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边境的街道和人们
——香港、台湾和上海

异文化的窗口香港和上海

显示时代活力的边境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你最熟悉的中国城市是哪里?如果你去过中国,对最先到过的地方和停留时间长的街道应该会有特别的感情。近年来,虽说日本飞往中国内陆地区的直飞航班有所增加,但听得多的还是北京或上海,以及1997年从英国回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吧。

我们不能忘了身边的台湾。“便当(日文词,中国大陆没有这个单词)”为代表的日本风格的汉语,以及今天仍残留在街角的日本统治时期的建筑物就不用说了。或者说它作为健全的市民社会逐渐成长,很多人在与中国大陆打交道时倍感疲惫而与之共鸣,成为热切的台湾迷。

香港、台湾、上海这三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地处中国世界的“边缘”,曾作为殖民地或租界接受外国的统治,社会积累了与异文化交流的经验这一事实。也就是说这三个社会都是象征“近代”的地方,无论喜恶与否,它们都带有中国其他地区没有的特性。正因为这里是中国世界的边境,可以说也是聚集了近代中国隐藏的可能性和能量的地方。

国际都会的香港、上海,台湾,各种思想、制度、文化不断重复着冲突和融合。很多人活跃在这些舞台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周边以及全世界。正如本书反复记述的那样,中国近代史上与日本的关系密切,这三个地区也不例外。当时的日本人,比现在还要接近这些地方。

下面就把焦点聚集在这里生活过的日本人身上,来观察这三个地区的近代史。然后思考21世纪的日本如何与中国作为“身边最近的外人”实现共存。

创建时期的香港和上海

香港这一城市的出现,无疑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的时候。英国一直想要一处和葡属澳门相当的中国南部的贸易据点。而香港岛地处清代唯一的开港口岸广州的入口,正符合了英国的要求。香港原本是运出香木的小港,当时有客家移民和闽南人船工等七千四百五十人在此居住。如果香港未被选作殖民地,它也许也像今天的广东沿海的岛屿一样,是个一贫如洗的不毛之地。

阅读 ‧ 电子书库

109 开埠初期的香港

最初负责建设香港的是来自澳门和广州的商人和传教士。他们还整顿了以香港总督府为首的行政机构,建设了港口、仓库、监狱等设施。然而,被期待的“自由港”香港的贸易额并未有很大增长,而摆脱清朝统治后鸦片贸易和中国劳工输出的苦力贸易得到了发展。有个美国人尖锐地评价19世纪40年代的香港是“鸦片贩子、士兵、官吏和好战分子的聚集之地”,深受以岛屿为据点的海盗的横行霸道之苦。

香港的发展走上轨道是在19世纪50年代。天地会军队响应太平天国在广州一带起义,广州的富商家属们为躲避战乱移居香港。香港的中国人人口在1854年达五万四千人,九龙半岛被租借的19世纪60年代则超过了十一万人。贸易额也增大,1865年香港上海银行成立,随后诞生了金融、保险、造船、海运业等公司。

而上海的出现源于1842年英国对上海县的占领。1845年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诞生了治外法权的居留地租界。这片方圆约六平方公里的“外国”开始具有重大意义,是由于1853年为响应太平天国进入南京的小刀会起义。天地会系秘密结社的他们占领了上海县,清朝权力出现空白,英国领事阿礼国等在租借设立了外国人组成的一种自治政府,设置参事会作为行政机关。关税征收也由外国人的税务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