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从后宫之窗见到的帝国行踪

汉帝国的中枢与后宫

从《史记》到《汉书》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在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史记》中,有着本不可能出现的武帝和司马迁死后的一些内容。司马迁的《史记》仅仅记述至武帝太初年间,这一时期之后的内容是司马迁之后的人们补写进去的。因为《史记》仅记述至西汉王朝半途,所以有些人总想把武帝以后的历史续写上。即使这样还是有人不满足,而写了《史记》的续编。刘向、刘歆父子,以及扬雄等人的续篇一直写到西汉末的哀帝、平帝。然而,他们写的续篇都不能令人满意。况且还有个如何评价篡夺西汉政权的王莽新王朝的问题。

东汉之后,情况有所变化。从此可以将西汉作为一个王朝予以总体性记述了。光武帝时的班彪撰述了《后传》六十五篇。进而,东汉明帝任用班彪之子班固为兰台史之官,令其撰写了西汉王朝史书《汉书》一百篇。书中用十二《本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总括了西汉高祖至王莽之间十二世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如同《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著作一样,《汉书》也是班彪、班固父子的著作。班固在父亲死后,继承其遗志续写《汉书》。班固也像司马迁一样有过下狱的经历,罪名是私修国史。以个人名义编纂《春秋》那样的史书,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对西汉一代的评价,必须站在东汉王朝的立场予以总结。兰台令不过一百石之职,比太史令地位低得多。

阅读 ‧ 电子书库

127 敦煌悬泉置发现的帛书私人信件元致子方的信。开头说:“元伏地再拜请子方足下”,要求购买沓和笔《文物》2000年第五期)

如此,我们要了解武帝以后的西汉王朝史的话,就必须依靠《汉书》。然而,《汉书》有着《史记》所没有一大缺点。即班固是依照五经,即儒学思想进行记述的。作为中国王朝第一部、第二部正史的《史记》、《汉书》,因为同是纪传体,所以可用来进行比较之处很多。但是,《史记》是旨在以《春秋》笔法记述,所以与五经体系的儒教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与此不同,《汉书》则是在五经体系之中进行记述的。班固本人就说他是以五经为纬(横线),帝纪为经(纵线)的。《汉书》的“书”也就是五经《尚书》的“书”。

对于司马迁生前被匈奴捕获、在他死后仍然活着的两位人物,《汉书》作出了相互对照的评价。一位是司马迁曾为其辩护的李陵,一位是司马迁并未提及的苏武。

忍受屈辱的李陵贯彻信义的苏武

天汉元年(前100),苏武作为武帝使者被派往匈奴。翌年,李陵投降匈奴,并娶单于女儿为妻。李陵本人也着胡服、结匈奴式发型,成为匈奴人。不仅服从匈奴的习俗,他还当上了右校王,受到单于优待。相比之下,苏武据说牵涉到匈奴领地汉人的反乱事件,但并未降伏,直至最后坚守汉的使命。《汉书》卷五十四将此二人收入了同一列传。认为李陵被捕而投降匈奴是可耻的行为。苏武未屈服于单于,被幽禁于穴窖、没有饭食。据说苏武被流放于北海无人之地,仍持汉皇帝信节牧羊。苏武的信义得到《汉书》的赞扬。

匈奴一方掩盖了苏武的消息。苏武还活着的消息,直到昭帝时期才偶然传到汉朝。昭帝在上林苑狩猎时,捕捉到一只大雁,发现雁爪上系有帛书的书信,信中写着苏武尚在人间的消息。因为这一故事,“雁书”后来成为了书信的代名词。当时还没有进入纸的时代,仍处于竹帛、也就是竹简和帛书的时代。竹简或木简不仅重而且体积大,帛书由于是丝织的质地、轻便还可折叠。就书信来说,帛书更具优越性。

敦煌出土了帛书私人信件。奥利尔·斯坦因发现的两件之外,1979年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火台又出土了一件,1990年在悬泉置也有发现。悬泉置发现的信件,长34.5厘米,宽11厘米,呈折叠形状。所谓书信,是写在纸上的;书简,则是竹简。此外还有帛书,内容是请对方帮助购买家乡的鞋和笔云云。

投降匈奴的汉人很多。匈奴虽得到了汉的丝绸、谷物的物品,但从活人那里可以得到汉的情报,还可以感受汉文化。如此,超越了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对立,匈奴的社会和国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匈奴一方也有许多希望投降汉朝的人。此时匈奴与汉之间已经不再是以长城划界的关系了。

少年皇帝与霍光政权

从武帝之死(前87)至王莽建立新王朝(公元8年)的九十五年又是怎样的时代呢?武帝有意识效法了秦始皇,建立了将秦帝国大大扩充了的汉帝国。武帝的帝国是按照如下顺序被继承下来的:首先,是昭帝十四年(八岁即位,在位十四年,二十一岁死去〈以下同〉)、宣帝二十五年(十八岁、二十五年、四十三岁)、元帝十六年(二十七岁、十六年、四十三岁)、成帝二十六年(二十岁、二十六年、四十五岁)的顺序;进而是哀帝六年(二十岁、六年、二十五岁)、平帝五年(九岁、五年、十四岁)等短命皇帝的在位;最后,被外戚王氏切断,刘氏王朝的前半段结束。

阅读 ‧ 电子书库

128 山东周公画像石功勋卓著而未即王位,仅是辅佐兄武王之子成王(中)实行善政的周公(左)和召公(右)

首先继承武帝的是八岁即位的少主,即少年皇帝昭帝。支持他的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仅一年死去),还有左将军上官桀。他们的墓都矗立在茂陵的陪葬墓区。

霍光是霍去病将军的异母弟。武帝曾赐霍光一幅画,是让画工描绘的周公旦背负着幼年成王、朝见诸侯的场景。山东东汉画像石上也可见到这一场面。当时霍光并没有马上意识到这是武帝希望自己起到周公旦的作用。因为自己毕竟不具有周公旦那样王叔的亲戚身份。武帝死后,八岁的太子继承皇位,霍光登上了前台。八岁皇帝的皇后是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六岁的女儿。由于霍光的长女是上官安的妻子,所以皇后是他的外孙女。对霍光来说,昭帝是他孙子的辈分,虽然不是很近,又确实有着与皇后的亲戚关系。

霍光身高七尺三寸(167厘米),矮小而皮肤白皙,对行戴冠礼时八尺二寸(188.6厘米)的昭帝须仰视。霍光下颚及两鬓蓄以浓厚的胡子。汉代男性一般没有秦代男性那么喜欢蓄胡须,多只限于蓄口胡而已。与兵马俑士兵的胡须相比,汉代士兵、官吏的胡须较为雅致。霍光为人很具威严。昭帝二十一岁英年早逝,立昌邑王刘贺为帝。

武帝之孙刘贺虽暂时取得了皇帝的玺印,但仅仅三日之后就以性格淫乱为理由被废了,另立宣帝,霍光将小女儿送进宣帝的后宫,成为霍皇后,终于确保了自己的外戚地位。

此时被立为皇帝的宣帝即幼时遭巫蛊之祸入狱的武帝曾孙、亦即戾太子之孙。宣帝,名病已,这实在是一个表达其幼年不幸的名字,所以后来改为“询”。若不是御史大夫丙吉的庇护,他是走不上皇帝道路的。

十八岁的刘病已从长安尚冠里被招入未央宫。由于他不具太子身份,不可能直接成为皇帝,所以首先在形式上封阳武侯,取得列侯的爵位。然后,接受群臣献上的皇帝玺绶,登级帝位。当时支撑刘氏王朝渡过危机的官僚,都得到了褒赏。也许是为了亲自确认与武帝的直系关系,宣帝将武帝庙定为世宗庙,还在武帝巡行过的郡国建庙。曾供职于武帝、昭帝、宣帝的霍光,成为了刘氏王朝的救世主。立皇太子时,赐予庶民家继承人一级爵位,诸侯王黄金一百至一千斤不等,列侯八十七人分别获得黄金二十斤。

霍光的墓在武帝茂陵陪葬区靠东边的位置,距由他保护过的昭帝的平陵也较近。这样的位置看来也反映了他的地位。

与霍光同时保护昭帝的顾命大臣还有金日磾。汉代金姓很罕见。他本是匈奴休屠王之子,匈奴浑邪王杀了他父亲降汉时,他也被抓而成为饲养汉马的奴隶。当时虽然仅十四岁,作为匈奴的孩子,骑马已经很熟练了。儿时的他就骑着羊拉弓射鸟、射鼠;稍微长大后可以轻松地射狐、兔,这样一个游牧民的孩子深得武帝喜爱。由于其亡父休屠王在祭天时曾使用金人,所以武帝赐予他金姓。这样一位匈奴人却得以在武帝茂陵拥有与卫青、霍去病并列的墓地。

《盐铁论》与专卖制的废止

元始六年(前81)昭帝曾向地方的“贤良”、“文学”询问民众都有哪些疾苦。当时,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曾作为政府一方,与“贤良”、“文学”等地方知识分子之间围绕专卖制的是非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贤良”、“文学”总共六十余人,来自全国各地。后来宣帝时期的桓宽将争论的情况汇集为《盐铁论》,这是一种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双方对各种问题所提观点的文章。

“文学”们抨击了国家与人民争夺商业利益的做法,主张停止国家的盐铁专卖、均输(向物资不足地域输送物资,以保持物价平稳的政策)。御史大夫一方则指出正是来自专卖制、均输法的物质利益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费用,采取了正面对立的态度。其结果,仅仅废止了酒专卖制(即“榷酤”),允许民间从事酒的买卖。一升(约日本的一合)酒的价格为四钱,卖酒者必须申报营业额。“贤良”、“文学”背后有霍光的支持。最早提出盐铁论建议的是杜延年。他是在霍光掌握政权的形势下,能够控制政治均衡的人物,他上奏的上官桀谋反事件,是由霍光处理的。对掌握内朝权力的霍光,外朝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予以了反抗。强权皇帝的时代结束了,少年皇帝周围的官僚也就强硬起来了。

武帝时代的丞相即使登上了最高位置,也都一个一个死于任期之内。田蚡(薨)、公孙弘(薨)、李蔡(有罪自杀)、庄青翟(为避汉明帝讳,《汉书》改“庄”为“严”,有罪自杀)、赵周(下狱死)、石庆(薨)、公孙贺(下狱死)、刘屈氂(下狱腰斩),不断发生异常事态。公孙贺因儿子诅咒武帝罪,而连坐死于狱中。刘屈氂因有人告发其夫人诅咒武帝,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后宫的等级社会

皇后的“后”是“后土”,即大地的意思。与“皇帝”这来自上天权威的称号相对,“皇后”是来自大地的称号。皇帝称号虽开始于秦始皇,但那时还没有皇后的称号。不仅如此,就连秦始皇夫人的存在,在史书中也没有记载,以致成为一大历史疑团。所以皇后的称号,晚于皇帝而产生于汉代。

西汉武帝、元帝时期,在号称“掖庭三千”的后宫,众多女性之中皇后仅仅一人,其他都统称“夫人”。后宫女性完全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而且其特点在于这一金字塔是一座伴随着皇帝之死、仅限于一代就崩溃的建筑。十三岁至二十岁的女性中容姿端丽者被集中至此。后宫崩溃之后的女性,进入死亡皇帝的园陵侍奉,死后葬于皇帝陵园。

地位高的女官葬于陵园司马门内侧。也有被允许回归民间再嫁的。皇帝死后留下来的只有皇帝母亲的皇太后,如果祖母活着的话还有太皇太后。如同皇帝称“帝”一样,皇太后的“皇”字省去但称“太后”的情况很多。她们死后,被合葬于已亡皇帝的陵墓。虽说是合葬,但并不是埋入同一墓室,而是在皇帝陵旁另筑新坟下葬。

后宫与内朝的宫殿配置

后宫亦称“后庭”,位于皇帝正殿的未央宫后(北)方(参见图55)。共包括八个区域,皇后居住于椒房殿,称为“中宫”。椒房的“椒”即花椒,以其叶和果实有香味,而将其涂于宫殿墙壁,燃烧还可取暖。据说由于花椒结的果实很多,象征子孙繁荣,所以很适合皇后住所。

前殿的高台(南北400米,东西200米)北面最高,有15米,南面是缓坡的斜面。皇帝居于此处的“宣室”、“温室”、“清凉”各殿。皇帝在前殿面朝南从事政务,向后观望的话,映入眼帘的正是后宫的位置。椒房殿遗址称为未央宫二号址,位于未央宫前殿以北三百六十米处。如今尚能见到散乱的铺地砖。

椒房殿的正殿建于东西50米、南北30米的夯土地基之上。再现此建筑物的话应该是这样:皇帝从南边跨度为23.5米的门阙进入宫殿。这是一处出入都要经过严格检查的场所。建筑物本身由立柱与墙壁围筑而成,建筑周围环以方砖铺地的回廊,屋顶瓦上可见“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的文字瓦当。屋檐下有小鹅卵石铺成的散水。东侧有一眼深约八米的水井,给水排水设备完善。排水沟流入北侧的水渠。正殿以外,在北侧还有附属建筑。

阅读 ‧ 电子书库

129 椒房殿遗址 皇帝正殿未央宫前殿后方是所谓的后宫,后宫正中是皇后居住的椒房殿《汉长安城未央宫》)

皇后以外的其他夫人住在掖庭殿。宫殿之中有称为“舍”的建筑,婕妤(女官名)居增成舍,昭仪(女官名)居昭阳舍。即便升格至皇后,也会由于各种情况遭到冷落,能否得到皇帝宠爱是决定身份高低升降的关键。景帝的皇后,先是薄皇后,后来是取而代之的王皇后,武帝的皇后也是从陈皇后变为卫皇后,宣帝也是从许皇后、到霍皇后、又到王皇后。围绕着唯一的皇后位子进行着争斗。被废黜的皇后从后宫宫殿被赶出,移居未到央宫殿区北面的杜宫或北宫。唐代颜师古认为北宫在未央宫之北,据此制作了长安城宫殿位置图,然而根据近年的调查,得知是在东北边,予以了修正。

随着皇帝的死去,皇后从后宫移居长乐宫殿区内的长信宫,称为皇太后(太后)。长乐宫殿区的中央由连接直城门与霸城门的东西向45至60米宽的干道分割开来。东边霸城门附近的城墙是长安城中夯土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宫殿区内发现了三座大型建筑遗址。太后的居住的正殿在霸城门附近。遗址东西长116米,南北长197米,南北排列着三处建筑。由于位于未央宫的东方,所以称未央宫为“西宫”,称太后的住所或太后为“东宫”。“后宫”、“东宫”的名称都表示了其与未央宫前殿的位置关系。上官太后和元太后都住在东宫。太后掌实权时期,汉的传国玺也收藏在此。

汉帝国中枢之中央官厅的构成

未央宫前殿西侧分布着中央官厅,这里是汉帝国的中枢机关。距未央宫前殿和后宫最近的是掌管帝室财政的少府。西汉时期,国家财政与帝室财政是完全分开的,其比率也是对等的。帝室财政的财源来自山海、湖沼等自然资源的税收、市场的税收以及儿童人头税的口赋等。由于盐、铁也是自然资源,本是少府的税收来源,可是武帝实施专卖制以后,移交给了掌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皇帝、皇室、后宫的女性的生活费也从少府收入中支出。

在椒房殿以西350米处发掘了少府官厅遗址(未央宫四号遗址)。遗址东西长110米,南北长58米,散乱着大型砖、柱础石以及五角形给水、排水管。出土的112枚封泥中有多枚“汤官饮监章”。“汤官”是负责供应饼、果实等饮食的职官,因其隶属于少府,所以将这里定性为少府遗址。不仅限于文书,食物装入器皿封印时也要在结扣上封以黏土、盖章。如此封印的黏土块叫做封泥,由于开封时不能解开结扣,所以必须剪断细绳。少府所属职官除汤官之外,还有尚书(文书)、中书谒者(上奏文书)、符节(符契)等文书行政管理,太医(医生)、太官(御膳)、导官(选米)、胞人(厨房)、御府(皇帝衣服)等一般生活管理,乐府(音乐)、左弋(狩猎)等祭祀狩猎管理,若卢(兵器)、考工室(器械)、左右司空(土木)、东织·西织(织物)、东园匠(随葬器物)、尚方(御物制作)等器物制造与建筑,都水(水利)、上林苑的池监(池塘管理)、钩盾(御苑)、均官(物价调节)等自然资源与物价管理,还有永巷(掖庭)管理后宫,黄门(宦官)、中黄门负责后宫与前殿的联络。黄门是涂成黄颜色的宫城门,也用来称呼出入此门宦官的官职。在皇帝正殿与后宫近旁的少府,是有着多方面执掌的重要机关。武帝死后,大司马霍光于军事权力之外,通过掌握尚书控制内朝,凌驾于外朝诸官厅之上。

阅读 ‧ 电子书库

130 少府遗址全景 汉帝国中央官厅中掌管帝室财政的机关是少府。东西长110米,南北长58米的遗址散乱着柱础石、砖、排水管(《汉长安城未央宫》)

少府西侧的未央宫殿区内分布着外朝的中央官厅。未央宫三号遗址在接近西城墙的位置。1986年这里发现了五万七千枚骨签,是从武帝时期至西汉末年遗物。或是骨制的货签,或是弓两端用来挂弦的部件。长5.7至7.2厘米,宽2.1至3.2厘米,厚0.2至0.4厘米的小型物件。使用牛骨为材料,上面刻有武器的种类、规格、官营制造工厂名,记录了从地方向中央供应的内容。其中包括有弩弦强二十石(约六百公斤)、射程距离三百五十四步(约四百八十米)的强杀伤力武器。以大量强杀伤力武器保卫权力的中枢机关。外朝中央官厅是以丞相(行政)、御史大夫(副丞相)、大司农(原为治粟内史,掌管财政)、廷尉(审判)、大鸿胪(原为典客、外交)等为主的机关。在失去武帝那样强权皇帝的昭帝时期,外朝的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与控制内朝的霍光形成对立。

阅读 ‧ 电子书库

131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出土的骨签 使用牛骨为材料,刻有武器的种类、规格、制造工厂名。也有观点认为是骨质货签的

中国古代的女性

从后宫观察西汉五十年政治中的女性

八岁昭帝的皇后是年仅六岁的上官皇后。昭帝二十一岁去世后,昌邑王刘贺即位,上官皇后十九岁就当上了皇太后,又由于昌邑王旋即被废和宣帝的即位,她一下成了太皇太后。从皇后到皇太后,又到太皇太后历经四十七年没有被废。她是上官安与霍光的女儿所生,是得以从后宫观察西汉政治的少有女性。元帝建昭二年(前37)五十二岁时去世,被合葬于昭帝的平陵。

皇后之下的夫人中居最高位者,在武帝时叫婕妤,下面是娙娥、傛华、充依,此后的元帝时期又在婕妤之上加了昭仪。再下面的女官称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涓,即清纯)、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高祖的戚夫人(戚姬)、薄姬,文帝的慎夫人,武帝的陈皇后、卫皇后之外还有李夫人、王夫人、赵婕妤等等,其中成为皇太子的是赵婕妤的儿子,即昭帝。成帝的班婕妤是从少使升为婕妤的。元帝的冯昭仪从长使数月之间成为美人,又升为婕妤、昭仪的。

阅读 ‧ 电子书库

132 灰陶加彩女子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温柔的姿态使人欣赏到汉代女性之美

侍奉于中央官厅或宫殿的女性称为“宫人”,以区别于皇帝掖庭的女性。赵飞燕是从长安的宫人进入后宫的,这位赵飞燕在当上皇后时,侍候在她身边有官婢曹晓、道房、张弃等。

法律优先的夫妇之义

做一名官僚的妻子可免除死罪。孔子后裔、成帝时期廷尉孔光救了淳于长的小妻(妾)。围绕这一判决他的判断与中央官僚的顶尖人物发生了正面冲突。

淳于长在大逆罪被发现之前,已经与小妻迺始等六人断绝关系,由其改嫁了。按丞相和大司空的主张,法律适用于犯罪发生的时点,所以犯罪时的妻子应该连坐。大逆罪规定父母、妻子、同产不论年龄一律弃市。然而,孔光以儒教解释法律,认为夫妇是由“义”结成的,如果没有了“义”可以分离。淳于长在没有触犯大逆罪之前,已经与迺始断绝关系并由其改嫁,这意味着夫妇间纯粹的“义”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判其妻死罪是不正确的。皇帝认可了孔光的判断。

侍中卫尉淳于长,是作为卫尉统辖长安城内各宫殿的警卫兵,作为侍中他往来于皇帝与后宫之间。由于他谋划了被废许皇后以“左皇后”复起的事件,被判为大逆罪,死于狱中。淳于长当初由于拥立身份低微的赵飞燕为皇后,停止了耗费巨资的昌陵陵邑的徙民(向陵邑移民)计划等功绩得到赏识,升为中央高官。但是,淳于长权力增长之后身边养了许多妻妾,不断受到淫乱的非议。淳于长与许皇后的姐姐私通,甚至将她作为自己的小妻。被废的许皇后曾通过姐姐赠与淳于长大量金钱,请求他向皇帝疏通恢复原来的身份。

成帝猝死之谜

绥和二年(前7)三月丙戌,四十五岁的成帝死于未央宫。《汉书》卷八《孔光传》载曰“上暴崩”,即猝死。《汉书·外戚传》载:“帝素强,无疾病”,采取了对其猝死存疑的记录手法。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方面是左将军孔光与赵皇后(飞燕),以及由二人拥立的太子定陶王;一方面是元太后与王莽联合的势力。成帝在夜里还好好的,撰写了任命孔光为丞相、封其为博山侯的赞辞,并亲手交给了孔光本人。到了乡晨(黎明前)就不能自己穿衣,甚至说不出话了。昼漏上十刻(约早晨四点半)死亡。民间马上怀疑此事为赵飞燕妹妹赵昭仪所为。成帝死后,皇太后(元后)让大司马王莽调查成帝猝死事件时,赵昭仪自杀。

赵飞燕本是侍奉于长安官厅的宫人,是从阳阿主家来的女子。她侍奉于阳阿主家时,学习了歌舞。号称“飞燕”,顾名思义,形容她轻快的舞姿。成帝微服路过阳阿主家门前时,偶见飞燕的身姿,于是先后召她与妹妹一起入宫为婕妤。由于这种经历,成帝欲立其为皇后时,遭到皇太后的反对。然而,借助淳于长的力量,她终于当上了成帝的皇后。虽然没有生子,仍然受宠十数年。

世代传颂的王昭君故事

《昭君出塞》是由现代作家曹禺撰写脚本的京剧剧目。西汉元帝时期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的王昭君的故事,自古以来震撼着无数人的心弦。唐代的李白、白居易都曾咏唱过王昭君。大江朝纲(十世纪的日本学者)的七言律诗中也吟咏过王昭君,它不但被收入日本的《今昔物语》,还成为雅乐、能的演出曲目。王昭君的形象在金代宫索然《名妃出塞图》(由阿部收藏)、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卷》有所描绘。在日本也有菱田春草《绢本着色王昭君图》(山形县善宝寺、财团法人致道博物馆)、安田靫彦(足立美术馆藏)的绘画。

这位如此受人爱戴的女性的故事,在此不必重复讲述。这里只想对王昭君在汉代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后来又是如何被传说化的问题稍作分析。关于王昭君的故事最基本的史料出自《汉书》卷九《元帝纪》的以下记载:

阅读 ‧ 电子书库

133 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中画师为王昭君写像一节

竟宁元年(前33)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仪,既伏其辜,德(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仪,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竟”通假“境”,取国境安宁之意),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这位王樯,南郡秭归县出身,字昭君。被元帝后宫选中,未得皇帝宠爱,嫁于匈奴单于,成为单于皇后阏氏。然而,它还不是人们所最为关心的。

据《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记载:呼韩邪单于积极请求迎娶汉氏女性,愿为汉婿。元帝将后宫良家女王牆(即樯)、字昭君,赐予单于,单于大喜。其后,王昭君取得宁胡阏氏之号,生儿伊屠智牙师,即后来的日逐王。呼韩邪单于即位二十八年,建始二年(前31)去世。呼韩邪单于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即位之后,以王昭君为妻。生有二女,长女叫须卜居次,次女叫当于居次。“须卜”、“当于”各为其丈夫的氏族名。

从以上《汉书》的记载虽然看不出王昭君是以怎样的心情离开后宫、进入匈奴之地的。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汉与匈奴之间以后宫女性为中介达成了姻戚关系。而且由此可知,尽管王昭君并非汉刘氏女儿,但由于是刘氏皇帝的后宫,所以作为与汉氏(汉室)的正式婚姻关系是被认可的。王昭君入匈奴之后,亲身实践了匈奴人娶父亲遗孀后母(非生身母)为妻的婚姻制度,成为单于父子两代的妻子。

王昭君如此非凡的生活经历后来被传说化了。《西京杂记》记载了元帝后宫为宫女画肖像的画工。安陵县陈敞、新丰县刘白、龚宽比起画人物更擅长画牛马、飞鸟。杜县阳望、樊育能够巧妙地运用绘画色彩。最为出众的是不论美丑老幼,都能逼真地画出模特人物肖像的杜陵县画工毛延寿。这里记载了许多正史中见不到的画工的名字,他们都居住于长安周边地区。

据说在高祖被匈奴包围时,陈平就曾让画工画了美女,悄悄送给单于阏氏。对阏氏说汉有如此的美人,高祖打算将她献给单于,以解眼前之围。阏氏唯恐失宠,就对单于说汉天子有神灵,想得到汉的土地是不可能的,试图让单于放弃对汉的兴趣。

远嫁北方游牧民并非开始于王昭君。皇帝以及刘氏诸侯的女儿称为公主,在此之前已经有武帝侄儿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宗室女儿,江都翁主)刘细君出嫁为乌孙王昆莫的妃子,号称乌孙公主。乌孙与匈奴同为游牧民,本来与大月氏都居于敦煌附近,汉为了抑制匈奴,有必要与乌孙联手。乌孙以一千匹马作为彩礼送来,汉将细君嫁给乌孙为妻。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历代女性的化妆

如果考察中国古代历代女性化妆方法的话,对其因地域、时代喜好而流行的特点会有明显的感受。汉代宫中女性的化妆与唐代女性显然不同。

唐代宫中女性的化妆极为细致。其顺序是:一、面部全部抹铅粉铺粉底,二、两颊涂上圆形胭脂红,三、描眉,四、额头贴花钿(花纹发饰),五、靥(酒窝)中点红点,六、鬓角描出斜红(新月形红色),七、涂口红。唐代女性化妆的模样在西安、敦煌莫高窟、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壁画以及唐三彩上都可以见到。若追溯唐代这种华丽化妆源头的话,汉代女性化妆的特征就浮现了出来。

伏羲、女娲的人面蛇身男神、女神模样多见于历代绘画。较早者如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画中的女娲像(无伏羲)、洛阳卜千秋西汉墓壁画、四川省崇庆县出土东汉画像石、南阳东汉画像石、徐州东汉画像石的伏羲、女娲像,下至唐代有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图。饶有兴味的是,从这些女性的化妆和服装可知,虽然是神话上的同一人物,却反映出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汉画像石由于色彩脱落,不清楚面部化妆的样子。马王堆、洛阳汉墓所见人物的化妆方式很清楚。马王堆帛画中间最上方的太阳与月亮之间,绘有一女性。其服装上下相连,宽袖深衣,头发从后面一直垂到下半身,脸部没有化妆。洛阳汉墓的女性身着汉代一般的深衣,盘着发髻,两颊上隐约涂红,口红仅涂于唇中央部分。

再看唐代的女娲,反映出吐鲁番的地域性,明显是一种西域风格鲜艳花哨的化妆。身着敞胸上衣与裙子的女娲,不仅有花钿、浓厚的圆形颊红、嘴唇涂满口红,而且眼睛周围也抹上红色。

阅读 ‧ 电子书库

134 化妆工具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梳子齿密度一厘米的距离内有三齿的称为“梳”,六至七齿的叫做“篦”,十二至十三齿的为“阅读 ‧ 电子书库”(《汉代文物大展图录》)

汉代女性的化妆,当初是继承战国以来传统的化妆方法,以米粉为白色底粉,涂以油脂、丹砂的口红,不剃眉而描眉黛。但是在与西域交往之后出现了变化,吸收了游牧民族女性习惯。传入汉代的游牧民族女性化妆法,是使用颊红和胡粉。

《史记·匈奴列传》的《正义》所引《西河故事(或旧事)》中留下了汉军使匈奴人失去祁连山、焉支山之后悲怆的匈奴歌谣: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祁连山丧失了,六畜(牛马羊猪狗鸡)不再增加;焉支山麓是红花生长的地方,失去了那里,匈奴女性从此无法化妆。据说北方游牧民将花绞成汁,然后干燥为红粉,混以羊等动物油脂做成胭脂,涂于妇人面部。有趣的是“胭脂”又写作“焉支”、“燕支”,与匈奴单于夫人的称谓“阏氏”的发音相同。再说“胡粉”,东汉《释名》解释曰:“胡粉,胡糊(稠粥)也,脂和以涂面也。”与汉族传统的白色米粉不同,混合以油脂而有黏性。与胭脂同样在寒冷干燥气候条件下,有着保护皮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