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理性投资的深度思考

“如果你爱她就带她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就带她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常被投资者拿来调侃股市,股市是天堂也是地狱。很多投资者是在牛市入市,短时间就获得了较高收益,便以为自己具有很高的投资天赋。但A股市场牛短熊长,很快就遭受重创,于是便觉得股市是地狱,再也不敢投资。股市的震荡,给了理性投资者更长久的留存理由和长久的收益之方。普通投资者要想在股市里获得长久收益,就必须学会理性投资。

第一节 市场迷茫中的确定性

2018年2月24日,有位同事问我:美股的标普500与A股的中证500目前PE都是25倍,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个?

很多投资者都会跟历史数据相比,标普500是历史高点,中证500是历史低点,所以应该投资中证500。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但如今世界变化速度之快已经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历史的经验还会有效吗,尤其那些人尽皆知的经验,在股市里就变得更加缺乏指导意义。

在我们父母那代人的心目中,中国最大企业无非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之类的传统垄断企业。这些企业现在市值基本都是万亿元左右,但是阿里巴巴与腾讯的市值已经在四万亿元左右了。如果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垄断了油气能源行业所以市值在万亿元左右,那么四万亿元市值的阿里巴巴与腾讯又垄断了什么呢,那就是你宝贵的时间,以及衣食住行。未来或许没有中型企业,只有巨型企业与小微企业,还有我们这样小小微的绿巨人。

2018年年初,绿巨人的持仓还主要是恒生国企指数,指数的成分股主要是银行、保险,以及未来会纳入的中国移动与腾讯。

为什么我偏爱这个指数?

以前,去工商银行之前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排队一两个小时。但现在,牡丹交通卡丢了(生活在北京的都知道,这是个跟驾照绑定缴罚款的信用卡),必须去工商银行了,结果出乎意料地在不到五分钟之内办完了。为啥如此之快,因为客户在到柜台之前已经被大堂经理分类处理了,小额存取款以及那些打存折的老人们都到自助机上处理业务了。国企改革起来,效率提升也能如此之快。保险行业也是如此,现在全民保险意识越来越高了。

面对市场未来的走势,大多投资者都是一片迷茫。但迷茫中也有确定性,这个确定性就是投资低估值的指数,2018年2月底,市场估值最低的指数估计就是恒生国企指数了(PE9,PB1),如表7-1所示,香港中小也是非常不错的投资标的,成分股有中国恒大、吉利汽车、瑞声科技。如果不相信择时,就可以采取低估值指数轮动策略。

表7-1 几大指数的各项估值指标

阅读 ‧ 电子书库

大多数人的资产配置都是基于“预测未来什么涨得多,就买什么”的逻辑。预测通常不靠谱,但我们又没有其他的好方法。投资者无法改变这一趋势,只能看听谁的预测了。

一、主动推荐型

所谓主动推荐型,他们的策略是什么产品销售提成高就推荐给你什么。就算这个层次也有好几档,首先大型金融机构的产品准入门槛比较高,第三方理财准入门槛就低很多,传销模式更是没有底线。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主动给你推荐产品,面对这样的推荐,必须要用专业知识识别,否则大概率会掉进坑里面。

二、被动咨询型

很多投资者喜欢询问身边有专业经验的人。但在中国人思维模式里,如果听取别人建议而取得成功,那是自己决策英明,采纳了好的建议;如果听取别人建议遭遇失败,那都怪给提意见的人。因此,被动咨询,通常并没有好的结果,问意见的不重视意见,给意见的就没有积极主动性,所以,免费的总是最贵的。

三、主动被动型

绿巨人模式就是主动被动型。绿巨人组合的初衷,就是想要一直喜欢免费咨询又不重视意见的人跟投即可,用实践来证明意见。

以上三种“投资顾问”模式,就是“市场迷茫中的确定性”。市场未来走势总是无法确定的,否则大家直接上杠杆,估计没几年就能超过李嘉诚。市场是迷茫的,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投资顾问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是确定的,这就是市场迷茫中的确定性。

这里再强调一遍:作为投资者,当别人给你推荐金融产品的时候,需要学会问几个问题:他的推荐动机是什么?推荐的产品到底如何?他说这个产品好,但是他自己投了没有?

第二节 投资基金的目的是尽可能多赚钱吗?

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人会说:“尽可能多赚钱。”但在我看来,投资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当你开始投资,有意识地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是因为有理由相信它们在未来会升值——今天的一点付出换来明天更多的收获。所以成功的投资是家庭走向更好生活的通行证。

这意味着,你无须等到攒出一大笔钱才去投资,但需要遵循定期投资的原则。多年来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每个月存点钱毫无意义,它们难以积少成多。这其实是你投资中犯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错误。正如我们看到的,不论开始的投资多么微小,时间都可以为它带来价值的奇迹。

我相信当你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越有信心,你就越会攒钱投资,而不是白白花掉。你的投资能力越强,达到任何特定财务目标所需的时间就越少。在当今环境里,银行几乎不支付利息,可以确信除非你的投资有利可图,否则你的财富无法增值,你也永远不能获得想要的生活品质。

一、你需要有一份计划

理财计划是根本,不可或缺。计划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你现在有多少钱,你现在和将来需要多少钱,在投资中你试图达到怎样的结果。

好的理财计划无须复杂,但一定要考虑周全。

1.你收入多少

这份计划首先要计算你的家庭收入,以及在今后的几年里,扣除税收、保险和其他扣减项后收入还能有多少。

2.你支出多少

首先是必需品,比如食品、住房成本(抵押贷款或租金)、水电费用和人寿保险,其次是非必需品,包括出去吃饭、娱乐和度假的花销。

3.你可以投资多少

一旦你厘清基本的收支,下一步就是估算现在需要投资多少以及投资多久,从而达到你想在未来获得的收益。

二、未来可能的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是任何进行储蓄和投资的人都会遇到的重要潜在风险之一。即使通胀率像在过去几年中那般温和,它还是能迅速腐蚀你的购买力。优秀投资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只有你的投资至少跑赢生活成本,那么才能变得更富裕。

三、潜在收益率

如果你不清楚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率是多少,那就无法知道需要投资多少。简言之,投资者必须考虑四类主要的资产,它们各具特色,能够组合形成各种明智的投资策略。你可以自行直接投资它们,也可以选择专业管理的投资基金。这四类资产是:权益资产(通俗来讲是股票)、债券(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现金,这四类资产长时间内的历史收益率都很高,如表7-2所示。

表7-2 各类资产扣除通胀率后的长期收益率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单位:%)

阅读 ‧ 电子书库

表7-2列示了各历史期限内不同资产的年化收益率。乍一看这些数字似乎非常小。但这是剔除通胀后的收益率,而且是每一类资产的长期年化收益率,没有显示长时期内温和通胀率的复利作用(商业地产和指数挂钩债券没有长期数据,它们的历史期限较短)。

该表统计了股票、债券、房地产和现金在不同期限(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年化实际收益率。虽然股票收益率一般最高,但短期内它们的波动率也更高。另外在过去20年中,债券的收益率一直好于各类资产的长期平均水平,但接下来的20年里,这种情况恐怕难以持续。

其实最神奇的是复利的作用,在第五章有一个复利计算表(见表5-1)。通过那个表格我们发现,在适度的收益率下,即使只投资少量金额,但随着时间的积累,仍然能够获得较多收益。

复利的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人只要坚持投资就可以收益颇丰。需要注意的是:复利对收益率的作用与时间期限不成线性比例;投资正确的资产对你的财富有显著影响;像股票和房地产这类风险资产往往会随时间的增长获得最高收益,但不是在任何时期都能如此持续。

四、全面看待你的财务状况

很多人往往会把房子、养老金、投资资产和现金储蓄看作独立的“篮子”,却忽视它们是一张蓝图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每一个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税率和风险特征,这固然需要考虑,但现实中如何权衡所有的钱决定了你投资目标的实现情况。

大多数人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于是为房子倾其所有,失去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对于主动型的投资者最大问题主要是在股票、债券和现金之间如何分配。债券和现金的收益通常较低但更稳定,而股票和房地产的历史收益率最高,还被称为“真实资产”。但更高的收益率是以更高的波动率为代价的,即它们本身具有更高的风险,必须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抗风险措施。

另外需要重视的是长期平均值仅仅是平均值。四类主要资产的收益率在不同时期都会有差异,收益排名也会不断变化。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收益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你何时开始投资,以及你在购买该类资产时是相对便宜还是昂贵。如果买得越便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业绩可能越好。如果买贵了,那么很有可能表现不及历史平均水平。

尽管无法保证未来的收益率与历史的收益率类似,如果投资风格充分保持一致,那么一般在投资的起始阶段,用历史平均值代替其未来可能的收益则合情合理。如何评估金融资产的价格合理性是投资者所面临挑战中重要的一环。如果采用定期投资,比如按每月定投的方式投资,那么资产的估值则不再如此重要,因为时间会拉低投资成本。

五、不要忘记成本

任何一种投资都必有成本。成本越高,就越要把投资做好才能盈利。投资者明确所承担的费用至关重要。

六、全局考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投资能获得多少收益取决于扣除税收和成本后的投资收益,而你拿它能干什么又取决于是否战胜了通货膨胀。你的目标就是在考虑税收、成本以及风险(另一重要因素)后,将实际投资收益率最大化。

只有通过特定的分散化投资才能降低风险,就是说要将你的投资标的延展到更多的资产。同时,不论为什么投资,都要规划好这项投资的最短期限,我建议是五年,在理想情况下期限可能还要更长。

考量所有因素之后,你就能规划出所需要的金融投资蓝图和投资期限,从而有可能在将来实现你的财务目标。

一旦你做出了投资规划,那么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如何让你的投资尽可能达到所制定的投资目标。这就靠基金和投资平台了。

第三节 表面钱生钱,实际钱吃钱?

钱真的生钱,不信你看银行存款利率2.5%,年初存10000元年底得到10250元,这不就多出来250元利息吗?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年初的10000元与年底的10250元哪个更值钱?或者说哪个更具有购买力,2016年,北京的房价几乎涨了50%,好久不吃泡面了,发现康师傅也涨价了……几年前还是1.5元,现在是4.5元了……

例如,1981年M2 [1] 货币余额为9000亿元左右,2018年M2总规模达到182.70万亿元,M2规模在过去37年时间里增加了200多倍,按照这个货币贬值速度,1981年的5元钱应该相当于2018年的1015元。

从2006年到2015年,10年GDP数据增长迅猛,2006年,GDP为217657亿元,到2015年,已经增长为676708亿元,十年间,中国GDP提高了200%。

其中增速最快的就是2012—2016年这五年,实际增速分别为7.9%、7.8%、7.3%、6.9%和6.7%(见图7-1)。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7-1 中国GDP和全球GDP增速对比(2012—2016年)

作为依靠工资生活的工薪阶层,或许你会深刻地体会到你现在的财富都是这五年积累起来的。富有或者贫穷就看这五年,因为这五年是工资涨幅最大、房价涨幅最大的五年。

换个角度,假设我们在五年前退休了,错过了黄金五年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有时候我们会恐惧,如果GDP还是如此快速地增长,等我们老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好在这些势头都得到了缓解,但是钱越来越不值钱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表面钱生钱,实际钱吃钱。

面对“钱吃钱”现状,人们期望保卫自己的财富。似乎唯一的方法就是让钱生钱的速度要高于钱吃钱的速度,换句话说就是投资收益率要高于通货膨胀率。另外通过投资或许可以发家致富,不是有那么多投资天才富可敌国吗?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多,仅有几个。

事实却如此不堪,将我们梦想破灭。无论投资股票还是基金,基本上70%以上的投资者都是亏钱的。我们的初衷是捍卫自己财富,但结果是加速了我们财富的灭亡,还不如去消费、旅游、购买呢。

我们以华安上证180ETF(510180)为例,这只基金成立于2006年4月。根据上证180ETF的净值曲线我们发现,在2006—2017年之间,我们随便选择一个时点买入并持有这只基金,赚钱的概率为85%,当然这个假设是我们进入市场时间是随机的(见图7-2)。

但事实却与此相反,估计80%的投资者都是在2007—2015年的牛市中进入市场的,这便是造成投资者“一赢两平七亏”的本源。在扣除所有相关费用之后,180ETF十年复合收益率基本为12%多,这是2018年年中的状态,但能达到这个水平的投资者寥寥无几。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7-2 上证180ETF复权净值曲线

不仅仅是基金,如果想在一只股票上赚钱也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引用韭菜社区的文字与图片“一只股票在大牛之前要熊过多少次?牛股不是你买了就有本事一直持有的,只有很少的时间在创新高(见图7-3)”。

有时候我想,股票市场上涨行为简单点,每天只涨0.05%,每年稳赚20%多好。为何要不停地上蹿下跳,使赚钱的人少之又少?这大概是天方夜谭了。

有人说,买了不动不就行了。话是不错,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们本来就是来赚钱的,必然会每天沉迷于赌涨赌跌之中不可自拔,这种感觉太刺激了,多巴胺随着交易或者说交易费用而分泌。我们不过是折腾自己而已。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7-3 一只股票大牛之前熊过多次

第四节 基金投资为何越勤奋亏钱越多呢?

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在开始学习基金投资的时候,通常是越勤奋亏损越多(或者相对收益越低),导致投资者陷入无尽的困惑。为何越勤奋亏钱越多呢?

一、失败是成功之母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经历数千次失败一样,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为何越勤奋亏钱越多了。

在我们尝试各种选择基金的方法时,估计有很多都是不正确的,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并没有掌握要领,结果就是亏钱。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归纳总结,简而言之就是比较,有了更多失败的投资经历之后,我们可能知道什么样的投资方法是有效的。

学习是需要坚持的,但是多数人都半途而废。例如,在美国最畅销的书籍也是有关“投资买房”“投资股票”与“投资基金”的。但是“投资基金”类图书的读者相对前两种却少之又少,中国也是如此。投资者常轻视基金投资。

一本好的投资相关书籍,会有成千上万的读者,按理说这些读者学习后都应该进步,但结果恰恰相反。

人们对于符合自身逻辑与自身价值观的东西,学习的速度十分迅速,往往觉得书中的内容非常有道理,但这种学习通常是无效的,因为根本对自身逻辑与价值观没有任何影响或者改进。

其实那些跟自己逻辑与价值观不符合的才是更有借鉴意义的,任何问题都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才能更接近事实。

例如,针对美国原副总统彭斯接受副总统提名时的演讲,业界会有不同的看法,哪种分析才是客观的呢?对于乐观主义者,彭斯的演讲是为拉选票;对于悲观主义者,彭斯的演讲是冷战的序幕。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应该思考如何面对两种不同的结果。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动。

二、交易费用导致亏损

在学习基金投资初期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思路,所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操作,导致交易频繁,交易频繁又会导致交易费用的高企。

关键是,尝试很多方法之后导致亏钱的原因,到底是这些方法是错误的,还是交易费用?大多数人完全忽略了这个问题,有些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无从分析,最终往往不了了之。

相对股票投资而言,基金投资要复杂很多,因为在不同人心目中都有对好公司的清晰定义,例如腾讯、阿里巴巴。但是基金就复杂很多,尤其是指数基金,涉及各种指数的编制方法,以及价格指数与全收益指数两者的区别。

此外,就是数据的问题,对于同样数据不同的计算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方法又有不同的前提假设。例如,对于超额收益阿尔法的计算就有七种方法,如果一篇文章统计了某只基金的超额收益,但是没有给出计算方法,从专业角度则无从得出这只基金业绩到底如何。

在市场顶部开始定投与市场底部开始定投有什么区别吗?

估计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的人回答是在市场底部开始定投的收益高,如果定投期限是一两年的话,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将定投期限拉到十年之后,这个答案就不对了。

所谓定投就是定期定额,无论是从市场顶部开始定投还是从市场底部开始定投;因为市场底部与顶部就相差半年多时间,如果在十年期限的角度,大多数定投筹码的成本是一样的。

如果在市场底部一次性多投一些,投资收益会更高,但是我们又无法预测什么时候是市场底部,如果市场从高点已经跌了50%,这个时候重筹押注或许利好未来。结果大家又会有各种优化的定投模型,开始各种尝试……

三、自己搞策略真的很累

自己学习投资策略真的很累,而且不容易见效。那该如何解决投资的问题呢?

但凡有十年以上资产管理经验的人,在基金投资的时候,都会选择指数基金,因为指数基金费率低。但是后来发现,美国普通投资者也喜欢指数基金,难道是美国人更聪明?其实美国人在投资之前都咨询过自己的投资顾问,美国的投资顾问与中国所谓的投资顾问完全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你思考明白下面这个问题就会有答案了。

如何让你的投资顾问不是只在口头上“以你的利益至上”,而是打心底里面“以你的利益至上”?或者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如何找到打心底里面“以你的利益至上”的投资顾问?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你找不到你信任的人,就还需要自己学习投资策略,只是起初效果不一定好,当然,回顾“失败是成功之母”与“交易费用导致亏损”的内容也许有助于你心平气和地学习基金投资。

第五节 投资是反人性的吗?

投资(这里主要指股票投资)是反人性的吗?这是一个设问句,投资必然是反人性的。传统经济学里的很多理论模型,都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合理安排长期投资。但行为经济学大师、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泰勒研究发现,社会中的个人投资者非常情绪化,投资行为大多不够理性,甚至漠视风险、追逐泡沫。

一、谁在赚钱,谁在亏钱

大家炒股票、炒基金的目的都是为了钱生钱,但结果大多事与愿违。如果大家都能舒舒服服地靠钱生钱了,世界估计每天都是通货膨胀,这个也不符合现实,所以终究真正赚钱的人还是少数。而真正赚钱的人,投资行为是反人性的。

2018年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20周年,根据基金业协会的统计,股票型基金每年的复合收益率在18%左右,与此相对的信息,是约70%的投资者是亏钱的。究其原因就是投资者大多喜欢追涨杀跌,如果买在高点再想赚钱就很困难了。

二、刺激反应相容性原则

心理学有一个“刺激反应相容性原则”,也叫“西蒙效应”,说的是人们希望收到的反馈是他们所希望收到的,否则人就会犯错。

现在的综艺节目里常有看字说颜色的游戏:用红颜色写“紫”字,用蓝颜色写“黑”字,用绿颜色写“灰”字。游戏的目的是要说出颜色,通常玩游戏的人却会把字念出来,如红色说成紫色,蓝色说成黑色,绿色说成灰色。这就是典型的“西蒙效应”,刺激反应不一致,大多数人就会犯错。

投资时人们为什么会追涨杀跌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刺激反应:买入了,涨了,我买对了,继续追加;买入了,跌了,我买错了,赶快止损。但实际上,涨了,可能代表的是高估,反而不应该追;而跌了,可能代表的是低估,这才是机会,可以继续买入。

股票的价值投资都是反人性的,它反的就是刺激反应相容性原则。

三、我们该怎么做

既然投资是反人性的,那就需要我们克服人性的弱点来投资获利。简单说,就是在估值低时逆势大量买入,积累份额;在估值高时分批卖出获利。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建议。

1.学会检视和反省

苏格拉底说:“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要想摆脱成为股市韭菜的命运,就要有意识地提醒和检视自己,以价值投资理念为准做决定。

2.制订投资纪律

作为投资者,对市场应怀有敬畏之心。可以制订投资纪律,并严格执行。

3.追随谁不追随谁

大多数投资者在股市中会随大流,懒于决策,这是错误的,市场上为什么会有羊群效应和踩踏事件?就是因为投资者的这种心理。

我们应该学会找正确的指引者,比如专业的投资顾问。机构都设有风控岗监督来控制风险,如果能请专业的基金经理做指导,将会减少投资错误。

4.不断学习

为什么专业的投资者更容易获利?因为他们能更深入地看本质,他们能随时关注宏观经济,能详细了解投资产品的具体特性,更愿意用专业的方法测定收益与风险等。所以,如果你不想请投资顾问,又不想成为股市牺牲品,那就要克服懒惰,不断学习。即使是投资指数基金,更多地了解专业知识,同样有助于更好地获利。

投资表面上追逐的是繁华和财富,其实却是一种道的修炼,当你站在高处,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人性弱点,不过是不入流的游戏,不玩也罢。

第六节 抄底的人,最后都赔钱了吗?

2018年,股市一片哀鸿,经常会有人说:“抄底的人,最后都赔了。”

中国A股有一大特性,那就是牛短熊长,因此,抄底的人大多都赔得很惨。

历数抄底的经历:4000点,有人抄过;3000点,有人抄过;2500点,也有人抄过……这样抄底的人,到了2000点,基本没钱了,也就没有勇气抄了。结果后来,市场跌破了1900点、1800点……

从4000点到2500点,投资者会亏损20%,到了2500点往下,投资者会亏损一半的本金。经历了这样残酷的抄底之后,投资者自然深刻体会到:抄底,是投资中最危险的行为。你以为是市场低谷,其实不过是半山腰,真正的市场底部,可能是投资者的万丈深渊。

意大利探险家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是世界著名的登山家,他曾说过:“登顶世界上全部8000米级的山峰并不值得我骄傲;我唯一骄傲的是,我活着下来了。”

同样在漫漫长跌的熊市中,活着才是投资的根本。正如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一书中对“投资”的定义:“建立在详尽分析基础之上,在确认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令人满意收益的行为,一切无法满足上述条件的行为都是投机行为。”

要想抄底不死,首先得确保本金安全。

2018年7月2日(周一),绿巨人净值1.3007元,跌幅0.82%,周一港股休市,绿巨人躲过了A股市场3%左右的大跌。7月3日(周二)跌幅不及预期,而且7月2日军工涨幅较大,因此,绿巨人仅跌0.82%,跑赢了沪深300指数2%多。

对于绵绵跌势,我也会想:子弹都打完了,我是不是也要成为将死之人呢?但仔细想想,抄底也不是第一次,为何现在还活着呢?

投资个股的风险非常大,当年牛股中国船舶,已经从2007年最高300元跌到不足10元(2018年7月3日),跌了将近97%。相比投资个股,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指数基金更合适,因为指数买的是未来的长期趋势。当然,即使购买指数基金,依然需要考虑活着的问题。

市场底部一定会有一个最低点,寻找最低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算瞎猫碰见死老鼠,也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底部永远是一个过程,而且区间振幅也不会小,唯有充分换手之后,市场才可以再次上涨。

有人说可以进行右侧交易,等到市场上涨趋势明显的时候再买入岂不更好? 这个说法似乎非常有道理,但是你需要回顾一下过去两年各种轮动策略的表现,轮动策略是典型的趋势策略。

投资日志:对金融业不一样的深度思考

十几年前,金融还是朝阳行业,但近几年,金融行业已经进入了产能过剩的时代。所谓产能过剩,其实就是人太多了,但与金融相关的职位却少了。我从基金公司辞职后,做独立投资顾问,我觉得这是趋势,但目前还在探索之中。本节是我在2018年6月份接受人大经济学论坛(经管之家)采访时的部分内容,是我对金融业的不一样的思考。

第一问

金融工程和量化投资 [2] 是现在十分热门的领域,您认为学习量化应该如何入门呢?在中国,一位从事量化交易的金融人,他的典型一天又是如何度过的呢?您认为一名合格的量化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呢?

答:

金融工程与量化投资的热度已经过去了,另外,我们也没必要在思维上固化自己的职业,固化职业就是固化思维。

金融人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首先大多数金融从业者,都是跟Word、Excel、PPT、Matlab、Python打交道,大部分都是重复工作。总有人问,老郑你哪有时间写书呢?而且写了十几本?其实学数学出身的人最擅长的事情是归纳统计与算法设计。我学数学出身,把所有重复的工作都交给计算机了,这使我更悠闲,也能有更多时间看书学习,然后换个职位,这个职位干熟了就总结一本书,然后继续看书学习,换职位、换工作内容……所以在十年的金融职业生涯中,我积累的可能会比同龄人多一些吧。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尤其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面。

我现在的工作分如下几块:广告销售,写订阅号文章,做自己的基金组合绿巨人,绿巨人组合在2016—2018年每年都有17%收益率(2018年7月股市下跌后的年化收益),在所有基金组合里绝对非常出色。

在别人眼里我做的是几件不相干的事情,但其实它们内在逻辑是相通的。例如做组合需要研究基金,我研究基金还有人专门出钱让我写关于这个基金的文章,不仅基金研究了钱也赚了。文章要保证质量,研究必须深入,研究深入了,组合的业绩就好了!

作为量化人才,作为金融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销售,金融本质也是销售,不仅销售你的产品,还要销售你自己。做好销售专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专业能力好,表达不出来或者销售不出去,很难有机会升职加薪。

第二问

传统的金融专业学生和数学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在学习量化、资产配置等领域时,更容易遇到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系统地学习量化交易呢?您如何看待量化投资鼻祖之一——詹姆斯·西蒙斯呢?

答:

西蒙斯是数学家,如果金融专业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问题,很难成为量化人才。编程序看似复杂,其实是最简单的。程序语言就如同汉字,有人可以把汉字组织成诗歌、小说,有些人不能,其区别是人的思想和逻辑。

金融专业的学习首先必须是编程,编程是对你逻辑思维的锻炼,程序的执行是严格遵从逻辑的,但是直觉不是。量化不是靠直觉,是靠逻辑,你的逻辑是否正确,第一需要编程来验证,再去市场验证。

学习量化没有什么系统,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解决问题中不停尝试,直到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问

量化交易主要有哪些经典的策略?既然有了量化交易,技术分析还有存在的必要么?在金融实践中,量化策略如何应对回撤?

答:

无论量化还是技术分析,甚至价值投资都是工具。我们使用工具做投资,而不是拿工具给自己贴标签,并不能说自己是搞量化的就显得很高大上。

回撤其实就是风险,而能控制的风险都不是风险,所以之前别人问我如何控制回撤,我会说各种理论,其实自己心里也觉得也就是搪塞别人一下。现在再有人问我如何控制风险,我就说历史收益越高越能控制风险,抗打击全凭肉厚。

第四问

您认为一名读金融或金融工程、量化投资、投资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呢?以及如何做一个较为合理的职业规划?

答:

其实规划这个词不好,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真实信息,全凭自己想象或者道听途说做规划,这个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研究生学习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什么是比较优势?就是相对其他人你更优秀。我在研究生时的比较优势就是编程序,不仅博士师兄来找我帮忙,还有博导教授来找我帮忙写算法程序。有了比较优势再找工作,你才有主动性。

第五问

量化投资的核心逻辑是什么?一名量化投资经理的职责和任职资格是什么?您在量化投资、金融产品设计、资产配置研究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否为大家推荐一些这三个领域的优秀的学习资源,比如图书、教材、慕课、博客和名师等?

答:

金融的核心是能拉来钱,搞好业绩,不分是量化投资还是别的什么,如同人工智能也是人编程的一样吧。如果真要系统学习,建议看看我写的《金融数量分析基于Matlab编程》,马上还有一本基于Python的,还有《资产配置投资实践》《资产配置手册》《全球资产配置》。还有老郑的订阅号:合晶睿智。

第六问

金融产品设计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您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加速改变产品设计在行业中的地位,结果把产品部变成了业务部;本想通过自己的说服力加速改变公司组织架构,结果把自己搞成了个体户。”您是如何理解金融产品设计的?它在资管行业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如何构建金融产品知识框架?您理想中的金融产品,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金融产品设计和传统的产品经理的角色有何不同呢?

答:

基金行业(这里指公募基金)的三个主要职能是产品设计、市场销售与投资管理,以前的说法是只有市场销售(内含产品设计)与投资管理。经过多年的从业经历大家或许会发现很多问题。基金业绩与投资研究的关系应该是成正比的,但是能力与运气的贡献度常常很难区分,连续三年基金业绩排行业前1/3的不足整个基金行业的5%,在我看来基金业绩真是一个非常随机的东西。

产品设计在有些人看来是拼装工作,即根据领导需求(投资研究、市场销售)拼装产品(主要指上报材料),或根据市场热销产品进行仿制。在某些人看来,如果没有公募产品的报备制度,或许没有产品人员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产品设计人员的职责为立足资管平台用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在基金公司或者资产管理公司,产品设计涉及业务链最长,当然涉及的利益链也最长。表面上产品为客户服务“受人钱财,为人理财”,但其实由于公司体制或绩效的不同,各方的利益诉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具体以工具化产品开发故事为说明。(事前说明,故事编造,如果雷同,纯属偶然)某产品经理认为以美国先锋集团为例,公募产品趋势应该是低成本的工具化,提出指数分级产品。方案一出各方反馈如下。

1.投资部

我投资团队具有超强的择时与选股能力,建议将产品修改为主动管理型,以我公司历史业绩B份额定然溢价50%,产品规模可以从2亿元瞬间增加至500亿元。

2.量化部

根据历史规律统计,业绩连续三年排在前1/3的概率为5%,主动投资成功几乎为随机事件,典型的“靠天吃饭”,建议修改为指数增强的分级基金。我公司策略经过模拟测试、小规模实盘验证,可以年年跑赢沪深300大约10%。根据我们测算10%阿尔法定能带来产品×××%的溢价,溢价就是规模,规模就是收入。

3.市场部

我觉得上述两种方案都非常好,由于目前市场状况,为提高投资者信任,建议投资经理参与×××元,建议公司自有资金参与×××元,(差不多够成立规模了)基于产品未来规模对公司的重大利好,建议增加销售费用。

4.运营部

随着产品的增加,而且分级产品对后台压力较大,建议公司增加后台人数,另外,建议基金折算不要集中在某一时段,最好分散一下以减轻后台压力。

随后市场出现各种分级产品,长盛主动分级、国投瑞银合瑞分级、银华800指数增强分级,还有(由于B净值在0.1元)不时停牌的申万菱信深成指分级,百花齐放。

第七问

您在2015年开始走向了金融创业的道路,您提到“桀骜不驯的大熊是2015年之前的我,2015年之后的创业历程教育自己要成为大气温和的大熊,之前的桀骜不驯将成为历史。而且自己坚信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创业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经历的最大困难又是什么呢?如今的资管行业越来越规范,您认为资管行业的未来趋势会是什么样的?您的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哪些方向?目前已经主要完成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答:

首先必须客观地肯定创业这件事的意义,大众创业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只要在千万创业大军中再出现两个马云、马化腾即可。但是对于个人而言,这是一件成功概率极低或者说注定失败的事情。但是在创业过程中,你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因为你已经摆脱了身处公司、机构或者学校的对思维的束缚。

我在2015年从基金公司出来创业,已经三年多了,在这三年里面我做了三次大的业务转变,即使做了转变也仅能维持生计,距离什么做大做强距离还遥远。业务转变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转变的过程,思维转变因对事物认识的转变而来。

目前我的业务主要基于自身的专业能力与内容输出,我第一本书写于2008年,当时基本上每年写一本书的节奏,自从创业之后每天都要写订阅号文章,所以书籍出版的节奏提高到每年三四本。除此之外,我还加入了集思录——高净值交易型用户社区,还有自己的订阅号“合晶睿智”,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头部用户关注的专业媒体。在出版了几本资产配置书籍之后,为证明自己的投资逻辑还建立绿巨人基金组合。组合创立于2016年5月底,到2018年6月,已经两年多了,累计收益38.8%,年化收益17%左右,跟投规模超越8000万元。总之,创业就是克服各种困难一点一滴实现自己的愿望吧。

第八问

在AI、区块链、大数据的冲击下,金融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认为未来一个合格的金融从业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个人能力和素质呢?对于想要入行或者转行金融行业的人,您能否给他们一些建议呢?

答:

首先,不要把自己定义为合格的金融从业者,建议把金融这个定语拿掉,这样你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什么是能力,什么是专业能力,这些不是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而是别人对你的评价,别人如何评价你?如同我们如何评价别人一样,得到别人的认可需要好业绩重复出现,偶尔一次往往无法说服别人。

大家一定会问,如何才能进入大型金融机构?这个还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当初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压根就没想过自己会干金融,后来进入金融机构也是瞎猫碰见死耗子。但是回过头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的视角,在研究生或者刚参加工作的那个时代,我的算法编程能力在同龄人中估计是全国排名前五名的,至少我还没有遇见在算法编程方面能超过我的。在我毕业的那个年代,IT公司都是干UI的,很少做算法,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没有干金融,一直做算法或许也会有不错的结果。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是要建立比较优势的,而不是为从事某个职业改变自己,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第九问

您学习Matlab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做金融工程,把Matlab用好是必需的,能否给大家一些好的学习建议,以及推荐一些优秀的Matlab学习资源呢?

答:

或许大家都是因为听说Matlab的功能强大并且能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才开始学习Matlab的,我也不例外。但我相信如果有一个更好的、更能说服自己的理由,或许能够让大家更主动积极地学习Matlab,并将Matlab用于金融数值计算,同时提高自己对于金融的理解。

1.巨大的数据量

“大数据”时代,在金融方面我们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A股股票数量早已超过2000,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也已经过千,最近中证指数公司、深证信息公司、中信标普等指数编制机构发布的各类指数也已近千。开盘价、收盘价、ROE、ROA、夏普比率、波动率……各种指标不计其数。

2.复杂的模型

随着投资标的品种的增加,股指期货指数、个股期权、分级基金等相继出现,我们要掌握的定价模型越来越复杂,例如期权定期、Beta对冲、浮动利息债券等。复杂的定价模型需要强大的数值计算平台的支持。

3.避免主观臆断

人类思维具有局限性并且逻辑有时具有跳跃性,常常凭借直观感觉判读事物。例如几年前大家常见的一个量化案例“某策略赚3%止赢即获利平仓;亏损1%平仓止损,每一组止赢与止损交易可以获利2%,如果以这个策略进行高频交易,将获利丰富啊!”我们的思维忽略了一点,即赚3%与赔1%的概率并非一致,如果进一步思考,我们还忽略了交易成本。

再举一个我常常使用的例子:“两个[0,1]上的均匀分布的和是什么分布?三个[0,1]上的均匀分布的和是什么分布?n个呢?”有的读者会直接回答还是均匀分布,有的读者深思一下回答正态分布。这两个答案或许都不正确,如何验证?我们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进行数值试验。

4.实现自动化办公

这一点将是我着重与大家分享的。大多数人日常工作可能面临很多重复劳动与烦琐计算。例如,某个报表每日(周、月)都要更新,更新逻辑很明确:增加内容、市场数据统计、附加某些计算等。或许,你每天工作中Excel或Word的重复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与享受生活。假设,工作30年,每天有50%的时间在重复劳动,你的15年时间就在重复中度过了。

所谓重复劳动,大多都是规则明确化的,规则包括脑力与体力两个方面。从计算角度的发展,就是机器代替人类执行重复计算或劳动的过程。自从有了计算机,大家的劳动相比之前高效许多。但是,我们或许还在计算机上进行某些重复劳动与烦琐计算,这又是为什么呢?软件、硬件作为商品都是普遍适用的,基于利润或稳定性方面的考虑,不会针对某件事或某人设定,所以面对自己工作的问题,就需要自己或请人来解决。由于某些业务的复杂性(非技术上的),或许自己最明白其中的逻辑,自己编程解决或许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例如,金融市场数据的每日更新通过Matlab程序实现,可以将自己从一定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

实现自动化办公需要自己编程,你或许会问:“不会编程咋办?”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有些人适合编程,有些人不适合编程,适合不适合只有尝试过才知道,还有一条途径就是请别人帮你解决问题,如果你觉得贵只有自己继续重复劳动。在这里声明,重复并非不好,或许大多数工作的性质就是重复,每个人生活态度不一样,首先我厌恶重复,有时为了生活也不得以不重复,但在重复的过程中我总是思考如何自动化。

5.量化交易“赚钱”

量化交易者的楷模为数学家西蒙斯,关于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与大奖章基金介绍如下:

“华尔街‘赚钱机器’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并依靠公司旗舰产品大奖章基金(Medallion Fund)20年的超群表现赢得无数赞誉。据《福布斯》杂志的统计,截至2012年9月,西蒙斯的身价高达110亿美元,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位居第82位。

数据显示,自1988年成立直至2010年西蒙斯退休,大奖章基金年均收益率高达35%,不仅远远跑赢市场,还较索罗斯和巴菲特的操盘成绩高上十余个百分点,这使得西蒙斯在人才济济的华尔街笑傲群雄。他被投资界称为“量化投资之王”。

西蒙斯的成功秘诀主要有四点:针对不同市场设计数量化的投资管理模型,以计算机运算为主导,排除人为因素干扰,在全球各种市场上进行短线交易。”

如果没有仔细阅读前面四点,直接看到量化交易“赚钱”,作者将提醒阅读前面四点,尤其是(避免主观臆断与实现自动化办公)以量化交易“赚钱”或许需要天赋与运气,但实现避免主观臆断与实现自动化办公只需要你用些时间学习一下Matlab编程。


[1] M2:广义货币(Broad money),是一个经济学概念。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货币(M0 )=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狭义货币(M1 ) = M0 + 企业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 )=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2] 量化投资:是指通过数量化方式及计算机程序化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为目的的交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