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必须学会读财报

财报是股票的投资说明书,是企业的体检报告。投资者可以通过阅读财报评估股票价值,并按照财报数据判断企业健康水平和生存能力。投资大师巴菲特曾说:“你必须了解财务报告,它是企业与外界交流的语言,一种完美无瑕的语言。只有你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它,学习如何分析它,你才能够独立地选择投资目标。你在股市赚钱的多少,跟你对投资对象的了解程度成正比。”由此可见阅读财报的重要性。老唐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想和朋友们聊聊怎么听懂这种“完美无瑕的语言”。

第一节 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老唐先给各位看官讲三个暖场的股市小故事,如假包换。只是出于“你懂的”的原因,隐去了公司名字。

第一个故事。

话说某年,某股票代码排序在前十名的上市公司,经营亏损1亿元。出于某种特殊原因,董事长需要当年实现盈利。于是,财务总监贡献了一条起死回生的“妙计”——只用了白纸两沓,顺利扭亏为盈。

“妙计”分为三步:

第一步,签一份合同。公司在银行有贷款1.6亿元,经过与银行磋商,双方达成协议:用公司账面价值3000万元的华×大厦部分房产作价1.6亿元归还欠款。

第二步,再签一份合同。公司与银行签订买楼协议,作价1.6亿元买回抵押给银行的全部房产,房款暂时欠着。

第三步,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怎么样?比把大象放进冰箱里容易得多吧?

这也行?是的,这也行。公司用账面价值3000万元的房产,归还1.6亿元的贷款,获得了1.3亿元营业外收入,进入利润表。减去当年经营造成的亏损1亿元,当年实现利润总额3000万元。

公司用1.6亿元买回那座价值3000万元的房子。购买的资产,按照买价入账,公司资产里增加了一栋账面价值1.6亿元的楼。至于负债嘛,如果忽略交易费用,那原本欠着银行1.6亿元,现在不多不少还是1.6亿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财报编制中有很多技巧,能够合法地改变公司的利润。如果你不懂得阅读财报,只依赖F10里的每股盈利和市盈率,就很可能糊里糊涂地踩中地雷。

第二个故事。

某大牛股,四年涨了60多倍。营业收入年年高增长,利润年年高增长,现金流相当优秀。董事长英明神武,对市场判断极其准确,年年达到乃至超越经营目标,其董秘也被众多调研机构传为“天下第一秘”。看好的研报满天飞,该股成为显而易见的大白马。股价走势证明,任何回调都是买进良机。

很可惜,后来的事实显示,从公司上市的第一天开始,这家公司就一直在造假。其过程大致是:

(1)改制成股份公司时,公司贷款运作至公司之外,以1.6元的价格吃下了1000万余股。

(2)三年后,公司上市,当天股价18元。这1000万余股被分在了几十个私人账户上,由少数高管掌握。

(3)上市后,公司先后投入了近7亿元资金进入这些账户买入自己公司的股票。

(4)公司提出当年计划收入和利润,发布超过50%的高增长盈利预告,股票大涨。

(5)财务部算出计划收入、利润和实际之差,销售部按需制作合同及发票,证券部按照需要的收入金额,抛售个人账户股票,并将资金汇入空壳公司甲。

(6)公司甲或亲自与上市公司签订并履行合同,或将款项分拆打给上市公司的合作客户,由客户签订合同,并将对应款项打入上市公司账户。

(7)银行提供进账单、对账单;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财务审计报告;上市企业发布财报,兑现良好乃至超预期经营成果;各大券商发布各种吹捧研报。

(8)在股价上涨过程中,公司送股、配股,高价融资。庄家、老鼠仓乘机大捞一把。

(9)次年,选择股价低谷时,证券部控制的账户伺机买入本公司股票,重复上面的故事。

这些账户累计在公司股票炒作中获利17亿元,并将其中约16亿元做进了公司主营收入,制造出一只业绩不断增长的大牛股。同时在市场完成了四次融资,最终使二级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

这种造假,每笔合同都有对应现金进入,财报表面数字完美。如果不了解公司在业内的地位和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懂得运用财报中毛利率、净利率和税收数据与行业内竞争对手数据进行对比,那么踩雷受骗就是大概率事件。

上面两个是老故事,下面讲个新故事。

2014年7月,某上市公司被证监会处罚,原因是上市公司隐秘出资,设立空壳公司甲,专门负责从上市公司采购,然后再通过公司乙转手,将采购来的上市公司产品卖给上市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丙,从而将上市公司盈利数据玩弄于股掌之上。

需要上市公司赢利的时候,上市公司高价卖给甲公司,再经过乙公司低价卖给丙公司;需要上市公司亏损时,反其道而行之。整个过程中,上市公司的产品原地不动,只通过合同和仓单的转移就完成了利润操控。公司利用此手段,在5年时间里,累计虚增收入6.6亿元,虚增利润2.2亿元。

相对于第二个故事主角而言,这第三个故事中的造假手法实际上是倒退了,财报里的毛利率、关联交易和运输费用等数据都可能成为破绽。

以上三个故事,第一个发生在20世纪末,第二个发生在21世纪初,第三个则是刚刚曝光。造假者的存在,似乎成了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与后两个故事里造假企业一样,造假公司在被揭穿以前,一般都是经营业绩靓丽,形象良好,被媒体和股评家普遍看好和推荐。然而,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

(1)只看F10很容易上当;

(2)财报可以用来排除造假企业。

懂得了这两句话,你的投资水平已经有了一次质变式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