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使聋子听见

1971年,梅策尼希升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校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耳喉科及生理科的教授,这个科系是专门研究耳朵的疾病。现在他是自己的老板了,他开始去做一系列的实验来证明大脑的可塑性的确存在。因为这个领域还是非常有争议性的,所以他用别的比较无异议的名称来做他的可塑性研究,他花了很多时间,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前5年都花在找出不同种类动物听觉皮质的地图上,他帮助其他研究者发明了耳蜗移植,并且改良它,使它趋于完美。

耳蜗是我们耳朵中的扩音器,它位于前庭的旁边,前庭掌管我们的平衡感,就是前面第1章切尔茨受损的部位。当外界制造出一个声音来时,不同的频率会振动耳蜗中不同的毛细胞。我们的耳朵两边各有3000多个这种毛细胞,它们把声音转换成电流的形态,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听觉皮质去。微电极的大脑地图发现声音是按频率排在听觉皮质上的,即它们像钢琴琴键一样排列组织,低频率在一端,依序往上升,高频率在另一端。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耳蜗移植并不是助听器,助听器是放大声音,让那些耳蜗还有一部分功能的人可以听到,耳蜗移植是给那些因为耳蜗严重受损而聋的人。这个移植替代了耳蜗,将声音转换成电流的脉冲送到大脑。因为梅策尼希跟他的同事不期望能达到装置3000个毛细胞的天然耳蜗的复杂度,所以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大脑有可能去解一个非常简陋的仪器所传送过来的码吗?假如可以,那么这就表示听觉皮质是很有弹性的,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人工的输入。这个移植器包括声音的接收器、一个把声音转成电流脉冲的转换器,以及一个小电极,外科医生把它放到听神经上,使信息可以从耳朵送达大脑。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些科学家对耳蜗移植很有敌意,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有些人认为这会使聋人受到更大的伤害。虽然有危险,聋人还是跃跃欲试,自愿者一大堆,一开始,有些人只听到杂音,另一些人听到一些声调,嘶嘶声,或者一下有、一下无的声音。

梅策尼希的贡献是他以找出听觉皮质地图所学到的知识来决定什么样的信息输入可以帮助接受耳蜗移植的病人解读口语,这个电极又应该插在哪里。他跟通信工程师一起工作,设计出一个可以将复杂的口语转换成带宽较小而又仍然可以辨识得出的信息。他们发展出一个很正确的多渠道移植器,使聋者可以听得见,这个设计成为现在两种主要耳蜗移植器之一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