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价值

最佳的体验与感受通常出现在朋友相伴之时,青少年尤其如此(见图3),即使年届银发阶段,这一点仍然不变。一般人在和朋友相处时,不论做什么,快乐程度及动机都比平时明显。即使是独自或与家人共同从事都感兴趣的事,如看书、做功课、整理家务,若换成与朋友一起进行,就会变得兴致盎然、津津有味,由此不难看出其中的道理。

阅读 ‧ 电子书库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图3 青少年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体验品质变化图

表中的0代表一周内体验品质的平均值。“快乐”与“坚强”两项在独处时均显低落,有朋友相伴时较佳;“动机”则是在朋友相伴时格外明显。无论研究对象为成人、青少年、美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士,所有的ESM研究皆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资料来源:Csikszentmihalyi and Larson, 1984

 

朋友为完美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最佳条件。我们之所以选择那些朋友,是因为自认对方的目标与自己互不冲突,而且彼此关系平等。友谊应该带给双方益处,也不应具有外在约束,导致一方遭受剥削。理想上,友谊永不凝滞,它能带给我们崭新的情绪及知识的激励,不致枯燥或淡漠。我们会和朋友一起尝试新事物、新活动或冒险,并发展出新的态度、想法及价值观。

许多心流活动固然会带给人莫大的乐趣,但因挑战性为时很短,乐趣也持续不了多久。在人的一生中,朋友反倒能带来无止境的激励和鼓舞,让我们的情绪及知识得以不断受到磨炼。

当然,这种理想状态并不能屡屡实现。有时友谊不但无法刺激我们成长,反而令你的自我形象停在定点、永不前进。举凡交浅缘薄的青少年团体、郊区俱乐部、咖啡聚会或专业性组织、酒友等,都是不必费力即可加入,因而使人产生一份慰藉感。由图3即可看出,人在群体中的专注力远低于独处之时。由此可见,一般友谊活动很少涉及心智运用。

最糟的情况是,人在缺乏亲密伙伴时,会格外倚赖一些随波逐流、没有特定目标的人,向他们寻求情感上的支持,此时,友谊便转而产生破坏性。像帮派分子、为非作歹的团体、恐怖组织成员等,通常都是一些无法在社群中立足、只能在这类团体中寻求认同的人。在这种情形下,人际互动的结果也会带来成长,只不过在大多数人眼中,这算是一种不良的成长。

然而,与其他社会环境的主要特质相比,友谊不仅可提供及时的情感回馈,就长远来看,也是个开发潜能的大好机会。但是,现代生活并不利于友谊的维系。较为传统的社会中,人在一生中多与儿时同伴互相来往,美国却因地理与社会流动性而无法做到这一点。美国人的高中同伴与小学同伴已不相同,上了大学又换成另外一批。等到工作一换再换、住处一移再移、岁数一年年增加,友谊也越来越短暂、浅薄。一般人在中晚年面临情感危机时,最大的感叹都是缺少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