我的生活经验,我只是分享我的成长故事,却必须像写学术论文一样写出「调查限制」「研究样本」和「抽样方法」。我明明没有诽谤谁,还必须一再强调这不代表全部人喔、这是有限制的喔、我没有去百度所以资料不够全面对不起喔...

 

如果我会这样跟我朋友讲话,那我就是神经病!

 

但为什么当涉及两岸话题时,我们很多人总要当神经病?总要写一些「对不起涉及敏感喔」「对不起这不代表全部样本喔」的神经标语,不然就会开起一场辩论赛?

 

什么时候,两岸才学会真正用「朋友交流」的角度来聊天?

 

为什么两岸年轻人为什么始终在网络上吵架、始终不了解对方、始终认为对方就是难以沟通?为什么两岸现在还存在那么多不可说的秘密,那么多敏感问题,那么多「no politics」的言论?

 

太多人把两岸交流当成学术论文,当成辩论场地,太多人用历史文献来沟通、用资治通鉴来交流,而不是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成长的故事。

 

用豆瓣三年以来,我看过好多「以前国共内战时,国民党怎样怎样」或是「台湾的民主历史要从党外运动讲起」的话题。是的这些话很有知识,但并不会让我喜欢上大陆或是更了解大陆人,顶多让我学会更多历史知识罢了。

 

真正让我喜欢上大陆,真正让我了解大陆人的,是很多人告诉我「以前国小我们必须带上红领巾,而且那时就有课后辅导」、「我高中时从来没有谈恋爱,我读得是整个县城最好的高中,每天要读书到晚上十点钟」、「我会读繁体字,因为我以前都看盗版的香港漫画」。

 

说得恶心一点,这些最真实的生活才有灵魂,才让我懂到底大陆年轻人在想什么。

 

两岸交流需要的不是「对岸的教科书」,而是「对岸的朋友、闺蜜和哥们儿」。所谓交流,不过是分享我的生活,我的故事。

 

而不是和你辩论中国该不该民主、该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台湾要不要回归。如果你想找「对方辩友」,我真的不觉得那叫两岸交流,顶多叫学术会议和「你想找我吵架吗?」

 

很多人老爱说辩论和吵架也是交流云云,那完全是放屁。你并不会因为对方和你吵架、和你辩论、唸教科书给你听而更想了解对方,你只会想搧他一巴掌。

 

有时发完文章,我也会反省自己。到底我能够告诉大陆朋友什么?以一个「两岸议题」的文章来看我是不是不够严谨?不够有知识?

 

我没办法告诉你「台湾人对大陆的认知研究」,我只能告诉你「我以前分不清楚哈尔滨在哪里,但我到大学时我至少知道河北省会在石家庄」。

 

我也没办法告诉你「中国字体之简繁之争」,我只能告诉你「我以前的确觉得简体字很丑,但它很方便,所以上大学之后我们都会开始写,我学会简体字靠PPS」。

 

我更没办法告诉你「根据某某调查,台湾人认得习近平先生的比例是百分之XX,比上任的胡先生还高出几个百分点」,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身旁的台湾朋友比较认得习先生,因为习先生常会出现在新闻里,而且我们都看过他像小熊维尼的那张照片!」

 

两岸交流不是博鳌论坛,我只能分享我的故事,我的生活体验。我只能尽量让想交流的朋友了解台湾年轻人的生活,这是我觉得两岸年轻人缺乏的事。

 

我怎么跟我的好朋友说话,我就怎么跟大陆朋友说话,当我问大陆朋友「你对台湾的印象是什么」我也不希望他念共同抗日、国共内战给我听。

 

我没办法当一本教科书和学术老师,因为两岸已经不缺专家了。而两岸就是因为太多专家,才可以搞出这么多敏感问题。

 

两岸真正少的是「对岸朋友」,而不是「对方辩友」。

 

两岸真正少的是「真实生活」,而不是「学术分享」。

 

我怎么跟朋友说话,我就怎么告诉你我的「大陆心得」,我能力有限,知识不足,这是我唯一能让你了解台湾的方式。

 

如果生活只能是学术论坛,如果交流只能是论文答辩,那套句张某人的话:这样一点也不酷。

 

-----

 

這篇是我一直很想寫的文章。

 

因為我已經厭倦了在豆瓣上寫言不由衷的聲明。

 

所以以後也不會有那些"不代表簡體字不好喔""不代表台灣人喔"的屁話,因為寫論文已經夠煩了。

 

(更直白一點,反正沒什麼人看我做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嫌棄,我願意分享我的大陸生活,也謝謝您。

 

如果你嫌棄,你請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