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

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其实,将关系中的动力,视为麻烦,这本身意味着,一个人在关系中经历过很深很深的失望,于是他知道,自己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这叫麻烦别人。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回到孤独中。

伸开双臂,如果你还想被拥抱的话。我最喜欢的诗人鲁米如是说。相反的情形则是,怕麻烦别人的人,必然伴随着的是,双臂已经伸不开了一般,因觉得寻求帮助寻求拥抱,就是打搅别人。

杨丽娟事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杨父去最好的朋友家,都不坐沙发,而是坐板凳上,因怕给朋友造成麻烦。并且,不接受朋友的热情招待,最多只接受一杯水。

何等孤寂,何等辛酸。

深度的怕麻烦哲学,必然是在生命早期,在家中就建立的。

正常的情形是,如父母心中有爱意和热情,他们会带着欢喜去满足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带着自信和一点理直气壮劲去要帮助要爱。既然父母都喜欢这样做,那自然就不是对父母的侵扰了。

但如父母并不热情,对孩子的好,都是努力做出来的,那么孩子即便事实上被满足了,仍会觉得像是伤害了父母一样,于是产生愧疚,以后尽可能地不去给父母添麻烦,由此形成怕麻烦哲学。

链接是善,心灵呼应与活在当下是至善,而切断链接会导致黑暗,越是孤独的人,内在黑暗就越多。中国式好人,是因惧怕内在黑暗,转而去做好人。但孤独的好人一旦爆发出黑暗,就容易是摧毁性的,即这个道理。

关系很复杂,饱满的关系,必然有爱恨情仇,也会有利用、诱骗、私心与嫉妒,但当关系真正能建立时,爱与善就产生了。

相反,孤独与封闭却会导致黑暗,彻底的孤独与封闭,就会产生全然的黑暗。封闭自我的人,其实是在封闭两个东西——锁住自己内在的魔鬼,同时也切断外在魔鬼对自己的攻击。并且,这个外在魔鬼,也是内在魔鬼向外的投射。

缺热情的人,可以努力对别人好,但这时,他会产生付出感。多篇声讨付出感的文章红极一时,但对于没有热情的人而言,对别人好时产生付出感,这几乎是必然的,因他没有享受和愉悦,他的确觉得,对别人好,像是在割自己的肉,他意识上再慷慨,也会有付出感产生。

所以,关键是要把热情活出来,而后去爱就不再容易觉得是付出。

欲望、声音、愤怒、喜悦、爱、恨、高峰体验、歇斯底里……这些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热情。先是黑色热情流出,被拥抱后,你会发现,原来这就是生命力!

热情流动起来后,你才能享受到,人与人之间热情流动的感觉多美好,这时你会体验到,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

深切体验到这一种感觉后,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段感慨:放下对错,只有爱恨;放下评判,只有感觉。这真好。世界在摇曳生姿。所以关键是,享受流动。

网友elleeeeen在我微博上留言说:

我小侄女会理直气壮地要爱,生气了就要你哄,发脾气也要你哄才会好,到现在6岁了,还是会要你抱抱她夸夸她,毫不掩饰对你的依赖和需要,所以大家对她的爱好像也会多点。她像小太阳一样,永远热情和快乐。

相反的故事则来自另一网友“莫呼洛迦的青蛇”:

我1岁就被送到托儿所,在那里过得并不好。我妈很引以为傲地说,我2岁左右就会乖乖坐在楼梯上喝中药,从不让她费心。其实我不是不怕喝苦药,只是不敢让妈妈费心。我怕妈妈不要我,怕我会一直待在托儿所里。不是我想乖,是不敢不乖。现在长大了,和妈一直不亲,和人也很难保持亲密关系,很痛苦。

中国式养育中,希望孩子懂事,希望孩子不要给大人添麻烦,可是,如果你真想养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孩子,你需要知道,懂事、怕麻烦常来自绝望,而且总与孤独相伴。

所以,试着鼓励你的孩子,鼓励你的爱人,也鼓励你自己: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被拥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