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价值观是一回事,每天都按照价值观做事是另一回事。认识到当前的我们与理想的差距,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人对于自我欺骗都拥有无限潜能。我们有数不清的手段将意识从不愉快、令人沮丧或不符设想的事实上转移走。如果不能吹散迷雾、擦亮镜子,诚实地看待自己,改变便无从谈起。特立独行的精神学家R. D. 莱因曾巧妙地用一首短诗概括了这个道理:

我们思想与行动的上限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是我们未看清的事实

因为我们看不清

所以无法

做出改变

直到我们明白

正是无法看清的现实

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讨论过全情投入和最优表现取决于调动积极精力的能力。面对痛苦的现实会带来更多令人不悦的情感,包括内疚、愤怒、沮丧、嫉妒、伤感、悲哀和不安。在所有层面中,互为对立的情绪之间都有紧迫的张力。当我们需要投入时,显然高-正面精力最有裨益。为了发挥出最优水平,我们必须学会放下负面的情绪;一旦逃避痛苦的现实变成了生活常态,最终的苦果还是要由我们自己承担。拒绝现实好似竖起一根手指支撑堤坝——当压抑的情绪最终释放,可怕的后果将四处泛滥,引起焦虑、抑郁或麻木,损害工作表现,摧毁婚姻关系,甚至导致身体上的疾病。

拒绝现实偶尔也会带来益处。“9·11事件”发生时,劳伦·曼宁正在世贸中心里,她的皮肤被严重烧伤,她却并未立刻感受到疼痛。如果她能完全感知自己的受伤情况,肯定会立刻崩溃甚至死亡。可是她竟然在建筑物倒塌之前逃了出来。然而,痛苦也让她感到了危险。当时曼宁的受伤程度已经超出常人承受范围,但她还是带着全身面积40%的严重烧伤跑到医院。极度危险的时刻,顾及疼痛与先前忽略疼痛一样,对拯救她的生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面对日常生活中并不具有生命威胁的痛苦时,我们常常会使用相同的方法,本能地将其挡在意识之外。当这种方式变成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代价就来了。令人不快的现实并不会因为我们不关注它而自行消失。

否认是停止投入的有效方式,它意味着关上一部分自我。当我们害怕真相,就会变得防备心重,思维固执,思维局限。否认好似一剂麻药,让我们不再因为真相痛苦,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自由感受的能力。不仅如此,因为否认和自我欺骗需要消耗精力,可用于重要事务的精力也会相应减少。不过幸运的是,反之亦然。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自我会带来自由。《道德经》有云:“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面对现实让我们有机会理解和应对负面情感,而不是漫不经心地应付掉。某些情况下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做不到,甚至违背价值观的要求,但与其否认自己的短处和失误,大方承认会让我们学到更多。要想变得高效,我们必须诚实面对生活中最痛苦的事实和冲突,同时怀抱希望和积极精力投入生活,最终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从精力角度来看,陷入负面情感实在太容易了。保持乐观需要勇气,不仅因为人生有限,还因为在这有限的过程中,挑战、阻碍和挫折总是无法避免。

以一种极端的情况举例。当你失去一个很亲近的人,如果无视并否认悲伤和难过的情绪,伤口最终会从内部溃烂,直到你再也无法忽略它。同样,如果你沉迷在绝望中,不愿回到现实,失落和悲伤就会加剧。悲伤与其他不良情绪一样,在间断的情绪波动中才能逐渐平复,需要开启闸门让悲伤涌入,然后再从安慰、欢笑、希望和振作中寻求化解。

有些情况下,刻意忽视某些真实的信息会很有帮助。这并非是紧急事件的专利。运动员必须把全部精力放在任务上才能赢得比赛。这需要他/她暂时放下对家人的担忧,隐隐作痛的膝盖,甚至是对技能水平的不自信。放下令人注意力分散的事情,对于在工作中取得成功也是必要条件。当你需要全情投入某项任务而非故意逃避时,放下焦虑和成见会产生有益的效果。选择性忽视并不总是代表否认或逃避困难,相反,它可以成为一种策略,暂时搁置,以便在更加合适的时机处理。

自我欺骗往往在潜意识中进行,为人们带来短期的安慰和长期的恶果。我们欺骗自己以维护自我形象——或者自我设想中的形象。为了逃避那些最痛苦、最难以接受的事实——大多发生在我们的行为违背了深层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会采取一系列的应急策略让自己好受一点。药物和酒精能暂时压下不适的感觉,创造出一切相安无事的假象。暴饮暴食、荒淫无度甚至工作上瘾都会产生类似的效果。“所有形式的上瘾都是有害的,”精神分析专家卡尔·荣格写道,“不论这种致幻剂是酒精、吗啡还是理想主义。”

防御系统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防御系统。麻木也是防御的一种形式,不论现实多么令人困扰,本人就是没有任何感觉。例如,一场逐渐恶化的婚姻,其中一方(有时是双方)通过收敛情感精力进行防御,而不是处理困难。文饰也是一种常见的抵抗事实的手段。某些客户可能会承认自己粗暴、急躁或者吹毛求疵,但下一句话就会用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解释自己的行为,例如事出紧急之类的。

纯理性探讨是一种在思维上认可事实却在情感上置之不理的方式。一位领导或许会向自己的队伍义正辞严地宣扬诚实、正派和团队合作,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却与这些美德背向而驰。影射是另一种更阴暗的自我防卫方式,常存在于邪恶的内心。包括将自己难以承认的冲动归结到他人身上。我们常常在周围的人身上看到愤怒、憎恨、傲慢或贪婪,却很少承认这些情绪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为任何情况做好最坏的打算也属于扭曲事实的一种,因为此时我们眼中的事实并非事实,而是透过狭隘的悲观镜头看到的情景。“病体化”指的就是将不愿承认的焦虑和愤怒转化为身体病症——头痛、消化不良、背痛、颈痛等。伍迪·艾伦的笑话,“我不生气,但我长了一个肿瘤”,其实相当真实。我们会因为自己的背痛或偏头痛引起他人的恻隐之心,焦虑和悲观却做不到。过度补偿——将不被接受的情感如贪婪转化为过度慷慨——是一种更加积极的防卫方式,即便是这样,行为背后的负面冲动依然存在。

诚实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仅仅是第一步,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同样重要。真相或许能还你自由,却替代不了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例如,让一位客户勇敢承认自己超出理想体重25磅,而不是他之前声称的5到10磅,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同时却容易抹杀事实的重要性。他或许会说“不过我感觉良好,所以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几乎所有我认识的人都会超重”,又或“我只是最近压力有点大,过了这阵子我再减肥”。仅仅承认超重的事实并不算作结束,承认超重的后果同样重要——精力不足,患上糖尿病或心脏病的风险更大,甚至过早死亡。我们必须认识到事实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才算是认清了事实。 167页的表格列出了10种最常见的应急反应的益处和代价,每一项都注明了短期效应和潜在的长期后果。

影子中的自我

卡尔·荣格使用“影子”来描述我们从自我意识上剥离出去的、违背自我形象的一部分。弗洛伊德称,人们用压抑的方式把不想要的情绪流放到自我意识之外。在佛教里,人们用内观冥想克服施展骗术的本能,学习如何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我们忽视或否认的一切,终将在我们的行为中体现出来。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认为表达愤怒是不可取的,会损害个人形象,它就会以伪装后的其他形式出现,比如批判或挑剔,固执或心怀怨恨。如果我们有盲点,我们会不自觉地暗算他人。

出于对内心深处软弱无力的恐惧,恃强的人会蛮横粗暴地对待他人。因为不愿承认内心的不足,成功的领导者永远都在吹嘘自己的成就,炫耀自己认识多少大人物。由于不愿面对内心的嫉妒,礼貌得体的女主人会用其他的微妙方式诋毁身边的人。“邪恶的本质缺陷并非是罪恶本身,而是自我否认。”《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写道,“邪恶攻击他人,而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因为必须否认自己是坏人,所以只能把别人当作坏人。”

以上情况反过来也许同样成立。若困在狭隘的自我视角中,我们也不会注意到或有意培养自己的能力。我们或许可以尽力压制自己令人反感的一面,但同时也很难认可自己的优秀品质。面对现实也包括认可并欣赏自己的长处。

几千年以来,智者们逐渐认识到,精神的终极挑战是“觉醒”。古代希腊人在帕纳萨斯山一侧刻下两句警世名言,其中一句“认识你自己”最广为流传,另一句可以简单翻译为“认识你全部的自己”,指出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看到本质。很多现代思想家也提出了同样的见解。“我们只有满怀震惊地看到真实的自己,”精神学家爱德华·惠特蒙写道,“而不是看到我们希望或想象中的自己,才算迈向个人生活现实的第一步。”

未察觉的事实

最初找到我们的时候,罗杰自认为诚实直率,显然具有美化现实的倾向。我们发现这个现象非常普遍。面对长期的需求,人们很容易进入一种长期的暗暗焦虑和轻度不满的状态,并将其当作常态,几乎忘却了其他感觉。或者,我们进入否认或麻木阶段,说服自己一切都很好,即使我们已经被自己的应急选择拖入长期的自毁状态。

在我们的努力——还有罗杰同事的帮助下,罗杰发现,自己会使用许多手段否认生活中的不如意或逃避为此承担责任。责怪他人并将自己看作受害者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他把工作中遇到的麻烦统统归咎于老板对他不够关心和不景气的经济环境,用时间不受掌控来解释自己为何不锻炼、饮食不规律、不陪伴孩子。

阅读 ‧ 电子书库

罗杰也很擅长将自己的不健康行为合理化,并使用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我们将其称为“活得好好的”病症。罗杰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以每周几支烟(事实证明是每周十几支的程度),或者一天结束之后喝两杯(有客户的话就是三四杯),或者长几磅肉(如果20磅也算作“几磅”的话)。当罗杰因为某些行为产生负罪感,或被处境压得喘不过气来,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看到黯淡无光、自我贬低的形象,一心只想要缓解不适,于是新一轮的自我欺骗又开始了。最重要的是,他总是选择否认。

罗杰绝不是我们见过的最极端的案例。我们认识一位在医院工作的呼吸系统治疗师——治疗肺气肿和类似病症——最近被诊断出肺癌。原来她已经有20年烟龄了。即使看上去难以置信, 10年来她还是成功地对每天都会看到的恐怖景象视而不见,主观切断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恶果与自我行为的联系。

几年前托尼参加了一次关于情感智力的会议,与会者有一位学术心理学家,他一直是该领域的先驱。托尼在小组讨论时提问:“请举例说明在过去几年里您是如何增加情感智力的?” “这很难做到。”心理学家有点难为情。“在学术领域还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持情感智力具有可延展性。”

收集事实

若要面对现实,你需要将自己当作研究对象,对人生进行详细审查并为此承担行为后果。为了尽快获取直观感受,请拿出一张纸、一支笔,用至少30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 从1到10,你如何为自己在工作中的投入程度打分?是什么阻碍了你的表现?
  • 你的日常行为有多少符合你的价值观,并为你的使命服务?脱节的地方在哪里?
  • 你的工作表现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你的价值观、符合自我构想?在家的表现呢?社区中的表现呢?哪里做得不足?
  • 身体方面的日常习惯——饮食、锻炼、睡眠、平衡压力——如何有助于你的核心价值观?
  • 你的情感回应在所有情况下如何符合你的价值观?在工作中与在家里是否程度不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你对任务清晰的轻重缓急区分和持续的专注力表现如何?优先级的事情多大程度上符合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进入下一步的探究,问题也更具有开放性。如果精力是你最宝贵的资源,那我们来看看你的精力管理情况是否配得上你最看重的事。

  • 睡眠、饮食、锻炼习惯如何影响你可调动的精力?
  • 你有多少负面精力消耗在了自我防御上——沮丧、愤怒、恐惧、怨恨和嫉妒?反之,你有多少正面精力投入在成长和产出上?
  • 你有多少精力投入在自己身上,有多少精力投入他人?对当前的平衡你感觉如何?对这样的平衡你最亲近的人有何感想?
  • 你消耗了多少精力为超出你掌控的事担心、沮丧,并试图影响它们?
  • 最后,你是否明智且高效地投资了你的精力?

为了更加具体地研究精力管理对表现的影响,下表列举了一些我们客户中最常见的表现障碍。我们称它们为全情投入的障碍,因为其阻碍了精力的最优分配。无论是急躁、缺乏共情或是糟糕的时间管理,都会成为问题,因为会对你和他人的生活带来负面精力的后果。当你浏览该表时,请一并思考每项障碍是否同样影响过你工作和生活中的精力储备和质量。

收集这些信息的过程可能比较痛苦,但也极具启发和回报。可供分析的数据越多,我们越能准确指出你的五大表现障碍。当需要改变具体的精力管理方式以提升表现时,这些表现障碍可以为你指引方向,帮你选择建立新的、积极的生活习惯。

阅读 ‧ 电子书库

观点与现实

自我欺骗的另一种形式,便是认定自己的观点就是事实。实际上观点不过是一种解读,是我们自主选择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会围绕片面的“事实”进行二度创作,最终将自己的版本当作事实。然而,看似真实的东西未必真实。虽然这种情况下的现实有可能是不可更改的,然而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却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一场历经数周筹划的会议结束后,托比——一家电脑公司的销售员——感到非常振奋,因为一笔金额可观的交易似乎已经势在必行。第二天,他给这位潜在客户发了一封跟进邮件,建议他们开始准备第二次面谈。几天后,他仍旧没有收到回复。于是托比决定打电话,给这位很有希望的客户留了一封语音信息,这次仍旧没有回复。这时,托比开始发挥自我创作,就像他每次感到灰心丧气时都会做的那样。“显然这个人完全没有兴趣,”他总结道,“我只是被自己蒙蔽了,以为第一次面谈多么成功。我肯定是做错了什么。最近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显然我的销售手法有问题。”托比又羞又愤,决定不再跟进这个客户。

两周后,与朋友盖尔共进晚餐时,他又提起了这件事。盖尔对这些事实却有着不同的解读。“在过去半年里你不是做成好几笔大单子吗?”她问道,“你自己也说这些都是大宗商品,本来就不会匆忙交易。如果上次会议结束时那个人看起来很热情,那他一定感兴趣,也许只是最近太忙了,这件事先往后放了放。不如你过一周再给他写封邮件,就当作跟进上次会议的结果。”

虽然很不情愿,也心存怀疑,托比还是听从了盖尔的建议。这一次,发出邮件10分钟后他就收到了这位潜在客户的回复,邮件中这样写道:“我很抱歉,那次见面时忘了告诉你,我要外出度假两周。我仍然很有兴趣,不如我们再约时间聊聊接下来的流程。”

打败托比的是他自己想象的故事,而并非事实本身。幸好他的朋友从更积极的角度切入此事,并成功扭转了托比的态度和精力性质。正如心理学家马丁·赛格利曼所说:“当我们的自我解读采用个人的、消极的和渲染的角度(都是我的错……结果总是这样……会影响我做一切事情),我们会放弃并失去动力。若能采取相反的角度,我们会受到鼓舞,获得精力。”在没有细节佐证的情况下,托比或盖尔的想法都不足以称为事实,但是显然,乐观的解读更容易给人行动的力量。

过于纠结自己的一面之词——无论乐观还是悲观,不仅是一种假象,更是一种危险。如果我们能跳出情境,增强观察能力,就会看到更完整更全面的情况。通过拓宽视野,我们可以变成生活戏剧的观众,而不仅仅是讲述喜怒哀乐的演员。内观冥想有时被称为就是“见证”——观察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而不是深陷其中。正如精神学家罗伯特·阿萨乔里所说,自我意识可以从“我就要陷入焦虑中了”向更为冷静的“焦虑正在试图控制我”的角度转变。从前一种角度看,我们是受害者;从后一种角度看,我们依然拥有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我也可能是错的”

朱莉是一位高管培训师,她的工作是向他人提供建议。她的问题是,有些客户会强烈反对她的意见。她本能地将这些客户定性为固执、防备心强、不愿诚实看待自己。通过我们的细心观察,朱莉显然害怕自己犯错,因此对批判有激烈的抵抗心理。即使她并不自知,但遇到与她相反的观点仍让她感觉软弱无力,对她的自尊也是一种威胁。结果朱莉将大量精力用来捍卫自己的观点。即便她聪明又机敏,也无法脱离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

喜剧演员丹尼斯·米勒的单口相声非常有名,他会用搞笑的口吻抨击名人和有权势的人,捉弄他们过度膨胀的唯我独尊和伪善。他的每个段子都会用一句宽慰的话结尾:“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我也可能是错的。”这是一种聪明又巧妙的自我调侃,承认他也可能跟自己取笑的人一样自大。对于朱莉来说,她的挑战是放下防备心和固执,意识到它们正在妨碍她看到自己和客户的真实一面。

面对真相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认同自己被蒙蔽的可能性。品德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没有谦逊调和的自信会演变成夸张、自傲、甚至幻想。在《基业长青》一书中,吉姆·柯林斯和一组研究员分析了多位CEO的性格品质,这些管理者的公司在近几年都有飞速增长。令柯林斯感到惊奇的是,最成功的企业并非是由最有魄力或最聪明的领导者打造的,但成功企业的领导人都完美地融合了两种看似矛盾的品质:坚定的决心和谦逊。

面对逆境,坚持不懈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这点很容易理解。但是最成功的领导人是如何能做到谦逊、不求闻达、乐于分享的呢?从一定程度上看,他们的谦逊给予了他人成长的空间。他们本能地意识到,任何大型公司的成功都取决于是否给予员工归属感,是否让他们感觉自己受到重视和有价值。真诚的谦逊也使得这些领导者更容易包容异见,承认自己的想法未必一贯正确。他们拥有足够的自信,即使偶尔犯错也无损于他们的形象。如果我们不在维持表象上投入过多精力,就更有可能看清事实和真相,从中学习和成长。建立这套训练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受益匪浅。我们的确对于传授这套系统充满热情,同时也明白,我们的系统终究是一个需要不断进步的研究成果。我们并非知道所有的答案,我们的想法也需要在实践中打磨,在质询中进化,在不同的观念中丰富壮大。

“我怎么会是那样的人”

虽然听上去很难接受,但是有的人会让我们看到自己最想隐藏的一面,而我们对这些人往往抱有最大的敌意。爱德华·惠特蒙说:“如果让一个人描述他最蔑视、最不能忍受、最痛恨和最难以共处的性格类型,他会写出自己性格中最压抑的一面……这些品质之所以难以忍受,正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他最想否认的自己。因为我们无法接受自身的某些品质,才会难以与带有相同品质的他人相处。”回想一下你特别讨厌的某个人。他/她身上什么性格让你最反感?然后你应该问问自己:“我是那样的吗?”

高管培训师朱莉目睹了自己的巨大转变。每当有人不赞成她的意见,而她认为自己正确的时候,她都要自我提问:“与我相反的意见或感受会不会也是正确的?”一旦她接受了这种可能性,承认异见正确但不用否定自己,戒备心就会慢慢消退。在合气道中,武士通过与对手的攻击之气融合来取得优势,而非正面对抗。在接受全部的自我之前,我们最大的敌人仍旧是自己。

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称,人们终究需要在自我认同和持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有害方面之间找到平衡:

自爱并非易事……因为它意味着爱全部的自我,包括内心和外界都不能接受的阴影部分。关注这令人羞耻的部分便是解药…(但是)绝不能丢弃道德操守。解药本身是一种自相矛盾,需要融合两项缺一不可的配方:一方面从道德上意识到这一部分自我是种负累,不可忍受,一定要做出改变;另一方面认可并微笑着接受自己的不足,敢于正视它们,永远带着喜悦之心。既要努力改变又要学会放手,既要严格批判又要欣然接受……

真相的目的是还我们自由,面对真相的过程则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反复练习,就像我们锻炼肌肉一样。自我意识若不加使用便会荒废,若超越抗拒心理、发掘更多真实就会得到强化。正如我们必须回到健身房,超越抗拒心理,练习举重以增强或保持体力,我们也必须坚持正视自己不愿看到的一面以增强思维、情感和精神的能力。

然而,无休止地追寻真相就像过度拉扯肱二头肌一样会有损健康。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说:“无论任何事物都有最适合的区间,超出限度就会产生有害后果——氧气、睡眠、心理治疗或哲学均是如此。”太多真相可能令人难以消化,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在炭疽热恐慌中,了解炭疽热的医学常识很有必要,包括如何辨别它的症状以及最佳治疗方式;然而若是详细阐述它的危险,可能会打消人们斗争的勇气,消耗精力,而不是鼓舞士气。

《平静祷文》是精力管理理想状态的完美入门指导:“上帝,请赐予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给予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赋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我们耗费巨大的精力担忧无法控制的人和事,而更好的选择是,将精力集中在可以切实改变的事物上。面对现实会帮助我们认清两者的区别。

由于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脆弱易碎,面对不愿承认的自我会觉得受到了威胁。我们要带着勇气跳入未知的世界,也要理解自己不愿面对事实。我们必须有意朝真相的方向前进,明白自我保护意识有时会拖累我们的步伐。只要我们理清视野,就会看清面对的阻碍。直面人生中最艰难的真相是种挑战,也是种解脱。当我们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就不再畏惧暴露自己。大量的精力得以释放,用于全情投入生活,拥抱自己的力量并持续加强锻炼。即便走了弯路,我们也可以承担起责任,重新调整轨道。



你要记住这些要点

  • 面对真相能够释放精力。它发生在确立目标之后,是通往全情投入的第二阶段。
  • 逃避真相会消耗大量精力。
  • 我们会自我欺骗以保护自尊。
  • 有些真相太难以承受,无法一次性消化。
  • 不带怜悯的诚实是种残酷,对人对己均是如此。
  • 我们不愿承认自己身上具有某些品质,却仍然会不自知地表现出来。
  • 自我欺骗的常见形式是认定自己的看法就是真相,而它不过是我们解读世界的方式。
  • 面对真相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承认自己被蒙蔽的可能性。
  • 过于坚持自己的一面之词是种假象,也是危险。我们都是光明与暗影、美德与恶行的混合体。
  •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能帮助我们降低自我防御,增强积极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