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思用世,始为王道

王阳明回到老家,没了工作压力,见到亲朋故友,心情格外愉悦,走亲访友结束后,老王跑到了会稽山考察。

会稽在今天绍兴市东南,地方不大,文化深厚,有种清雅缥缈之感,不像西北诸山充满沧桑。会稽山是大禹葬身之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尤其雨后爬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当年老王先祖王羲之就在这里写下了古今第一行书《兰亭序》。此外,会稽山原名叫茅山,不是降妖除魔的茅山,那个茅山在江苏省句容市和金坛市之间。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老王转悠几圈相中了阳明洞天,当地人管它叫禹穴,传说是大禹安葬之地。阳明洞天修葺好后,老王搬了进来,自号阳明子,“王阳明”这个名字即由此而来。

老王在阳明洞里修炼导引术,气功养生术的一种,现代科学解释为人通过意识的运用使身心优化的自我锻炼的方法。气功能够流传至今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对于很多看似毫无科学根据的养生术,没必要较真,因为现在人类的科技水平不过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老王修炼导引术,身体情况逐渐好转。据说最后练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搞成先知了。一日,在阳明洞中闭目养神的老王突然睁开眼睛,走出洞神叨叨地对仆人说:“你赶紧下山去接我那四位友人。”

仆人直愣,有三室一厅不住,非要来到这山上受冷风吹,本已抽风,今日王先生这抽的又是哪门子歪风邪气?仆人不敢问,照吩咐去做。到了山下果见来了一群知识分子,上去一数,四头。

来访的王思舆等四人,面面相觑,甚感惊诧,没人通知他,老王怎么知道了呢?坏了,是不是得病了?四人一溜烟跑上山,只见老王已泡好了茶,等候已久了。四位友人一问,老王解释说修炼时间长了,有天人感应,掐指一算,什么都知道。众人对老王敬若神明,俨然半仙也。阳明多智而近妖,这也太邪乎了!不管怎么样吧,这件小事说明老王修炼导引术成功,对身心健康有一定效果。几个人回去一传十十传百,整个绍兴府全知道王阳明神人。老王自鸣得意,飘忽了,逢人也吹两句,夜观天象,今晚多云转晴之类的。

导引术给王阳明带来了实惠,久居宁静,无世俗纷扰,两年多的时间,老王“渐悟老、释二氏之非”,变得清心寡欲,大有远遁隐居之意。长生不老是人们朴素的愿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实现该宏愿。王阳明小时候即有此念头,尤其母亲去世那年,这种观念更深了。放眼亲族,现在直系亲属只有他爹和奶奶还健在,人终要归于尘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老王突然悟到了,自然规律不可改变,人定胜天纯属扯淡,我怎么能因为会了点养生术而沾沾自喜呢?这不是我性格啊!此为旁门左道,非大道也。养生术是零食,儒家大道才是长期粮票。肉身即便长生不老也是行尸走肉一具,只有思想永生,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尚未完成心中之道,怎么就起了遁世的念头?老王醒了,他没忘少年立下的远志——做圣贤!隐居遁世的念头一扫而光。念头这玩意儿太神奇了,忽然而来,忽然而去,能让人误入歧途,能让人迷途知返。遂成大道,也不过在一念之间。

胡适创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1915年,在《新青年》先后发表多篇白话诗。其中有首《一念》,诗曰: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

就水平而言,这首诗写得挺一般,却真实表现出了“念”在矛盾中的重要,胡适本是一矛盾结合体。阳明信徒蒋公中正评胡适说:“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

王阳明屏却此念后,又病了,转过年来到杭州养病。老王养病期间,改不了他的老毛病,四处游览,寻访高人。一听说哪里有高人,眼睛瞪得灯泡似的,驾起筋斗云,腾云驾雾地赶去,与之飞沙走石般地切磋。几番游历下来,老王才发现,所谓的高人学问家水平一般化。多少个日日夜夜,求理问道,茫然回首才发现他自己才是真正的高人。寂寞,油然而生。

游览期间,他写下了不少诗作,那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再也没有了。《西湖醉中漫书》诗云“十年尘海劳魂梦,此日重来眼倍清”,最能代表此际他的思想感情。从有做圣贤的念头,经过两次落第,直到现在,事业无成,两手空空,转眼三十多岁,还是一无作为。年少立下的目标,经过世事沧桑,劳魂萦梦,显得那么可笑。王阳明坐在船头,浊酒一杯,感慨良多。不在世上磨炼何谈格物致知,消极避世终究不是星光大道。经过十多年的世俗纷扰,此际再见湖光山色,才有眼界倍清之感。这是一个非常时期,王阳明能否走出思想困境,成为一代圣贤,全在此念。

忽一日,闻听虎跑寺有一得道高僧,据说闭关三年了,机锋不可触!若干道友聚在一起,此高僧经常被谈及,有种江湖大哥的感觉。虽然闭关修炼,江湖里却一直有他的传说,俨然虎跑寺的一面旗帜,香火游客全靠他招揽。话说见高僧一面不容易,甭想让他点化你什么,高僧已经三年不睁眼不说话了。

王阳明来劲了,这次看来是遇到了真正的高人,待我驾起筋斗云去到虎跑寺,会会那得道高僧。僧众见王大人来势汹汹,咄咄逼人,把高僧的情况与他介绍一番,奉劝王阳明别白费那力气,高僧不会跟你说话的。别丢人现眼,回去吧!王阳明蔑视地看了僧众一眼:“且听我的雷声。”拗不过王大人,僧众只得带他去见高僧,几分钟后,僧众全哭了,悔不该让王大人见禅师!

王阳明见到高僧端坐蒲团上,不语不视,活死人一般。老王绕着他转了两圈,大喝一声:“呔!你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此言一出,在场的全蒙了。王大人莫非有病乎?高僧不语不视三年矣,何来说什么看什么?他们道行太浅,自然不能理解王阳明。要知道老王可是高人克星,这么多年接触过庙堂高人不可胜数,如同一名普通的剑客,专门找绝世高手挑战,开始可能不行,经过与高手交流切磋,混个八九不离十。老王明白和尚虽然不睁眼却知道大千世界,虽然不说话内心却佛谒层出,看破不说破仅此而已。

当年苏东坡在荆南,听说玉泉寺(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境)的主持承皓禅师机锋不可触,挺高深。苏一撇嘴,要去会会他,凭满腹经纶,灭秃驴气焰。苏微服私访到了玉泉寺。承皓问道:“这位客人贵姓啊?”苏说:“免贵姓秤,秤天下长老的秤。”承皓突然大喝一声,而后问道:“且问,贫僧这一喝重多少斤?”苏两眼一黑,无言以对。

王阳明切中要害,一语道破天机。高僧装不下去了,于是奇迹发生了,不语不视的得道高僧睁开了眼睛。

王阳明问道:“你娘健在吗?”

高僧对曰:“在。”

“想她老人家吗?”

“不能不想。”

“以前我跟你一样,可是连自己亲人都不想念,即便成仙得道又有何用?虽你遁入空门,但爱亲本性,人之常情……”

闭关三年,不视不语的高僧听这话,感激涕零,痛哭失声。然后收拾收拾行李走了,回家看望老娘去了。虎跑寺僧众见状,也跟着抱头痛哭。好不容易出了一位禅师,竟被王大人三言两语弄跑了。三年来,修炼到这等地步,也不过如此。

这一时期是王阳明重要思想转型期,不经过两年多的半归隐状态,悟出“渐悟老、释二氏之非”,复思用世,后面便不会有“龙场悟道”,他也不会成为王阳明。做圣贤,扎根于心,但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呢?在阳明洞天里王阳明悟出了,佛老不可能实现,尤其有虎跑寺秒杀高僧的例子在。这条路行不通那就入世走事功之路,用建功立业的方式完成圣贤之路。

《山东乡试录》最能体现他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