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之礼,文化一点一点没了

席书,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三甲一百一十二人,全国第二百零五名,与刘瑾心腹张彩同榜。席书干过山东郯县知县,在任期间,政绩突出,修了一系列基础设施,诸如水利、学校等,等席书卸任了才见成效。人民感激这任好知县,自发地立祠树碑,以示纪念。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云南发生地震,中央派侍郎樊莹前去视察。樊莹转了一圈,实在没什么可以报告的,于是上疏朝廷说当地官员救济不力,致使灾情扩大,要求罢免云南监司以下官员三百余人。朝廷派了个白痴去调查,天灾本无法预测,罢免官员有什么干系。席书时任户部员外郎,他觉得樊莹的调查报告太过荒唐,根本不靠谱。席书遂上疏力陈辩驳,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一针见血,直指时政漏洞。正德年间,席书任贵州提学副使,相当于现在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席书一直很有作为,后任福建省长,听说朱宸濠造反了,当即集结两万兵力开赴前线,可惜部队到的时候,已经被王阳明摆平了。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席书来到地广人稀、教育落后的贵州,初衷不改。想要改变教育光有设施还不够,关键得有人才。在席书日坐愁城的时候,人才出现了,龙场驿有个王阳明,看一下地图,原来人才就在他眼皮底下,贵阳府到龙场驿直线距离仅二十二公里。

席书找到王阳明,直接提问朱熹和陆象山有什么不同。

老王对这位长他十余岁的领导甚为尊敬,他撇开了“朱陆同异之辨”,对席书讲了他的所感所悟。席书没懂,抱着怀疑的态度回去了,思考了一晚上,次日又来请教。这回老王用了一个浅显的知识分子都懂的儒家五经的理论,来证实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席书略有所省,稍微明白了点儿,带着疑问又回去了!如此往来四次,豁然大悟:“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辩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

武侠小说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个奇遇套路:一少年,往死里落魄,一不小心掉进悬崖,本来长得挺惊悚,竟摔成了遗世独立,闭月羞花。见悬崖峭壁上镌刻绝世高手穷尽一生精力总结的武学秘籍,然后比画两下子,全都学会了。一出去,生灵涂炭,各路高手被打得一个个体无完肤。假得太真实了,对绝世高手也是莫大的讽刺,他留下的又不是广播体操。诚然,王阳明思考了近乎三十年的哲学问题,常人岂是一时半刻所能领悟的。

席书心里有底了,王阳明真才实学,如假包换,这正是他需要找的人。席书找到毛应奎,两人商量决定,把贵阳书院重新修葺一番,再去找王阳明。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王阳明在龙冈书院照常讲课,座下有夷人、中土犯人和来自附近的旁听生。没有人发出异响,也没有人搞小动作,他们都在认真听王先生讲课,纵然有的听不懂,他们那股精神头却说明了他们认真的态度。正在这时,书院外声音嘈杂,似乎来了很多人。王阳明急忙走出去,只见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率领穿着青衿的贵阳书院生员,特来聘请王阳明为贵阳书院特级教师。诸生每个人手里都提着十条干肉,向王阳明行束脩之礼。

这个场面非常盛大壮观,对一个学问家来说,此乃最高荣誉。王阳明讲学是他的乐趣,自从他发明了心学之后,讲学成了他的义务。他要把心学传递出去,不能老死一生带进棺材里,他一直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教育工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心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被那庄严神圣的尊师之礼所感动,王阳明尤是。他的心学不能一直在山沟沟里,面对言语不通的夷人讲授。他需要一个更宽广的舞台,前提是官方要认可。现在,席书,贵州最高教育长官,代表官方,率领贵州最高学府诸生前来行聘。

王阳明冷静地说:“龙场驿丞王守仁才疏学浅,恐误足下前程,诸位请回吧!”

诸生拜道:“先生在上,受学生一拜。”声震四野,响遏行云。

王阳明又说:“龙场驿丞王守仁才疏学浅,恐误足下前程,诸位请回吧!”

诸生再拜:“先生在上,受学生一拜。”声震四野,还是响遏行云。

王阳明还说:“龙场驿丞王守仁才疏学浅,恐误足下前程,诸位请回吧!”

诸生再拜:“先生在上,受学生一拜。”声继续震四野,响遏行云,更为嘹亮震撼。

为什么要说三遍呢?没办法,这是规矩。

中国自古以来有尊师重道的光荣传统,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现在已经消失了。《国语·晋语》说“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古代教师的地位非常崇高,与父亲、君王并驾齐驱。师死,学生要为老师守丧三年,并有义务照顾老师的家属。

学校里有很多规矩礼仪,入校之前先要行释奠礼,祭奠儒家先贤,如孔子、颜回、冉有等,先贤中孔子和颜回的地位最高,至于曾参、子思、孟子都排在后面。释奠礼实际上是祭孔,始于汉高祖时期,汉武帝时期达到一个顶点,之后落寞,唐宋时期又被拔高,明朝时孔子地位有点落后,清代又恢复了地位。

释奠礼隆重庄严,用太宰的规格,即供奉牛、羊、猪,一年最少祭奠两次,春一次,秋一次。在州府一级别的由当地最高教育长官主持典礼,州府其他高级官员必须参加,僧道、百姓也通常前往参加。献祭分为三个过程,依次是初献、亚献、终献,分别由州府一、二、三把手作献。献祭后要经过读祝文等流程,然后全体人员行三拜九叩之礼。由此可见,古代对教育非常重视。清代更甚,规定八月二十七为孔子诞辰日,全国人民斋戒一天。

释奠礼是学校的开学大礼,还有很多小礼,譬如择菜礼。第一次入学的学生行此礼,用蔬菜水果祭奠先师,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束脩礼,始于孔子,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说只要是自愿送十条干肉作为礼物的学生,我没有不对其进行教诲的。从这以后,学校便形成了束脩之礼。束脩,即捆在一起的干肉,每束十条。在古时候干肉是奢侈品,属于大礼,当送给亲爱的老师。

这个礼仪过程,如前文所示,学生穿青衿,青色交领长衫,明朝时考中生员(秀才)才有穿青衿的资格。学生手里提十束干肉,恭恭敬敬地立于学校门外,老师则站在教室台阶上问学生干啥来了,学生说拜师,一定要说得非常诚恳,虚伪到无比真诚那种。老师说自己才疏学浅教不了你,学生再拜,老师再谦虚,如此往来三次。老师被学生的一片诚恳所感动,勉为其难收下,束脩礼结束。

从此,王阳明兼职贵阳书院特级教师,心学的种子在贵州大地生根发芽,一点一点,光耀世界。正当王阳明热火朝天地干着教师工作时,他的首席大弟子兼妹夫徐爱不远万里跑了过来。这让老王感慨万千,好几年了总算盼到了亲人,可是徐爱让他空欢喜一场,敢情人家不是专门来看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