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充满热忱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我最爱引用的是意大利政治家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故事,此人也是对20世纪欧洲思想发展深具影响力的人本社会主义哲学家。

葛兰西于1891年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岛,家境贫寒。由于天生脊椎畸形,幼年时代疾病缠身,后来父亲又蒙冤入狱,经济顿失依靠,庞大的家庭立刻陷入生活困顿。叔父为了治疗他的驼背,一度将他倒吊在茅舍的屋梁上,但仍徒劳无功。母亲料定这孩子终有一天会一睡不醒,因此,每晚都替他在五斗柜上摆妥一套好衣裳及一对蜡烛,以简化丧礼的准备时间。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由种种迹象看来,葛兰西日后若成长为愤世嫉俗的人,一点儿也不令人意外,但他却成为巧妙慧黠的作家及理论家,将一生奉献给社会上受压迫的大众。当日后墨索里尼将他关入一所中世纪大牢,想让他孤寂而亡时,他在持续不断的著述与信函中仍表现出充满光明、希望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种种外在因素加在葛兰西身上,令他一生命运多舛,但他却仍能知性与感性并蓄,而且留名青史。

另外一例取自我此次的研究,主人翁是20世纪出生于俄勒冈波特兰市的鲍林。他9岁丧父,家中一无所有,虽然他阅读广泛,也搜集矿物、植物及昆虫,但仍觉得自己连高中都无法毕业。所幸在朋友的父母半劝半迫下,鲍林进入一所大学就读,后来更申请到加州理工学院的奖学金,踏入研究的领域,终于在1954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再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如此描述自己的大学生活:

 

我借着打零工赚取微薄工资,例如清除学校草地上的蒲公英。我每天都去劈柴,将已锯成固定长度的木头劈成可以放进女生宿舍炉灶的尺寸,一捆可赚0.25元钱。每隔一周,我要将1/4头牛依部位切成牛排或烧烤用的大肉块。每天我还要将一间巨大的厨房地板擦干净。大学二年级结束时,我获得一份铺马路的工作,在俄勒冈南部山区铺设柏油路面。

 

鲍林最令人惊讶之处在于,即使迈入90高龄,他仍然保持有少年人的热忱与好奇心,一言一行精力四射。尽管遭逢早年的逆境及日后的艰辛,他仍然还有办法领略生活的乐趣。其中并无秘诀,套用他的话:“我只不过是尽力去做我喜欢做的事罢了。”

一定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人怎么可以一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然而重点是,像鲍林这样的人,他们爱做的事情无所不包,无论多么困难、烦琐,是否出于被迫,一概都不排斥——他们唯一且肯定不喜欢的事就是浪费时间。因此,问题不在于他们的人生是否在客观上优于你我,而是他们对人生充满热忱,所以无论做什么事,大多能够达到心流境界。

有许多文章提及,人类生来具有快乐或忧伤的气质,即使靠后天之力也很难改变——如果你恰好是生来乐天之人,就算遭遇再大困境,仍然达观开朗;如果你不是这种人,好运气也只能带给你短暂的快乐,随后你又会恢复愁眉不展的郁闷本性。假如此说属实,改变人类生活品质的希望便十分渺茫。然而,这种斩钉截铁的说法只适用于被大众误以为快乐的外向式开朗,因为这的确是一种相当稳定的个性特质。但如果我们将快乐定义为心流状态下不太醒目的生活乐趣,情况便迥然不同。

在一项针对青少年为期一周的ESM调查中,乔尔·赫克特纳发现,间隔两年所进行的调查中,大约60%的青少年表示,这两段时间的心流发生频率并无差别,两年前拥有较高心流频率的人,两年后仍然维持不变;原来心流频率就偏低的人,两年后还是不见升高。

在另外40%的青少年中,有半数报告心流频率明显增加(以高挑战、高技能经验为测量标准),另外半数的心流频率则有所下降。两年后心流频率增高的青少年,他们的时间大多花在课业上,较少用于被动式休闲,而且这些人专注、自尊、享受与感兴趣的程度也明显高过频率降低者——尽管两年前各组呈报的体验品质并无不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心流频率上升的青少年报告中显示,他们并未比频率低者更快乐。但是,由于低心流频率者的经验感受范围和高频率者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大可以说,他们所报告的快乐,其实浅薄、浮夸得多。由此可知,只要将精力投注在易于产生心流的活动中,便有可能改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