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九章
盈余操纵分析
第一节 盈余操纵问题概述
朱镕基总理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题词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
2001年秋季、国务院朱镕基总理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直接关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问题,既反映了我们国家对投资者保护的重视,也反映了在这个特定阶段内我国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会计诚信问题提高到这样高的地步,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罕见的。但是,会计诚信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实际上在各个国家中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正是在这一年,美国爆发了由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所开始的一系列会计做假丑闻。这些丑闻做假额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造成投资者损失之重,在证券市场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媒体把这一系列会计丑闻称为美国经济上的“9·11”。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欧洲国家都没有幸免。
表9.1报告了涉及会计丑闻的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在丑闻发生前后公司股票市场价值的变化。从丑闻爆发前半年到之后一个月的仅仅7个月的时间内,安然投资者损失了83.8%的财富,从415亿美元下降到67亿美元。同一期间内,世通公司投资者损失了98.6%的财富,从420亿美元下降到5.6亿美元。可以说,单从经济损失来讲,这两个公司的舞弊行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9·11”恐怖分子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损失。
表9.1 会计丑闻爆发前后公司股票市场价值对比 单位:亿美元
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这一期间不仅在打一场境外的反恐战争,也在打一场境内的“反恐战争”。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萨-奥法案”就是这场经济“反恐战争”的成果之一,其实施提高了在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要求,希望借此预防类似安然丑闻事件的再度发生。
可以说,很少有哪家公司的会计丑闻像安然公司这样展示了会计丑闻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表9.2反映了安然丑闻所伤害到的人群及其受到的主要影响。除了投资者遭受了重大损失以外,安然的普通员工是最受伤害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痛苦和损失反衬出了经理层的无耻与贪婪。
表9.2 安然丑闻对相关者的影响
首先,安然丑闻及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导致了大量的员工失业。同时,安然总部位于比较偏僻的休斯敦,员工再就业十分困难,而异地就业又涉及搬迁等有形或无形的成本。其次,安然员工的退休金计划几乎完全投资在了安然自己的股票上。员工退休金计划实际上不是由员工控制,而是由企业管理层聘请专业基金公司来管理,并指定投资策略。将退休金计划完全投资在自己公司的股票上当然对安然的股票是十分有利的,既增加了对股票的需求,又显示了安然对自己股票前景的信心。我们在第二章中介绍了,维持住自己的股票价格对安然的舞弊行为是一个前提条件,所以实际上是管理层在利用员工的资金来为自己的舞弊行为提供支持。
但是,对员工来讲,这个投资策略是违背基本的投资理论与原则,其风险与回报是不对称的。员工的人力资本已经投资在了企业当中,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来讲,员工的金融资本不应当再投资于企业当中。否则,一旦当企业破产,人力资本不再产生收入的时候,员工的金融资本同时遭受损失,给员工带来双倍的损失。这样一个痛苦的局面最后恰恰发生在了安然员工身上。
更为恶劣的是,在明知丑闻即将爆发的情况下,安然管理层一方面自己在大量出售自己手里的公司股票,另一方面通过一个更换退休金计划管理公司的借口限制了员工出售自己在退休金计划中的股票,即在自己“逃跑”的时候不让员工“逃跑”,以免大面积的“逃跑”导致安然股票价格更快垮台,自己“跑”不出去。当限制期结束,员工可以出售股票的时候,手中的股票几乎已经跌光了价值。
除了安然、世通这样的极端例子外,一般来说,为什么企业要操纵利润呢?可以说原因多种多样。企业是一个由很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网络。这些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创造的财富。当企业财富这张“饼”的大小一定的时候,若一部分利益相关者想要多分得“饼”,就必须要侵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饼”。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企业就要操纵盈余,因为盈余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财富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分析发掘企业报表中的盈余操纵行为时,首先要分析企业是否有操纵盈余的动机。
从损益表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企业财富分配的顺序。企业经营活动创造了收入,首先要支付员工工资,所以实际上员工在企业财富分配过程中是有第一优先权的。同样拥有第一优先分配权的还有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或服务的供应商(如供货商,房东,企业的律师和审计师,水、电、气服务商等)。银行等企业债权人可以算是在企业财富分配过程中有第二优先权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创造的利润需要支付负债的利息。政府拥有第三优先权,有权利在企业支付利息后的利润中提取税收。企业的股东在财富分配过程中的优先权在最后,即企业经营所得只有在支付了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和政府以后的剩余部分才属于股东所有。
现代企业的治理制度把企业的所有权授予了股东。股东在获得了企业所有权(控制权)的权利的同时,不得不牺牲在企业财富分配顺序上的优先等级,它只能作为企业财富分配的剩余索取者,只有在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得到了应该取得的利益后,剩余部分才归股东所有。如果企业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其他有优先权的利益相关者的所得,股东需要以其在企业中的累积财富支付。[1]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利益冲突。股东一方面有控制企业各种活动,包括汇报企业财务信息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在企业财富分配过程中处于取得别人剩余的地位,所以,股东很有可能有操纵企业财务信息,以利于自身取得更多财富的动机。
例如,股东和员工在利益分配中的冲突可以导致企业在某种情况下低报企业的利润,制造企业经营困难的假象,以迫使员工在工资报酬谈判中降低要求。这种情况在美国的航空企业中表现的最明显。由于历史原因,美国航空公司中的工会势力十分强大。在工会与企业就员工薪酬谈判时,员工争取到了相当有利的工资、保险、退休金等待遇。结果是美国的航空公司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近些年来,随着航空业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断下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航空公司就会在新一轮员工薪酬谈判前操纵会计信息,过分夸张企业面临的困难,从而在和工会谈判中迫使员工答应降低薪酬和减少福利。
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同样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在某种情况下,企业可能进行有利于股东利益,但是危害债权人利益的活动。这方面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企业所进行的投资活动的风险水平上。企业往往有一系列的投资项目可以选择来使用其资金。这些投资项目的风险水平不同,回报也就不同。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往往意味着如果项目成功,投资回报很高;而如果不成功,投资回报会很低。而低风险的投资项目往往成功时回报比高风险项目低,但是不成功时损失也小。对于债权人来说,其从企业所要求的回报是固定的。只要企业的投资项目回报能够支付债权人的应得利益,债权人就没有损失。而投资项目高出债权人应得利益的部分对债权人来说没有意义。但是,如果投资项目失败,企业无法支付债权人所得,债权人就要遭受损失。因此,企业投资于低风险的项目对债权人有利。如果股东不恰当地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实际上就有利于自身,而损害了债权人利益。
股东和政府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政府要从企业所得中征取税收。这是股东的净损失。因此,如果企业想少交税,就可以把利润往下操纵。在某些可以取得政府税收减免或财政支持的行业当中,企业也可能在政府进行这些政策决策之前把利润往下操纵,以制造行业经营困难的假象,从而取得政府更多的财政支持。
以上列举的例子都是因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造成的企业盈余操纵的动机。这些盈余操纵动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和控制者,却只具有企业财富的剩余索取权。但是,在现代经济中,股东实际上是企业盈余操纵的最大受害者,而不只是害人者。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控制权)的分离。在传统的企业当中,往往存在一个或几个大股东。这些大股东不仅可以任命企业的经理层,还可以监督经理层的日常运作,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所以,在这种企业中,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体的,股东利益和经理层利益也不是分离的。但是,现代企业则不同。现代的上市企业股东群体基本是分散的,不存在一个有能力监督、控制经理层的大股东。经理层实质上取得了企业的控制权,造成所有权和经营权(控制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经理层往往具有很强的动机操纵企业的利润,提高自己取得的报酬,同时损害了企业股东的利益。
现代企业经理层的薪酬一般包含工资、奖金、股权激励计划。工资一般来说不随着企业业绩的变化而变化,奖金则一般和企业会计业绩(主要是盈余)挂钩,企业盈利越高,经理层奖金越多。股权激励计划往往允许经理层以固定的价格购买企业的股票,所以,企业股票价格越高,经理层的财富越多。而企业股票价格很大程度上受企业盈余水平的影响。因此,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最大化股东的利益,经理层可能操纵企业的会计信息,虚报利润。
在新兴资本市场上,另外一个盈余操纵的问题很严重,就是因为大股东的存在而导致的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因为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比较高,他们实质上能够控制上市公司,包括事实上直接任命企业的经理层。本着一股一票、同股同权的企业治理原则,他们也可以顺利使自己的决定变成股东大会的决议。这样,大股东除了可以操纵企业会计信息,损害员工、债权人、政府的利益以外,还可以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比较典型的是所谓的“隧道效应”,即大股东通过抢占上市公司的经营机会,进行有利于自身而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甚至是直接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等方式盘剥其他股东在企业中的利益。如果大股东在企业中占有30%的股权,那么,他每盘剥企业1元钱的利益,相当于盘剥了其他股东0.7元的利益。在我国,大股东通过操纵企业行为和企业会计信息,盘剥中、小股东的利益,是过去十几年中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因为企业当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相互冲突的地方,企业有各种各样的动机操纵企业的会计信息。
盈余操纵行为导致虚假会计信息。操纵过的盈余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价值,因而给我们进行盈利预测和价值评估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在第一章中就介绍过盈余信息对股票价格的重大影响。虚假的盈余信息导致投资者错误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给投资者造成重大的投资损失。所以,在我们进行企业未来期间盈利预测和价值评估之前,需要首先尽可能多地发现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操纵的影响,发现虚假信息,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归还企业经营状况的本来面目,然后在此调整后的比较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再进行盈余预测和价值评估。不然,我们的投资判断很可能被误导,最终是我们自己遭受重大投资损失。本书中举的盈余操纵的案例无一不说明盈余操纵的惨痛后果。
因此,在本章下面章节中,我们介绍一些盈余操纵的主要手段,并介绍投资者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财务报表分析发现盈余操纵的问题,为我们在以后章节中进行更准确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