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米诺斯王宫
虽然修复遗址的工作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它破坏了遗址的完整性和原始面貌,但是修复后色彩华丽的王宫却在事实上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和由衷赞叹,并在其中真切地感觉到了几千年前王宫里的氛围与气息。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米诺斯王宫的各宫室都以长廊、门厅、暗道、阶梯相连,曲巷暗堂,千回百转,扑朔迷离,恐怕即使当时的王室人员也难以自由出入,确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迷宫。
克里特文明以宫殿为象征,各城市国家大多都是围绕王宫修建的。米诺斯王宫的废墟是克里特文明中最有价值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遗存,它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大量艺术成就。伊文思先生曾经对王宫遗址进行了修复,希望能够尽量还原出它的本来面目。
由于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王宫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破坏。但每一次破坏之后,它都被修复得比以前更加富丽堂皇。今天看到的这处遗址,是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传说中居住着牛怪的迷宫。
黑皂石雕出的公牛头状祭酒器是用来盛圣酒的,把牛头向前倾斜时,酒会从牛嘴中流出。它的眼睛和嘴分别是用水晶石和蚌壳制成的。
在迈锡尼古墓中发现的一只金杯。杯上的刻纹图案描述了一头公牛被母牛诱惑,猎人趁机用绳子将牛腿套住,公牛愤怒咆哮的生动场景。
王宫的总体呈长方形,以长方形的中央庭院为中心倚山修建,是一组多层楼房建筑群,周围没有围墙和望楼,有一条大路通向法埃斯特方向。由于地势西高东低,所以王宫西侧的宫殿有两三层,东侧的宫殿则有四五层。宫殿的总建筑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分布着各种层次的住房、庭院、通道、楼梯、地窖和阳台,共计1500多个房间。连接其间的道路迂回曲折,非常复杂,稍不留神就会迷路。传说中将这儿描述成神秘的迷宫,可见是有其现实原因的。后来的考古学家们考察出这些错落有致的小房间各有用途,比如西侧的房间用以办公集会、祭祀和储存财物,东侧的房间则作为寝宫、客厅、学校和作坊使用。
王宫内部的结构更加精致,到处都能看见装饰着艺术品的房间。这里的建筑布局巧妙,阳光能直接照射到每个庭院。柱子都上粗下细,造成一种独特的平衡感,使人抬头仰望时不致于觉得压抑。王宫的地面上铺着平滑的白色结晶状石头,每层各处都有楼梯相互连接。王宫东侧的大阶梯宏伟壮丽,被誉为王宫建筑最杰出的纪念物。它梯道宽阔,有天井采光,三面构成柱廊,左侧绘着鲜艳的壁画,右侧则是一道低低的栏杆。旁边的大厅里悬挂着双面斧,因此被称为“双斧大厅”。它分为内外两室,外厅里悬挂着巨大的“8”字形盾牌,这种盾牌在荷马史诗中曾经提及,可以将战士的整个身体掩住。内室与外室之间用列柱分隔开来,列柱上的凹槽里曾经安装着一扇扇折叠门,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打开或者关闭,用以调节室温与空气,充分显示了建筑的灵活性。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里的给排水设施齐全,在王后寝宫的外间配备着浴室、冲水厕所和水管引进的干净水,下雨时雨水会冲洗下水道,使下水道保持干净,由于下水道入口很大,工匠还可以进入到里面进行维修。这种卫生设备在其他地方的遗址里还没有见到,西方在19世纪时才达到这种水平。
遗址西面的正厅被称为“御座之室”,因房间里有一个高背的石膏“宝座”而得名。室内地上的中央位置被涂成了红色,宝座两边还靠墙放着长长的石膏长凳,说明这里可能是国王召见下属或者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房间四周的壁画以深红色为背景,画着一些奇异的花草,花丛中蹲伏着两只鹰首狮身、长着翅膀昂首挺立的怪兽。有考古材料称古代克里特人对于宗教礼仪看得极为重要,因此在做出重大的决策之前,同时担任祭司职责的国王首先要沐浴净身,在石板祭坛上向神供上祭物。这个宝座正前有一个祭坛,它为学者们的猜测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
王宫里到处是绚丽多彩的壁画,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这里壁画的基本色调是红、黄、蓝,明快的色彩使整座王宫更加艳丽夺目。当年的工匠们发明了一种保护壁画的技术,待灰泥干后再涂上一层薄薄的透明液汁以防止褪色和龟裂,所以时隔几千年,残存的壁画依然散发着昔日的光彩。壁画所用的颜料都是矿物质,比如白颜色的原料是生石灰,深红色的是赤铁矿,黑色的则来源于岩片。王后寝宫里有一幅主题为海豚的壁画,表现的是众多小鱼簇拥着漂亮可爱的海豚们,在珊瑚和海绵间宛转游动的场景。
在人物题材的壁画中,最完整的是中央庭院南侧宫墙上的一幅着色浅浮雕。它表现的是一位戴百合花的国王,或者是国王兼任的祭司,正在百合花丛中行走或主持祭祖活动的场景。画中的年轻国王和真人一般大小,头上戴着缀有百合花和孔雀羽毛的王冠,头发向后飘拂过肩,胸前挂着金色百合串成的项链,左手握着徽标,右手握在胸前,身上穿着短裙,系着腰带,身边的百合花和蝴蝶典雅华丽,衬托着气宇轩昂的国王,表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整个壁画的背景是大面积的红色,烘托出祭祖活动豪华与神秘的气氛。
克诺索斯宫壁画中有不少女子的形象。其中一幅被称为“交谈中的女士”,画面中的女子们穿各种颜色的衣裙,秀发卷曲着垂下肩头,衣饰华丽,神情优雅地交谈着。她们的装束穿越了时空,看起来如同19世纪末法国贵族沙龙里的巴黎女郎。看来服饰的样式确实会出现流转轮回的局面,青铜时代克里特女子的流行装束竟会与几千年后的人们如出一辙。
克诺索斯宫殿中最著名的壁画就是典雅的王子形象。画中的王子和真人一般大小,头戴缀有百合花和孔雀羽毛的王冠,右手握在胸前,左手握着麾标,气宇轩昂。
除此之外,宫殿中还有许多表现牛的形象的雕塑,甚至连高墙上的城堞都制成牛角的形状。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或许与米诺斯及迷宫的传说有关,但是迷宫里藏有公牛的神话又从何而来呢?伊文思先生在经过了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之后,认为这可能是出于对地震的恐惧和崇拜。克里特是一个地震频繁的海岛,先前几次王宫的浩劫很可能就是由地震造成的。一天晚上,伊文思先生亲身经历了克里特岛上的一次地震,他发现地震发生时从地底传来的轰鸣正像是公牛的怒吼声。联想到传说中地震女神的祭祀,以及《伊利亚特》中说到的“地震之神以戏弄公牛为乐”,伊文思先生作出了判断,认为频发的地震就是公牛传说的原始依据。至于提修斯与公主相爱并杀死公牛的传说,则很有可能反映了一次外来者对克里特岛政权的获取,而这些外来者很可能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到岛上的。还有那些作为向公牛献祭的年轻男女,有可能是古老的克里特文明里祭祀现象的遗存。这里也曾经发现过将儿童或者年轻人用来献祭的遗迹,它们都以神话的方式被保存到了古老的传说之中。
此后伊文思先生又注意到了在希腊本土出现的两件和牛有关的文物。它们是两只带着精美浮雕的金杯,出土于斯巴达附近的村庄瓦非俄里一座公元15世纪的墓葬。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金杯认定为迈锡尼风格的作品,但是伊文思先生却认为这两只金杯的艺术造型和内容、风格都属于克里特文化,它们和王宫壁画等处的公牛形象有很大的相似性。第一只金杯上的内容是猎人用系在树上的网猎捕公牛,结果撞进网里的公牛在狂怒之下将骑在它背上的猎人摔了下去,另一个猎人为了避免被牛角刺伤,便用胳膊紧紧抱住两只牛角。另一只金杯的内容是一头公牛被母牛诱惑,猎人趁此机会用绳子将牛腿套住,公牛愤怒咆哮的场景。
克诺索斯宫殿关于牛的壁画中,最有名的是这幅可以被称作《斗牛图》或者《戏牛图》的壁画。画面里有三个似乎是杂技演员的人物,还有一头正低头欲向前方猛冲的牛。一名演员堵在牛前,用力按住牛角,牛身后的演员双脚离地,双手扬起,将一名红装演员弹向空中,这名演员随即稳稳倒立在牛背之上。
与牛相关的图像在米诺斯文化中随处可见,但是迈锡尼文化里却并不多。他们创造的艺术形象以狮子为主,比如著名的狮子门。
迈锡尼的手工业与商业并不发达,本不该有大量的黄金出现,但荷马史诗里却将其称为“黄金的迈锡尼”。他们有着坚固的城墙、堡垒和青铜兵器,一切都说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视武力的国家。将所有的线索综合起来考虑,也许就在几千年前的某一天,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之后,惊魂未定的克里特人又发现迈锡尼人已经渡过大海来到了自己身边,他们抢掠并焚毁了米诺斯王宫,使这里的文明从此一蹶不振。
随着米诺斯王宫的被毁,爱琴文明的中心也从克里特移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希腊本土上以迈锡尼为代表的一些地区,从此之后它们成为古希腊青铜文明的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