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印度教
印度教显示出强烈的宿命思想,印度教徒相信自身的行为存在一种必然性的力量,让自身陷入轮回之中,直到寻求到解脱之路为止。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大梵天雕像。在印度教教义中,梵天有四脸四臂,能观四面八方。
印度教教徒将恒河奉为“圣河”,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印度教教徒前往恒河参加沐浴仪式。
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时代的思想逐渐由西北方转向于恒河流域的中印度,而多神教的崇拜也转为一神教——即对所谓“梵天”的信仰。随着“梵天”的确立,他们又创造出“梵天生四姓”之说,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制度,十分严厉,作为掌握政权的刹帝利种姓,其重要决策及宗教大事还得听命于婆罗门种姓。“梵天生四姓”之说在当时的印度已占统治地位,但不满这一理论者仍有之,于是诸派哲学都应运而生,如数论、胜论、瑜珈、吠槽多……都有各自的不同宗教主张。后来,吠槽多派既远承古籍又有所发展,对分歧的各派哲学作了调和,成为印度宗教思想的正统,也称为印度教。
由于印度教是一个综合了多种教派而形成的宗教体系,他们没有单一的宗教信仰,崇拜“多神”,这些神祇包括吠陀诸神和婆罗门教诸神,但是该教派有三大主要神明,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3个大神又有各自的配偶和化身以及变相,故而印度教的神明是不计其数的。后期印度教主要崇拜“梵天”。印度教各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寻求“解脱”的方法。他们的方法虽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又有其共性。
从《梵书》到《奥义书》,也是印度教“梵我合一”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其实在《吠陀》文献《三希塔》里所强调的信仰理念,主要是以祭祀为主,此时咒语并无突出的地位。但在其后《波拉呼马那》(《梵书》、《祭仪书》)里,表面上似乎是继承了《三希塔》以祭祀为主的传统,实际上在祭祀的外表之下,真正主导的却是咒语,这时他们想要借此咒语来支配万物。
至于其后兴起的《奥义书》,其思想在演变之中,就形成了“梵我合一”的想法,也就是我与万物是同一的思想。
苦行也可以说是印度教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初期的吠陀文献里,就出现了“苦行”这样的词语。而具体方法包括断食、凝视火、长时间独脚站立、在某些祭礼中唱赞歌时停止呼吸等。至于另一类型的苦行就是“瑜珈”,瑜珈不单纯是苦修,而是“苦行”加上“静观”,因此不仅在于使肉体痛苦,同时也重视冥想的作用。
印度教显示出强烈的宿命思想,印度教徒相信自身的行为存在一种必然性的力量,让自身陷入轮回之中,直到寻求到解脱之路为止。
印度教也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在业报和轮回的观念驱使下,要求人们要忍耐。不杀生和忍耐的观念使得印度人在后来的伊斯兰教和西方殖民者统治下,以超乎想象的容忍力生存着,就连甘地后来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是这一教义的直接发扬。
坎达里亚庙是印度中央邦卡杰拉霍庙宇群30座庙宇中最壮观的一座。
印度教庙宇。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有80%以上的印度人都信仰印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