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记

这是一位投资大师对人生的诚恳总结

可以想见,从开篇读到此处,有些读者不免会有些失望。这虽是新译本,但在翻译此书之前,我从未读过旧译本和英文版。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心里也犯过嘀咕:格雷厄姆的这本回忆录似乎没什么含金量——是的,不加引号的含金量,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含金量。

众所周知,格雷厄姆以投资为业,被誉为“华尔街教父”,是巴菲特曾经的老师和老板。因此,但凡对这本回忆录感兴趣的读者,想必都希望从格雷厄姆的亲述中得到诸多实用的投资法宝,并用它们来赚取真金白银。

然而,格雷厄姆显然不想在自己晚年撰写的人生回忆录中再给读者们上一堂投资课。一方面,是因为他那两本永恒的经典之作《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已经把他的投资理念尽显无遗;另一方面,就像他在自己80岁生日庆典的演讲中所说:“我这一生享受到的所有快乐,至少有一半来自精神世界……”这并非在取得事业和财富成功之后继续拔高自己的冠冕之辞,他的人生总结是这么说的,他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也是这么做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事实上,纵观全书,我认为他在享受精神世界的快乐方面,做的要比说的多得多。正因为如此,也让我在翻译这本回忆录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正如格雷厄姆的女儿玛乔丽在评价父亲时所说:“他就是我‘行走的百科全书’。”格雷厄姆熟稔西方古典文学和近代文学,他在书里的旁征博引让我这个真正读文学专业的人尝尽了苦头。不过,正是这位杰出的投资家和投资理论家,在金钱和物质世界之外,展现出的丰富的精神面向,拉近了我与他之间的精神距离,使我有兴趣去了解一个以投资赚钱为生的大师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的。因此,那些旁征博引对我造成的困难,反倒成了驱使我尽己所能译好本书的动力。

不过,真正让我在翻译过程中“痛并快乐着”的东西不是翻译本身,而是我与格雷厄姆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倒不是说我竟敢与格雷厄姆比肩,而是因着这些相似之处,我把他视为素未谋面的知己,就跟他经常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当作自己真正的知己一样。

比如,格雷厄姆喜欢文学和哲学,并且从未接受过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专业训练,我也一样;格雷厄姆进入金融领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证券公司当经纪人和分析师,我也一样;格雷厄姆自学成才,靠投资能力赚得了自己的大多数财富,我也一样,尽管以购买力而论,我的量级在他面前不值一提;格雷厄姆信奉过宗教,但他养成的批判性思维让他最终放弃了宗教信仰,尽管如此,他对宗教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从未放弃过对信仰本身的思考,我也一样。

此外,格雷厄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是真正落在了行动上的。在职业投资之外,他写过投资理论专著,写过经济学学术著作,写过剧本,甚至翻译过小说,我虽不像他那样在多个领域都有著述,但跟他一样,我也在业余时间翻译各种书籍,并乐此不疲。我完全能理解他所说的“最明智的投资策略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过上良好的生活”的真实含义。就我和格雷厄姆的情况而言,一旦事实证明自己掌握了投资赚钱的技能,对赚钱本身就失去了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于自己所钟爱的精神乐园,哪怕我赚取的财富远不及格雷厄姆,而格雷厄姆赚取的财富远不及他的学生巴菲特。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格雷厄姆再专注一些,定能获得更多的财富。也许吧,但那可能也不是真正的格雷厄姆了。

这本回忆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位投资大师对自己人生的诚恳总结,而不只是对自己投资生涯成败得失的分析。在我看来,它首先呈现的,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在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下的情感生活、精神世界、职业生涯、价值观和喜怒哀乐;其次,这个鲜活的人物恰好是被誉为“华尔街教父”的格雷厄姆。他在书中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剖析是极为坦诚而深刻的,而这种反思能力或多或少与他阅读广泛有关,可能也是他在投资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精神世界的丰富不但没有妨碍他赚取财富,成为著书立说的投资理论家,反而成就了他的成就。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当今的投资大师巴菲特、芒格、乔治·索罗斯、瑞·达利欧等人身上。

但我们能因为格雷厄姆赚取的财富不如他的学生巴菲特多,就为他感到惋惜,甚至认为他为自己的不专注付出了代价吗?我不这么看。作为以投资为业的大师,格雷厄姆能意识到“我过于将物质利益上的成功当成了人生的目标和使命,因此忘记了精神层面上的人生意义”,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将他与众多追随他的普通投资者区别开来。当一个人获得了事业和精神的双丰收,就没必要再用福布斯排行榜来评价其人生成功与否了。

因此之故,我建议读者首先将这本回忆录当成一位投资大师的人生经历,其次才当成投资经历来读,或许这可以让读者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格雷厄姆,了解一个整天与金钱打交道的投资家如何看待财富与人生,从而在他身上学到不一样的东西。

最后,虽然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但由于书中所涉人事年代久远,涉猎面广,细节丰富,译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2020年4月

写于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