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刘氏王朝的诞生

刘邦的汉帝国

《二年律令》的发现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1983年与刘邦同时代的证言记录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被发现了。湖北省荆州市西南城外1.5公里处,张家山147号汉墓的竖穴木椁墓出土了1236支竹简。虽然不知道墓主姓名,但从规模和随葬品来看,墓主是一名地方官吏。在遗体旁随葬的竹制箱子中发现法律、历谱、数学、兵法、医学的竹简文书。历谱就是日历,记录了十七年间每月的朔日(一日)的干支。只要知道朔日的干支,就能知道每日的干支。因为年初始于十月,所以记为:“六年十月辛卯、十一月丁亥、十二月丁巳、正月丙戌、二月丙辰、三月丙戌、四月乙卯、五月乙酉、六月甲寅、七月甲申、八月癸丑、九月癸未小。”这是汉六年的所有干支。从五年至十二年是高祖,接下来的元年至七年是惠帝,最后元年、二年是少帝或吕太后的年号。

墓主死于公元前186年。因为汉五年(前202)是刘邦即位皇帝的那一年,所以墓主经历过刘邦做汉皇帝的八年、惠帝的七年、吕太后的两年共计十七年的时间。因为在高祖五年的历书中记有“新降为汉”(新近降为汉),说明此人是在刘邦即位皇帝时成为汉朝官吏的,惠帝元年“病免”,即患病辞官。最后的八年是辞官之后的生活。他留下法律文书中有“二年律令”的标题。下面就让我们从这位无名的地方官吏的证言出发,作一番回顾吧。

汉皇帝的即位

刘邦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8),汉十二年(前195)六十二岁去世。秦二世元年(前209)他以沛公起兵,汉元年(前206)称汉王,汉五年(前202)称皇帝。做了三年沛公、四年汉王、八年皇帝。死后,取其具有最高功绩之意,称其为“高祖”或“高帝”、“高皇帝”。如有《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将秦始帝作为第一代皇帝的话,刘邦是最高皇帝,从这一意义上得出了“高皇帝”的谥号。因为高祖以前称皇帝的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所以很有可能因为只承认秦始皇,而称高皇帝的。因为这个“高”与称高祖时的“高”一样,所以这不是庙号,“太祖”是庙号。

高祖当皇帝之后实际上做了很多事情:亲自与匈奴作战被包围,为平定诸侯叛乱在与淮南王作战时受伤。他当时的目标何在呢?就汉年号的十二年来讲,前面四年是汉王,接下来的八年是皇帝;就建国而言,前者是汉国,后者是汉帝国,前后是不能不予以区别的。但是,即便进入汉帝国时期,也不是说所有人都成为了帝国的子民。“帝国”这一名称和秦帝国同样,是我们使用的历史概念。进入汉帝国时期后,汉国仍然存在,而且是与其他诸侯国并存的。总之,进入皇帝时代以后,汉王国依然存活着。

阅读 ‧ 电子书库

52 “汉并天下”瓦当 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瓦当。表示的是楚汉战争迎来了天下的统一

公元前202年正月,与汉王同生共死于楚汉战争的诸侯、将领们,在谷城埋葬项羽之后集结于定陶。定陶位于山东的西端,山东丘陵以西的平原。项羽这一敌人被消灭的同时,西楚霸王的领导地位亦随之丧失。汉王刘邦为了实现对战争中过来的这些人的领导,不能不提高汉王地位。当时汉王与功臣之间有过如此的对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推让了三次,不得已,说:“既然你们认为我做皇帝对国家有好处,那我就服从吧。”于是刘邦择日在氾水北岸即位当了皇帝。当时连都城都没有,所以即位仪式是在战场上举行的。实在不愧是刘邦式的皇帝即位。

强化中央权力的大清洗

除秦始皇之外使用帝号的,还有项羽拥立的义帝,以及秦末独立的南越文帝、武帝。广州南越王陵墓出土了文帝的印玺。当时已经进入了地方统治者也可以称帝的时代。汉王刘邦虽说是背叛秦而崛起的,但他仍效法秦使用了帝号。以后中华帝国的皇帝的称号,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

众所周知,刘邦与后世的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同是一介庶民起家的皇帝。明朱元璋是贫农家的第四子,饥荒与疫病爆发中父母双亡,他沦为游方僧,流浪乞讨。这个朱元璋被认为是一千五百年前刘邦的翻版。

这对认识中国皇帝制有着重要的启发。孙文就说:乱世是不问身份的,谁能发挥领导才干,谁就能当皇帝。这可以说是中国权力社会的特征。

就这样刘邦即位为皇帝,西汉政权由此诞生。此时,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基础,汉首先实施了抑制地方诸侯势力的政策。在即位皇帝后的公元前202年至前195年的短短数年之间,逐渐清洗了楚汉战争中追随刘邦而且为建立西汉政权建功立业的淮阴侯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黥布)等人。高祖刘邦在追击英布的战斗中为流矢所中,这次受伤导致了他在公元前195年的死亡。进行政治清洗是刘邦晚年的重要事件。

阅读 ‧ 电子书库

53 文官俑(阳陵陪葬坑出土) 辅佐汉王朝的高级官吏

辅佐皇帝的官僚与诸王

刘邦集团的成员,后来有许多成为辅佐汉帝国的高级官僚。王陵本是沛县豪杰,曾经统有数千人。后来他追随汉王,最终当上汉帝国右丞相。审食其也是沛县出身,从吕后成为项羽人质时开始,就作为舍人伺候吕后。他在当上左丞相之后仍然侍奉吕后。

萧何在刘邦以沛公攻入咸阳时,找到并收藏了秦丞相、御史的图书。如此,使这些宝贵资料得以躲过项羽纵火咸阳的浩劫。刘邦做汉王时,就是以这些秦的图书为依据,了解全国地形及人口分布、防御强弱和人民疾苦的。萧何在刘邦为汉王时已经是丞相,汉王与项羽作战时他作为行政官守卫关中,形成坚强的后方支援。不但汉军处于劣势时可以回到关中休整,巴蜀、关中还成为向前线输送军粮的重要补给基地。

此时的汉王刘邦为了取得天下,从巴蜀、汉中的领地出发,为了控制东方诸王的势力范围,他必须得到那些不同于自己部下的、有能力的诸王的协助。地处边地对他至少有两点有利之处:一方面秦的故地关中就在眼前,另一方面正因为是边地,所以得以与六国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刘邦首先歼灭了塞、翟、雍的势力,从而掌握了关中。继而渡黄河,逐一灭河南、殷、西魏、常山、代、九江、临江等诸国,在那里设置了直辖郡。但是,他并没有对所有地域都实行这种直辖的统治,而是对成为盟友的诸王实行了封建制。

阅读 ‧ 电子书库

54 汉高祖时期的郡国

常山王张耳是背叛项羽入关中的,刘邦让他取代歇做了赵王;韩国也是在灭掉项羽所封王之后,封给韩王信的。脱离项羽投奔汉王的韩信,是萧何举荐的大将,先封为齐王,进而改封为楚王(前202年)。起兵于楚地反秦的刘邦,深知治理楚地的重要性,于是将其委托给了熟悉楚风俗的韩信。

有统率百万大军号称连战连胜的韩信在自己一方,旨在统一天下的刘邦可以说是非常放心的。曾被处以黥刑而投入骊山皇陵数十万刑徒之中的英布,虽加入过项羽的队伍,最终被封为淮南王(前203年)。

山东巨野泽渔夫彭越被刘邦任命为将军,因为在垓下之战大破项羽军有功,封为梁王(前202年)。其他还有衡山吴芮,分出临江的一部分来转封为长沙王(前202年)。

刘邦即位皇帝时进言他应该在诸王之上即位皇帝的人有: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吴芮、英布、臧荼是从项羽的十八王倒向刘邦一侧而被封王的。韩信是脱离楚军而加入汉军的功臣。他们都是楚汉战争中追随刘邦的人物。

西汉朝成立时,虽说是皇帝也不得不采取由诸王拥戴的形式。这种从诸侯王中涌现产生名与实都出类拔萃之皇帝权力的过程,不妨说是西汉时期政治史的趋势。而高祖刘邦为了名与实都做到君临天下,就不能不对诸侯王果断地采取大清洗措施。

封爵之誓

汉王刘邦即皇帝位翌年的汉六年(前201)冬十二月,刘邦与功臣签订了“封爵之誓”的契约。汉根据夺取天下的功劳,授予一百三十七位功臣列侯的爵位。所谓列侯,是汉代二十等爵中的最上位,被授予一县大小的封地,并冠以那县的县名,称某侯。

封爵时的誓词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汉书》记“河”为“黄河”,“永宁”为“永存”,意思是一样的。这文章以丹书写于铁券,分为两部分,半分给功臣,半分保存于汉宗庙。

《楚汉春秋》虽已经成为逸书,《太平御览》卷五九八有如下的引文:

 

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与《史记》、《汉书》的记载有所不同的是最后的八个字,讲的不是“国”而是“汉”的宗庙。

所谓国是功臣们受封为列侯的“国”,“汉”也还是高祖刘邦的“国”。汉王刘邦曾经发誓“即使黄河变成衣带那样狭窄,泰山夷为砥石一样平坦,(我的)汉宗庙也将永葆不息”;功臣们也相应地宣誓“即使黄河变成衣带那样狭窄,泰山夷为砥石一样平坦,(我们被授予的)国土也将子孙万代永世相传”。誓言的契约一剖为二,一个人一个人地宣誓之后,高祖刘邦将一半契约装入黄金内箱,又放入石制外函,收藏于汉的宗庙。所谓汉之宗庙即放置祭祀帝室刘氏祖先牌位的灵庙,高祖刘邦时曾设有父亲太上皇庙,刘邦自己的庙建在陵墓长陵旁边,刘邦掌握的那一半誓言,可能就保存在刘邦死后的灵庙里。

诸侯王的叛乱

即位皇帝之后,刘邦为了抑制异姓王势力,采取了用刘氏宗族王取代异姓王的对策。诸侯王与那些支撑刘邦造反集团的功臣不同,是一批最后追随汉王的将军,与刘邦之间没有结成特别坚实的信赖关系。刘邦并未立即实行彻底的中央集权,而是先处治了那些异姓诸侯。他推出“非刘氏不得王”的方针,将异姓诸侯或废或诛,进行了大清洗。除了位于边地的长沙王吴芮之外,全部消灭干净。名义上肃清诸侯王的理由有:暗杀皇帝、武装叛乱、逃亡国外等等对王朝政府的谋反行为。但其中多属诬告不实之例,而且总能见到些高祖刘邦一方策动的迹象。

早在皇帝即位当年的十月,就爆发了燕王臧荼谋反事件。高祖亲自率军逮捕臧荼,另封太尉卢绾为燕王。此时刘氏一族尚未封王。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因与匈奴在太原谋反罪,被除掉了封国。赵王张耳之子张敖,因其宾客贯高等人在高祖访问赵国的住处有实施暗杀的嫌疑,被抓到长安审讯。因为他是吕后的女婿才得以无罪赦免,但赵国却改封了高祖的儿子如意,王位被同姓诸侯取代(前199年)。

刘邦最感恐惧的是韩信和彭越。他首先对从齐王转封楚王的韩信下手,以擅自调动军队的罪名将他降为淮阴侯(前201年)。将楚领地分割东西,封将军刘质和刘邦弟弟刘交为王。韩信离开之后的齐国封给了刘邦之子刘肥。韩信后来被密告企图袭击吕后和太子,在长乐宫遭到处决,一族都被杀害(前196年)。

梁王彭越虽说经常从封地到长安朝廷表示忠诚,但被畏罪逃亡长安的梁太仆密告计划谋反,终被流放蜀地。后来还是以谋反罪,一族被杀(前197年)。梁国也由此成为高祖儿子刘恢的封国。彭越的尸体被制成腌肉分发给诸侯王。同年,淮南王英布也由于被诬告谋反,在汉朝使者来进行调査时,举兵与汉军激战,并于公元前197年被诛。高祖儿子刘长受封其国。

公元前202年正月进言皇帝即位的诸侯王,除长沙王之外都被逐一肃清了。例外的长沙王吴芮也于同年死去,王位由其子臣所继承。只因身处边境而没有被当做高祖刘邦的敌人。

汉王朝的首都圈建设与法制体系

再开发之后的关中据点

作为肃清非刘姓诸王的结果,高祖子弟的同族的封国已经有燕、代、齐、赵、梁、楚、吴、淮南等八国,异姓王国仅剩下长沙王一个。但是,虽说代之以同族人为王,其领地面积却并未变化。诸侯王的土地,大者相当于五六个郡的面积,其中县城达数十座,据说某些国王有着可与皇帝匹敌的宫殿和官僚。中央直辖的郡只有中央京畿内的内史(关中)、三河、东郡、颍川、南阳等与东方诸侯的中间地域,另外包括从江陵至蜀的西南边境,以及云中、陇西等北边地区在内,也不过十五个郡的规模。西汉朝成立时,旧东方六国之地再次成为东方诸侯割据的地方,现在可以说终于被刘氏一族所取代,不过很快又迎来了骨肉争斗的时代。

秦帝国在歼灭东方六国时,一举实现了中央集权。西汉的情况,本来是乘着旧东方六国复兴潮流掀起反秦浪潮的,是在东方诸王联盟基础之上建立的政权。不过,与始终维持诸王联合政权的项羽相比,有一点本质性的区别。汉王刘邦是以边境的汉中(汉水上游之地)、蜀为据点,以极小土地最终形成对东方诸侯包围攻势的。对诸侯王的肃清也必须作为其中的一环予以考虑。

不容忽视的是,在肃清异姓诸侯王的背后,还有一种政策在逐渐付诸实施。刘邦即皇帝位的地点是在东方诸侯之地正中的氾水以北(山东曹县的济阴县),而建都时又效法封建东方诸侯的周公的旧都洛邑,以洛阳为天下首都。但是刘邦又采纳齐人刘敬和张良进言,一面剪除东方异姓诸侯,一面将自己的据点与东方隔开,决定将都城置于秦中(关中),开始了兴建首都圈的事业。这一地区曾汇集了各路倒秦诸将、秦都咸阳被火焚、骊山陵遭盗掘、而化为废墟的地方。刘邦意欲将此地复兴为对抗东方诸侯的地盘。

公元前198年刘邦发觉赵王张敖、丞相贯高的阴谋,采取了将楚地昭、屈、景、怀诸氏及齐地田氏迁徙关中的行动。旨在削弱东方六国旧势力地盘,借他们力量对关中实行新一轮的开发。翌年的公元前197年十月岁首,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等异姓诸侯和楚王刘交(刘邦弟)、齐王刘肥(刘邦子)等同姓诸侯,以及由将军封王的荆(楚)王刘贾等至长安长乐宫来朝。

然而,翌年的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淮阴侯韩信被肃清,前195年燕王卢绾逃亡匈奴,燕成为高祖之子刘建的封国。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荆国废,翌年改称吴国,成为高祖刘邦兄刘濞的封国。在此之前韩信遭到肃清时田肯在对高祖的祝辞中说,关中地势便利,对东方诸侯用兵,“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1]。看来,以长安为地盘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压倒东方的态势。

选择洛阳还是长安

高祖曾一度置首都于洛阳。那时洛阳写作“雒阳”。在雒阳南宫召开酒宴。高祖还在考虑项羽的事,说:“我所以有天下者是为什么?项羽之所以失天下又为何?不妨直率地讲来听听。”高起、王陵直截了当地说:“陛下傲慢地侮辱人,项羽能体谅人心。”[2]这种对皇帝说话的口气,反映了当时刘邦集团内部那种人际关系尚且存在。但是,仅凭体谅人无法取得天下。陛下占领土地之后,能与功臣分享。项羽妒贤嫉能,不奖励有战功者,所以失天下。高祖于是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强调自己一方有三位杰出人才:谋略有张良,行政有萧何,战术有韩信。

在洛阳仅仅数月,临时首都的使命就结束了。由于大臣多数是山东出身,所以正式建都洛阳的方针得以确立。不过只有娄敬主张还是应该定都关中,高祖则更倾向于在周故都洛邑。娄敬的意见是这样:如今尚处战争创伤的未恢复时期,与建设洛邑的周成王、康王时代不同。如果今后山东发生叛乱,可以防守的是秦之故地。因为那里是有山、河包围的四塞之地,紧急时可以调集百万民众。丰饶的关中大地向有“天府”之称。

在天下刚刚第二次统一之时,娄敬提出应该首先考虑防备将来东方叛乱的意见,他的这一意见如果不是得到了深受高祖信赖的张良的支持的话,恐怕是不会被采纳的。张良谈到自己观点说:“雒阳虽然北有黄河,南有伊水、洛水,东有成皋,西有崤山、黽池的包围,但是最多不过数百里,实在太小,地力也不佳。四面受敌时无从固守。相比之下关中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山与蜀地山脉相夹,沃野千里。东方诸侯安定的话,黄河、渭水的水利可以漕运粮食;若东方之地有变,可以救助。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地牧场之利。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3]这是张良的意见。与其占据天下之中心,不如优先考虑“金城”(铜铁一样坚固的城墙)、“天府”(天然的仓库)军事与经济两方面的因素。

于是,高帝立即决定迁都关中。虽然天下已经到手,但毕竟对东方叛乱不敢掉以轻心,这与秦统一时何等相似!此时秦都咸阳已化为一片战火燃烧后的原野。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时期的首都长安城,在今天陕西省西安的西北,位于渭水之南。部分夯筑的城墙至今还明显地残留着,城墙周长25.7公里。根据《史记》、《汉书》、《三辅黄图》(记载东汉末及三国魏时期三辅〈畿内〉地理的书籍)等文献史料与考古学的调査、发掘成果的相互印证,汉长安帝都的结构已逐渐搞清楚。根据西汉末年的统计,王朝人口五千九百万,首都长安居住的皇帝、皇族、女官、官僚、商人、市民有二十五万人之众。汉代初期、中期人口则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