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比叔本华快乐一点

对抑郁人士最喜爱的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来说(Arthur Schopenhauer,他影响了尼采、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程度不一但都有重要影响),生命是一场徒劳的追寻:“人生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却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他认为,幸福快乐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设定了种种目标。目标是痛苦的根源。未完成的目标会导致痛苦,而实现了的目标只会带来短暂的满足。

其实若你仔细去想就会发觉,一个充满目标的人生必定是令人失望的。的确,它可能促使你前进,使你不断翻开新的篇章,但最终它会令你空虚。因为即使你达到了你的目标,又如何?也许你得到了你缺乏的东西,但得到了又如何?你可能会制定下一个目标,担心着如何一直拥有你的东西;还可能会想,我想要得到的一切都得到了,为什么我不快乐?上千万处于中年危机中(或青年危机、老年危机)的人都在想这个问题。

叔本华的答案是什么呢?好吧,如果欲望是问题所在,答案就只能是放弃欲望。用他的话来说,痛苦的根源是强烈的意愿。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叔本华认为,如果一个人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把人类看作一个整体,且把人类的苦难看作一个整体时,他就会对生命感到厌倦,否定本能。换句话说,叔本华的方案是禁欲、不追求金钱、禁食和适量的自我折磨。

他认为,只有全然否定人类意志,我们才能洞悉“在我们面前的只有虚无”这一真相。

很绝望,对吧?

是的。尽管叔本华没有建议自杀,却建议了一种不死的自杀方式——摒弃一切愉悦。

然而,叔本华是个大大的伪君子。他只说不做,言行不一。正如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西方哲学史》(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里所说:

他素常在上等菜馆里吃得很好;他有过多次色情而不热情的琐屑的恋爱事件;他格外爱争吵,而且异常贪婪。有一回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裁缝在他的房间门外边对朋友讲话,惹得他动火,把她扔下楼去,给她造成终身伤残……除对动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在其他各方面,他完全是自私的

终极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实际上用亲身经历阐明了不快乐是怎样产生的,他无法达成自己设立的那个“反目标”的目标。

如今,我仍不赞同他把老裁缝推下楼梯,但我有点理解叔本华了。我认为他看到了症结所在——意志,或者说是由自我意识、目标导向驱动或者其他什么你想使用的历史术语引发的欲望。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在黑暗中扭打(真的是扭打,考虑到他混乱的爱情生活)。

那么出路何在?你要如何停止无止境的欲望和担忧?你要如何摆脱日复一日的单调?你要如何让时间停步?你要如何阻止自己担忧未来直到精疲力竭?

最好的答案似乎总是与接纳有关,这个答案已经被书写、流传了几千年。叔本华本人就深受古代东方哲学影响。他说,“印度哲人早已揭示了真理。”的确,他的观点——生命的出路在于戒绝人世间的享受——也与许多佛教哲人的观点相近。

但佛教思想并不像叔本华那样负面、悲惨。叔本华的禁欲主义是自我惩罚、自我憎恨的,这不健康,会起到反作用。

由自我憎恨的人组成的世界,不是一个快乐的世界。

佛教似乎与自我惩罚无关。

莲花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干净空气中纯洁而美丽地盛开,直至凋谢。在佛教中隐喻着灵性开悟的莲花,也可以看作对希望和改变的隐喻,淤泥是抑郁症或焦虑症,盛开在干净空气中的花朵就是摆脱了绝望束缚的我们。

的确,佛教中一部重要典籍《法句经》(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记录),读起来就像一本早期的自助书。

“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脱生死轮回,而无法依赖别人。”在佛教里,超度、救赎不是外在的。要想快乐和平静,我们须保持警觉、自觉、正念。“贪欲占据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进屋顶损坏的房子。”

当今这个世界的诱惑,要比两千多年前的印度多得多,铺好精神茅屋的屋顶对我们来说更加困难了。

如今,我们的头脑其实不是那么像茅屋了,倒是变得有点像电脑。没错,从理论上说,我只要打开电脑,开启一个 Word 文档,就能开始写作了。但实际上,我很可能会逛一逛脸书、推特、Instagram、《卫报》网站。如果我突发神经质,我还可能在网上搜索自己,查看 Goodreads 和亚马逊关于我的新书评,在谷歌里敲进一串真的或妄想出来的病痛,好知道自己目前患了哪种不治之症。

即使是佛陀本人,在今天也会挣扎的。还好喜马拉雅山脚下没有无线网络,不然坐在一棵树下冥想 49 天会很难的。

我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更多不代表更好。我不是佛教徒。我觉得一切严格、确定的准则都很可怕,因为生命就是因不明确而美丽啊。但我喜欢佛教的理念——保持自我警觉,与普世连接,不要过在希望与恐惧之间徘徊的跷跷板人生。

对我来说,幸福快乐无关乎摒弃物质享受,而在于欣赏其本来面目。买一部苹果手机并不能拯救我们的苦难。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买它,只是让我们知道物质本身不是目的。

还有慈悲。

这是另一个让我喜欢佛教的原因。

仁慈比自私更让我们幸福快乐。仁慈是自我的粉碎机,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就是意志的粉碎机。仁慈把我们从欲望、渴求之苦中解放了出来。

当我们因高强度的自我意识而痛苦时,保持无私和正念似乎是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做一个好人会让你感觉很好,因为它让我们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自己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我们都有生命。透过仁慈,我们能看到、感觉到人生更宏大的图景。归根究底,我们都一样,都是生命,都是意识。感觉到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也能让我们变得好过。正如一个细胞的枯萎不会影响整个生命机体的运转,我们的身体有一天也会枯萎老化,但作为整个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会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