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战国时代的变革者

完善尺度标准的意义

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动与变革者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人与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人必然是时代的产物。人的一生,处处都烙有时代的印记,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另一方面,出类拔萃、才能非凡的人又能主宰世界的命运,左右时代的发展。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前文中我们也重申了许多次,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动的时代。尤其是春秋后期到战国中期这段时间的社会变动最为明显。这个社会变动的结果之一就是出现了诸子百家。在诸子百家当中出现了一群想要变革国家制度的有识之士。这种制度变革史称“变法”。所谓“变法”,就是改变制度。

由于当时的“变法”更多的是建立新制度,所以就其本来的意图而言,也许与其称“改变制度”,还不如说是“建立制度”更为贴切。而这种“改变制度”的观点则象征着战国时代到汉代的历史观。也就是说,原本在王道之下已有“法”的存在,现在是将旧的“法”废除,“改变”为新的“法”。

说起变法,大家应该知道魏国有吴起,吴起后来去了楚国。还有韩国的申不害。卫国人商鞅则是去了秦国操刀变法。这三个人都是变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们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了实现富国而制定土地制度,为了强兵而整顿法律制度。这些时代变革者实施变法的具体内容过于零碎,不好整理。不过其大概内容还是得到了复原,并广为讨论。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商鞅变法。关于这个人物的变法内容,有很多记录流传下来,所以比较完整清楚。

不过,在开始讨论商鞅变法具体内容之前,笔者想先从完善尺度标准开始说起。因为尺度标准的完善与土地制度的完善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尺度标准的完善与度量衡

虽然这么说有些唐突,但是笔者想从新石器时代人们建造房屋开始说起。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必然会考虑到房屋的结构平衡以及木材的组合拼装。这个在考虑结构平衡基础上制作的标准则是尺度标准,之后这个尺度标准得到不断完善。

“尺”字是个象形字,就像尺蠖爬行时的状态一样,这个字由用手丈量尺度的形象(手的虎口向下,拇指食指尽力张开,其余三指紧紧蜷曲。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卡。“尺”的古音为“kǎ”,与“卡”相同)而来。虽然每个人用卡丈量时所使用的手掌部位可能不同,不过正是这一卡一卡的长度变成了后来的“尺”字。考古学家挖掘出的文物中也有尺子。目前我们所知的商代尺子一尺为15—17厘米,战国时代到东汉时代的尺子一般为一尺22—23厘米。前者的长度估计就是人们像尺蠖那样用手量出来的一卡。后者则是两只手并排测量出的结果。

商代尺子的长度与战国东汉不同。这并不是因为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而是由地理空间上的差异造成的。

而将这个尺度标准与其他标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则是战国时代的事了。

文书行政开始施行,中央派遣官吏到地方进行治理。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各地标准不一的确给管理带来很多不便。测量容积的斗和测量重量的砝码的标准也因国家不同而不同。

有趣的是,这些标准的制定完善是作为与君王权威相关联的东西而进行的。接下来要说的是跟音乐理论相关的东西。春秋战国交替之时,人们仔细地整理了音名和阶名,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天九、地六、人八的理论。作为乐器的标准备受瞩目的编钟在设计上的标准就是尺的正数。九、六、八的理论开始后,人们也开始在方位圆上表示十二方位。标准方位都是由尺的正数来表示,还按照三分损益法(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将尺作为物品的设计标准。最基本的标准为尺的正数。

这时的尺长已变成了前文说过的一尺为22—23厘米。后来人们用这个尺度标准来制作了重要的青铜器—编钟,于是随着汉字的传播,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随着刻有汉字铭文的青铜器的普及,尺与乐器的关系得到了世人的认同,并在各地广泛流传开。

然后随着以音乐理论为基础的度量衡得以不断完善,一尺22—23厘米的尺度标准也成为各国通用的标准。

同样的,作为与尺度标准类似的度量标准—斗和重量单位也逐渐出现了各国共同的度量标准。只不过尺度标准要比后两者更早在各国生根。并且人们按照十进制对尺度标准进行完善。而斗和重量单位就稍晚一些,这两者后来以战国中期刚出现的九、六、八理论为基础形成理论,并被各国广泛使用。其结果就是重量单位的上调一般使用九、六、八的倍数,斗也是使用这种倍数进行调整。

每个领土国家上调的数值都不尽相同。但是由于基础数值与计算方法都是共同的,所以为了换算方便,各国对单位标准进行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