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威武二哥朱厚照

只拿五毛钱的皇帝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非同寻常的一天,大明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朱佑樘驾崩了。这件事,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王阳明在京城这几年除了讲学,闲来无事,先让他歇一会儿,关注下帝国威武二哥闪亮登场和新一届领导班子。恭俭有制,勤政爱民的朱佑樘,古今皇帝中唯一只娶一位老婆的帝王,临终前,他叫来三位内阁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托孤:“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诸位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说完撒手人寰,终年三十六岁。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从此帝国“人治时代”结束了,伟大的“神治时代”来临,从这以后上台的皇帝个个神叨叨的,一个比一个邪乎。朱佑樘只有一位张氏老婆,孩子不多,只活了朱厚照一根独苗。五月十八日,十五岁的少年朱厚照继皇帝位,年号正德。传说这是最能闹的一位皇帝,有中兴之主的天赋,可惜没用到正地方,所以“荒淫无耻、昏庸朝政、朝纲紊乱、民不聊生”等诸多帽子扣在他头上,成为后世帝王警戒之典范。

然而,朱厚照却有着惊人的一面。

有这么个小故事:有个孩子,大家都说他傻。同时给他1块钱和5毛钱,他永远拿5毛钱。有人不信,做了个实验,那孩子果然选择了5毛钱,众人哈哈大笑,孩子果然傻啊!此后经常有人拿钱戏耍那个很二的孩子。有人就不理解了,通过观察发现这孩子智商并不低,完全能够分清楚1块和5毛,知道仨多俩少。于是就问他为何不拿1块钱呢?孩子说:“假如我拿了1块钱,你认为那些大人以后还会玩这种给我5毛钱的游戏吗?”

朱厚照就是那个看似很傻的孩子,人们习惯管这样的孩子叫“二哥”。

孔子他老人家编著《春秋》一书,记载鲁国历史,本是历史著作,但文辞或褒贬嘲讽或曲意回护,这就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春秋笔法”。臧否事物,褒贬不一,个人主观性倾向愈发严重,以至于影响到了文史作品。中国的文学形象通常脸谱化,学术称之为“扁平性格,且过分夸张”。好人是好人,坏人是坏人,一眼便能区分开来,缺乏人性的复杂多面性。这种写作方式会把一种文学形象刻画到极致,形象经典,使读者印象深刻。譬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好勇斗狠,机智果敢,打不过就托关系找人。细读《西游记》你会发现,其实它是一部官场小说,讲述了作者的仕途经历。再如《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像这种白面奸雄专门欺负刘备那个老实人,不能干任何有益人民的好事。小时候,我们看过《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抗战影片,那里面的人物形象一目了然,地下党通常长得浓眉大眼,汉奸特务全都贼眉鼠眼。久而久之,这种笔法形成了文史作品的单一片面表达方式,缺乏人性具体展现。英明的,使劲伟大;忠臣的,变态忠贞;奸臣的,往死里祸害群众,即便有“好人好事”,也会被弱化,甚至删除。朱厚照是典型的例子,他喜欢玩,除了当皇帝外,你让他干啥都行。一个再坏的人亦有值得称道之处,何况朱厚照生于帝王家,受的是中国最高水平教育,经常在宫里晃悠,耳濡目染,无论如何他也不可能是弱智白痴,除非像宋代皇帝有遗传精神病。

朱厚照形象被扭曲还有一个重要观念原因——重武轻文。

撇开历史,此完全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得出。明代军制是文臣领兵、宦官监军、武将作战,这种分配代表了三方利益集团,文官集团、皇权、武官集团。要知道大明虽然姓朱,但管理江山的一直是文官集团。明代虽不像宋王朝重文抑武那么严重,可是重文轻武的观念一直存在。王阳明在《陈言边务疏》中明确指出“中国工于自守,胡虏长于野战”,造成此种现象的不是武人没血性,而是制度问题。老王留个心眼,没有言明罢了。朱厚照崇尚武力,骨子里流着老朱家的血性,这种尚武精神使他重用江彬、许泰、钱宁等武将,在他统治时期武将地位与日俱增,超出了文官地位,狠狠地欺负那些书呆子们。但是,任凭武将多么嚣张,历史终究由文官手中的笔来书写,不是用武官大刀砍出来的。撰写历史的是文官,他们自然要褒扬文官的价值,贬低武官的作用。朱厚照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加上确有荒诞事迹,自然免不了口诛笔伐。搞死搞臭搞到底,历来是文官们的杀手锏。

书归正传,且说朱二哥鲜为人知的传奇。

朱厚照的父母是模范夫妻,他爹勤政,感情专一,生下了四个孩子。他是老大,两岁立为皇储,次子朱厚炜,不幸夭折了,还有两个小公主也挂了。朱厚照小时候长得那叫一个冰清玉洁,有帝王风范,玩到八岁,大臣上奏请皇太子出阁读书,接受皇家高等教育。朱厚照聪明到什么程度呢?今天讲的课明天他能倒背如流,他提出的问题异常尖锐,经常能难住老师。几天的工夫把宫廷繁冗的礼节全部记住。孝宗朱佑樘有几次视察学业,朱厚照竟率领所有侍从官员趋走迎送,娴于礼节,俨然一代明君的范儿。这就是朱厚照聪明过人之处,给父亲和大臣做个表率,让他们放心,之后才能干他喜欢的事。

孩子好动,朱厚照也不例外,相比之乎者也,他更喜欢骑马射箭。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曾有过梦想,比如六零年代的人希望能成为雷锋、七零年代的人希望能成为王进喜、八零年代的希望能成为郭靖、九零年代的希望能成为李宇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朱厚照也有。他每次拉弓射箭时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征战沙场,成为霍去病马伏波那样伟大的将军。当然,正德十二年他实现了这个理想,重创蒙古小王子部。染上这种“恶习”后,他自然没那么多精力放在学业上,好比,体育运动强的学生,文化课通常垫底。朱厚照遮遮掩掩地玩到十五岁,突然有一天,他爹死了,他接到了一个比读书更可怕的任务——做皇帝。

多少人梦想做皇帝,可对朱厚照来说那是一种折磨,他心里有阴影,他爹朱佑樘是被活活累死的。此外,以十五岁继承大统,虽按照明朝人均寿命,十五岁已是成年人,按照现在的说法十五岁正处于人生的青少年时期。鲁索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正解。青少年心理的明显特点是容易情绪化、情感强烈、两极分化。要么特别乖特别聪明,要么特别叛逆,特别不服天朝管,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十五岁的王阳明,不一样离家出走了吗?何况朱厚照是帝国最高统治者。

上台伊始,朱厚照先后干了几件大事,显示出了他惊人的政治天赋。首先,大赦天下、葬父自不用说了,这是好几千年留下来的惯例,让天下子民感受到新任领导的仁德。其次,弘治十八年八月,尊明宪宗王皇后为太皇太后,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尊重人伦秩序。再次,正德元年,祭天、尊孔、赈灾、减负等。最主要的是迅速建立了自己的核心团队,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预机务,参与政务裁夺,江湖人称“八虎”。

刘瑾等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

完全是朱厚照的意思,换了谁只要站在新君这一边,同样能够发迹。于情于理,八虎都会崛起。一点不新鲜,人之常情。古训有云“亲贤臣,远小人”,皇帝之所以喜欢与“小人”在一起,是因为这帮人能把皇帝伺候舒服了,哪个领导愿意终日面对没笑模样的死人脸。成功人士通常会拉难兄难弟一把,中国乃人情社会,人情大于法。从政治方面考量,历代皇权与相权冲突的例子屡见不鲜,明朝太祖皇帝废除了宰相,但有了后来的内阁,换汤不换药,文官集团照样强大无比。皇帝以一己之力无法与文官集团对抗,所以拉过来宦官。朱元璋明令禁止“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世的王振、曹吉祥、汪直、梁芳、刘瑾、魏忠贤狠狠地抽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就好像清代禁止后宫干政,不照样出了慈禧。朱厚照所处情况就是这样的,老臣强大,新君弱,皇权严重受到威胁,所以他迅速提拔了八虎。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