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

“autotelic”(自得其乐)是由“auto”(自我)及“telos”(目标)两个希腊字根组成。所谓“自得其乐的活动”,即指该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例如,下棋的目的如果是为了乐趣,那么棋赛便是一种自得其乐的体验;假若是为了赢得金钱,或是为了争得棋界的排名,下棋的动机就变成了“外求目标”。将这种观念应用到人格上,“自得其乐”便是指以活动本身为目的,并非为了日后达成某种外在目标而从事该活动。

当然,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自得其乐性格,因为我们都必须被迫做一些出于责任感或必要的事,但这其中还有程度的不同:有人几乎从不觉得所做之事有值得做的价值;有人却觉得所做之事都十分重要;有人则介于两者之间。所谓“自得其乐的性格”,指的就是第二种人。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由于这种人不论在工作、家庭生活、人际互动、饮食甚至是独处时,都能感受到心流,因此不太会倚赖外在的报酬行事,过着沉闷枯燥、了无意义的公式化生活。他们不受外来事物的威逼利诱,显得较自动自发、独立自主,因为全心投入生活,他们对身旁诸事也多多参与。

但是,如何判断某人具有自得其乐的性格呢?最佳的方法是,在各种情况下对此人进行长期观察。心理学家所用的简短测试十分不当,因为心流是相当主观的体验,受试者可以毫不费力地作假。长时间的访谈或问卷固然有点儿用处,但我还是喜欢采用比较间接的方法。

根据理论,当你认为某一情境的挑战度很高、个人能力也很强时,理应产生心流。因此,要想测出某人是否具有自得其乐的性格,不妨以ESM进行一周的追踪调查,计算他们报告中高挑战、高能力情况的频率。我们发现,有人高于70%,有人低于10%,由此可以假定,前者较后者更具有自得其乐的性格。

利用此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两种人的区别。例如,我们曾针对200名非常聪颖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其中有50人表示,一周内的高挑战、高能力情况出现频率在75%以上(称做自得其乐性格组);有50人在15%以下(称做非自得其乐性格组)。然后,我们提出问题:两组青少年利用时间的方式有差别吗?

最显著的差别可通过图4及图5的对照看出。前组的青少年平均有11%的清醒时刻是用于读书,比后组青少年高出5%。由于每一个百分点相当于一小时,我们也可以说,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青少年每周会花11个小时看书,而另一组只花6小时。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4 自得其乐性格的青少年在各项活动中所耗费时间的比例

另几项差异如下:在嗜好方面,前组所花时间几乎为后组的两倍(6%∶3.5%);在运动方面是2.5%∶1%。唯一相反的是看电视,非自得其乐性格的青少年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几乎为前组青少年的两倍(15.2%∶8.5%)。

针对美国202位自得其乐性格,以及202位非自得其乐性格青少年所作的代表性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的显著结果。由此可见,自得其乐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时间的运用。被动式娱乐及休闲没有机会运用到技能,唯有动脑、用心地工作或从事主动式娱乐,你才能从中体验到心流。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5 非自得其乐性格的青少年在各项活动中所耗费时间比例

但是,自得其乐性格青少年的生活品质,难道就优于其他同龄人吗?由于在我们的定义中,自得其乐性格通常都表现在高挑战度的情境中,因此,这些青少年所从事的高挑战度活动也只能说是我们的定义而已。真正的问题是:人们若经常处于心流状态,是否真的有助于提升主观感受?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由图6即可看到这一结果。这是针对代表全美高中人口的两组青少年——202位自得其乐性格及202位非自得其乐性格学生的生产类活动(包括读书或支薪工作),进行一周的ESM调查的平均结果。其中显示,前组青少年在生产性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专注力及自尊心,并十分肯定眼前所做的事对将来很有助益。然而,在快乐或乐趣方面,两组的差异并不显著。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6 针对202位“自得其乐性格”及202位“非自得其乐性格”青少年的生产类活动,进行一周的ESM调查后,所获得的体验品质比较图

资料来源:Hektner 1996 and Bidwell et al. 1997

 

两组青少年主动式娱乐的体验品质又是如何呢?由图7不难看出其中的差异。果然不出所料,两组青少年在娱乐上所感受到的乐趣与快乐都比生产类活动高。然而,此时的他们不仅专注力较低,也不觉得这些活动对未来具有重要性。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7 针对202位“自得其乐性格”及202位“非自得其乐性格”青少年的主动式休闲,进行为期一周的ESM调查后,所获得的体验品质比较图

资料来源:Hektner 1996 and Bidwell et a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