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略传

洪秀全(1814—1864)

太平天国运动最高领袖(天王)。本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客家人。科举考试失败后,罹患重疾,于病中做异梦见到“天父上主皇上帝”。接触到基督教传教册子《劝世良言》后皈依基督教,认为自己是天父耶和华之次子、天兄基督之弟,身负救世之使命。与同乡冯云山创建拜上帝教,在广西进行传教活动。起初,他们开展的仅仅是宗教运动。1847年,冯云山被地主团练所抓,杨秀清借助当地传统宗教形式,表演天父附体,伪称天父下凡预言洪秀全将成为新朝君主,至此,洪秀全开始了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政治运动。1850年,太平天国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随后在南京(天京)定都,开始建设新王朝。而洪秀全则终日在天王府闭门不出,专心研究教义。1856年,杨秀清借天父下凡,欲扩充其势力,洪秀全命北王韦昌辉等除诛杀杨秀清,引发了内讧即天京事变。其后,洪秀全启用李秀成(忠王)等青年将领,希图重建政权。但是,由于曾国藩所率湘军的崛起,以及英法等国对清政府的支援,终未能挽回颓势。洪秀全在太平天国灭亡前夕的1864年病逝,留下“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保固天京”之遗诏,卒年五十一岁。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曾国藩(1811—1872)

创建湘军的文人官僚。湖南湘乡人,号涤生。在回乡为母服丧期间,逢太平天国进攻湖南,曾国藩奉清政府之命在家乡操办团练,创建了以湖南子弟为中心的湘军。起初,湘军虽屡遭失败,但越战越勇,最终成为太平军最强有力的对手。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曾国藩因功劳显赫,成为首位受封侯爵的汉族官员。但他害怕朝廷猜忌,不久便解散了湘军。曾国藩曾官居直隶总督,1870年,因处理天津教案受到非难,被迫辞职,此后于失意中病逝。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第一功臣,也是桐城派名儒。热心提携后辈,还涌现出湘军中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众多朝廷重臣和军事将领。

 

李鸿章(1823—1901)

清朝大员,洋务运动领袖。安徽省合肥人,字少荃,1847年中进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在家乡筹办团练,未获成功。1859年在江西省入曾国藩门下做幕僚。1862年,由曾国藩推举任江苏巡抚,仿照湘军在安徽组建淮军,并率淮军赴上海,与英国军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合作,对战太平军。因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有功,李鸿章在1870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力达到顶峰。特别是他作为洋务运动领袖,创建了官办工矿企业及北洋陆海军。另外,清政府的外交交涉也基本由他一手总揽,日本在明治时期与中国所缔结条约,皆为李鸿章全权代理清政府签署。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虽然战前李鸿章以北洋海军老化为由反对开战,但战争失败后仍然被追究责任而降职。不过,他对朝政一直有隐性影响,1900年义和团战争失败后,再次被启用负责外交交涉。李鸿章去世后,北洋军由袁世凯继承。

 

康有为(1858—1927)

戊戌变法领袖,广东南海人,字广厦。他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批判既往学说,宣扬维新改良。他以社会进化论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认为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终将到来。1895年,康有为向清政府上书(公车上书),抗议签订《马关条约》,并在北京创立了维新派政治势力的强学会。1898年,康有为又创建了保国会,但因组织中有思想过激分子,保国会活动遭到禁止。康有为推崇日本式改革,其主张打动了光绪皇帝,1898年6月,戊戌变法开始。但由于多数官僚不赞同激进的改良方案,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的维新派并没有取得成功。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保守派发动政变,9月21日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与梁启超逃亡日本(戊戌政变)。流亡日本的康有为创立了保皇会,1900年义和团战争时,曾策划光绪帝复出。其支持帝制的立场与孙中山等革命派对立。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参加了宣统皇帝溥仪的复辟运动。

 

梁启超(1873—1929)

清末民初评论家、政治活动家。广东新会人,字卓如。拜康有为为师,致力于维新变法事业,在上海办《时务报》,宣传启蒙思想,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保守派发动政变后,流亡日本,在华侨中开展勤王运动。1903年,将美国排斥中国移民情形介绍到国内,提倡抵制美货运动。革命派崛起后,梁启超曾尝试与革命派合作,但因康有为反对而放弃。1905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与革命派开始论战。他支持帝制,认为反满革命会招致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但其主张未能获得留学生的支持。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组建民主党,涉足政界,在日本占领山东及帝制运动问题上,批判袁世凯政府。不过,他的主要活动仍然是在言论界,通过办报刊等针砭时事,向民众传播信息。1919年,凡尔赛会议对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提案置之不理,这一消息便是由梁启超传回国内。

 

西太后(1835—1908)

即慈禧太后,清朝末期的“女帝”,叶赫那拉氏。以秀女身份入宫,被咸丰皇帝立为妃并介入朝政。咸丰帝死后,慈禧与恭亲王奕(咸丰之弟)联手发动政变,开始两宫太后垂帘体制,帮助同治帝(慈禧之子)辅政。同治帝病逝后,慈禧不顾左右大臣反对,立光绪(慈禧之妹所生)为皇帝。东太后的去世,使其独裁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在积极意义上,慈禧启用曾国藩、李鸿章等优秀汉人官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但她独断专政,总揽大权。1891年,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慈禧又一次发动政变,镇压维新运动,囚禁了光绪帝。1900年,义和团势力在北京日益壮大,慈禧对大臣说“所仗者人心耳”,决定依靠义和团向列强宣战。但等到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仓皇西逃,又转而下令镇压义和团。1901年,返回北京的慈禧推行以军队和教育的近代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光绪新政。1908年,患痢疾病倒,下旨立宣统帝溥仪为皇太子,不久便继光绪帝之后也离开了人世。

 

孙文(1866—1925)

革命家,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广东省香山县(现为中山市)人。欧洲人多称其孙逸仙(号),流亡日本时的化名“中山”亦广为人知。孙中山与洪秀全一样也是客家人,少年时代远渡夏威夷,回国后毕业于香港医学校。与同乡友人陆皓东等人立志于革命事业,1894年在夏威夷成立以驱除满清、建立共和制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历游日本和欧洲,继续宣传革命。在横滨,与孙中山结识的宫崎滔天大为其所倾倒,赞誉其为“亚洲之珍宝”。1905年,孙中山在犬养毅等人的援助下于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革命纲领。但是,同盟会在中国各地发起的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孙中山被讽刺为“孙大炮”。而由于他的自负、独断,同盟会最终也陷入分裂状态。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回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但不久便让位于袁世凯。其后,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在三次革命后的1917年,成立广东军政府,但不久又因内部矛盾而被排挤至上海。1919年,孙中山组建中国国民党,1920年,被有“社会主义将军”之称的陈炯明迎往广州。翌年,围绕联省自治与陈炯明产生矛盾,再次被迫退居上海。此时,向身陷困境的孙中山深处援助之手的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1921年,孙中山与马林会谈后,决定尝试与苏联合作。1924年,国民党改组,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孙中山提出在“联俄容共”的方针下遂行国民革命。其后,孙中山北上倡导召开国民会议,途中于神户做了“大亚洲主义”的演讲。1925年3月,身患癌症的孙中山客死北京,留下了著名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

 

宣统帝溥仪(1906—1967)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皇帝。光绪之弟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慈禧太后下旨,两岁的溥仪被立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但由于其父摄政王载沣实行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化等不当政策,而丧失民心。1911年,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宣统皇帝在总理大臣袁世凯的逼迫下退位。清朝灭亡后的溥仪被张勋等打着复辟帝制口号的各派势力所利用。1924年,溥仪一家被逐出紫禁城,翌年,进入天津日本租界,自此开始与日本发生关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关东军派土肥原贤二把溥仪接去东北。1932年,“满洲国”成立,关东军让溥仪就任执政。1934年,溥仪虽即位皇帝,却没有任何实权。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被苏军逮捕,并作为证人在东京审判庭上出庭。其后被押往中国,于1959年获特赦释放。自传《我的前半生》记录了其复杂坎坷的经历。

 

袁世凯(1859—1916)

清末民初政治家,北洋军阀领袖。河南省项城人。自19世纪80年代被派驻朝鲜而崭露头角。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袁世凯开始逐渐接手北洋军,并创办了新建陆军。1898年,袁因将维新派政变计划密告朝廷而得到慈禧太后信任。1900年,又因在山东省镇压义和团而受到列强赞誉。慈禧太后死后,袁世凯曾一度受到排挤,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再次被起用为总理大臣。袁与革命派交涉,促使宣统帝退位,自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为彻底清除反对势力,巩固其独裁体制,袁世凯解散议会,制定了大总统终身制。1915年,因接受日本“二十一条”要求而饱受批评。惴惴不安的袁世凯开始帝制运动,自称洪宪皇帝。但其称帝之举未能获得日本等列强各国的支持,又因蔡锷等人发起的三次革命而受挫。1916年,放弃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在失意中病死。

 

蔡元培(1868—1940)

北京大学校长、学者、革命家。浙江省绍兴人。进士出身却投身革命运动,与章炳麟等人组建光复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采取兼容并包方针,广纳新派人才,为新文化运动点燃火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营救被捕学生多方奔走。他向政府提出辞呈,受到北大学生极力挽留。其后,蔡元培赴欧洲考察,回国后成为中国国民党元老。国民革命时期的1927年3月,蔡元培在中央监察委员会上批评共产党的过激行为,其结果为国民党反动四一二政变做了准备。1932年,与宋庆龄等结成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陈独秀(1879—1942)

新文化运动旗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第一任书记。安徽怀宁人。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青年杂志),领导新文化运动。后受蔡元培之邀,任教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过程中,对政治的关注进一步加深。1920年开始标榜马克思主义,被开明派将军陈炯明招聘至广东。与维经斯基等人筹划组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虽然缺席,仍被选为书记,并推动国共合作。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陈独秀听任共产国际指示而忽视中国国情,带领共产党员退出武汉国民政府。此后,陈因领导能力受到质疑而被迫辞任书记一职,1929年又被打上托派标签而开除党籍。

 

鲁迅(1881—1936)

中国近代文学之父。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起初留学日本,在仙台学习医学,后在东京参加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后,受聘于北京政府教育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陆续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作品,尖锐批判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面。其代表作《阿Q正传》于1921年开始连载,对像“不长进的儿子”一样的祖国和国人“马马虎虎”的态度极尽讽刺。1926年三一八事件发生,鲁迅向政府抗议而被迫离开北京。因对国民革命寄予期望,次年受郭沫若之邀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与学生许广平之间的爱情也在此时生根发芽。四一二政变发生后,鲁迅主张营救被捕学生,与大学当局产生矛盾,自此对国民党失去信任。1927年,移居上海的鲁迅与冈山县出身的基督教徒内山完造相识,在内山的协助下继续写作活动。1936年,鲁迅去世,内山与宋庆龄、毛泽东等同为治丧委员会委员。

 

蒋介石(1887—1975)

孙中山继承人、军人政治家。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字介石。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深得孙中山信任,于1923年访问苏联,回国后,担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仿照苏联红军模式培养、训练革命军。孙中山去世后,利用中山舰事件,排挤竞争对手汪精卫,成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逐渐掌握国民党大权。1926年,为完成孙中山遗愿开始北伐,同时与武汉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深化。193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其后,曾一度下野,赴日访问,并通过与宋美龄联姻,巩固了其孙中山继承人的地位。1928年,北伐军攻入北平,北伐结束,蒋介石提出裁军主张,与其他将领之间爆发战争(中原大战)。在排除胡汉民派等国民党内反蒋势力后,建立了一党独裁的中央集权体制。1930年,开始对江西省共产党根据地发起围剿战争,次年,因九一八事变爆发而停战。认识到与日军实力差距甚大,蒋介石采取表面上尽量避免军事冲突、同时抓紧军队近代化建设及统一军事指挥权的策略。也因此对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等要求抗日的舆论加以镇压。1936年,张学良向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因蒋介石未接纳,于12月发动西安事变。被软禁的蒋介石与周恩来直接会谈,同意停止内战。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但日本战败后,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失败,蒋介石于1949年撤退至台湾。

 

毛泽东(1893—1976)

中国革命领袖。出生于湖南湘潭农村。在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期间,组织新民学会,参加政治运动。1918年毕业后,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主任李大钊介绍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毛泽东曾担任国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等职。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赴江西省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并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虽然在瑞金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却受到共产国际派的排挤,被排斥于党中央之外。1934年,中共军队在国民政府围剿下,被迫撤离瑞金。1935年,毛在贵州省遵义确立了党内领导地位,并在陕西延安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毛泽东派周恩来与蒋介石交涉,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战败后,中共在国共内战中获胜,于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1958年,实施急功近利的政策,发动“大跃进”运动,运动失败后将国家主席让位于刘少奇。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革”,造成中国社会十年动荡不安。

 

周恩来(1898—1976)

毛泽东盟友,革命政治家。江苏淮安人。毕业于天津私立中学南开学校。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留法期间参加勤工俭学运动,1921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周恩来回国,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身份参与国共合作。四一二政变前夕在上海领导了工人武装起义。1931年,进入瑞金的周恩来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其间,他对党中央不切实际的左倾冒险方针提出批评,但没有被接受。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作报告分析中共的战略失误,并与在此次会议上取得中共领导权的毛泽东结成盟友。1936年,国内要求抗战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周恩来与担任过剿匪(共)副总司令的张学良会谈,就国共停战达成共识。12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软禁蒋介石。周恩来乘飞机赴西安与蒋介石谈判,为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活跃于外交界。据说,在1966年开始的“文革”中,周恩来曾多次救助蒙冤人员。

 

张学良(1901—2001)

被称为救国英雄的东北军领袖。奉天军阀张作霖之子。1928年,张作霖被关东军炸死,张学良秘密返回东北,不顾日本反对,趁关东军未及反应之时,果断宣布东北易帜,与南京政府合流。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出任陆海空军副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根据蒋介石指示,采取不抵抗政策,背上“不抵抗将军”之名。1932年,承担热河失守责任的张学良宣布下野,赴欧洲考察。回国后担任“围剿共军”的“剿匪副总司令”,1935年赴西安。夹在要求抗日的部下与蒋介石之间,左右为难。1936年与周恩来会谈后同意国共停战。张学良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却遭蒋拒绝,终于12月发动西安事变,软禁蒋介石。事变和平解决后,张与蒋介石共赴南京,被蒋介石囚禁,从此消失于历史舞台。1990年,在事过半个世纪后,张学良接受NHK电视台采访,寄语日本年轻人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