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敌意的想象游戏

人际关系特别糟糕的人,常常会见到这种心理逻辑:一、你要按我的来;二、否则,我愤怒;三、我的愤怒攻击了你,而你必定会还击我;四、随后我发现,你的种种行为,都是在还击我;五、我很委屈,我没对你做什么,你为何这么凶,所以更愤怒。

这可以称为“敌意想象的五部曲”,是这些人的人际关系陷入严重困境的直接原因。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第一步,是全能自恋导致的控制。

第二步,则是因控制失败而引起的愤怒。

这两步虽是问题源头,但关键是第三步和第四步。

通常情形下,这第三步和第四步多是他们的想象,而非现实,现实是,对方并没有还击,甚至都不知道你愤怒过。所以,有此问题的人须提醒自己,我的愤怒必被看见且必会引来还击,这,多是自己的想象,而非现实。

举个例子:一男想和一位同事说话,对方没注意他,所以没有回应他,他暴怒,恨不得扇对方耳光。这整个过程,全发生在他内心,对方完全没注意到。但他觉得对方看到了他的愤怒。

就好像是,他是透明的,而别人都有透视眼,随即开始还击他,譬如对他越来越冷漠,和别人说话时冷眼瞧他,甚至也很可能是在说他坏话,他觉得这位同事的还击过头了,很委屈,于是对同事有了更大的愤怒。

但是,整个过程,这位同事毫无所知。不过,同事会感觉到有些东西变得不对劲起来,两个人的距离似乎莫名其妙变远了,于是同事疏远了他。而这更加让他确信,这个过程是真实的。

有此心理机制的人,他的内心可以说只住着他自己,而没住进别人。所以他的整个过程,在旁观者看来,都是想象,但他认定这就是真的。

这从终极结果上看是真的,因他一直在投射敌意,所以最终大家会远离他,但每一个具体的过程,多只是他想象之物。

因为,他心中只有他自己——请大家不要认为这叫自私,所以他的内心将世界划成两部分:他能控制的部分,就是善意的;他不能控制的部分,就是充满敌意的。所以,他不可避免地去追求控制别人,而一旦控制失败,就会陷入恐慌与愤怒。敌意想象五部曲的前两步,由此而来。

因为他的心中只住着自己,所以,他看待别人时,也只能从自己出发。于是他会形成这样的逻辑:我对你愤怒,你必会对我愤怒。其中的“你”不是真实的别人,而只是他自己的一个镜像:当我对镜子愤怒的时候,镜子里自然就会出现一个同样愤怒的人。这是第三步的逻辑根本。

这三步,很难改变,即便通过咨询,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根本转变,而转变的原因,是通过长时间咨询,心里真住进了一个人,于是不再去控制,不再因控制失败而暴怒,不再因自己愤怒而认为别人也会愤怒。

不过,不要因此而感到绝望。虽然这三步难以快速转变,但其实第四步才是伤害人际关系的关键,而对第四步的觉知,可以带来很大转变。这个觉知,概括起来很简单,即,你意识到,你是完全活在想象中的,并把你的想象投射到现实世界,但其实现实世界根本不是这样的。

譬如另一个例子:一次开课,一个学员站在我旁边,希望问我一个问题,她是第二个来的,前面本来有一个学员和我对话,但和前面那个学员谈话结束后,第三个和第四个学员抢上来和我说话,而我完全没注意到她站在我旁边等我,最后她陷入暴怒——这一刻恨不得把我给杀了。(这样的事,在我课上发生过多次,所以文中的“她”并不特指某个人。)

接着,她离开了。以后,她总觉得,我看到她对我起过杀意,所以也会看她有敌意,但还好,她也在想,这可能只是想象,于是来找我沟通,才发现我完全不知道整个过程。并且,作为老师,也作为武志红本人,我完全能理解并接受,那一刻她有杀死我的念头,我对此没有受伤感,也不会有愤怒。

在和我澄清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的想象和投射,并看到了我作为另一个人的真实情形——我没愤怒且没有受伤,如此一来,在这一次具体的沟通中,我作为一个善意的存在,就可以住进她的心中,而她本有的“我对别人有愤怒,别人也必愤怒”的逻辑,就发生了一点改变。如果能经常这样澄清,她的内在就可以发生真正、踏实的转变。

这个过程,大量地发生在孩子和父母的互动中,精神分析把这个称为“去毒化”过程,就是,本来孩子很容易有愤怒又会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有报复心,愤怒和报复心,作为攻击性,都算是“毒”,但父母没有报复他,甚至都没有从他的攻击中受伤,反而很喜欢他的活力,结果,他的这个敌意想象过程就像被净化了。

当然,这个过程,是发生在比较成熟的父母与孩子间,如果父母也如婴儿一般,一旦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敌意,就觉得孩子严重攻击了自己,于是报复,还逼孩子道歉,那么,这个“去毒化”就不会发生了,甚至变成了“增毒化”过程,结果孩子的敌意想象越来越多,最终出现两种极端结果:一、敌意太重克制不住,于是脾气暴烈到处攻击人;二、学会了压抑愤怒,但觉得愤怒是毒,所以压抑得太过于厉害,而导致一个人失去了活力。

“去毒化”过程,在现实中也会发生,假若你发现自己有严重的敌意想象,而它又伤害了你的人际关系,那么,大胆地去澄清。这时要选择对象,先从你认为的善意、真诚且温暖的人开始,若从脆弱的人(譬如一样有敌意想象的人)开始,那么,本来没有敌意,也可以创造出敌意来。

只需几次深刻的澄清,你就会知道,这第四步——别人已经看到你的生气且各种举动都在生你气——的确是想象。意识到这一点后,就意味着,你对自己的敌意创造过程有了基本觉知,而这是你自我改变的重要基础。

如果敌意想象的程度很重,并且不相信别人会说实话,那么只是偶尔找人澄清,可能不会带来真正的觉知,而一旦受伤,对你冲击又太大,这时,找一个专业人士就非常有必要。

这个专业人士,要懂得和你澄清的重要性,会欢迎你和他做各种澄清,并且会主动和你探讨你们之间的关系。

假若你试着探讨你和你的心理医生的关系,探讨你对他的感知和想象,你发现,心理医生会立即处于防御状态,并一直回避谈你和他的关系、你和他之间发生的事情,那么,他还称不上是专业人士。

如发现自己有敌意的想象,且能承受各种澄清,那么,大胆地和各种人澄清吧。这意味着,你将走出你的孤独想象世界,而进入到真实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本身就是有疗愈性的。

敌意会对关系构成伤害,但解决办法绝不是压制敌意。除了澄清,坦然表达敌意也很重要。例如,一个女孩一直在极力掩饰强烈的嫉妒,但嫉妒还是会时不时冒出来,她的强烈嫉妒和表面上的讨好,构成极端反差,这造成很多问题,现在她学会了去表达——我嫉妒你如何如何,但不再因嫉妒而羞愧,这时,她发现,多数人对她的嫉妒蛮能接受的,而且因为她变真诚了,关系顺了很多。

在亲子关系和伴侣关系中,这是和“去毒化”同样重要的部分。

觉知自己的愤怒,大大方方地表达愤怒,同时,又能容人,并能在沟通中转换敌意。能做到这些的话,就太好了。一直喜欢美剧中常见的感觉,犀利地向彼此表达愤怒,但又都很结实,能承受、沟通和化解。

中国谚语中的不打不相识,也是愤怒在关系中流动后的自然结果吧。

最后特别说一下这个敌意想象中的一个重要心理机制:透明。它通常被专业人士称为“读心术”,即,不用沟通,我就可以读懂你的心思,而我的心思也会被你读到。

人的内心中有很多黑暗,特别是敌意,如果你有了这种心理机制,就意味着,你的敌意将无容身之处——既然别人都能看到。

但其实,理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就算两个人非常有诚意地沟通,都不容易产生理解,还谈什么你不说话我就能读懂你的心思呢?就算佛学中说有“他心通”这种神通,也是极难修习的。

相比起“读心术”这个词来,我更喜欢用“透明”,因为很多人的想象、感知和梦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透明意象。

常见的是,有人觉得自己是透明的,有人觉得别人是透明的,有人觉得所有人都是透明的,还有人会梦见,自己的房子是透明的。有此意象或感觉的人,通常会认定,自己不用沟通就知道别人是怎么回事,这给自己掌控感——我了解这个世界。但反过来或是噩梦:我是怎样,别人一看就知道。

透明意象,应是婴儿早期的一种心理滞留。六个月前的婴儿,会认定自己和妈妈是一个人,是共同体,是共生关系。我即是你,你即是我,所以我们都不用沟通即可知道彼此是怎么回事。透明,是噩梦,也是渴望——我和你可以没有距离地拥抱彼此。

这个意象有轻量级的表达,譬如亲密关系中的真诚。有时,在亲密关系中说实话,会造成糟糕的后果。但你觉得,必须说实话,不能撒谎,不能玩策略。因撒谎和玩策略意味着我们之间不透明了,亲密就降低了,就不能共生了。譬如我一位朋友,美女,但有过很乱的性史,每当交新男友时,都忍不住会告诉对方她真实的过去,结果必然是分手。她知道这样有问题,但就是忍不住,她说,如果我不告诉对方我的所有,我们之间就有了裂痕,就不能亲密了。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佩妮对新搬来的金发美女说,你不能利用这四个可怜的物理学家,他们没有保护层。也即,这四个宅男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他们不懂得关系中的策略。很有意思的是,这四个宅男都没走出妈妈的世界,他们对妈妈,是透明的。

对于这样的宅男而言,他们会有一种奇怪的矛盾,虽然实诚得不能撒谎,但想和他们真正亲密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其实有一道透明的墙。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梦中和自我感知中,会觉得自己似乎被罩在一道玻璃墙、塑料薄膜甚至一层水一样流动的薄膜中,将他们和别人隔开。

这是因为,他们感觉,在和妈妈共生的关系里不能撒谎,所以必须实诚,但他们又惧怕这种关系,这给他们被吞没感,所以要和妈妈之间立一个屏障,但这不能有意识地去做,所以看上去仍要是透明的。但一样可以将他和妈妈乃至其他人隔开。

这才是准确的表达,其实所谓透明,仍然是一堵墙,这堵墙是必需的,否则就失去了一切保护。所以,真诚的宅男们很难说有感觉的心里话。至于那些觉得自己和别人都有读心术的来访者,在咨询中其实很难说出他们真实的想法。

这还可以有其他变化,譬如一位网友说:“我妈觉得她什么都不说,别人就应该知道。可是别人什么都不说的时候,她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就应该啥都不知道……这简直是我的噩梦。”

这个妈妈在理直气壮地做婴儿,妈妈必须懂婴儿,而婴儿不必去懂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