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二
二月—三月
三年前的秋季,我们到达突尼斯[52],感觉十分美妙。尽管被横穿市区的大街严重地毁了容,这还是一座传统而美丽的城市,统一而和谐,白色房舍在晚上灯火荧然,仿佛雪白的灯笼。
一离开法国码头,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只能到市场里找点阴凉。这种大市场有拱顶,或者钉了板棚,或者张了棚布,只有反射的光透进去,充满一种特殊的气氛,仿佛是地下市场,城中的城市,几乎有突尼斯城三分之一那么大。保尔·洛朗到平台上绘画,从那上面眺望大海,只能看见一条中断的扶梯、被院落隔断的白色平台,而那些院落好似大坑,圈着女人的烦闷。晚间,一切白色物体变成淡紫色,天空则一片茶花色;到了早晨,白色又变成玫瑰色,天空则微微发紫。不过,几场冬雨过后,墙壁就发绿了,覆盖了苔藓,平台边沿儿宛若花篮的周边。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我还是怀恋秋天的突尼斯城,洁白、严肃而古典,令我联想起《浮士德》第二部,夜晚在整齐的街道游荡的海伦,[53]或者“手端着玛瑙灯”,在墓地幽径上踯躅的普绪喀[54]。
宽敞的街道和广场上陆续栽树。突尼斯城会变得更妩媚,然而,这样也最毁损市容了。两年前,马尔街、绵羊广场还是原貌,走在这里而不知身在何处,我认为最遥远的东方、最居中心的非洲,也没有更加令人惊诧的奇特情调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完全在外面实现,非常充实,古老而传统,是根深蒂固的,在东方和我们的文明之间还没有折衷。须知我们的文明,当它要纠正什么时,尤其显得丑陋。铁皮和锌皮板,逐渐取代苇席,成为大市场的棚顶,还有路灯,光线跳跃式地映照墙壁,而从前则不同,夜色均衡地散布在墙上——绵羊大广场没有人行道,静悄悄的,十分美妙,两年前在温暖的月夜,骆驼和阿拉伯人就来这里睡觉。一座清真寺的门打开了,一群阿拉伯人簇拥着一盏风灯走出来,到街上又站住,唱起一支单调的宗教歌曲。
大市场里修了人行道。在一条最美的路上,支撑棚顶的小柱子的根部都掩埋了。弯弯曲曲的柱子,红绿两色,柱头很大,做工相当精细。棚顶刷了白灰,但是光线不足,即使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些市场也总是那么昏暗。市场的入口确是妙构;我绝口不谈清真寺的大门,但是要谈另外这个入口,窄窄的,非常隐蔽,由一棵倾斜的枣树遮护,先就投下一团阴影,接着便是黑暗的小道,再一拐弯,回头就看不见那道小门了。然而上次是秋天,枣树还有叶子,今年春天尚未长出来。开头是鞍具市场;小路再一拐弯,便无限延伸了。
在香水市场,萨林克-阿努安一直坐在齐肘高的地板上,还是一副呆样子,而他的铺子小得像个狗窝,堆满了小瓶子;不过,他今天卖的香水全是假货。上次回到巴黎,我送绐瓦莱里最后两瓶真香水,是我看着萨林克-阿努安用一根吸管,装满苹果香精,又一滴一滴装满珍贵的龙涎香。今天这些瓶子装得半满,是一般货色,他就没有特别仔细地用蜡封住瓶口,缠上白线,卖给我也不那么贵了。
两年前我和洛朗,看他做事那么细致觉得很开心,似乎是要让物有所值。每加一层包装,香水就变得更加珍贵。最后我们拦住他,只因这样下去口袋里的钱就不够了。
还有那家咖啡馆,我怎么也找不见了: 只有高大的苏丹黑人去那里,他们有些人剁了脚趾,表明是奴隶,大部分人袍子上别着一小束白花,是令他们陶醉的芳香的茉莉,而花枝碰到面颊卷回来,宛若浪漫式的发卷,给他们的脸平添一种情意缠绵的神态。
他们特别喜爱花香,有时闻着觉得不过瘾,还揉了花瓣塞进鼻孔里。他们在这家咖啡馆,有一个人唱歌,另一个人讲故事,而觅食的鸽子飞来飞去,还落到他们肩上。
突尼斯,三月七日
小孩子看着,笑着,模仿卡拉古斯[55]里的亵渎的滑稽表演。困难的智力锻炼,要不断改进,直到做得很自然了……
法国人不到那儿去,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走。这类小店铺不起眼,要从低矮的门钻进去。法国人通常光顾旁边那些惹眼的、只吸引游客的大门面。阿拉伯人知道怎么做有效: 这匹跳舞的纸板马、这匹用木头和布制成的也在跳舞的骆驼,的确不算什么,但是肯定很有趣,完全是赶集杂耍那一套。就在那附近,有一家卡拉古斯店铺;传统而古典,简朴得不能再简朴,还有一种绝妙的演出习俗,而这卡拉古斯就在喧闹的街上,在寻找它的两名警察之间,只因它低下头,就看不见警察了;可是孩子却乐于接受,看得明白,并且发出笑声。
要重新学习龚古尔先生执意扼杀的戏剧艺术[56],最好还是请教于卡拉古斯和我们古老的木偶戏。
卡拉古斯。长形小厅,白天卖东西,晚上就寻欢作乐,搭起一个小舞台,挂上透明的幕布,作为皮影的背景幕布。靠墙排了两行长凳,与舞台垂直,这些座位是照顾那些有身份的观众。长厅中间全是小孩子,他们坐在地上,相互拥挤。他们嗑大量的盐炒西瓜子,这种食品非常诱人,每天早晨我花两苏钱装满口袋,晚上就掏空了。当然我是给孩子吃了。
这里有趣的是这些壁龛,算是床铺,但极不舒服,跟海燕窝似的,手臂用力才能爬上去,下来就免谈了,除非掉下来,只按夜晚租给爱好斗牛的青年。有好几个夜晚我又来到这里: 几乎总是同样的观众,坐在原来的位置上,看同样的演出,到同样的地方笑起来——跟我一样。
给这些影子配音的演员非常出色。
卡拉古斯。另一家铺子,苏丹人的去处。有苏丹人在的地方,阿拉伯人就不愿意去了。因此,这里全是黑人。不过,这天晚上,我又遇见费道尔·罗森堡[57]。戏还没有开演。(演出的戏不超过一刻钟,幕间休息时间要长得多。)一个黑人打着响板,另一个黑人敲着长方形手鼓;第三个是个大块头儿,在罗森堡面前扭动着身子;他差不多坐到我们脚下,即兴唱着一首单调的哀歌,照我所能理解的,唱的是他非常穷苦,而罗森堡非常富有,黑人总是缺钱花。由于他那样子有点儿凶,阿拉伯人又断言,无论对骆驼、黑人还是沙漠,都不可以长期信赖,我们不久也就变得非常慷慨了。
卡拉古斯。另一家店铺。这里演戏,不过是聚会的由头。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在老板友善的目光下,总是那些常客。一个异常俊美的孩子吹着风笛,大家围拢在他四周,是被他吸引来的,全是向他献殷勤的人。一个人敲着怪状的鼓,底面可能是驴皮的一个瓦罐形的手鼓。他呢,吹风笛的孩子,他可是这家咖啡馆的摇钱树。他仿佛对所有人微笑,但又不偏爱任何人。有的人给他背诗,再唱一遍;他回答,还靠近些;但是我认为,一举一动仅限于稍微迎合一下众人,这个店铺并不是伤风败俗的地方,倒是宣扬爱的场所。有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跳舞,有时则双人舞,而舞蹈的动作相当随意。
演的戏几乎总是淫秽的。我想弄清楚卡拉古斯的故事。一定很古老了。据说是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无论在君士坦丁堡和突尼斯,还是其他地方,警察到处都要禁止演出这个故事。
我最常见到的演出是这样:
一个阿拉伯人开一家浴室。法特马和拉皮条的女人去了。淫荡成性的卡拉古斯要求进去。他这种需要最急迫,可是惟独他不受欢迎。所有人,一个一个出场,全是传统人物,有阿拉伯农村人、吸毒者、土耳其人、犹太人、警察。那女人来到门口;每个新来的人都说两句话,她紧紧拥抱他们便放进去,而卡拉古斯就临时在他们身上发泄性欲。他们逐个被强奸,全吃了苦头,无一幸免。最后,那女人也经不住一罐奶的诱惑,也让卡拉古斯占有了;一个婴儿当即就出生了。场面相当精彩。卡拉古斯见到他的业绩,简直乐不可支,觉得小家伙已经表现出天赋来,刚出世就嚷着要一个女人。那些丑角又一个一个从浴池中出来;卡拉古斯揍他们,大局已定。卡拉古斯,就是“超人”。
仅仅在斋月期间演出。一连四十天斋戒,从日出一直到天黑,绝对斋戒: 不吃不喝,不抽烟,不施香水,也不近女色。所有感官白天受惩罚,夜晚则加倍补偿,可以纵情玩乐。当然,也有些阿拉伯人非常虔诚,斋月的夜晚美餐一顿之后,便静思和祈祷;反之,还有些人白天也继续寻欢作乐。但是,这后一种情况,只有在风气被法国人带坏的大城中才常见。一般来说,几乎所有人都非常严格地去做礼拜。
最后这天夜晚,在逃离之前,我还要再看看突尼斯向我展示的极罕见、极奇特的东西。再过多久我也能想起,我长时间跟随这支军乐队: 它正返回本街区,一路演奏凯旋曲,非常响亮,又准确又好听;与此同时,有些地方,轮船上和法国人街区,都放起烟火,将淡紫花牡荆的叶丛,映成一种虚幻的粉红色水印画面。
乐队经过时,没有几个阿拉伯人回头来观看;他们的咖啡馆里,细弱的音乐还持续不断。
我想,许多人还记得,这种军乐队初次开进你们战败城市的日子。我心下真想了解,他们在思想上,对法国人是否始终只怀有仇恨。
我沿着马尔街寻找乐子,可是却念念不忘阿尔法乌依纳广场。那里一家摩尔人咖啡馆相当宽敞,相当漂亮,然而那里的人却不大能容我。法国人向来不光顾。他们被热闹的阿尔法乌依纳广场吸引过去,而其他街区则很宁静。一名年纪很大的黑人跳起舞,滑稽的动作伴着风笛曲和手鼓的节拍。
我沿着幽暗的大街,又回到阿尔法乌依纳广场。人不很多,没有什么特别的热闹。这晚上快结束的时候,我在第一天带他去的那家卡拉古斯店铺,又碰见了罗森堡。他也同样明白,最好常去同一地方,不必认识许多人,而要熟悉一些人。阿拉伯人常见到你,面孔就熟了,不大觉得你是外国人,他们也就恢复了一开始被打扰的常规。
埃尔坎塔拉
我们傍晚到达,这一天阳光灿烂。阿特曼早晨就到了,白天睡了一觉,提前一小时到车站迎候我们。这一小时他觉得十分漫长。“然而,我是这么想的,”他对我说道,“现在,只有一个钟头了;而从前,那可要等整整一年。”
他穿了三件呢斗篷、一件蓝衬绸衬里淡红花边的白绸无袖衬衣,以及蓝呢外套;棕绳扎紧的白细布大头巾,飘落到下颏儿,拂着面颊。这种头饰改变了他的形貌。去年十六岁时,他还只戴一顶简单的儿童小圆帽;到了十七岁,他就要用复杂的成年男人缠头巾了。
阿特曼的钱全花在这身“装束”上了;为了这次重逢,他打扮得很漂亮。如果不是接站,恐怕面对面我也认不出他来。
暮色缓慢地降临,我们过了山口,望见传奇般的东方在静谧中,向我们显现它那平和的金黄色。行驶到棕榈树下,我们下了车,让阿特曼在路上等着落在后面的行李车。我又听出了所有声响,——流水声和鸟鸣。还像从前那样,一片寂静,而我们的到来,没有引起一点变化。我们乘车在挺远的地方,绕绿洲兜了一圈,回来时太阳西沉了,斋戒的时间已过,我们在一家摩尔咖啡馆门前停下。院子里发情的骆驼,就在我们身边角斗。一名看牲口的人在骆驼后面吆喝。羊群放牧归来,急促的蹄声一如去年,好似一阵单调枯燥的骤雨。
所有灰色土屋都升起一缕蒸汽、一缕蓝烟;而烟气很快笼罩整片绿洲,显得朦胧悠远了。西天一片碧蓝,十分深邃,仿佛还吸足了光。寂静变得令人赞美了。人在这里想象不出任何歌来。我感到我喜爱这个地方,也许胜过喜爱任何别的地方;这里比哪里都更适于沉思默想。
图古尔特,四月七日
今天嘉奖一名阿拉伯挖井工人。
在有自流井钻探公司之前,阿拉伯人有掘井工人。有时要挖地七十米深,甚至八十米深,才能找到水源。男人要深入地下。
这种艰难的行业,训练青年人去干,但是许多人死在井下。必须穿透三层土和两层水: 第一水层是止水,第二层仅仅是上升水,到了最下一层才是喷泉。喷出来的地下水往往特别清冽,特别丰富,不过也几乎总携带氢氧化钠和氧化镁。这些挖井工人在水下作业,想象不出有多费力。受到嘉奖的这名工人,据说属于最勇敢的。要打一口井,就必须在水层中间建一个通道,不让水灌进去,能在里边继续作业,继续挖掘,要设一个管道,穿过两个水层,将清水引上去,通过死水而不受污染。
当天,我们看见一个汉子用绳子吊着,下到用棕榈树干护壁的方形井中,到六十米深修复一处破损。
那名阿拉伯挖井工得了奖章,到了晚上他就发疯了。
在图古尔特,死水层大多露出地面,根本没法与舍特马的清澈的流水,或者比斯克拉的灌溉渠水相比,而是一条条臭水沟,长满了污秽的杂草。不过,也有一条小河穿过图古尔特,乖乖地分流滋润棕榈树。水底草中有水蛇游动。
绿洲由黄沙包围,昨天刮起沙尘暴,天边仿佛朝我们退过来,宛如拉过来的一床被子;什么也看不见了,就连呼吸都困难。
离城不远,有一座破烂不堪的墓地,逐渐被黄沙侵吞,勉强看得出几个坟头。在荒漠中,死亡的意念,总萦绕我们心头;可是,事情妙就妙在,死亡在这里并不哀伤。在比斯克拉的老堡寨后身,有一座古墓地,正坐落在绿洲的中心,被雨水冲成沟壑,就好像死者直接埋葬在土中,有些地方枯骨裸露,跟石头一样数不胜数。
沙尘暴一直刮到傍晚,在日落时分,我们登上清真寺塔顶。天空一片土灰色,棕榈都黯然失色,整座城市也呈深灰色。从东面刮来的风长驱直入,仿佛先知宣布的神灵诅咒之风。在这种凄凉的景象中,我们望见一队骆驼商旅逐渐走远。
这里的乌莱德族[58]姑娘,比在比斯克拉的那些姑娘跳舞跳得好,她们也更美丽: 我也只是在这里欣赏过她们的舞姿。我们又来到这里,还没有看厌: 这种严肃而徐缓的舞蹈,几乎只舞动胳臂和手腕,看起来十分美妙;这音乐急促而飘逸,又持续不断,让人头晕目眩,几乎精疲力竭,但是回味无穷,离开之后乐声还不停止,有些夜晚仍在我耳畔缭绕,具有大沙漠那种魔力。
昨天夜晚,我本想在商旅驻扎的广场上度过。那里通宵燃着篝火,阿拉伯人低声交谈,还有一些人唱歌;他们唱了个通宵。
阿特曼对我讲述乌利亚[59]的妻子的故事。
据阿拉伯的传说,大卫(阿特曼叫他达乌德)在自己宫殿里追一只金鸽,从一间宫室追到另一间宫室,最后到上面那座平台,从那里能望见拔示巴。[60]
阿特曼讲道:“……犹太人对大卫说,摩西说得对,上帝带给他的首先是犹太人,然后是阿拉伯人,也许还有基督徒。基督徒说基督说得对,上帝接受基督徒,不过也接受了阿拉伯人,甚至犹太人。阿拉伯人对大卫说,穆罕默德说得对,上帝让阿拉伯人上天堂,但是闭门拒收没有皈依的犹太人和基督徒。他听完三人的说法,就赶紧改信伊斯兰教。”
基督徒比他们资历深,他们说,也愿意对我说,一名基督徒,临死如果讲出伊斯兰的信条:“上帝就是上帝,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他就比一个阿拉伯人先进天堂。
他们还说:“卢米人在许多方面都比我们强,不过,他们始终怕死。”
比斯克拉
黑人手鼓声把我们吸引过去。黑人音乐。去年我听过多少回!多少回我放下工作,起身去听这音乐!没有音调,惟有节拍;没有音调优美的乐器,惟有长鼓,达姆达姆鼓和响板……Florentes ferulat et grandia lilia quassans[61],响板拿在他们手中,听来就像一阵急雨。他们三个人,就名副其实地演奏;奇数节拍,切分得十分怪异,撩人肌肉发狂地跳动。他们就是葬礼上的乐师,我在墓地上多次见过,他们给葬礼制造了欢快的宗教气氛,烘托了哭丧女人的悲恸;在凯鲁万的一座清真寺内,我也看见他们激发了阿萨瓦教派[62]神秘的狂热。我还看见他们给棒舞伴奏,在西迪马莱克的一座小清真寺里给宗教舞蹈伴奏。每次总是只有我这一个法国人观赏,不知道游客都去哪里了,想必那些有资格的导游,给他们准备了一个华而不实的非洲,免得这些不速之客打扰喜爱隐秘和清静的阿拉伯人;的确,在一件有趣的事物附近,我从来没有碰见一个旅游者;在绿洲的古老村庄也一样,幸而极少碰见,而我天天去,最后村民都不怕了。然而,饭店住满了游客,他们掉进了导游的江湖中,花大价钱去看特意为他们安排的表演。
去年那场异乎寻常的晚会,也没有一个法国人,我仅仅被鼓声和女人的叫声吸引过去,几乎是偶然参加的。晚会在黑人村子里举行: 由妇女和乐手组成的跳舞队列,沿着主要街道行进,走在前边的是举着火把的男人,以及一群抓住角牵着一只大公羊的嬉笑的孩子。大公羊全身黑色,披着一块红绸,戴满首饰,角上挂着手镯,鼻孔穿一只大银环,脖子上还套着几个项圈。跟在后面的人群中,我认出大个子阿舒尔。他向我解释说,当夜要宰了这只公羊,好给村子降福;宰杀之前带它游街,好让蹲在门口的各家邪鬼钻进它体内消失。
黑人音乐!多少次远离非洲,我恍若听见你哟,整个南方,仿佛在你周围突然重现;还有去罗马那次,凌晨时分,笨重的火车沿格里哥利大街行驶,把我惊醒。我还睡眼惺忪,听到铺石路上沉浊的颠簸声,一时还产生幻觉,继而又久久伤怀。
今天早晨我们听见了,这黑人音乐,但决不是一次平常的舞会。他在一家私宅的内院里演奏,一些男人站在门口,开头要推开我们;幸好有几名阿拉伯人认出我们,便护送我们进去。刚一进去我很惊讶,看见院里聚集了一大批犹太女子,都非常美丽,并且盛装打扮。院里人挤得满满的,只有中央留出一点跳舞的地方。又闷热,又有灰尘,呛得人喘不上气来。上方拱廊射下一大束阳光,那里聚了一群俯看的孩子。
通向露台的楼梯也站满了人,无不聚精会神,我们也随着凝神专注,所见的场面十分骇人。院子中央放了一个盛满水的大铜盆。三名女子已经站起来,是三名阿拉伯女子,她们脱掉上衣,披散头发,在铜盆前跳舞,继而低下头,将头发浸到水中。已经很剧烈的音乐,这时又变本加厉。三个女人浸湿的头发重又披落在身上,舞了一段时间。这是一种原始的、疯狂的舞蹈,全身扭动,没有亲眼目睹的人,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指挥仪式的是一名黑人老妪,她手操一根木棒,围着铜盆蹦蹦跳跳,不时敲敲盆沿儿。我们逐渐明白了,后来也有人告诉我们,那天跳舞的女人(而且那两天,跳舞的女人有时数量很多)既是犹太人又是阿拉伯人,都中了魔。每人交钱才有权跳驱魔舞。手执木棒的黑人老妪是个有名的巫婆,她懂得驱魔术,能让魔鬼离开女人身体,进入新换的水中。不洁净的水就泼到街上。向我们讲述这一切的,是漂亮的犹太女郎古玛尔哈,她讲起来不大情愿,碍于残存的信仰,也有五分惭愧,要承认去年她的身体也中了邪,歇斯底里地发狂,于是参加了跳舞,“希望从而减轻病魔”。不料事后病情反而加重了,她丈夫得知她参加了巫婆的那种驱魔舞会,就一连打了她三天,以便治好她的病。
舞蹈动作越发剧烈,几个女人慌乱而发狂,寻求肌体达到无意识状态,准确点说,达到无感觉状态,直至歇斯底里,肉体完全摆脱精神的控制,就可以实施驱魔法了。在这种狂舞疲惫之后,她们大汗淋漓,奄奄一息,即将得到一种解脱的安宁。
现在,她们跪在铜盆前,手紧紧抓住盆沿儿,身子左右摆动,前俯后仰,动作十分敏捷,好似疯狂的钟摆;她们的头发抽打着盆中水,又抛洒在肩头上,每次一挺腰,就深沉地喊一声,就像砍柴的樵夫那样;继而,她们猛然仰面瘫倒,就好像病痛突发倒下,口吐白沫,双手痉挛。
魔鬼离开她们了。这时,巫婆扶她们躺好,给她们又擦,又搓,又抻,就像治疗歇斯底里发作的人那样,抓住她们的手腕,抬到半空,再按摩她们的脚、膝盖或小腹。
我们听说,那天治疗了六十多人。头一批人身体还在抽搐,别的人已经冲上场了。还有一个驼背小姑娘上去,她身穿黄绿条的无袖长衣,令人难忘;她那头烧焦似的黑发,完全将她罩住。
也有犹太女人跳驱魔舞,她们乱蹦乱跳,就像发足力的陀螺。她们跳几下就立即昏倒了。有的女人坚持时间要长……她们那种疯狂劲头也感染了我们;我们再也受不了,就赶紧逃离了。
比斯克拉
“谁发明了音乐?”阿特曼问道。我回答说:“音乐家呗。”他还不满意,一个劲儿追问。我就严肃地回答说是上帝。“不对,”他立刻反驳:“是魔鬼。”
于是,他向我解释说,在阿拉伯人看来,所有乐器都是地狱的东西,只有一种两弦琴例外: 这种琴的名称我没有记住,琴柄很长,音箱是用乌龟壳做的,用一支小弓子拉琴。琴声一响,广场的歌手、诗人、先知和讲故事人就伴唱,有时听来美妙极了,阿特曼说,“天堂的一扇门就仿佛打开了”。
这些歌手、这些诗人引起我的兴趣。他们歌唱什么?牧羊人会停止吹笛子,也唱起来吗?萨代克呢,他会边唱边弹单弦琴吗?阿特曼本人呢,他独自一个或者同埃哈迈德一起,各自骑马去图古尔特,一路上也唱歌吗?有时就是对话,我仔细倾听,可是连一个词也听不懂。我问阿特曼,他却回答:“哪里,那不是说话,完全是诗歌!”这几天,我一再坚持,终于说动他将几首歌抄录并翻译出来。这些歌没有文字记录,由广场的歌手传唱: 他们坐在地上,或者站在咖啡馆门前,唱给围着他们静听的一群阿拉伯人,或者在孤旅路上,唱给自己听。我不知道这些歌,不了解当地的人是否爱听,我本人也不敢说我觉得它们很美,不敢说阿拉伯诗歌,不管古老的还是现代的,这种口头传唱就值得在民俗学中记一笔。也许明年吧,我试着搜集,给这些歌出一本小集子。这里有两首,阿特曼提供给我,我就原样抄下来,只是改了改错别字:
Ⅰ
两年我没有做爱,我说当了修士。
我旅行到北方,在舞会上与巴雅相见。
她戴着梳子和耳环,
还带着匕首和镜子……
她的头发四面披散,
价值千金,梳得很整齐。
只属于她或者我,
谁也买不起……
姑娘们要求几文钱;
而我,无能为力(我穷得可怜),
明天我要卖掉几只羊,
打戒指给那些美人。
Ⅱ
今天她经过,已经扭过身;
她扎了金腰带,流苏垂到大腿根。
让我难过的是她那条白衣裙。
我狂跑,跑了个通宵,
是我惹得她的狗狂叫[63]。
如果斋月[64]是条汉子,
我就会抚摸他的双膝;
可是斋月来自上帝;
我和你,只能接他的痛苦。
[1] 纪德于1895年5月31日丧母,10月7日同表姐玛德莱娜结婚,10月中旬开始蜜月旅行。二人先去蒙彼利埃,再去瑞士纳沙泰尔、圣莫里茨。他们于12月5日离开圣莫里茨,途经米兰,于12月14日到达佛罗伦萨。
[2] 皮蒂宫,皮蒂是佛罗伦萨的著名家族,与梅迪契家族分庭抗礼。皮蒂宫始建于1458年,如今改为博物馆,艺术收藏品十分丰富。奥菲斯宫始建于1560年,有陈列绘画和雕塑的长廊。
[3] 乔尔乔涅(1477—1510),意大利画家,率先运用漫射光和美妙的色调。
[4] 原文为“老宫”,是旧称,今称韦基奥宫。
[5] 丹纳的作品《英国文学史》中,有他译成法文的波伊提乌(约480—524,拉丁哲学家和诗人)的拉丁文诗,也有俄耳甫斯的寓言诗。
[6] J·法孔德·卡尔林奇的《便利法国人学习意大利语的推理语法》(1810年)。
[7] J·泽勒的《从野蛮人入侵至今的意大利历史》。
[8] 多那太罗(1386—1466),意大利雕塑家。
[9] 这尊雕像名为《跳舞的孩子》。
[10] 弗拉·乔凡尼,即安吉利科(1400—1455),意大利画家。
[11] 《法兰西水星杂志》,创办于1889年,接近象征派。科佩属于过时的帕尔纳斯派。故纪德说他“不明情况”。
[12] 西班牙人小礼拜堂坐落在新圣马利亚修道院里。
[13] 菲利庇诺·利皮(1457—1504),意大利画家。
[14] 吉兰达约(1449—1494),意大利画家。
[15] 暗嫩和他玛都是《圣经》的人物。暗嫩是以色列王大卫的儿子,因奸污妹妹他玛,被他兄弟押沙龙所杀(事见《撒母耳记》第二卷第十三章。)
[16] 加百列·邓南遮(1863—1938),意大利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与纪德初次相会时,已经很有名气了。
[17] A·奥维托是一名记者,当时准备创办《佛罗伦萨城徽》周刊。后来纪德在周刊上发表过文章。
[18] 保尔·亚当(1862—1920),法国后象征派小说家。
[19] 乔治·埃雷勒(1848—1935),法国文艺评论家和记者,他翻译了邓南遮的作品。
[20] 迈锡尼,希腊一个古文明城邦,公元前十六世纪开始昌盛,成为迈锡尼文明的中心,今尚存一些遗迹。
[21] 这是一尊泥塑像,同样出自多那太罗之手。
[22] 《傻瓜》塑造的是《圣经·旧约》中十二小先知的第八名哈巴谷。
[23] 韦罗基奥(1435—1488),意大利雕塑家、画家。
[24] G·吉亚科萨(1847—1906),普契尼歌剧的剧本作者。
[25] 布拉达是意大利女作家H·C·桑松(1850—1938)、德·普利加伯爵夫人的笔名。她儿子为德·契基尼伯爵。
[26] 拜占庭帝国从公元717年至802年,发生了“圣像破坏运动”。
[27] 荒谬的判断;今天再读这段,我不禁脸红。安吉利科不只是个“美妙的”画家,他还是个大画家(1902)。——原注
[28] 这个书名,只是在日记里出现一下,纪德始终没有实现这项写作计划。
[29] 纪德与保尔-阿尔贝·洛朗于1894年1月到阿尔及利亚的比斯克拉旅游。
[30] 帕西淮,希腊神话中克里特王后,她和海神波塞冬送的一头白毛牛生了半人半牛怪物弥诺陶洛斯。
[31] 纪德这次旅行,在比萨逗留一日,1月16日到达罗马。
[32] 含,《圣经》中人物,挪亚的次子。
[33] 欧仁·门茨1885年发表的作品《著名艺术家们,多那太罗》。
[34] 指卡尔米纳圣马利亚教堂第十三幅壁画《圣彼得的判决与受难》。利皮将自己画进围观人之间,但是面向观赏画的人,这是他常用的绘画手法。
[35] 席勒在意大利居留期间,于1821年同拜伦多次相会,1822年还邀请拜伦去比萨。
[36] 指席勒的剧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37] 指希腊爱琴海滨的古城埃费斯的狩猎女神狄安娜铜像。
[38] 这尊小铜像是公元五世纪的希腊作品。
[39] 马戈尼克勒夫人是两位美国女郎之一,另一位是安德鲁夫人。
[40] 克里斯托夫·马洛(1564—1593),英国剧作家。
[41] 奥马尔·凯雅姆(1045—1122),波斯诗人,《鲁拜集》的作者。
[42] 即安德烈·德·萨莱诺(十四世纪)的《世界审判》。
[43] 纪德夫妇离开那不勒斯,到达西西里岛。
[44] 夫妇二人从2月18日到23日在锡拉库萨逗留。
[45] 加夫萨,突尼斯地名,那里有罗马式的温泉游泳池。
[46] 坦尼特,古代腓尼基和迦太基人信奉的月神。
[47] 采石场后来改成地牢。锡拉库萨在西西里岛强盛一时,公元前415至前413年,雅典将军尼西亚斯率军征讨锡拉库萨失败,被俘的雅典士兵七千人囚在这地牢里。
[48] 这三个故事均引自《一千零一夜》。
[49] 纪德夫妇于二月末抵达马耳他。
[50] 丹纳在《英国文学史》中论述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罗伯特·格林(1558—1592)。
[51] 这句话是《人间食粮》的主题词之一。
[52] 纪德同保尔-阿尔贝·洛朗于1893年秋,首次到北非旅行。
[53] 海伦夜游构成《浮士德》第二部的第三幕。
[54] 普绪喀,希腊神话中人物,她是人类灵魂的化身,为少女形象,与爱神厄洛斯相恋。
[55] 卡拉古斯,当地一家咖啡馆,卡拉古斯在土耳其意为“黑眼睛”或“中国皮影”。福楼拜、皮埃尔·洛蒂在游记中都描述过。
[56] 爱德蒙·龚古尔在他的剧作《亨利埃特·马雷沙尔》的序言中,预言戏剧即将死亡,要被书籍所取代。
[57] 费道尔·罗森堡(1870—1934),俄裔东方学学者。纪德在佛罗伦萨与他相识,彼此投合。
[58] 乌莱德是北非部族,姑娘美丽而善舞,经常参加宗教和世俗的庆典。
[59] 据《圣经·旧约》,拔示巴是赫人乌利亚的妻子,容貌极美,沐浴时被大卫在王宫房顶看见。大卫命人把她接入宫,并派乌利亚去送死。
[60] 据《圣经·旧约》,拔示巴是赫人乌利亚的妻子,容貌极美,沐浴时被大卫在王宫房顶看见。大卫命人把她接入宫,并派乌利亚去送死。
[61] 拉丁文,意为“……举着百合和花枝”,引自维吉尔《牧歌》第十首。
[62] 阿萨瓦教派,北非的一个伊斯兰教派。
[63] “求爱在我们这儿非常难,”阿特曼解释诗时说,“因为女人都由狗和全家人紧紧看守。”——原注
[64] 斋月要斋戒四十天,(每天从日出到日落)不吃不喝,也不能做爱(日落后可进食)。——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