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想让现代人学习一门好学问,你不需要,也不应该用一个神秘主义的、充满超自然力量和有来世的世界观去吸引他。我们学习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这些学问都是为了今生今世受用,好学问应该有可见、可观测、可重复验证的特质。

我曾经听人把佛教说成“佛陀的教育”,我喜欢这个说法。学佛不是对来世的赌注,佛陀不卖赎罪券。佛学绝不应该是跟真实世界毫无关系的学问,佛学不能排斥科学方法。

《洞见》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赖特是一个研究进化心理学的学者,同时还是个科学作家。他从未在哪个寺院正式出家,只不过学习和练习过一些打坐冥想的功夫。但是这本书非常值得你了解——甚至可以说值得你学习,因为赖特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关于这本书,你可以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这是用科学来解释佛学的一个尝试。但我更喜欢另一种更激进的看法——相对于善男信女的膜拜和“仁波切”们的鸡汤,这本书说的才是佛学的本义。

咱们先考虑一个思想实验。

1

我们假设,两千五百年前,有一位智者,结合当时的哲学思辨和自己的顿悟体验,提出了一门非常厉害的学问。这门学问能让人们脱离世俗生活的烦恼,去追求一个高级的精神世界。

这门学问里有很多抽象的概念,难学而且特别难教。当时的人受教育程度都很低,连识字的都不多,普遍迷信神灵。那么智者怎样才能把他的学问推广,乃至传给后人呢?

智者为了方便人们理解,用了打比方、讲故事等很多办法教学。他是个好老师,课程很精彩。而且他能言善辩,在公开的辩论赛中把挑战者一一击败。他的声望越来越高,学生越来越多。他的学生们又有了自己的学生。

后人为了推广这门学问,创办了正规的学院。智者已经不在了,但是他讲学的笔记被整理成了标准化的教材,弟子们一定要把这门学问发扬光大。学院里有专职的老师和全职的学生,而且连锁办学,成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教育机构。

但是学院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并没有当初智者本人那么聪明和善于教学。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有时候未必符合智者的原意,他们在教学中有时候会加入一些自己的发挥,可能还会故意把理论简化。但即便是这样,很多学生也理解不了,老师们只好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教材,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指望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学院规定了严格的纪律,连饮食都有明确的禁忌。学生对老师一定要有恭敬心,教学过程要有仪式感。人们渐渐认为背诵教材、有恭敬心和仪式感就是真正的学习内容。为了方便管理,学院还给师生设定了等级称号。

但办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全职学生,智者的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为了宣传这门学问,师生们设计了更简明的版本,还说学习这门学问是有“功德”的,最终能给自身带来各种好处。老百姓总是爱夸大和盲从,可能你说的是“好处是一”,传来传去就会被变成“一百”,不过学院对此似乎并不介意。有很多百姓不愿意自己下功夫学习,但是也认为这门学问很有用,就给学院捐助了一些食物甚至财产,学院当然也欢迎。作为精神上的鼓励,学院会说这些捐助者是这门学问的赞助人,他们也有功德——至少有“福德”。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学院办得越来越繁荣,具备了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精密的仪式和森严的等级。这样让外人感到不明觉厉的学院再加上本来就带有神秘色彩的学问,慢慢变得无比庄严和神圣。老百姓认为,哪怕买一本学院的教材摆在家里都具有赐福和辟邪的功能。

就好像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学变成了宗教一样,传播智者学问的各个学院也形成了一个个宗教组织。

而到了这个时候,那门学问在有些地方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更多的地方则变得越来越简单。很多人已经说不清智者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与此同时,学院外面的社会也在进步。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另外一条路线上出了一个叫作“科学”的东西。人们不断发明发现,积累科学和技术,终于迎来工业革命,普及了教育。现在的人从小就开始接受很好的逻辑训练,很多人都能理解抽象和复杂的学说。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如果智者生活在现代社会,那么他一定有办法搞更高效率的教学?

2

佛学的真实历史肯定比我们这个思想实验复杂得多,但是这个实验能说明一些问题。从佛陀、佛学到佛教,有没有可能也发生过我们这个思想实验中的演变?佛教里是不是有一些仪式化的、形式主义的、舍本求末、买椟还珠的东西?我们现代人有没有可能把那些东西都剥离出去,直接学习佛陀的思想呢?

这未必不可能。学习物理学并不一定非得仔细研读牛顿写下的每一个字,更不必遵循剑桥大学当初或者现在的教学仪式,这个世界的物理定律就在那里摆着,你完全可以重新发现物理学。

赖特自身的修为并不高,这本书绝对不是对佛学的全面讲解。但是赖特把佛学和现代科学——特别是进化心理学——联系在了一起。这本书大约讲了五点。

第一,人是进化的产物。说白了,人就是一种动物。作为动物,我们本质上是在为我们的基因服务。基因想要被复制和传播,我们就得好好求生存求发展,要觅食,要求偶,要为自己和后代的幸福不断奋斗。我们做这些事取得成功的时候就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可以说是大自然为了让我们去这么做而给我们的回报。动物的日子就是这样本本分分地生存、交配和繁衍。

第二,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我们就不完全是动物了。人性在觉醒,而动物性在消退。我们发现,为了基因去做事总是伴随着“烦恼”和“苦”。基因给予的快乐是短暂的,让人永远都不满足,因为只有不满足才能让我们继续去做这些事。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烦恼多而快乐少的境地。快乐和烦恼,都是“感觉”。

第三,大脑是一个多元政体,由至少七个情绪模块组成,包括求偶模块、安全模块等等,它们在大脑中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这就是佛学说的“无我”,也就是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各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声音,一个人做什么由他大脑中各个模块的竞争结果决定。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

第四,因为受感觉驱动,我们看世界就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我们主观地赋予万事万物各种内涵——这个东西对我的生存有利吗?对我求偶有利吗?据此给它们打上或好或坏的各种标签。而这些标签并非那些东西的本性,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而已,这就是“色即是空”。

我们的主观判断有两大倾向:一个是“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个是“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这就形成了“痴”。

第五,佛法能让我们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佛学提供的一个方法是冥想。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我们在冥想中要观察随时产生的各种感觉,而不被感觉所劫持,不做感觉的奴隶。这样我们就能超越贪、嗔、痴,看到更客观、更真实的世界,体会到世界的美好。

这些观点符合《五蕴皆空经》等佛陀当初所说的佛经的说法,同时又能被现代的进化心理学家所接受。赖特在书中列举了很多最新的现代科学研究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来支持这些观点。也许这就是现代科学版的佛学。

“大脑模块”“感情”“主观和客观”“有色眼镜”这些概念,古人没有,而现代人一听就懂。借助科学,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可以比古人更深。

3

对现代人来说,一门值得信服的学问应该是可以用科学方法检验的。现在我们看到,佛学里一些最基本的思想,的确是可以用科学实验检验的。那么佛学里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像“功德”“因果”,以及一个特别宏大、超自然的世界观,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

可能你认为那些东西不能用也不必用寻常的科学方法检验,人必须先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才能“证得”更高级的世界观。对此我无法反驳。也许在这些基础的东西之外还有更精妙的学问,也许这些学问都是后人为了争夺社会资源而发挥出来的东西。不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说,使用科学方法来解读佛学,可以作为一个更简明、更直观、更准确的理解佛学思想的起点。

这个起点能破除迷信。佛陀告诉我们不要做欲念的奴隶,那我们想想,那些指望给寺院捐点东西就能得到佛祖的祝福,然后拿这种祝福去满足各种欲念的行为,是不是跟佛法背道而驰呢?

这个起点树立了理性作风。佛学并不是一种盲目的信仰,而是一门特别喜欢讲道理、讲逻辑而且喜欢辩论的学问。我们甚至可以说,佛法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带来了思辨的精神。佛陀允许你质疑,他非常乐意讲到你明白为止。

这个起点让我们回归本心。把佛陀当成一位觉悟了的老师而不是当作一位神灵,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佛法不是院墙里高僧大德的专属利益,任何人想学就可以学。你不需要去哪个寺院认证,不需要度牒,也不需要正式拜谁为师。

在科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寺院里的香火也越来越旺盛,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很神奇。有思想的现代人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我们就是想把它们放到一起理解!

万维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