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45:落袋为安

主要误读: 因为要落袋为安,所以巴菲特抛掉了大部分的股票。

我方观点: 落袋为安的投机属性要远大于投资属性,就巴菲特的大部分经短期持有就较快售出的股票而言,选择抛出与其买入后的“价格”变化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

在本书的构思阶段,有一个问题让我们很是不解:为何人们对巴菲特存在着如此多的误读?是因为对其研究的时间不够长吗?然而即便是自称研究时间很长的朋友,为何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其实大可以避免的误读呢?本节要讨论的“落袋为安”就是出自于这样一些朋友。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思考时,我们不禁想起了巴菲特曾经描述过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情景:“一位信奉天主教的裁缝省吃俭用了许多年,好不容易存够了一笔钱到梵蒂冈朝圣。当他回来后,教友们特地聚会争相要了解他对教宗的第一手描述:赶快告诉我们,教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见这位裁缝淡淡地说:44的腰,中等身材。”(巴菲特1986年致股东的信)

还有一个场景也几乎同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扮演一个在流水线上需要不停拧紧快速传送过来的机械螺母的工人。由于工作过度紧张,以至于当他走下流水线时,仍然把所有看见的东西都当作螺母,然后用手中的扳手去拧……

举出这样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人们对巴菲特的误读,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曾被小偷光顾过的人看谁都像是小偷;没有被偷过且心灵淳朴而敦厚的人则坚信天下无贼。

因此,如果要想将本节的话题谈得更加透彻一些,恐怕就不能就事论事了,而应当尽量从问题的根源去寻找答案。我们曾在“地上走、空中飞、水里游”一节中,把资本市场中的人士分成股票交易人——以投资大众为代表和企业投资人——以巴菲特等极少数人为代表。现在让我们再次追根溯源地从以下三个层面看一看两者之间存在哪些根本性的不同,如表4-14、表4-15和表4-16所示。

表4-14 第一层面——哲学、逻辑、理念

阅读 ‧ 电子书库

表4-15 第二层面——操作模式

阅读 ‧ 电子书库

表4-16 第三层面——行为偏好或行为关键词

阅读 ‧ 电子书库

可以看出,是人们的基本哲学、市场逻辑和核心理念影响了他们的投资方法与操作模式,后者进而决定了其行为偏好和行为准则。关于这一点,恐怕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到巴菲特是一个把股票当作一项生意、当作远行的航船、当作想与之长相厮守的妻子的人,那么,当我们觉得巴菲特似乎有所谓的的落袋为安与获利了结的行为时,最好再重新审视一下这种感觉的真实性,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他这样做的逻辑基础是什么?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50多年里,巴菲特短期持有股票的数量确实远多于其长期持有的股票。但如果就此认为巴菲特与市场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卖出这些股票只是为了获利了结和落袋为安,恐怕是过于简单化了。

那么,既然是企业投资,既然要长相厮守,为何大部分的股票被很快售出了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本书多个章节有过深入的解读。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巴菲特在1987年致股东的信中是怎么说的:“当然有时市场也会高估一家企业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会考虑将股份出售。另外,虽然有些时候公司的股价合理或者甚至被略微低估,但如果我们发现了低估程度更深的投资标的或是我们觉得更加熟悉和了解的公司时,我们也会考虑出售股份。然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我们不会因为被投资公司的股价上涨或是因为我们已经持有了一段时间,从而把它们给处理掉。”

在上面这段话里,巴菲特揭示了他出售股票的三个理由:(1)价值被高估。(2)发现了价格更低的股票。(3)发现了综合质地更好的股票。不过,这三条出售理由仍然很容易被人们与大众的操作习惯混为一谈。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准则,是并不简单的知识与经验在长期积累后的举重若轻。而且,正如我们在“称重作业”和“挥杆轴”两节中所讨论过的:(1)在巴菲特后来的投资操作中,就其主要投资部位而言,因上述三条理由而售出或进行换股的操作已日渐减少。(2)大部分的位于非主要投资部位的股票很快被售出,主要是因为巴菲特在买入股票时对公司前景的判断有误。

本节要点:

(1)就巴菲特的大部分的短期操作而言,“获利了结”不是其卖出股票的主要原因。

(2)大部分的股票被售出,主要是因为当时买入时对企业的经济前景判断有误。

(3)尽管基于市场估值过高的减仓操作是巴菲特卖出股票的另一项理由,但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获利了结”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