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羊野史 | 8月3日

阅读 ‧ 电子书库

《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8月3日。在1923年的这一天,鲁迅的著名小说集《呐喊》出版;1958年的今天,人类第一次从水下航行到北极;1978年的今天,罗瑞卿大将去世。

|鲁迅的著名小说集《呐喊》出版|

首先说一下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在1923年的今天,《呐喊》结集出版。

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小学和中学课本中,是不是还有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至少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当时我们的小学、中学十二年的语文课本里,收录最多的作品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小说也好,杂文也好,对联也好,诗也好,各种各样的作品。所以鲁迅先生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位文学巨匠。虽然近年来对鲁迅先生的争议开始多起来了,但我觉得这是好事情,互联网时代以及多元化时代,跟过去的一言堂时代有很大的不同,那个时候给各种人都贴上标签,规定这个人是个好人,那个人是个坏人。现在的多元化时代开始对人和事物有各种各样的解构和反思,实际上大家真正再回头去看历史,也没有什么人是完美的好人,也没有多少人是真正一无是处的大坏蛋。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对鲁迅先生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杂文方面,他在自己的杂文中批评了各种各样的人,实际上他所批评的那些人,大家后来一看其实这人还挺好的。像梁实秋,他曾经被鲁迅批评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其实梁实秋人挺好的,他还主编过《远东英汉大词典》。还有梅兰芳也被鲁迅先生批评过,大家现在都知道梅兰芳是一代巨匠、名伶,当年也被鲁迅骂。各种各样的人都被鲁迅先生骂过,还包括林语堂等。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杂文,其实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有时候鲁迅先生吵架吵急了,就跟现在人们在微博上吵架一样,吵急了就不讲理了。但是鲁迅先生总的出发点还是好的,鲁迅先生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充满了忧患意识,至于他犯的小过错,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吧,因为当时他是很孤单的,一个非常孤独的战士。

鲁迅先生的小说,我个人觉得还是非常伟大的。鲁迅先生的杂文主要是政治斗争的产物,而他的小说的水平远远超过他的杂文。鲁迅先生的白话文短篇小说,迄今为止,在我心目中还没有其他人的作品能够超过,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是第一名。虽然我们自己的文学奖,包括全世界的文学奖一般都是颁给长篇小说的作家,像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一般都是长篇小说作家,很少有短篇小说作家获诺贝尔奖,但是我觉得短篇小说是文学的精髓之一。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中最精彩的几篇都在1923年8月3日出版的这本小说集《呐喊》中,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像《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阿Q正传》《狂人日记》都对当时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做出最大贡献的还是《狂人日记》。《狂人日记》不但在文字上,而且在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剖析上,对人性的那种描述上,放到今天我觉得一点儿都不过时。大家去微博上看看那些狂人、妄人,然后再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比较一下,我觉得那真是不愧为整整一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

《狂人日记》不但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这篇小说的开创性意义是不容否认的。鲁迅先生的白话文写得也非常有意思,甚至奠定了很多白话文用法的基础,所以说鲁迅先生是白话文短篇小说的开创者。实际上你去看之前的《太平广记》也好,《聊斋》也好,那已经比较接近白话文的文体了,但是其中的语法还是古文的语法,只不过没用古文中那么多的“掉书袋”,尤其不用“骈四俪六”那些对仗节奏。而鲁迅先生才是第一次真正地用白话文的语法,文学的语法来写小说。后来大家在思考什么叫文学时,经常会拿鲁迅先生文中的句子来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就是文学。如果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就不是文学,这就是叙述。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还用了大量的自己发明的动词,以及自己发明的语法,这些东西都流传至今。我们上学的时候骂人都用鲁迅先生的那些语法,什么“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等,这些词都是鲁迅先生发明的,他在文学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大家再看《狂人日记》,依然不过时。在这部小说集中还有一篇非常著名的小说就是《药》。《药》是一篇非常悲怆的小说,写的就是秋瑾这样的革命义士,为了国家的进步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普通民众却拿馒头蘸她的血,来给病人治病,这样的小说你看了以后会觉得我们这个民族非常悲怆。在鲁迅的小说人物中还有孔乙己那样酸腐的知识分子,还有阿Q这样的人,这些人物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的生活体现。伟大的文学不光是在摆弄文字的艺术,更多的是反映时代的声音,可以称之为“呐喊”,那是“时代的呐喊”。

我跟大家说一个题外话,今天互联网时代来了,大家特别爱考据。互联网也让考据比过去容易得多,过去要到处去翻书,去图书馆查资料,现在咱们网上搜一搜就可以了。很多人考据了很多事情,包括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当中是不是在饭馆刷过盘子等,后来发现不是。鲁迅先生当时在《呐喊》序言里写到为什么弃医从文,因为在仙台学医的时候有一天看了一部电影,他叫画片,就是纪录片。鲁迅先生说,他在电影中看到了久违的中国人,一个人绑在中间被日本人斩首,周围的中国人在围观,大家都很强壮,但是人们的脸是冷漠的,全都面无表情……他看了以后觉得中国人民没救了,光学医是没有用的,是救不了中国人的,所以那个时候应该拿起笔,用文学来拯救这个世界。后来很多人就真的去调查了一下,鲁迅先生在仙台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后来在查了仙台当时所有电影院曾经放映的记录,并查了当时大量的资料片、纪录片后,都没有发现这部片子。所以到底是鲁迅先生的记忆有误呢,还是今天考据、调查的人有问题呢?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今天考据的人是对的,鲁迅先生的记忆可能出现了偏差。但是这不是大问题,作为一部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序言,他讲自己为何弃医从文,为何要去战斗,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有各种虚构,我觉得也正常。

|人类第一次从水下航行到北极|

下面来说说1958年的这一天,人类终于航行到了北极点。人类历史上征服自己生存的地球和征服太空的奋斗始终没有停止过,我之前多次讲过,在人类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军事方面的技术进步是第一位的,因为军事行动或者军事斗争是关乎人命的。人类首先是出于军事方面的需要,发明了一个叫核潜艇的东西,核潜艇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不依赖空气,它不需要经常浮出水面,也不需要通气管,因为它使用核动力,可以一直航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次核潜艇在极厚的冰盖下面航行,最终到达了北极,人类终于第一次从水下航行到了北极。其实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早就已经实现了从地面上到达北极,但是从水下航行到北极点,这个确实我们没有过,全世界只有美国第一个航行到了北极。

这件事儿有着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为什么呢?大家展开地图看的时候,觉得美国、俄罗斯离北极都挺远,但是如果拿地球仪看的话,北极点其实离俄罗斯、美国都很近,所以如果从北极向俄罗斯和美国发射导弹,比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射程要近得多,就不需要射程那么远的导弹了。后来俄罗斯和美国的核潜艇都做得很大,水下排水量达一两万吨之多,其中苏联1980年下水的“台风”级核潜艇其水下排水量达两万六千五百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潜艇,现仍在俄罗斯海军中服役。这些核潜艇背上的壳都非常硬,里面装着导弹,如果能航行到北极,在北极冰盖下面,反潜飞机是看不见的。核潜艇上浮的时候力量会非常大,可以撞开北极的冰盖后浮出水面,从那里向目标发射导弹,这个时候离美国和俄罗斯就已经非常近了。所以核潜艇航行到北极不光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同时又有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

|罗瑞卿大将去世|

最后说一下1978年的这一天,罗瑞卿大将去世。罗瑞卿大将应该是“文革”中受迫害的那些元帅、将军当中,第一个遭遇打击的高级将领,虽然彭德怀元帅受迫害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的时候,但一直没有公开,而罗瑞卿大将则在“文革”爆发时就开始被公开迫害了。罗瑞卿属于军中根红苗正的将领,他上过黄埔军校,参加过叶挺独立师,曾经在苏区战斗了多年,参加过长征,而且一直在我军最根红苗正的部队——红一方面军中任职。罗瑞卿一直在林彪的麾下,直到“文革”爆发被打倒时为止,其间他还接替林彪,当了抗大副校长。

我党我军大批领导干部都是罗瑞卿担任抗大校长期间被培养出来的。罗瑞卿根红苗正,威望很高,他还担任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任公安部长,对我国公安系统的建立以及整个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罗瑞卿大将在“文革”中被迫害得非常惨,最后跳了楼,造成双脚骨折,在医院里又被红卫兵拉出来批斗。大家可以看照片,他被放到一个筐里,人已经都残疾了,还要被拉出来批斗、游街等,最后导致下肢瘫痪,非常悲惨的命运。林彪叛逃出国自取灭亡以后,罗瑞卿的境况稍微好了一点儿,因为毛主席说了一句话,意思就是当时我听了林彪的谗言,使罗瑞卿受到了迫害。大家知道当年有一个“彭罗陆杨反党集团”的冤案,就是指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这四位,他们都是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都被打成反党分子,被迫害得很惨。罗瑞卿大将最后好不容易熬到了粉碎“四人帮”,在1978年夏天去德国治腿疾的时候,在德国去世,他没有熬到1978年底改革开放以后的好日子,没有看到中国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