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庄重优美的宗教建筑
桑奇大佛塔的塔门雕刻、优美的药叉女,野鹿苑的狮子柱头,帕鲁德围栏浮雕,几乎汇集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精华。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这尊庄严的灰片岩雕像刻画出了佛安详宁静的神态。这尊佛像出自犍陀罗,公元2世纪~3世纪是它的黄金时代,当时那里产生了无数杰出的艺术品。
哈拉巴文明消失以后,古印度文明进入雅利安人时期。随着文明的发展,宗教出现了,并且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宗教体系。现在保留下来的那时期的建筑大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建筑要么是宗教建筑,要么带有宗教色彩。其中佛教的建筑是较有特色的建筑类型。
佛塔是佛教建筑的象征,印度佛塔在中国又称为堵坡。这个建筑样式基于印度人将死者埋于土石墩下的风俗。佛教的迅速普及和佛塔的大力修建,阿育王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阿育王皈依佛教后,成为最虔诚的信徒。他的后半生都致力于推广佛陀慈悲、和平的教法。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扶持,佛教因而能走出印度,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在阿育王的护佛行动中,最为人称颂的,就是打开佛陀入灭后“八王分舍利”的舍利塔,取出其中的佛陀遗骨,集中起来重新分为八万四千份,再于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上建八万四千座塔,把八万四千份舍利分别安奉于塔中,供来往行人礼拜。而桑奇最原始的小砖塔,正是那八万四千塔的其中一座。
桑奇塔位于印度中央邦博帕尔东北郊的桑奇村,大约建于阿育王死后。塔身呈半球形,状似扣着的大碗,用砖砌成,直径约30米,高约12米,顶端立着一把伞盖,象征宝塔,周围环以围墙。石制的大门上精致地雕刻着释迦牟尼生前的故事、信徒群像和不同的花纹。桑奇共有3座这样的佛塔,它们是古代印度有代表性的佛教建筑。桑奇大佛塔的塔门雕刻,优美的药叉女,野鹿苑的狮子柱头,帕鲁德围栏浮雕,几乎汇集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精华。
桑奇大佛塔按佛教宇宙观而建立。佛教的宇宙观是以圆形为基本形状,按照佛家的观点,整个世界是围绕佛教圣地须弥山为中心的圆盘,因此桑奇大佛塔也是圆形建筑。塔的圆顶上还有3层的伞状物,象征上天的极乐世界以及周围的圣地和塔中的舍利结合在一起。桑奇大佛塔的雕刻分为圆雕和浮雕,讲述的是佛教故事和男女药叉的事情。其中尽管有大量的佛传故事,却没有佛陀本人的雕像出现,大多采用的是“留白”式的叙述方法,若隐若现的佛陀行迹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的那烂陀寺是古印度著名佛教寺院,意译为“施无厌”。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据佛教传说,原系释迦牟尼大弟子舍利弗的诞生及逝世处,释迦牟尼本人亦曾路经此地说法。公元5世纪~公元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研究中心之一。据说在极盛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不仅当时印度的著名佛教学者在此修持讲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一些僧人也不远万里,负笈前来。12世纪末,该寺被战争所毁,后遂湮没无闻。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进行了初步的勘查发掘。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该寺遗址达100万平方米。出土的文物中除了精美的佛像、菩萨像外,还有带铭文的铜板、刻有“那烂陀大僧伽蓝”字样的印章以及鸠摩罗笈多时期的铜币、陶器等。印度独立后,新建了那烂陀佛教学院,内设汉、藏、日、梵、巴利文等课程。
桑奇大佛塔是早期佛塔建筑的典型代表,始建于阿育王时期。其底部为半圆形的坟丘,顶端为平台,台上造一方坛,坛上竖立着伞形柱,标志着释迦牟尼出身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