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09
“从0到1”的陷阱和“从1到N”的机会
邱国鹭/2016.05
A股是愿意相信奇迹存在的市场,对很多新鲜事物,不管它到底有没有确定的未来,不管八字有没有一撇,只要能提出新的概念、炫的创意,A股很容易给予其几十亿元的估值。美国PE和VC界有一个词叫“独角兽”,所谓独角兽是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但现在A股2 800多家公司里,已经很少有市值10亿美元以下的公司。有的传统企业可能主业做得一塌糊涂,但只要出500万元设一个手游公司,市值就可以增加10亿元到20亿元。500万元可以增加10亿元到20亿元的市值,这个500万元的含金量得有多高?很多投资者或者说投机者,一直在不断寻找风口,他们也不去想风到底有多大,能不能持续,而只是单纯认为“只要是在风口中,扁担都可以开花”。但是,只要时间拉长,投资者最终会发现扁担是开不了花的,从0到1的过程并不那么容易。
从0到1,是美好还是陷阱
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头难,要实现从0到1,其实中间有很多坎坷。我们也可以看到,A股2010年开始炒电动车、充电桩,按照当时的研究报告,现在应该满大街都是充电桩、电动车。当时Google眼镜出来,大家觉得5年内纽扣、手表都可以测血压,但是5年过后,这些都没有发生。有个直辖市10年前曾经出了一个分布式太阳能的规划,当时提出的目标是5年后实现10万个分布式太阳能,但5年后只实现了8个。比尔·盖茨说,人们总是高估新技术出现的第一个五年,但会低估第二个五年。而A股市场在过去几年里的表现,对盖茨的前半句预测体现得非常充分。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2010年,我们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手机支付NFC,每个人都成了科学家,争论着是采用13.56M标准还是2.4G标准,但5年后,胜出的是扫码支付,而不是NFC,和当时想的完全不一样。有的时候,从0到1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但是现在A股中很多东西要转型,很多不在乎有没有能力,但跨界真的这么好跨、转型真的这么好转吗?资本市场对跨界经常没有区分,大多数只是追逐概念,只要够新、够炫,越模糊越好,大家搞不懂最好,一旦搞懂了,这个股价就不涨了。
不是说天使投资和VC投资不能做,而是说要以什么样的价格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对某种新概念的估值可能是5 000万元、5亿元,你在二级市场对同样的项目投资估值可能是50亿元、100亿元,你的门票是别人的10倍、100倍,回报率怎么可能一样?有人说没关系,估值做高了,鼓励创新,有什么不好?其实是不好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圈子,企业家也有,一旦企业家发现炒概念就可以赚到钱,不用做什么事也可以挣到钱,很多企业家就不做实事了。
有一家上市公司,过去10年的年资本回报率在25%以上,是市场中少有的优秀企业,2015年年中要做定增。我和该公司的董事长交流,他已经不讲主业了,跟我讲了定增要投P2P、O2O等5个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其实他的主业已经是中国龙头,完全可以通过产业升级去挑战世界龙头的,放着“从1到N”的机会不做,却去追逐“从0到1”的概念,我真的很痛心,痛心优秀的企业又少了一个。
资本市场中,基金经理其实身负的是中国40万亿元股市的资源配置问题,奖励什么样的上市公司股东行为,这直接关系中国的未来。责任感要从这个高度上去认识,而不只是炒概念、赚快钱。
很多从0到1的东西,是在早期,像2010年炒作的风能、太阳能并不是没有未来,只是说在五六年前炒作太早,一下子炒几百亿元估值。电影和游戏,过去每年都有50%的增长,但是有的电影公司过去两三年股价还跌了1/4,这不是基本面不好,只是之前透支太多未来。现在券商研究所、基金公司研究员,整天搞科普,各种前沿概念、各种尖端科技,最好有点英文字母,比如3D打印、VR、P2P、O2O,最后发现上门洗车这个模式就没有未来。
这种情况很多,其实P2P几年前就说颠覆银行,后来发现自己把自己颠覆了,4 000多家跑路了1 000多家,剩下的多数日子也很难过。他们没有弄明白事情的本质,就像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控能力,而不是技术多炫。同样,投资的本质不在乎你懂各种新鲜的名词或者雕虫小技,而是用合理的估值买有价值的东西。
从1到N,背后的机会与力量
市场从5 200点到现在2 800点,跌了将近一半,但是我们发现组合中的不少股票最近创出新高,比如有些白酒和家电股票。很多东西你感觉它真的有很大创新吗?没有。你觉得它真的有石破天惊的新东西,有大的变化吗?没有。其实,它本质做的是从1到N的发展。中国有14亿人,其他国家从1到N最多只有几千万或者1亿多,中国从1到N可以是14亿。A股很不好的现象是炒作,从0到1,你说是不是真的能做成?炒作的基金经理不懂吗?那些研究员不懂吗?他也知道这是炒作,只是因为盘子小,好操作,而一旦一家公司搞到市值500亿元、800亿元,你会发现它的估值又会迅速回落到理性估值。
中国的空间很大,美国的大公司动辄几千亿美元估值,中国的公司只要发展得好,几千亿人民币的估值完全不是问题。但为什么企业做到1 000亿元市值大家却只愿意给它10倍估值?很多股票很好,从1到N的空间无比大,但市场只愿意给8~12倍的估值。我们一直在说做投资一定要“胜而后求战,不要战而后求胜”,要等行业中胜负已分之后再挑赢家。像三大互联网巨头,10年前完成从0到1,行业里面没有人可以挑战它们的地位,之后市值仍然增长了几十倍。我们说的从0到1的“1”要么是唯一,要么是第一,再差也是最好之一。不要在行业还是百舸争流、万马齐奔的时候,就给予每个股票80亿元、100亿元的估值,这样做,时间不是你的朋友,多数结局会很难看。
另外,我们说的“1”是专一,华为28年只做一件事,不会像部分A股上市公司那样什么热就做什么。有的上市公司要同时在N个领域内挑战世界巨头,有的时候,某个明星花几百万元注册一家公司,成立几个月就作价几亿元卖给上市公司。这些其实都是很稀奇古怪的事,但大家却习以为常,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这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市场定价是根指挥棒,能够指导企业家和管理层的行为,这是作为职业投资人最大的价值。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资本,和靠谱的企业家、靠谱的管理层在一起。
我们发现最近有一批从1到N的股票表现很好,它背后有两股很大的力量在推动,一个是消费升级,一个是产业升级。其实,我们认为很多行业的发展是有路径依赖的,是讲究厚积薄发的,总想跨界从0到1,这是不现实的。100次天使投资,可能只有一次成功。硅谷做过统计,2 000个VC项目,扣除前面8个,后面1 992个不赚钱。硅谷的初创企业需要做成行业领先才能成为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但部分A股公司只需要有个概念说要做这个事,市值就马上多出20亿元,这是不正常的。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正在推动很多行业“从1到N”的进化,比如我们看消费品,在乳业,高端奶占比过去几年飞快上升。在饮料业,原来饮料都是靠渠道下沉,都是渠道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但最近中低端饮料的日子不好过,但那些有产品创新、在一二线城市卖5元一瓶的高端饮料,销量却非常好。泡面、火腿肠也不好过,但是中高端白酒却屡超预期。还有在线视频,原来大家不愿意付费,现在愿意,你会发现这是消费升级的快速推动。
很多消费企业,只要有产品创新的能力,随便一个单品出来就可以卖50亿元,有10亿元的利润。当然,这也要看可持续性,2015年也有一下子卖得很好、又一下子不行的公司,如鸡尾酒。仔细想想,在中国,公司如果能符合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其实从1到N的机会是无穷的。有的公司过去5年,它的员工减少一半,但是利润增长1倍,很传统的制造业,人均创利多3倍,靠的就是自动化、机器人的应用,这就是产业升级的力量。这个情况下,我们觉得,从1到N的机会才是长期价值投资可以把握的。而且这种时候,行业已经洗牌了,先发优势这么明显,护城河又宽又深,不管是品牌还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战胜的。在这种情况下,它只有8~10倍的市盈率,把它当债券都会比买公司债好得多。
港股也是这样,分化得很厉害,比如我重点关注的某只港股2015年才8倍市盈率,2016年一季度利润却增长200%以上,所以并不是说低估值、高增长不能兼得;我关注的另一只港股曾经才4倍市盈率,2016年前4个月销售收入翻了1倍。这不是说找不到好的东西,包括A股也一样,只要仔细看,A股还是有一批股票,基本上在15倍以下估值,行业遥遥领先,没有人挑战,有些人觉得这些没有意义,但我们觉得它还有很稳定的10%~30%的年增长,这种从1到N的机会,才是长期投资的主线。
过去3年,特别是2013年和2015年的上半年这两个时间段,其实有很多烂公司被炒作起来,很多纯粹概念性的、不带一点基本面的东西被炒作起来。我们觉得过去11个月,这些股票都被慢慢打回原形,而且这些公司的估值压缩没有结束,反而是真正的行业龙头,有竞争力、估值合理的公司,我们觉得有机会。最近市场已经开始分化,不再是同涨同跌,真正的好股票开始表现了,这个时候就是“从1到N”的投资机会。
「本文为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2016年5月在《中国基金报》“第三届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暨财富管理国际论坛”上的演讲实录。《中国基金报》记者吴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