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妈祖与明清的历史

出现在云南的海之女神

2003年3月,我结束了在云南的调查,踏上回国的路途。在昆明机场遇到了颇惹人注目的一群人,在候机室的座位上,他们供放着的是妈祖——一位广为中国人所信仰的海之女神。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让我们回到本书开头的那一节。

护送神像的信徒告诉我,这尊妈祖从台湾东岸的花莲而来,到福建探访故乡,之后又游览了云南著名的游览胜地丽江。为何我会遇到这番光景,而在台湾信奉的海之女神又为何会出现在云南,通览了东欧亚五百年历史之后我才终于可以理解它的历史背景。

海的时代区分与台湾的妈祖

首先,我尝试把台湾港口信奉妈祖的经过放在海的历史过程中进行定位。如果从海的角度对从明代到清代这五百年进行时代划分,可以分成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张士诚脱离元朝为契机,东欧亚的海洋开始独立于大陆。海域世界形成。

第二阶段,从14世纪中期到隆庆元年解除海禁。明朝为维持政权的独立,人为地创造出朝贡体制,禁止个体商人自由买卖。由此出现了被称作倭寇的武装海商开始活动。

第三阶段,1570年海禁解除以后产生了互市体系。以中国为核心围绕日本与东南亚的交易开始活跃,为海域世界出现独立政权创造了可能性。即郑芝龙、郑成功政权。

第四阶段,始于郑氏政权瓦解、迁界令被取消的1680年代。海域世界的独立活动不复再现,海受控于陆地政权的管理(中国清朝与日本的江户幕府)

第五阶段就是鸦片战争以后。欧美的船只往来于东欧亚海面,东欧亚的海域逐渐占据环球一角。

按这种时代划分来观察台湾花莲的变迁。从地图上看,妈祖诞生的福建和台湾之间隔着台湾海峡,就像处于人的眼睛与鼻尖的位置。但贯穿海峡的黑潮速度快、季风变化多,凭借前近代的帆船渡海是极为困难的。所以大陆的汉族虽然早在宋代就已经在澎湖岛居住,却没能渡海前往其东面的台湾。

阅读 ‧ 电子书库

120 19世纪的台湾

进入第二阶段以后,澎湖岛上的居民也被强制迁入内地,澎湖岛成为无人岛。福建人进入台湾真正开始在此定居是在第三阶段。首先是郑氏政权下移居的汉族增多。他们渡海时向妈祖祈愿保佑平安,到了台湾也保持了妈祖信仰。汉族进入台湾东岸的花莲是在第三阶段的末期。1682年郑氏政权为确保砂金派属下前往。

接着进入第四阶段,海峡上开始出现真正的移民潮。在清朝镇压占据台湾的郑氏政权的战斗中,福建人施琅担任指挥。施琅以受到妈祖庇护为由,向清廷请求表彰妈祖。另外乾隆末年,在台湾发生的叛乱中,也被认为清军受到了妈祖的保佑,妈祖信仰得到官员们的支持而扩展至全台湾。花莲也是在这一时期成为开垦的对象。自1825年左右开始,台湾的淡水、宜兰有权势的人召集数千名佃农迁入花莲一带,着手进行真正的开发。

花莲成为港口城市是在围绕太平洋的人员流动开始活跃的第五阶段。台湾在日本殖民地时期扩充了港口。在花莲的港口有一座叫做顺天宫的庙,在云南现身的妈祖就供奉在此,受到出入港口的渔民等人的信仰。

欧亚帝国中的丽江

出现在云南的妈祖在信徒的伴随下巡游丽江。丽江的古街道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也成为云南旅游观光的人气景点。

在丽江沿水路蜿蜒崎岖的小路上散步,会遇到在敞开大门的家庭庭院中造纸、铜工艺等作手艺活的光景。到了傍晚,街道上会响起从汉族地区继承过来的古音乐。现在丽江虽然作为观光的对象而被保存起来,但是这其实是在明清两种截然相反的帝国历史中培养起来的景观和文化。生活在花莲的妈祖的信徒们也被这里的街道所吸引。

通常被称作明清的帝国,不论哪一朝都是在蒙古帝国开拓的欧亚这一历史空间中诞生的政权。宋代以前的帝国是存在于古代周时期所形成的东亚这一空间中的“中华帝国”,而元、明、清三代王朝,借用伊曼努尔·沃勒斯坦的词则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帝国”。在这一点上,明朝是与中东的帖木儿帝国、清朝是与北欧亚诞生的沙俄帝国并存的政权。

明朝曾试图否定继承蒙古帝国。如明太祖朱元璋尝试弃用支撑蒙古帝国经济的白银来运营自己创建的帝国,并发明了在户制基础上的实物经济,对外抑制自由贸易,开展朝贡体制。

但是观其体制的由来,其实是在元朝实施制度的模本上进行的改革。以“户”为基础掌握人民的户籍制度、以盐专卖作为财政根本的开中法,或者是统治帝国周边居住的他民族的土司制度,这些制度的原型都是在元朝时候形成的。

丽江是元朝到明朝被任作土司的木氏建造起来的城市。不设城墙的自然街道建筑风格,据导游解说是因为“木”字四周围上墙就变成了“困”字,大不吉利而来。暂且不论这一语道破天机的解说是否正确,不过丽江的景观是在明朝土司的统治下形成的的确是历史事实。

清朝试图肯定其继承帝国遗产。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地方政权通过他的儿子皇太极发展成“大清”帝国。其契机就是获得了元朝传下来的玉玺。清朝的皇帝不仅是中国的皇帝,还是满族的领袖、游牧民族的大汗、藏佛的大施主,集四种角色于一身。

作为欧亚政权诞生的清朝,一方面有效地利用市场体系,同时开展银、铜并存的财政政策,成功地使国内地方之间的交易变得昌盛起来。对外根据互市体系,允许中国商人在日本、东南亚与中国之间进行贸易。这造就了18世纪被称作“盛世”时代的到来。

清朝将西藏也纳入势力范围,使得出入西藏高原的贸易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兴盛。土司的统治以雍正时期推进的改土归流政策而宣告结束。但是丽江却作为兴盛起来的贸易要塞实现了经济上的繁荣。沿着贸易之路云南西北部藏族生活的地区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

妈祖的旅程

20世纪欧美的探险家、传教士沿着贸易之路进入云南腹地,将许多的信息介绍给世界。其中约瑟夫·洛克(Joseph F. Rock)1923年以后对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文化的调查报告发表在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杂志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以这些信息为素材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出理想家园“香格里拉”。

在小说中,香格里拉被描绘成一个位于雪山山麓、鲜花盛开牛成群的盆地。那里的人们靠着买卖得来的财富过着平静的生活,享受着丰富的文化。

如果花莲的神像上附着着妈祖的神灵,那么在跟随郑和下西洋阅遍东海、南海和印度洋无数海港的妈祖眼中,丽江又是怎样一种风光?听了随行信徒们的话以后,当我再次仰视供放在机场长椅上的妈祖面容时,明清五百年的历史在我脑海中如闪电般浮现,映现出妈祖围绕欧亚海陆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