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之后,俄国主要政治力量达成协议,由立宪会议来决定国家治理形式并解决和平、土地、民族等重要问题;在立宪会议召开之前,成立临时政府管理国家。从1917年3月2日到1918年1月6日,立宪会议问题是影响群众的情绪、政党的活动、政府的政策以至俄国革命进程和俄罗斯国家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之一。

临时政府与立宪会议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立宪会议的思想作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就已传入俄国,在先进贵族知识分子中间得到传播。19世纪俄国解放运动的两大流派都把立宪会议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20世纪初期,俄罗斯几乎所有的政党在同专制制度的斗争中都赞成和支持立宪会议的口号。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君主制度后,立宪会议思想在俄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俄国主要政治力量意识到,俄罗斯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召开立宪会议,由立宪会议来确定国家治理方式,解决国家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为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指出方向。

自由主义政党在二月革命期间曾力图挽救君主制度,但在这一努力失败之后,很快转而支持立宪会议的口号。自由主义政党认为必须由立宪会议来确认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制定国家宪法、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但也有一些立宪民主党领导人认为,立宪会议应该成为一次性的现象:通过宪法,确定俄罗斯国家体制的类型,而“不能使自己承担‘全部政权’的职能”,“因为在其拥有‘无限权力’的情况下,就根本谈不上人民主权”。[136]

在苏维埃中占有优势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把巩固革命成果与立宪会议结合起来,认为在俄国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保护人民利益和为社会主义进一步斗争的最好形式。孟什维克把立宪会议视为“革命的花冠”,社会革命党把立宪会议称为俄罗斯“全部土地的会议”。他们认为,政权和人民这两种力量将在立宪会议上实现联合,创造“俄国社会重建的奇迹”。[137]

布尔什维克在二月革命期间也提出了召开立宪会议的口号。随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号召“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但这并非意味着取消立宪会议的口号,布尔什维克认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立宪会议选举和召开的保障,是通向立宪会议的入口。

在召开立宪会议成为各主要政治力量共识的背景下,3月2日晚上,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与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成员会谈,明确了关于立宪会议法律地位的三项原则:①普遍的自由的选举(“全民的意志”);②立宪会议享有解决国家生活的主要问题包括确定国家治理形式的特别权力(在立宪会议之前“不预先解决”);③只有立宪会议自己能够决定自己任务的范围和界限(“俄罗斯土地的主人”)。由此也明确了临时政府的法律地位以及对其活动的限制:新政府为临时政府,它将在立宪会议召开之前管理国家,它无权建立任何常设的管理制度,它应为立宪会议的召开创造条件。[138]

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在3月3日的声明中宣布将立即着手召开立宪会议的准备工作;3月5日作出了“关于成立特别会议起草立宪会议选举条例的决议”,立宪民主党中央委员科科什金被任命为特别会议主席。特别会议于6月底形成了关于立宪会议选举条例草案第一部分[139],并认为“从未有过如此广泛地实现普选原则的法令,俄罗斯在这方面无疑是走在其他国家前面的”。根据选举条例,立宪会议由居民根据普遍的、不分性别选举权平等的原则,通过直接和不记名投票、采用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的800名代表组成。年满20岁的公民和年满18岁的军人享有选举权。

5月下旬,临时政府决定成立直属政府的立宪会议大厦改建委员会,由临时政府商业和工业委员(部长)斯捷潘诺夫任主席。7月20日,临时政府批准了立宪会议选举条例的第一部分,同时责成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做好编制选民名单的准备工作和选举的技术准备,决定在参政院内成立一个特别机构以解决立宪会议选举条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40]为解决立宪会议召开可能产生的法律问题,临时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法律会议。法律会议研究了立宪会议开幕式的程序和立宪会议开幕之后临时政府的法律地位问题,向临时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与立宪会议的权力本质有关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强调立宪会议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人民的最高意愿”。法律会议还草拟了“关于保卫立宪会议安全和维护立宪会议大厦秩序的暂行规定”、“关于组建立宪会议临时执行机关的法律草案以及立宪会议法令颁布方式的草案”等法律文件。[141]临时政府下属的制定根本法草案特别委员会多次举行会议,讨论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研究了公民自由权利宣言及其保障措施,并形成了相应的意见。

临时政府对立宪会议的法律作用和一般政治意义是重视的,也为立宪会议的选举和召开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即便在国内政治气氛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但是,临时政府未能满足群众要求尽快召开立宪会议、解决一系列迫切问题的愿望。在临时政府存在的整个时间里,立宪会议的选举和召开都未能成为现实,而人民群众在等待中逐渐失去希望和耐心。

在有关临时政府对立宪会议的态度问题上,下述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临时政府和支持它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用拟议中的立宪会议来回避解决一切涉及大多数居民根本利益的实际问题,如和平、土地、工人监督、民族自治等。……临时政府及支持它的各政党竭力拖延立宪会议选举,推迟其召开的日期……真正的原因在于,选举的政治环境使这些民主主义者非常担心选举结果会对自己不利。”[142]

但实际情况并非这样简单。临时政府在2~10月期间几经改组,其构成有较大变化,而且自由主义政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等社会主义政党在立宪会议问题上的立场也是有区别的,不能说他们都是因担心选举结果对己不利而拖延选举,譬如社会革命党就不太可能有这种担心。

立宪民主党对立宪会议的态度从初夏开始确有变化。在看到俄罗斯社会分裂和无政府主义泛滥的情况下,一些立宪民主党人开始认为,把立宪会议视为人民共同意志表达者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立宪民主党在5~6月间举行的城市杜马选举中表现不佳,确实使一些人担心未来的立宪会议将削弱他们目前已经掌握的权力。因为农民和士兵——穿军装的农民——的代表将在立宪会议中占多数,而农村和军队又是立宪民主党的影响特别薄弱的地方。“立宪民主党人需要争取时间,以便尽可能使自己的党成为农民所熟悉的党”。[143]立宪民主党希望把立宪会议的选举和召开推迟到战争结束之后,希望那时胜利将使革命降温,也将加强作为胜利组织者的立宪民主党的分量,还将有助于在爱国主义浪潮中熨平阶级和民族矛盾。

但是,在六月危机的影响下,自由主义者占据绝对优势的第一届临时政府意识到国内局势的紧张程度在加剧,必须给群众一个解决问题的确定的时间预期。6月14日(27日)临时政府宣布,立宪会议的选举定于9月17日(30日)举行。七月事变后,克伦斯基就任总理并组成了温和社会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联合政府。8月9日(22日),决定把立宪会议选举日期推延到11月12日(25日)。直到此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在群众中仍具有压倒性影响,没有理由因担心选举失利而推迟选举,尤其是最大的民粹派社会主义政党社会革命党在俄国农村有着深厚根基,推迟立宪会议选举不太可能为其带来利益。

临时政府未能如群众希望的那样尽快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它对立宪会议选举时间的安排与群众对立宪会议的迫切期待不相符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

第一届临时政府任命的负责制订有关立宪会议法律的特别会议主席科科什金认为,在召开立宪会议之前,首先需要完成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工作,如制订选举法、建立地方选举机关、编制选民名册等,此外还应“有时间进行选举宣传,以便居民能以觉悟的态度对待选举”。他的结论是“立宪会议未必能在夏末秋初之前召集”。[144]组织俄国历史上空前的普遍的选举,准备工作需要时间,这是一个可以解释的理由。尽管很多人认为准备工作进展迟缓,但未必是有意拖延,自食其言。

然而,在革命浪潮高涨的年代,以月计算的等待时间可能已经足以引起群众的不满、焦虑和怀疑。临时政府忽视了革命仍在进行之中、自发性支配着事态发展这个最基本的事实,没有意识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的迫切性,没有从革命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立宪会议对于革命进程和国家前途的影响。这是它在立宪会议问题上的重大问题之一。

但导致临时政府和支持它的自由派和民主派政党未能按人民的希望尽快选举和召开立宪会议的最主要原因,也许是战争问题的牵制。

二月革命的爆发说明俄国人民由于战争而处于毫无出路的状态,已经不愿意再打下去。全国已充满对战争的疲惫和不满,继续战争的政策不符合俄国人民的愿望。而临时政府和先后参与其中的自由主义政党和温和社会主义政党在总体上都坚持战争政策。不少自由主义者主张继续进行战争,因为“俄罗斯的荣誉和尊严不容许宣布与盟国的条约只是一纸空文”;因为英、美、法等盟国对于俄国建立和巩固新制度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盟国失败,就可能导致旧制度在俄国复辟;因为“只有战争的胜利才是可能把所有俄罗斯人联合起来的共同目标”。[145]四月危机后加入政府并逐渐加强了自己在政府中地位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领袖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排除了同德国单独媾和的可能性,因为这样的和约会被视为对盟国民主的英国和法国的叛卖;同德国签订和约还可能使年轻的革命俄国受到威胁,德国的胜利将导致君主制的复辟和新的革命制度的毁灭。[146]

自由主义政党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一致同意继续战争,其逻辑结果就是延缓召开立宪会议,因为召开立宪会议就意味着必须解决包括土地问题在内的所有迫切问题。根据3月2日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与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达成的协议,俄罗斯国家治理形式以及和平问题、土地问题、民族问题等都应由立宪会议来解决。他们担心,在当时俄国军队已经涣散而战争还在进行的情况下,召开立宪会议解决土地问题等重要问题,不仅将触动在前线作战的军官阶层的利益,而且也会让农民士兵们不顾一切地蜂拥回家,而这将意味着前线的崩溃和普遍的混乱,意味着俄国的战败。为了保证战争的进行,他们都不急于立宪会议的选举和召开。就这样,由于受到继续战争政策的牵制,临时政府、自由主义政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延缓了对俄国社会进行民主改造的日程,其政治后果就是削弱自己对群众的政治影响力。

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

苏维埃政权成立以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考验,就是立宪会议的选举和召开。2~10月间,布尔什维克在不断抨击临时政府拖延召开立宪会议的同时,一再承诺只有它才能保证选举如期举行。在布尔什维克掌控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文件中,很多地方提到了立宪会议:致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苏维埃政权“保证按时召开立宪会议”;土地法令具有临时性质,土地问题只有全民立宪会议才能加以通盘解决;“成立工农临时政府,在立宪会议召开以前管理国家”。[147]列宁在苏维埃二大上谈到立宪会议时甚至宣布,如果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选举中失败的话,他们将服从“人民群众”。托洛茨基也认为,如果立宪会议表达自己掌权的愿望的话,这一要求应该得到满足。[148]

1917年10月27日,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明确立宪会议选举应在预定日期11月12日进行。从逻辑上讲这个日期对布尔什维克是很有利的,因为它已掌握了政权。立宪会议选举共选出了715名代表,其中社会革命党370名,布尔什维克175名,左派社会革命党40名,孟什维克15名,立宪民主党(人民自由党)17名,另有一些其他党派和民族组织的代表。[149]按照党派提出的名单进行的选举,基本上反映了俄国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选举之后,主要政党立即表明了自己对立宪会议的态度。选举中得到多数的社会革命党首先表示,应该把全部权力交给立宪会议。在选举中得票较少的立宪民主党也表示支持立宪会议并赞成在预定日期召开。左派社会革命党在自己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公开表示不支持立宪会议,在知道选举结果后更是如此。但其中以卡姆科夫、施泰恩伯格为首的中派坚持认为立宪会议可以作为人民政权的一种形式加以利用。即便在人民委员会对立宪民主党采取措施后,施泰恩伯格仍坚持认为,应让立宪民主党人参加立宪会议,否则立宪会议就会变成一个扩大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在布尔什维克方面,根据1917年4月确定的方针,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作为民主的最高形式应该取代议会制共和国,召开立宪会议的目的是把政权交给作为无产阶级专政机构的苏维埃。因此,在意识到选举产生的立宪会议构成不能保证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布尔什维克曾采取措施试图改变力量对比关系。11月21日,列宁起草的关于召回立宪会议代表的法令送达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并于当天通过,此时立宪会议选举工作尚未完全结束。这个法令规定,“工兵代表苏维埃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大会,有权决定城市杜马、地方自治机关以及一切代表机构的重新选举,立宪会议也不例外。苏维埃应根据有关选区半数以上选民的要求决定改选。……新当选的代表从当选时刻起代替以前选出的代表”。[150]据此,一些地方的苏维埃撤换了已在普选中被选为立宪会议代表的立宪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如米留可夫、阿夫克森齐耶夫、郭茨等。但绝大多数地方苏维埃并没有利用这一权力,因此试图通过这个法令改变立宪会议代表构成的预定目的未能达到。

其实,反映选举结果的数字已经没有重要意义了,因为还在选举之前,11月8日,布尔什维克就讨论了驱散立宪会议的可能性问题,并且确认采取这样的行动不会引起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反对。[151]在获悉最后选举结果后,列宁立即表示:“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是反革命口号,“立宪会议如果同苏维埃政权背道而驰,那就必然注定要在政治上死亡”。[152]苏维埃政权随即采取了针对立宪会议的密集措施。

11月23日,根据人民委员会的命令,逮捕了全俄立宪会议筹备委员会中的立宪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成员。11月26日,在临时政府确定的立宪会议召开日期11月28日的前两天,人民委员会决定,立宪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条件是:根据全俄选举委员会政治委员乌里茨基的邀请到达彼得格勒的全俄立宪会议代表多于400人,会议只能由人民委员会授权的人士宣布开幕。

11月28日是原定的立宪会议召开日期,立宪民主党在彼得格勒组织了要求“全部政权归立宪会议”的示威游行。同时有约60名立宪会议代表进入塔夫利达宫的会场,宣称自己为立宪会议部分成员会议,将每天在塔夫利达宫集合直到足够数量的代表到达并认为自己合法为止。会议很快被驱散。当天,立宪会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拒绝在乌里茨基领导下工作。晚上,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逮捕反革命内战祸首的法令”,宣布立宪民主党为人民敌人的党,其领导人必须逮捕并送交革命法庭审判,责成地方苏维埃对该党进行特别管制。11月29日公布的“关于立宪民主党领导的资产阶级反革命暴动的政府公告”强调,无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资产阶级的叛乱都将被镇压。[153]

随着围绕立宪会议开幕问题政治斗争的尖锐化,布尔什维克领导层采取了更坚决和果断的措施。12月1日,逮捕数十名立宪民主党活动家,其中包括当选的立宪会议代表,立宪民主党事实上被取缔。当天,人民委员会决定罢免全俄立宪会议选举事务委员会主席阿维诺夫和20余名委员,由乌里茨基负责管理全俄立宪会议选举事务委员会的一切事务。人民委员会还宣布,立宪会议代表必须在领导全俄立宪会议选举事务委员会的政治委员那里登记并取得塔夫利达宫办公室发放的临时证件。12月20日,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确定1918年1月5日在代表不少于400人的情况下召开立宪会议。12月23日,人民委员会宣布在彼得格勒实行战时状态,忠于布尔什维克的部队被调入首都。

1917年11~12月间围绕立宪会议问题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其关键是政权问题。苏维埃领导层分析了立宪会议选举中占优势的社会革命党可能在立宪会议上采取的立场,认为它会利用自己的多数地位拒绝接受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并宣称自己是“俄罗斯土地的主人”。基于这种判断,全俄中执委在立宪会议开幕前两天,1月3日,通过了又一个重要决定:“在俄罗斯共和国全部权力归苏维埃和苏维埃机关。因此,无论是什么人、什么机构赋予自己国家政权的职能,都将被认为是反革命行为。苏维埃政权将以其拥有的一切手段直至使用武力来镇压任何这类企图。”[154]

1918年1月5日,是立宪会议开幕的日子。这天,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发生了支持立宪会议的和平示威。游行遭到武力镇压,有人员伤亡。[155]在塔夫利达宫内,到会的立宪会议代表有410名,其中有右派社会革命党237名,布尔什维克120名,左派社会革命党30名,孟什维克5名等。[156]立宪民主党因被苏维埃政权宣布为人民的敌人未能出席会议。右翼力量的代表也没有出席会议。立宪会议在紧张的对立情绪中开幕,冲突主要在社会革命党和布尔什维克之间展开。大会多数决定不将布尔什维克党团提出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提交讨论,即拒绝按照人民委员会的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并自行宣布解散立宪会议。于是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和部分穆斯林党团代表退出了会议。到1月6日凌晨4时,坚持留在会场的立宪会议代表被警卫队命令离开。当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解散立宪会议。1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并取代了立宪会议的职能,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前后对立宪会议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被卢森堡称为“令人迷惑不解的转变”。[157]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对于召开立宪会议的支持和肯定,是争取群众支持、扩大自己社会基础的需要,就如同布尔什维克在土地、和平等其他迫切问题上所做的那样。但真实的选举结果对于这个立志利用世界大战创造的前所未有的机会夺取政权并实现自己纲领的党来说是不能接受的,驱散立宪会议对于布尔什维克党来说是合乎逻辑的选择,夺取政权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它交出去。实际上,党的基本方针在1917年4月就已经非常明确了:“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158]立宪会议只有在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情况下才有理由存在。

在夺取政权后,布尔什维克对立宪会议的作用和意义做出否定性评价并最终予以驱散,与布尔什维克党对民主与专政关系的认识和对俄国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也有一定关系。

布尔什维克党内对于一般民主原则与无产阶级专政相互关系问题的认识,在建党初期就存在分歧,而且未能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中反映了这种矛盾:纲领确认党的最近政治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并承认各项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的原则;但又认为社会革命的必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要镇压剥削者的一切反抗。当时,大会在一些代表的嘘声中宣布,无产阶级为了革命的利益可以在不超过两周的时间内驱散不合它心意的议会。[159]在10多年后,布尔什维克正是这样处理立宪会议问题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驱散立宪会议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卢森堡在评论俄国立宪会议问题时曾经指出,“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实际上关系到社会主义政策的最有价值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无产阶级专政应该是“最大限度公开的、由人民群众最积极地、不受阻碍地参加的、实行不受限制的民主的阶级专政”,不应该用一小部分政治家的专政来反对民主。[160]这些观点和这种意识正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中比较淡漠的东西。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后,一般民主原则与无产阶级专政相互关系的问题从思想认识问题转变成为现实的政治实践问题,在当时情况下,其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布尔什维克实践了无产阶级专政高于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同时也否定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党时就已确定并在党的名称中得到体现的基本理念,以及据此制定的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主张和坚持的社会政治变革目标。

布尔什维克党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也是影响其政策的重要因素。在《火星报》讨论党的纲领时,普列汉诺夫曾提出过一个比较谨慎的表述:“在俄国,资本主义日益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列宁认为,“这显然不够。资本主义已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不是与资产阶级建立反对专制制度的同盟,而是拒绝资产阶级的发展阶段。”[161]一战期间,列宁一度修正了自己对俄国国情的认识,认为俄国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中等偏下的国家。二月革命后回国以前,列宁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说:“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162]但在四月提纲中列宁就提出,俄国革命必须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而在迅速夺取政权后,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标志的立宪会议马上被视作完全过时的东西。在俄国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对俄国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具有超前性。但是,伟大的俄国革命并不能掩盖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这一事实。在十月革命成功5年之后,列宁意识到历史的程序可以改变,但不能跳过某个发展阶段。他明确地承认,“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之极的文化,即官僚的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不错了”。[163]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对立宪会议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1917年12月2日选举产生的领导立宪会议布尔什维克党团的临时局主要成员有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拉林、李可夫等人,他们认为召开立宪会议是俄国革命的结束阶段,主张人民委员会停止对立宪会议的召开和活动进行控制。加米涅夫的支持者表示,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领导党团是不合适的。他们把立宪会议视为保住民主力量统一的唯一机会,准备与其他社会主义者实现联合。[164]列宁认为这些意见是不顾阶级斗争和国内战争现实条件的资产阶级民主观点,为此他坚持在12月11日重新选举了布尔什维克党团临时局,并在会上通过了他提出的《关于立宪会议的提纲》,其中强调“苏维埃共和国是比有立宪会议的普通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更高的民主形式”。[165]列宁的思想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处理立宪会议问题的基本方针。布尔什维克内部在立宪会议问题上的分歧,反映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对于俄国实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

影响立宪会议命运的深层因素

立宪会议最终未能在俄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是俄国现代化进程曲折性的又一例证。除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思想认识方面的因素外,影响立宪会议命运的还有其他一些值得关注的因素。

驱散立宪会议前后,俄国社会对这一事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表明俄国社会对于立宪会议的态度远非是一致的,从而也说明了立宪会议的社会基础还是有限度的。

一方面,在苏维埃政权为驱散立宪会议进行准备工作期间,士兵和工人中曾发生过抵制行动。1月3日,军事人民委员克雷连科亲自到伊兹马伊洛夫斯基团,为驱散立宪会议做动员,希望瓦解他所说的“这里的军营充斥的严重的反革命情绪”。但在这里,他没有获得成功。社会革命党得到布尔什维克要调动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上街游行反对立宪会议的消息后,于1月3日在第二波罗的海舰队举行会议。在一些有感召力的发言之后,一个水兵情绪激昂地叫道:“弟兄们,同志们,让我们宣誓决不去反对人民的立宪会议。”下面叫道:“我们宣誓!”“跪下,同志们,跪下!”数千水兵双膝跪下:“我们宣誓决不去反对立宪会议。”水兵们履行了自己的誓言,1月5日没有上街。[166]在1月5日前一个工厂集会上,主持会议的布尔什维克斯米尔诺夫号召:“同志们,我们必须、也能够驱散立宪会议,因为已经很明显,立宪会议浸透了资产阶级的偏见并倾向于反革命。”但他遭到最高纲领派成员、工人施马科夫的反驳:“不对,布尔什维克同志们。你们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不对。要知道你们是在破坏全体人民的特有权力,是人民选出了这个全俄会议。如果你们这样行事,那么请记住,俄国人民和俄国无产阶级将永远不会原谅你们的这种暴力。”[167]立宪会议被驱散后,从各地仍然继续不断地给立宪会议发来祝贺和支持的信件。在很多城市发生了保卫立宪会议的示威游行,在莫斯科等地的示威中有人员伤亡。高尔基写了《从一月九日到一月五日》一文,认为立宪会议是一个将给全体俄国民主派以自由表达自己意志的可能性的机构,他把1918年1月5日比作1905年1月9日,代表了左翼知识阶层对立宪会议的态度。直到1918年1月底,立宪会议的话题仍未从报刊上消失。

但另一方面,也有对苏维埃政权驱散立宪会议持肯定态度的力量。左派社会革命党作为布尔什维克的盟友不仅事先认可了驱散计划,而且在立宪会议开幕式上与布尔什维克采取了一致行动。在苏维埃三大上支持批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驱散立宪会议法令的,除了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外,还有部分以马尔托夫、唐恩为首的孟什维克左翼。地方苏维埃对驱散立宪会议一事也都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如莫斯科苏维埃在1月8日决议中赞成驱散立宪会议,认为“立宪会议一开始就试图以自己的工作把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斗争成果从人民那里夺走”。著名社会革命党评论家斯维亚季茨基指出,右翼力量对立宪会议的态度也是消极的,他们也高呼“打倒立宪会议”,但“右翼资产阶级出版物叫喊‘打倒’只是因为立宪会议没有满足他们。……人民权力符合他们利益时,高喊万岁,不符合他们利益时,高喊打倒。……在最后时刻,我们社会力量的左翼和右翼都背叛了民主主义”。[168]

更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驱散立宪会议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普遍的强烈的反应。社会革命党立宪会议代表米诺尔谈到了他们离开塔夫利达宫以后的内心感受:“怎么办?接下来该怎么办?……要知道,如果人民不支持我们,不以威严的声音表示需要我们的工作,我们就是软弱无力的。但是,人民保持沉默。”[169]斯维亚季茨基也深深地为“人民对我们被驱散的那种冷漠”而感叹,他认为正是这种冷漠使得布尔什维克“能够对我们挥挥手说‘回家去吧’”。[170]

俄国立宪会议的命运与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也是有关系的。俄国还没有形成立宪会议能够依靠的比较成熟的社会阶层,还缺乏足够强大和牢固的支持立宪会议的社会基础。当时的俄国还是一个农民的国家,居民的4/5是农民,其中2/3是贫农,1/5是中农,只有1/6~1/7是殷实农户或富农。在人数较少的城市居民中,资产阶级不成熟,无产阶级人数不多,小资产阶级就其社会经济状况而言实际上是半无产阶级,此外就是人数不多的官员和弱小的知识分子。[171]

俄国这种社会结构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反映就是居民的整体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社会政治思想和实际生活中的理性和妥协的成分较少,空想和极端的因素较多。这种情况正是二月革命后的现实。“在俄罗斯,形成西方类型的政治民主制度所必须的社会文化前提还很薄弱。大多数人对于诸如国家、民族、法制这样一些通过社会文化长期发展形成和获得的抽象价值还很陌生。”[172]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意识发展更加缓慢。虽然在1917年革命中许多省的农民苏维埃都热烈讨论共和形式,通过支持共和的方案并递交给当局,但作为一个阶层,农民群众的政治思维还是不发达的。一名在彼得格勒苏维埃服役的士兵写道:“农民对政治一无所知,尽管农村中有民主代表如苏维埃宣传员,农民也会很快就忘记告诉他们的有关自由民主、共和政体、君主专制的含义。”一位宣传员总结说:“他们根本不了解最基本的政治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作为公民应有的教育。”[173]

很多农民和士兵不明白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区别,他们支持共和国,又把实现自由和拥有土地的理想寄托在“农民的国王”或者其他独裁者——解放者身上。革命期间在俄国的英国大使乔治·布坎南记载了一个士兵对他说的话:“的确,我们需要一个共和国,但领导我们的得是个好沙皇。”布坎南认为“俄国政治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接受绝对的民主政治”。美国人弗兰克·戈尔德在其3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一名士兵说他希望能够选举总统,而当问他会选谁时,他的回答是:沙皇。在军队中常会有这样的口号:“我们要选举沙皇。”一位孟什维克党员描述了自己在弗拉基米尔一次军事集会上的经历:“我的发言内容是关于战争,和平,土地,以及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种种好处。当我的演讲和大家的欢呼都平息之后,忽然有人高呼,‘我们要您来做我们的沙皇’,士兵中立即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我拒绝了这顶罗曼诺夫的王冠,当我离开时,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是多么单纯而又无知的人们,多么容易被控制的人们!”[174]

群众对立宪会议的态度是决定立宪会议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俄国各个社会阶层对于立宪会议有不同理解。对于中间阶层和民主力量来说,主要是通过立宪会议以和平改革方式克服俄罗斯的危机、建立法制国家和民主制度。而对于广大的工农群众而言,立宪会议的吸引力体现在它可能成为比较平均地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解决他们迫切需要的工具。

在二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个月,“立宪会议对于前线士兵群众来说是某种未知的、不清楚的东西。他们的兴趣确定地、不掩饰地集中于苏维埃,那是一种贴近他们并使他们感到亲近的制度,就像他们的农村村社大会”。但是,随着革命进程的深入,通过社会活动家和出版物的持续不断的宣传和解释,在短短几个月里,群众的意识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全俄立宪会议的概念。很多群众集会经常一致响起“全部权力归立宪会议”的口号。这种情况在社会革命党影响较大的军队中特别明显。“6~7月间……各部队作出的决议的第一点往往就是要求立即召开立宪会议。……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只有立宪会议能给他们带来和平、消灭战争,让他们回家。这一时期通过的决议经常有这样的内容:‘我们同意坚守阵地,但不能超过11月,那时代表们应该召集起来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立宪会议决定继续战争那该怎么办呢?这引发了某种不安,可以感觉到对立宪会议的信念是有限度的,是同最关注的问题——战争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苏维埃的贴近表明人民权力的思想对他们来说更亲切、更明了。”[175]

农民对立宪会议的看法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他们把立宪会议看作是能够支持他们的土地要求的国家机构,称立宪会议为“农民意志的代言人”、“土地和自由的拯救者”。有时,农民还会天真地认为,只要大会有一位智慧的老农,只要立宪会议囊括足够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农民,它就一定能够带给农民土地和自由。农民经常认为,立宪会议应当以独裁者的身份“掌握全权”,“成为全俄罗斯土地的主人”。[176]显然,农民对于立宪会议的支持并非是出于对民主政治的信念,而只是因为它是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主人。亲社会革命党的《自由言论报》文章承认:“立宪会议……没有抓住群众,没有吸引群众,没有渗入到人民的心中,它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只是一个外国玩具,可以玩一玩,但不能当真。”[177]

相比之下,工农群众对苏维埃的认识要确定得多。推翻旧制度后的工农群众希望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以村社民主准则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制度,而苏维埃在他们心目中就是实现这种理想的一个载体。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期间群众历史创造性的最重要表现,它不同于西方政治文化,独立于政权系统,但又积极参与政治,从一开始就力图实现权力职能,并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建立起内部结构和职务等级制度,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覆盖从中央到省、县、市、区以及更基层的机构。尽管布尔什维克十月夺权后苏维埃的性质和机制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但苏维埃在工农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暂时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当然,这并不能否定立宪会议也是有相当的群众基础的。在十月革命之后,在苏维埃政权已经成立的情况下,仍有占全部选民约半数的4400万人参加了立宪会议代表的选举,这个事实表明,至少俄国人民的半数是认可通过立宪会议的方式来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的。

由于处在战争和革命的特殊条件之下,也由于俄国历史道路的独特性,沙皇制度瓦解以后的8个月时间里,无政府主义泛滥,二月革命中形成的政治关系十分脆弱,并最终被群众自发性的浪潮淹没。“二月到十月这个时期非常清楚地表明,对于建立公民社会和法制国家的任务而言,仅有政治自由而缺乏相应社会经济前提保障是远远不够的。”[178]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的薄弱,是影响俄国立宪会议命运的深层因素。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47页。

[2] 参见姚海《俄罗斯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07~109页。

[3] Анфимов А.М. Крестьян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 1881-1904. М.,1980,c.229.

[4] Белоусов Р.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ХХ век. Книга I. На рубеже двух столетий. М.,1999,c.21,49.

[5] Маклаков В.А. Власть и общество на закате старой России. Париж,1936,c.210.

[6] Леонтович В.В. История либерализма в России. Париж,1980,c.237.

[7]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224页。

[8] 参见姚海《俄罗斯文化》,第337页。

[9] Россия. 1913 год. Статистико-документальный справочник. СПб. 1995,c.403;Желтова В.П. Стачечная борьб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пролетариата в 1910-1912 гг. М.,1993,c.209.

[10] Хеймсон Л. Об истоах революции//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1993. No.6,c.11.

[11] Хеймсон Л. Об истоах революции//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1993. No.6,c.6.

[12] T.G.Owen,Capitalism and Politics in Russia:A Social History of the Moscow Merchants,1855-1905. Cambrige,1981,p.200.

[13] Хеймсон Л. Об истоах революции,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1993. No.6,c.6.

[14] Хеймсон Л. Об истоах революции,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1993. No.6,c.13.

[15] Хеймсон Л. Об истоах революции,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1993. No.6,c.12.

[16] 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4,第865~870、882、885页。

[17] Буржуаия накануне феврал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 М.-Л.,1927,c.1~2.

[18] Думова Н.Г. Кадетская партия в период перв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и феврал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 М.,1988,c.42.

[19] Думова Н.Г. Кадетская партия в период перв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и феврал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 c.45.

[20] Палелог М. Царская Россия во время мировой войн. М.-Пг.,1923,c.154.

[21] ГАРФ,ф.523,оп.3,д.22.

[22] История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T.2,М.,1966,c.672.

[23] Станислав Кульчицкий,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новый взгляд. День,4 октября 2003.

[24] ЗаславскийД.О.,Канторович Вл.А. Хроника Феврал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Т. 1,М.,1923,с.18.

[25] 德·阿宁编《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84,第30页。

[26] 德·阿宁编《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第30页。

[27] Из истории борьбы за власть в 1917 году. 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 М.,2002,с.8.

[28] Иоффе Г. Семнадцатый год:Ленин,Керенский,Корнилов. М.,1995,c.30.

[29] Из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демократии 1917 года.“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2002,№45,12 ноября 2002 г.

[30] Из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демократии 1917 года.“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2002,№45,12 ноября 2002 г.

[31] Иоффе Г. Семнадцатый год:Ленин,Керенский,Корнилов. c.29.

[32] Станислав Кульчицкий,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новый взгляд. День,4 октября 2003.

[33] В.В.Кожинов,Россия век XX 1900-1939. Москва,1999. http://hronos.km.ru/libris/kozhin20vek.html

[34] Иоффе Г. Семнадцатый год:Ленин,Керенский,Корнилов. c.31.

[35] Иоффе Г. Семнадцатый год:Ленин,Керенский,Корнилов. c.31.

[36] Из истории борьбы за власть в 1917 году. 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с.15.

[37] Иоффе Г. Семнадцатый год:Ленин,Керенский,Корнилов. c.32.

[38] Боханов А.Н. и др.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ХХ век. М.,1996,c.138.

[39] Из истории борьбы за власть в 1917 году. 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с.16-17.

[40] Из истории борьбы за власть в 1917 году. 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с.18.

[41] Отречение НиколаяⅡ: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очевидцев. Л.,1927,c.197-199.

[42] Из истории борьбы за власть в 1917 году. 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с.25.

[43] Грасименко Г.А. Земство в Февральской буржуазно-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История СССР. 1987,No.4,с.76.

[44] История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Т. 2,М.,1966,с.547.

[45] Вопросы итории КПСС,1962,No.3,с.136.

[46] Правда,7 марта 1917.

[47] Вопросы итории КПСС,1962,No3,с.144.

[48] Вопросы итории КПСС,1962,No3,с.141、143.

[49] 布尔扎洛夫:《论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3~4月的策略》,《苏联历史论文选辑》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65,第60页。

[50] Вопросы итории КПСС,1962,No.3,с.153.

[51] Правда,5 Марта 1917.

[52] 《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596、593页。

[53] 《苏共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第89~90页。

[54] 《列宁选集》第3卷,第518、521、522页。

[55] 《苏共决议汇编》第一分册,第89~90页。

[56] 参见布尔扎洛夫《论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3—4月的策略》,第71页。

[57] Martin McCauley,The Russian Revolution and the Soviet State 1917-1921,Documents,London,1980,p.17.

[58] Abraham Ascher,The Mensheviks i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New York,1976,p.90.

[59] Abraham Ascher,The Mensheviks i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p.93.

[60] 参见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第85页。

[61] 《列宁全集》第47卷,第564~565页。译文有改动,参见Ленин В.И. Полн.собр.соч. Т.49,c.399。

[62] Иоффе Г. Семнадцатый год:Ленин,Керенский,Корнилов. М.,1995,c. 54.

[63] 《列宁全集》第47卷,第564~565页。

[64]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8页。

[65] 《列宁选集》第3卷,第26页。

[66] Суханов Н. Записки революции. Т. 3,Берлин-Петербург-Москва.1922,с.48.

[67] 参见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高德平译,北京出版社,1985,第72页。

[68] 布尔扎洛夫:《论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3—4月的策略》,第69页。

[69] Седьмая(апрельская)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РСДРП(б). Протоколы. М.,1958,с.93,80.

[70] 《列宁选集》第4卷,第690~691页。

[71] 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691、686、688页。

[72] Иоффе Г.З. Семнадцатый год. Ленин Керенский корнилов. c.84-85.

[73] 7月2日,因策列铁里、克伦斯基、捷列申科等组成的临时政府代表团在基辅事实上承认了乌克兰在立宪会议前就享有广泛自治,几位立宪民主党部长辞职,试图以此迫使临时政府对革命自发性施加更大压力。

[74]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 М.,1989.c.30.

[75] Иоффе Г.З. Семнадцатый год.c.84-85;Борисов Н.С. Ключ к истории отечества. Москва,1993,c.110;Соколов А.К. Курс советской истории. 1917-1940. М.,1999,c.47.

[76] Суханов Н.Н. Записки о революции. книга 4.первая коалиция против революции http:// www.magister.msk.ru/library/history/xx/suhanov/suhan004.htm

[77] Суханов Н.Н. Записки о революции. книга 4.первая коалиция против революции http:// www.magister.msk.ru/library/history/xx/suhanov/suhan004.htm

[78] Троцкий Л.Д.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Том второй.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Июльские дни:подготовка и начало. http://gosprav.ru/trotsky_october/2/07/

[79]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е. c.30.

[80] Головатенко А.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спор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М.,1993,c.143.

[81] Соколов А.К. Курс советской истории. 1917-1940. c.47.

[82] Головатенко А.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спор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М.,1993,c.143.

[83]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е. c.38.

[84] Бонч-Бруевич В.Д. На боевых постах Февральской и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М.,1931,c.77.

[85] Суханов Н.Н. Записки о революции. книга 4.первая коалиция против революции. http:// www.magister.msk.ru/library/history/xx/suhanov/suhan004.htm

[86] Троцкий Л.Д.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Том второй.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Июльские дни:подготовка и начало. http://gosprav.ru/trotsky_october/2/07/

[87] Ермаков В.Д. Маруся:портрет анархистки.//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1991,N.3.c.91.

[88] Троцкий Л.Д.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Том второй.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Июльские дни:подготовка и начало. http://gosprav.ru/trotsky_october/2/07/

[89]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е. c.40.

[90] Суханов Н. Н. Записки о революции. книга 4.первая коалиция против революции http://www.magister.msk.ru/library/history/xx/suhanov/suhan004.htm

[91] Суханов Н. Н. Записки о революции. книга 4.первая коалиция против революции http://www.magister.msk.ru/library/history/xx/suhanov/suhan004.htm

[92] Горинов и др М.М. 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а. Выпуск 1. М.,1992.c.48-49.

[93]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е.c.38.

[94] Суханов Н. Н. Записки о революции. книга 4.первая коалиция против революции http://www.magister.msk.ru/library/history/xx/suhanov/suhan004.htm

[95] 伊萨克·多伊彻:《武装的先知》,王国龙译,施用勤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300~301页。

[96] Соколов А.К. Курс советской истории. 1917-1940. М.,1999.c.47.

[97] Суханов Н. Н. Записки о революции. книга 4.первая коалиция против революции http://www.magister.msk.ru/library/history/xx/suhanov/suhan004.htm

[98] Борисов Н.С. Ключ к истории отечества. М.,1993.c.110。也有学者认为共有700多人伤亡。参见М.М.Горинов и др. 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а. Выпуск 1. М.,1992.c.48。

[99] Войтинский В. 1917. Год побед и поражений http://www.felshtinsky.com/

[100]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А.В. Письма мои к тебе,конеч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е.//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КПСС. 1991. №2.c.35.

[101] Милюков П.Н.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1859-1917). Т.2. М.,1990.c.334.

[102] Троцкий Л.Д.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Том второй.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Июльские дни:подготовка и начало. http://gosprav.ru/trotsky_october/2/07/

[103] Троцкий Л.Д.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Том второй.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Июльские дни:подготовка и начало. http://gosprav.ru/trotsky_october/2/07/

[104] 伊萨克·多伊彻:《武装的先知》,第301页。

[105] Кедров М. Из красной тетради об Ильиче.// Воспоминаня о Владимире Ильиче Ленине.М. 1956.т.1.c.485.

[106]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е.c.37.

[107] Калягин А.В. Июльский кризис 1917 года:причины,характер,последствия. http://media.ssu.samara.ru/materials/russia_1917/part7/page1_7.html

[108] Горинов М.М.и др. 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а. Выпуск 1. c.49.

[109]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е. c.38.

[110] Зиновьев Г.Н. Ленин.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 Очерк жизни и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Пг.,1918.c.56-57.

[111]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е. c.39.

[112]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е. c.40.

[113] 据笔者考察,关于德国经费问题,现有的资料和研究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把一笔经费用于在俄罗斯进行反对沙皇政府的活动,其中有一部分是给布尔什维克的。大多数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对此情况并不了解。尽管列宁本人知道此事,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钱影响了他的立场或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至于临时政府关于七月事件是由列宁和德国人一起策划的指控,是没有依据的。

[114] 关于7月4日布尔什维克党内争论的详细情况至今未见具体材料,有可能是当时未做会议记录。

[115]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е.c.42-43.

[116]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528页。

[117] Думова Н.Г. Кадетская партия в период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и Феврал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М.,1988,c.197.

[118] Думова Н.Г. Кадетская партия в период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и Феврал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c.197.

[119] 参见姚海、刘长江《当代俄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第174页。

[120]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第436页。

[121] 《列宁全集》第30卷,第259~260页。

[122]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第481~482、510页。

[123]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第440、441页。

[124]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第510页。

[125]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第486~487、510页。

[126] Станислв Кульчицкий. 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новый взгляд.Чужие лозунги большевистского переворота.День.18 октября 2003.

[127]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第510页。

[128] Станислв Кульчицкий. 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новый взгляд.День.18 октября 2003.

[129] 徐天新选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世界史资料丛刊,现代史部分),商务印书馆,1987,第59页。

[130]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第512页。

[131] 参见徐天新选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64~72页。

[132] Рабинович А. Большевики приходят к власти.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в Петроград. М.,1989.c.225.

[133]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А.В. Письма мои к тебе,конеч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е.//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КПСС. 1991. №2.c.42.

[134] История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Т. 3,кн. 1,М.1967.с.321-328.

[135] 参见约翰·里得《震撼世界的十天》,郭圣铭译,人民出版社,1980,第107~109页。

[136]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траницы документа. http://www.actref.ru/jur/the_constituent_assembly/m/59762/ 1.1.html

[137]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траницы документа. http://www.actref.ru/jur/the_constituent_assembly/m/59762/ 1.1.html

[138]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и его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http://refhist.ru/history/the_constituent_assembly and _its_historical_value/m/28516/1.3.html

[139] 立宪会议选举条例完成起草并公布的只有这一部分。

[140]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Россия,1918.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 другие документы. Москва,1991,c.11-12.

[141]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Россия,1918.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 другие документы. c.23-27.

[142] 参见Иоффе Г.З. Третьего не дано:Почему было распущено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http://www.rus-lib.ru/book/35/16/047-066.html

[143] W.S.Moss,“The February Regime:Prerequisites of Success.”Soviet Studies1967,vol.19,No.1,p.104.

[144] Кокошкин ф.ф.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Пг.1917.с.6-7.

[145] T.Riha,Russian European:Paul Miliukov in Russian Politics. N.Y.1969.pp.310-313.

[146] 德·阿宁编《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第71页。

[147] 《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5、18、22页。

[148] 伦纳德·夏皮罗:《苏共党史》,徐葵等译,东方出版社,1991,第205页;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Россия,1918.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 другие документы. Москва,1991,c.7。

[149] 与立宪会议选举相关的数据有不同说法。关于应选出的立宪会议代表人数,一般都引用800人这一数字,这是选举条例规定的。Л.Г.Протасова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出:临时政府先前确定800人,但后来增加了莫斯科、彼得格勒、哥萨克区和军队的名额,总共应选出820名代表。关于实际被选入全俄立宪会议的人数也有争论,分别有767人、715人、707人等不同数据,本文取715人之说。但关于主要党派的当选代表人数基本是一致的。参阅 Протасов Л.Г.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история рождения и гибели. М.,1997. c. 164,295;Знаменский О.Н.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избира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Л.,1976. c. 270-273;Избирате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в РФ(вариант). http://refjustice.ru/law/electoral_system_in_the_russian_federation_a_ variant/m/21419/1.46.htm

[150]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Россия,1918.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 другие документы. Москва,1991,c.56-57.

[151] Головатенко А.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спор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М.,1993.c.153-154.

[152]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379页。

[153]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Россия,1918.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 другие документы. c.57-58.

[154] Декреты Советской власти. Т. 1. М.,1957. c. 323,324;Протасов Л.Г.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история рождения и гибели. М.,1997. c. 288,307.

[155]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и его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http://refhist.ru/history/the_constituent_assembly_and_its_historical_value/m/28516/1.1.html

[156] Знаменский О.Н.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история созыва и политического крушения. Л.,1976. c. 339.

[157] 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傅惟慈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第22页。

[158] 《列宁选集》第3卷,第15页。

[159] 参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卷,第37~38页;普利马克:《另一个列宁》,《马恩列斯研究》2005年第1期,第30页。

[160] 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第16、32页。

[161] 参见普利马克《另一个列宁》,《马恩列斯研究》2005年第1期,第30页。

[162] 《列宁全集》第29卷,第90页。

[163]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677、691~692、698页。

[164]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Россия,1918. стенограмма и другие документы. c.6-7.

[165] 《列宁选集》第三卷,第377页。

[166] Соколов Б. Защита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гособрания.//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Мемуары.М.,1991.c.368.

[167] Соколов Б. Защита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гособрания.//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Мемуары. c.365.

[168]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http://historysibsuti.narod.ru/ys7.htm.

[169] Знаменский О.Н.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история созыва и политического крушения. Л.,1976. c. 346.

[170] Знаменский О.Н.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история созыва и политического крушения. c. 350.

[171] Бурганов А. X. Была ли возможность создания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после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1993.N.5.c.26.

[172] Протасов,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М.,1993. N.5. c. 26-38.

[173] Orlando Figes and Boris Kolonitskii,Interpreting the Russian Revolution.The Language and Symbols of 1917. 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1999,p.128.

[174] Orlando Figes and Boris Kolonitskii,Interpreting the Russian Revolution.The Language and Symbols of 1917. pp.72-73.

[175]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и его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http://refhist.ru/history/the_constituent_assembly and_its_historical_value/m/28516/1.3.html;Соколов Б. Защита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гособрания.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Мемуары.c.332-333.

[176] Orlando Figes and Boris Kolonitskii,Interpreting the Russian Revolution.The Language and Symbols of 1917. p.141.

[177] Протасов Л.Г.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история рождения и гибели. М.,1997. c. 320,321.

[178] Шелохаев B.B. История,деформированная властью,или хождение по кругу.Кентавр.1994.N.2.c.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