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式好人的N个提问

一、心理学如何定义“中国式好人”?其人格特质是什么?为什么加了引号?

以我所知,心理学并未专门地研究过“中国式好人”,只是一些外国作者的书中,零散地写到了讨好型人格。有一本书,《爱是一种选择》,集中写了这种人,并称他们为“拖累症患者”。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所谓拖累症,即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这本书当时就震撼到了我,我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很多人推荐。

为什么加引号?因为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而你真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拖累症患者,或我说的“中国式好人”,他们的好是讨好,而讨好,是你存在而我不存在。并且,讨好,都伴随着很深的自卑与恐惧。最要命的是,讨好者看似不寻求物质与利益上的回报,但其实要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回报——尊重我爱我关注我亲近我。但讨好,本质上是一种防御,反而将讨好者与他人隔离开,他们发现自己付出了一切,却什么都没得到,那时就会生出怨气。越是超级好人,他们的怨气越是可怕。

二、中国式好人是如何长成的?

我将心理创伤分为三大类:

被抛弃创伤:主要是3岁前,孩子最需要妈妈时,而妈妈经常不在他身边,或者在身边也看不到他。

被吞没创伤:从1岁半开始,孩子特别需要自由与独立,但妈妈与其他大人,却要孩子听话,于是孩子有了被吞没的感觉。

性羞耻感:即俄狄浦斯情结,或恋父恋母情结。从3岁开始,孩子的性能量开始喷涌而出,而且指向异性父母,并要与同性父母竞争。这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孩子有严重的性羞耻感。具体表现就是,所有的需要都是不好的,而性需要是最坏的。

每个生命都有一个很深切的需要——他的自我,要以他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但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层次都强调说,你自己是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你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好。这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基因,让我们耳濡目染,每个人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都认为,自己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特别是家人好。

所以,讨好型人格或拖累症患者,在欧美,是自我发展不良的产物,而在中国,却是文化的必然产物。可以说,一个正常的中国人,就是一个我所说的好人。

三、中国式好人与他人的关系特点又是怎样的?

他们总的特点是,最爱付出,口头上会说不要回报。很多人还不是说说,而是真的认为自己不需要回报。

不过,他们的付出没有热情与温度,缺乏感染力。他们的心是关闭的,这也导致,他们的世界容易是关闭的。

他们的好,很容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他们的付出行为,赢得许多朋友与生意伙伴。我见过许多亿万富翁,里里外外都想着付出,赢得了无数人的信任。所以绝非是,要靠阴谋诡计才能获得利益。不过,他们的好,却在家庭中很容易遭受挫折。

譬如,他们对孩子好,帮孩子包办一切,对孩子的任何需要和任何挫折都非常敏感,试着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孩子却容易不买账。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尽管在过度付出,但其实感觉不到孩子的真实存在,所以他们付出,是在付出给一个想象中的孩子,而这常常是他们自己内心那个童年因为缺乏爱而有匮乏感的孩子。而他们真实的孩子,则会感觉到被强加,甚至会有被勒索的感觉。勒索什么?认可与服从。并且,面对一个超级付出的父母,孩子会有巨大内疚,这也是让他们想逃离父母,和父母对着干,甚至自毁的重要原因。

好人最失败的地方,是伴侣关系。好人藏着一个逻辑是: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爱我。这种对爱的渴求,自然在伴侣关系中达到顶峰。可是,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

并且,好人的好,其实还藏着一个根本性的防御:真实的我,是坏的,是没有人爱的,我若想得到爱,就必须摒弃真实的自己,成为一个好人。但这个好人,是虚假的。面对一个虚假的人,我们没有办法生出爱与亲密。所以,好人越好,他们的伴侣关系越疏远,而对方若有条件,就很容易出轨。若配偶出轨,好人的绝望与愤怒就会达到极致。因他的逻辑“我对人好就会被人爱”遭到了根本颠覆。所以,好人对配偶的疏远乃至背叛,会产生巨大的愤怒。

好人在中国如此普遍,也是中国的伴侣关系质量差的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切记这一点:对别人好,可以赢得认可与尊重;但若想赢得亲密,只有一条路——真实和敞开。

四、中国式好人跟自己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他们会严重委屈自己。他们对别人越好,对自己就越委屈。

不过,这并不是一种意识上的强迫行为。好人,通常是阉割了自己需要的人。他们认为,需要和欲望,都是罪恶。所以,当好人只是自己一个人时,他们的欲望和需求可以降到非常低的水准上,他们对任何享受似乎都不热衷。而一旦和另一个人构建了关系,譬如伴侣,譬如孩子,甚至朋友,他们的雷达就会不断搜索对方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围着对方的需要转,尽可能满足对方。甚至是,甘愿为对方死去,如果对方能特别认可自己的话。

再强调一遍:好人最重要的逻辑是,真实的、有欲望有需要的自己是坏的、卑劣的,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好人,才能被人爱。

五、中国式好人为何经常受累不讨好,让人愤怒甚至绝望?

几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他们在满足别人的需要时,又会忍不住向对方传递一个信息:你有需要,所以你是坏人。这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需要和欲望都视为坏的,这一点也必然会投射到别人身上。第二,好人的过度付出与自我牺牲,会让对方有内疚感。并且,好人因貌似真不需要回报,所以他们的关系就成了单向的,对方只能接受,而付出却总被好人挡回。同时伴随着内疚感的累积。没有人喜欢内疚。第三,好人在向对方传递一个信息:我对你这么好,所以请爱我。当你真去靠近他时,却发现,他会逃避爱。或者说,你很容易会感觉到他们有一个厚厚的壳,挡着你靠近他。亲近他们很不容易,但若不亲近他们,他们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出怨气——我这么好你怎么还不爱我?这种矛盾让人烦躁。

六、中国式好人是否经常有或轻或重的躯体化表现?

的确是。因为,他们太压抑自己的情绪与活力了,这最终会演变成躯体化表现。

譬如,一来访者一辈子都严重压抑愤怒,到了五十多岁才在咨询中逐渐学习到,而她一次酣畅淋漓地表达了愤怒后,感觉“晴空万里”。然后她就明白了,为何婆婆的身体部件都像进口的一样运转良好,而她妈妈的五脏六腑都像国产的一样有毛病,原因就在于婆婆活得不压抑而她妈妈极度压抑。

七、中国式好人能否自我觉悟?有多大可能变化?什么可能促成变化?

当然可以自我觉悟,心理咨询与治疗能发挥作用,关键都在于来访者能在咨询中更深地认识自己,而若中国式好人能认识自己,当然可以带来改变。

不过,的确是,好人认识自己时,会有难度。因为,他们就活在自己的壳中,他们认识自己时,常常穿越不了这个壳,他们的思考,通常只能抵达壳的外部,而不能深入到壳内部的柔软之处。

并且,反思自己的好,就要挑战乃至颠覆“我是一个好人”这种良好自我感,这会形成很大的障碍。

什么会带来好人的改变?我见到的,通常是坏人对他们的折磨。很有意思的是,越是好的好人,伴侣与孩子就越是坏,这会带给他们一系列的冲击,把他们冲得七零八落,但偶尔,也会将他们的心冲开。

不过,这种冲开是一种受虐,最好是在一个爱与接纳的环境中,安全而舒服地打开。

八、不做“中国式好人”,那么可以做什么人?

真实的人。

和一位来访者咨询时,我们逐渐意识到,他过去一直想改变自己,因他觉得真实的自己是根本不值得爱的,所以想发展出一个更好的自己,但他逐渐明白,咨询发挥作用之时,都是他的真实自我能在爱与接纳的安全环境下得以呈现。

九、您给予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努力方法是什么?您的体会是?有没有自己成功的例子?还是必须通过心理咨询?

咨询中,一定程度的改造成功是蛮容易发生的,譬如那位最初引发我对中国式好人进行总结思考的超级好人,她就在有意识地学坏一点——就是认识自己的欲望与需求,并去满足自己,而逐渐地从好人的壳中走出来,成为一个生动而有坚定自我的人。

最深的改变,或者说全然的改变,应该说殊为不易,譬如我自己,一直到2012年6月28日,通过一个晚上的三个印象极深的梦,我才碰触到让我成为好人的最重要原因——我内心中也有一个绝望的内在小孩。若不是有自我分析的习惯,这三个梦只会吓到我,而不会成为我认识自己的一个关键契机。

所以说,若有很好的自我分析能力,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办法,但若有条件,我还是建议找一个好的心理医生。

十、如何让家庭不再出产中国式好人?您对父母养育子女的建议是?

从三点下手:第一,在孩子最小的时候,特别是一岁前,给予无条件的爱,特别是妈妈,要在情感上与孩子尽情地互动,和孩子经常有皮肤接触。这时的爱必然要伴随着亲密与互动,若无亲密与互动,而只是非常紧张地照顾孩子的物质与安全需要,那么,孩子不会感觉到爱,他会觉得,真实的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爱的,他得成为另一个人才能被爱。第二,当孩子逐渐有能力开始探索外部世界时,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感觉、声音去探索世界,让孩子知道,他的内在是足以成为他行为的凭借的。相反,中国父母最常做的是,干涉孩子的任何一个选择,要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活力流露,而活力有两个重要的表现,一个是创造力,一个是性。中国父母需要深刻学习,才能懂得尊重孩子的活力与性能量的流动和表达。

(注:《心理月刊》王小屋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