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类的吃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在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已经进入最关键的时候了,可是局面仍然胶着,前景十分晦暗。这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最为复杂的会议究竟是成是败,就要看中美两国的态度了。美国受到千夫所指,是因为它不只在历史上积累的碳排放量最多,而且还是人均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其人口只占全球的5%,排出来的温室气体却占去了全世界的25%。何以至此?你只要随便挑一座美国城镇的Wal-mart逛逛就知道了。例如芝加哥Wal-mart里的一棵椰菜,起码得经过1518英里的旅程,从远在加州的农场运来。他们的日常饮食来源如此分散如此多元,这里头自然少不了大量的交通运输,从环境的角度看,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与更多的碳排放。

不要老是怨美国了,看看我们香港自己吧,连中央政府都定出了惊人的减排指标,在发达地区里人均排放量排名靠前的香港却不肯定下任何实际目标。这座城市平日自诩为“亚洲国际城市”、“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可到了这个紧要关头,特区政府竟然无耻地说自己原来还是一个“发展中地区”。

比起美国,我敢说香港人的饮食来源要国际化得多了。假如你觉得我拿圣诞和除夕大餐上的和牛、生蚝和鹅肝举例太极端,那我们就回顾一下自己过去一年吃过的家常食品吧,里头有哪一样不是进口的呢?

根据传统经济学的教导,香港不养鸡不养猪不发展农业是绝对有好处的,因为我们地少人多,强项不在这里。与其耗用那么多的土地人力去搞食材生产,还不如把地卖掉盖楼,请人去干“高端”服务业。世界各地应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会种稻的地方种稻,适合做成衣的就做成衣,然后互通有无皆大欢喜。这套原理在逻辑上本是无懈可击,可惜经济学家当年在构想这个原理的时候还不知道石油是运输交通的主要能源,更不晓得什么叫做全球暖化。暖化的影响在这种说法里头只不过是经济以外的“外部效应”,难以估量。

一群“80后”的新青年,为了反对政府的高铁方案要拆迁菜园村,在立法会门外手捧白米不眠不休地苦行三天。很多人笑他们太傻,都什么年代了,还在那里高举本地农村的价值,难道加快广州来回速度的价值还比不上在香港种出来的菜吗?

那些青年的道理很难叫老派的香港人明白,因为他们太过习惯于一个高度人工的环境。很久以前,西瓜是盛夏的消暑妙品;很久以前,荔枝是要把握时间品尝的稀世绝珍。可是我们今天的饭桌上却一年到头都看得见西瓜的粉红果肉;如果你愿意,你还能在冬天最冷的日子吃到贵价的雪藏荔枝。奇怪的是大部分人都不觉得这是不正常的,我们只会赞叹贸易的发达、技术的进步,但想不到在冬天从远方运来西瓜,和把荔枝存进雪藏库里保鲜,要耗去多少能源,又得排放多少废气。

对于那些仍然沉迷于夏天大开冷气吃“四季火锅”的老派人而言,眼下一批关心哥本哈根会议的热心分子,一群为了菜园村而奋战的青年,以及顶着烈日在田地里劳作的城市新农夫,根本就是堆不可理喻的新人类。没错,有人已经活出新时代了,有人却还躲在自己的残破乐园。

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