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贩中心的食物

 

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很节俭,虽然也有去阿一鲍鱼吃饭的富人,毕竟是极少数,多数都在廉价的小贩中心吃。我不知道为什么新加坡人会把小贩中心叫做咖啡店(kopidiam)。有人说因为卖咖啡和饮料的摊位挣钱最多,一般老板自己经营,而把其他的摊位分租出去。也有人说来源于法语,就是café的山寨版。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新加坡人喜欢边吃饭边喝饮料。青檬,可乐,咖啡是最常见的。咖啡根据是是否加奶加糖,分为四种: Kopi, Kopi-O, Kopi -O Koson, Kopi Siudai。我小时候在中国读书,学校老师和家长教导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要喝太多的水,会冲淡胃液不利于消化。但是新加坡的学校教育孩子要多喝水,把食物泡软才好消化。按照中国流行的养生之道,吃饭的时候不应该一边吃热的一边吃冰的,新加坡人却喜欢吃热饭的同时喝冰镇的各种饮料。同样的冰镇饮料,做法也不一样。中国人经常是倒一杯饮料,加几块冰。新加坡是用冰块把杯子填满,然后倒入饮料。

印度厨师做飞饼的姿势很酷,印度飞饼的味道也确实不错。它的名字叫 Roti Prata,这个词一般的英文字典上不一定查得到。印度飞饼一种含油量很高的食品,并不适合健康食品爱好者。据说在印度,很少有这种东西,也就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比较流行。

与此类似的还有海南鸡饭,虽然原创于海南文昌县,但是在海南岛。鸡饭远远没有在新加坡这样流行过,几乎每个咖啡店都有海南鸡饭。有些人把它视为一种新加坡经典美食,这似乎不大合适,因为海南鸡饭是一种最廉价的填饱肚子的食品,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也就3块多钱。一份海南鸡饭的价格也就相当于四根油条或四个包子,几乎是小贩中心最便宜的饭菜。

Yong Tau Foo,也就是酿豆腐,不要理解为发酵的豆腐乳。来源于客家菜,但是跟广东客家传统的酿豆腐早已不是一回事,你要理解为新加坡风格的麻辣烫。

菜头粿是用白萝卜跟大米做的一种食物,用很多油炒的,所以不适合清淡食品爱好者。面粉粿是一种面片,非常便宜,适合穷人。还有虾仁面,香菇肉挫面,云吞面,叉烧饭,烤鸡,也很普遍。

要是喜欢吃羊肉和牛肉,可以去马来人开的清真摊位。印度人的摊位也有咖喱羊肉,但没有牛肉。马来人和印度人加工羊肉牛肉的方法和中国人完全不同,他们喜欢把羊肉炖得很烂。马来人餐厅里的羊肉菜肴,在中国是见不到的。在中国找得到的羊肉菜肴,在马来人的餐厅是找不到的。虽然马来人和维吾尔人都是穆斯林,都吃羊肉,在烹饪方面实在找不到共同点。

每个咖啡店一定有至少一个清真食摊。有些还会有印度摊位。其余的是中餐和西餐。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多种族多元文化,因此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风味。如果你是一个对中国食品情有独钟的人,建议不要到咖啡店去吃,没有地道的口味,早都被融合了。要吃地道中国口味,最好去芽笼,那地方不仅是红灯区,还是中国餐馆最集中的地方,厨师都是中国人,味道绝对地道。

芽笼还是一个榴莲中心,那里是世界各地顶级榴莲的汇合点。一些新加坡人嘲笑中国人大量进口口味很差的泰国榴莲,却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各种顶级榴莲。但是,对某些不喜欢榴莲的人来说,各种榴莲也就是各有各的恶臭,跟美食实在扯不上关系。

肉骨茶常常勾起独在异乡的新加坡人的乡愁。几乎每个新加坡人都会做肉骨茶,因为这是最容易的一道菜。调料买来都是现成的,调料架上排骨和水,煮烂了就可以吃了,即使厨艺再差,也能做出不错的味道。

咖喱鱼头属于比较高档的日常食品。朋友聚餐经常吃咖喱鱼头。比咖喱鱼头更高级的是胡椒螃蟹。原料是个头很大的锯缘青蟹,油炸,拌上胡椒。胡椒分为黑胡椒和白胡椒,因此胡椒螃蟹也分为黑胡椒螃蟹和白胡椒螃蟹。这可能是南洋华人的独创,因为在中国各地都没流行过这种吃法。

相对而言,普通中国人下馆子吃的比新加坡好得多。即使是街头苍蝇馆子炒几个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保鸡丁之类,在新加坡也是很费钱的。即使是盖浇饭,也是单炒的。

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多种族多文化。你可以在一个小小的国家里尝到各种各样的食品。偶尔还会有一些庙会类型的集市,可以吃到各种族的零食。

新加坡没有政府官员用公款吃喝。你请官员朋友到豪华餐厅吃饭,他们一般不敢赴宴,因为那会有贪污贿赂的嫌疑。议员、部长、总理到基层去,也都是在普通的小贩中心吃一份几块钱的快餐,跟底层工人没区别。不会有人对此大惊小怪或者吹捧官员亲民廉洁,因为这都是分内应该做到的。

而中国似乎是另一个华人世界:温家宝在学生食堂吃一顿饭要上新闻,习近平吃几个包子也上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