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你是谁?   

现在,我们了解到你是安全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确认你的身份。在乘坐国际航班时,安检后,你会通过边境管制。在这里,越来越多涉及生物统计的技术被运用于个人身份的确认。很多护照内都含有一个小磁条来储存个人生物辨识数据。在旅行时,这些简单的检验方法会被用于验明护照上的是否就是你本人。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尽管从理论上来看,你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用作生物数据辨识(如耳朵的大小),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系统都会涉及面部、指纹和虹膜识别技术中的一项或几项。常见于侦探片中的视网膜扫描可以获取眼球内部的图像,不过,它却并不被用于机场安检,因为整个过程会让乘客感到害怕和唐突。估计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人愿意让激光刺激他们的眼睛吧。

最常见的身份识别还是指纹认证,尽管它带来的和犯罪有关的联系会让人尴尬和不适。最早使用指纹识别技术的人是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他与之同名的祖父是一位天文学家。19世纪50年代,赫歇尔先生在印度工作时用它来鉴别法律文件。到19世纪90年代,指纹识别技术开始用于刑侦办案,警察局也着手建立指纹档案馆并日益完善之,这样的指纹分类使罪犯鉴定变得更加容易。不过从一开始,指纹匹配便是一项单调沉闷的活儿,无论是在犯罪现场,还是在图书馆的入口。

指纹识别在生物数据辨识方面的运用则要简单得多,原因在于无需大量搜索数据库,而需要做的仅仅是将护照内所含的生物辨识数据与当时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指纹识别技术运用一系列检测方法,从简单的扫描到利用人体电流感应进行工作的电容传感器(该技术也用于苹果手机触摸屏)来识别手指末端皮肤所形成的不同的凹凸纹路。指纹识别后的成像并不会保存下来——纹路中最重要的局部特征将得到识别并与数据库资料进行对比。

指纹识别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于所采集到的成像根据受到手指按压力度和其在感应器上按压位置的影响,纹路形状会因不同的力度和位置发生变化。第二个问题是这项技术会给人带来和犯罪有关的联想。人们在接受指纹识别后通常会产生一种不适的犯罪联想。与之相反的是,虹膜识别就绝不会带来这样负面的联想了。

虹膜是分布在瞳孔周围的小色块,如果仔细观察,能看到精细的线条从中心发散开来,组成一个精致复杂的图形,类似于车轮的辐条。这个独一无二的图形能被摄像头捕捉,然后有效地与护照中的数据相匹配,整个采集过程不会受到类似眼镜这样透明物质的干扰。况且,它也不会让人直接联想到破案装置。

三种识别技术中,面部识别是最理想的,因为它可以进行远距离识别,并不需要受检者在监测点停下来按指纹或接受虹膜成像。不过,这项技术还没有达到足够可靠的程度而成为唯一的检测方法。面部识别适合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使用(只是人们的脸部必须能分辨得出),且对于安检来说,它是最实用不过了,每当乘客们停下来与工作人员交谈时,它便开始工作,而乘客们却毫无察觉。

面部识别有很多种——识别面部主要特征的位置,给脸型来一个3D扫描,或是像指纹识别一样分析皮肤的肌理——不过任何过程都会受到可变因素的影响,比如,受检者新蓄了胡须,甚至是,表情有了明显的改变。面部识别还有待发展,不过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得力的辅助检测方式,随着技术的完善,它很可能会成为最主要的身份识别方式。无论接受与否,你的脸道出了你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