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相关资产

本节谈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商誉、长期待摊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等科目。这些资产,主要由每年现金流量表里“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累积而成。

固定资产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固定资产指公司为经营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价值比较大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对于这个科目,作为投资者,知道以下5点足矣。

(1)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买资产的时候,已经付钱出去了,但这个购买成本要摊在资产的生命周期里。因此,虽然不用付现金出去,但折旧要作为公司当期经营的费用,从利润表里扣除。

(2)除了折旧,固定资产年末(或季度末)还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由于资产市价的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资产可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按照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也是要从利润表里扣除的,且一旦计提减值,以后不可以再转回来。

(3)折旧政策有好几种(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公司使用哪种,对投资者而言,无须深究。但如果公司某年突然改变折旧政策,投资者就一定要小心,此时,必须搞懂公司为什么改,改得合理与否,改了以后会带来什么利益。

投资者在财报里输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就可以找到该公司采用的折旧及减值政策,如茅台年报第63页显示为:

固定资产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并从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次月起,采用直线法(年限平均法)提取折旧。

2.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阅读 ‧ 电子书库

3.固定资产的减值测试方法、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期末或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目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按单项资产计提。

(4)因为折旧算费用,需要从利润表里扣除,会减少当期利润,从而减少当期所得税,所以,优秀的公司一般倾向于使用快速折旧的方法,以增加前期费用,减少前期利润。将利润推到以后年份去,使纳税义务推后,相当于获得税务局给的免息贷款。相反,一些今日不管明日事的公司,则倾向于拉长折旧时间,尽可能减少当期费用,做大当期利润,好在资本市场做些其他勾当,并愿意为此提前交税。

(5)折旧并不意味着资产真的产生损失了。有些固定资产年年折旧,账面价值极低甚至归零。但事实上,它们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价值或者没有那么大降幅,或者还在增值。想想水电企业的大坝、白酒企业的酒窖或企业购买的城区房产,便很容易理解这一点。这块资产常常是报表里潜伏的公司价值。这种潜伏价值,因其容易成为股价的催化剂而被许多投资人关注。

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如同字面意思,正在建设的工程。在建工程是个中转站,一边消耗“工程物资”,一边创造“固定资产”。一旦建好了,就该转成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不需要计提折旧,因此,如果一家公司在建工程数目巨大,迟迟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投资者一般就需要对其持怀疑态度。出现此种情况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了,但公司为了避免折旧,美化当期利润,而不将其转入固定资产。另一种可能性就更糟糕了。有些公司,通过在建工程将公司的钱支付给虚构或关联的供应商,然后再以采购公司商品或服务的名义,变成收入流回公司。这种在建工程,最后往往通过大比例折旧或者以意外损毁等名义,计提高额减值损失,光明正大地“毁尸灭迹”。

工程物资,即为了在建工程而准备的物资,此处不再赘述。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版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是资产,所以也需要和固定资产一样“折旧”。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对无形资产的折旧被另外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摊销”。别管专家们这么搞的原因了,咱记住折旧和摊销是一回事就好。

若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确定,摊销方法就和固定资产类似;但如果使用寿命无法确定,就没法摊销(数学老师没教过,怎么将一笔钱分摊在不可知或无限多的年份里),只能期末做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定,也是不允许转回的。

无形资产可以是买的,可以是股东投入的,也可以是自己研发的。所谓研发,是指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对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支出,记录为管理费用;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记入无形资产价值里。那么,什么是开发阶段支出呢?开发阶段支出,指技术成果或其他知识研究成功后,到真正可以商业化使用前,所花费的支出。

一般来说,利润高的公司更愿意把研发支出都记入费用中,这样可以减少当期税收支出;但对于一些在经营上有困难,或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这样做会显得资产很少、利润很低,所以这些企业更愿意把它记入无形资产里,让财报好看些。

无形资产的研发,是一件风险和收益都很大的事情。例如,对美国制药行业的统计显示,研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花费14.9年、8亿美元。这当中大部分时间和金钱,都消耗在一个接一个的失败研究上。因而,如果我们关注的企业研发费用比较庞大,背后隐藏的究竟是机会还是风险,需要你真正理解行业、理解企业后才能判断。研发费用数据通常会在董事会报告里单独展示。

这里老唐要特别提醒投资者,虽然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公司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房地产类公司,为了建造房子出售而买的地,不算无形资产,而是算存货。非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当其被列为投资性房地产(下一节介绍)时,也不再是无形资产。

商誉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说:“凡是可以产生收入的都是资产。”体力是资产,聪明是资产,相貌是资产,口才是资产,客户名单是资产,关系是资产……这些资产在会计的账簿上可找不着。但是,当企业甲和企业乙拿着同样的资产,收入和利润却有云泥之别时,我们难免会问:这部分收入是从哪里来的?于是会计学就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商誉。

商誉是怎么产生的

若一家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净资产 [1] 的正常获利能力,超出的部分,一定是另外一种资产带来的,这个资产就被叫作“商誉”。

商誉是个奇妙且容易被忽略的东西。自创商誉不允许记录在报表上。因而,没有进行过收购的企业,商誉栏目就是0。记录为0,并不意味着没有商誉。它实实在在是企业获得盈利的重要资源,只是会计假装看不见而已。

巴菲特这么评价商誉:“直接和间接的企业分析经验,使我现在特别倾向于那些拥有金额很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商誉,却对有形资产需求很少的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商誉是一份不断创造丰厚回报的大礼。”股神这是直白地告诉你选股标准,投资者千万别忽略了这句话。

只有在收购活动中,比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多付的那笔款,才可以被记录为商誉。如公司收购了另一家企业,成交价1000万元,但它的净资产公允价值只有700万元,那公司是不是做了一笔亏本生意?倒不一定。也许是公司买了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品牌,或是政府颁发的某种特权,或是一份重要的客户名单,或者是有能力的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等。在很多行业,这些东西都比房产、土地、机器、设备更有价值。这个时候,公司付出1000万元现金,买回来700万元资产,差额300万元就会被当作一份资产记录在财报里,资产的名字就叫作“商誉”。

知识链接: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公允价值会计办法的优点在于,用这种方式得出的估值都是最近的价格,从理论上说更有利于决策制定。

在引入公允价值概念以前,会计体系都是用历史成本体系记账。目前,除了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之外,其他资产也仍然是按照历史成本记账。历史成本是一种保守的记账方法。只要没有新的交易,资产的价值只能减少(折旧、摊销、减值)不能增加。当然,由此也会衍生出某些公司卖掉资产再买回的财务操纵手法。如江苏某机械设备上市公司,就曾将账面资产不足700万元的对子公司20%持股,以1.58亿元的价格卖给大股东,实现当期投资收益1.51亿元。20天后,再以定向增发的形式,从大股东手中,将该子公司100%股权买回。

公允价值挺复杂的,很多财务粉饰手段都跟它有关系。读者可以记住一个原则:有活跃市场报价的,市价就是公允价值;没有活跃市场报价的投资,一般需要专业机构按照某种复杂模型评估出一个公允价值。

商誉不用摊销

商誉以前是要求年年摊销的,现在不要求摊销了,改每年做减值测试。如果没有证据显示它减值了,就不动它。反之,则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从当年利润里扣除。商誉一旦做减值处理,以后也是不可以再转回来的。

商誉不用摊销,这一原则对喜欢靠收购扩张的企业比较有利。收购方可以在收购合同上,通过做高有形资产成交价,减低商誉;或是将有形资产作价变低,产生更多商誉。企业通过两种不同的价格分布,可以操控未来年份的折旧,从而影响利润表。反正卖家打包卖,只关心收到现金的总数,并不关心多少钱买厂房设备,多少钱买口碑技术。

一般来说,买家们比较喜欢低估实物资产。毕竟商誉无须进行摊销,能够降低后期的折旧,使公司的利润表看起来靓丽一些。因此,如果你关注的企业常常进行收购活动,那么了解收购活动中有形资产作价是否有失公平,或者自己尝试着将收购造成的商誉,按照资产进行折旧计算,又或者尝试将财报上的商誉去掉,看看公司的负债率是否让你担忧,这些都是一位保守的关注基本面投资者可以做也有必要做的工作。

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是企业已经支出的但功效持续一年以上的费用。常见的主要是对固定资产的改良费用,而对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需要进入当期费用,从利润表里扣除。至于改良和修理之间有啥区别,取决于这次修理(或改良)是只对公司本期收入有贡献,还是在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里,都会对公司收入产生作用。

长期待摊费用就是一笔已经花掉的费用。公司对已经发生的费用不隐瞒,对投资者来说就是好事。因此,投资者一定要对经常将费用列入长期待摊费用冒充资产的公司保持警惕。

将费用放进长期待摊费用,假装它是一笔资产,可以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当期利润,并增加当期税收。管理层宁愿早纳税、多纳税,也要将费用装扮成资产(无论是否合规),投资者完全可以怀疑他们有其他心思。尤其是将其他大额费用(常见的是广告费和研发支出)勉强列进长期待摊费用的公司,投资者更要保持警惕。

总体来说,将费用算成长期待摊费用,假装它是一笔资产(高大上的说法叫“费用资本化”),是一种游走于合法与非法边缘的常见报表调控手段。这个科目里的数字,没有任何变现价值,其数字越大,企业资产质量越差。经常玩这套费用资本化把戏的公司,投资者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都需要额外多持一份警惕之心。

说起广告费,还有一种有趣的处理,老唐这里顺带提提。最近热播的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视剧《湄公河大案》,里面有很多茅台汉酱酒和仁酒的植入广告,据说反响不错。如果我们假设这部电视剧是上市公司贵州茅台投资拍摄的(注意,是假设),那么贵州茅台投下去这笔钱,该不该视为费用,从利润表里扣除呢?按规则说,这取决于公司拍摄电视剧的目的。如果公司拍这部电视剧,是为了赚取发行权、放映权收入,那么这笔投入算资产,支出是生产成本,拍完了算库存,卖出时按销售对待。如果公司拍这部片子,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那么投下去的钱,就可以按照广告费用支出来对待。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由于税务局计算的公司利润和公司财务算的不一样,可能大于公司计算的利润,也可能小于公司计算的利润,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便因此而产生了。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的原因

为何会出现税务局算的公司利润大于公司计算的利润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些费用,虽然公司实际支出或提列了,但税务局根据政策法规不认可。如超过一定额度的招待费、折旧摊销、减值准备、行政罚款、慈善捐款等。

(2)有些公司本期一次性支出的费用,但按照税务局的规定,只能在以后分批扣除,如坏账准备、修理和保修费用、超过年度营收15%的广告费等;而有些收入,被税务局认定为本期收入,但按照公司财务政策,需要在下期才报告。

(3)内部销售的影响。由于税务局是按照一个一个真实公司收税的,他可不管两个交易的公司是什么关系,因而可能产生合并报表范围内企业间的销售,在税务局认为是利润,而在公司合并报表中,并不认为是利润的情况。

举个例子,茅台股份公司年底前卖了一批酒给下属销售公司,销售公司还没卖出去。此时公司合并报表上,销售为零,不产生利润,不产生税收。等明年,这批酒被销售公司卖出去了,合并报表计入收入,计入税收。

但是,税务局可从来没见过什么“合并公司”,你茅台股份公司实打实地完成了一笔销售,就得产生利润和所得税。这样税务局今年要收的税,就比公司合并报表里自己计算的税多。等来年,销售公司完成销售,税务局就只征收销售公司获利部分的所得税,而公司则一次计算两笔交易的利润总和。这时,税务局计算的利润又比公司合并报表计算的少了。这样,第一年税务局计算的利润大,多计算的所得税,便需要找个地方暂时放置,等待来年抵销。这个科目便被起名为“递延所得税资产”。第二年,公司计算的税收,等于税务局计算的税加前一年税务局多收的税。

公司内部销售未实现利润,不仅包括母子公司或子子公司间的产品销售,也可能是一个公司的产品或固定资产,卖给另一家公司成为存货或固定资产。这个过程中,虽然合并报表会抵销买家存货或资产成本中高估的部分,但改变不了税务局按照法律个体确认所得税的事实,因而无可避免地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4)公允价值波动损益产生的所得税差异。这部分将在投资相关资产章节中具体谈。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的原因

为何会出现税务局算的利润小于公司计算的利润呢?也分以下几种情况:

(1)有些费用(例如研发费用),按照公司会计政策分摊在多年里,但根据税务制度,却可以在当年全额税前抵扣;也有些费用,按照政策可以多算,如企业雇佣残疾人,残疾人的工资可以双倍算进费用里。

(2)某些被公司计入本期的收入,而税务局认为应该分几期纳税。

(3)政府有时为了鼓励某些行业,允许某些行业的某些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折旧,而公司报表上可能是按照直线折旧法折的。由此,税务局认定的费用就可能比公司算的大。如2014年9月24日国务院刚刚颁布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

(4)公允价值波动损益产生的所得税差异。这部分将在投资相关资产章节中具体谈。

知识链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4年9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

会议确定,一是对所有行业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超过100万元的,可按60%比例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等方法加速折旧。

二是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

三是对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企业于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允许按规定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等加速折旧方法,以促进高技术产品进口。

如何看待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税务局给公司计算的税比公司财务算的税多,财务惹不起税务大叔,只好气鼓鼓地按照税务局的数字交了税,然后回去跟报表耍横。

我又没错,多交的,算是暂时寄放在你们那儿的资产,于是起名叫“递延所得税资产”。

同样,税务局给公司算的税比财务算的少。财务也得按照税务局的数字纳税(强行按自己算的交,估计要被老板炒鱿鱼),然后回来嘀咕:我没算错呀,以我的为准,少交的税就是欠税务局的债。记在财报上,就起名叫“递延所得税负债”吧。

明白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含义后,我们就知道对股东有利的是递延所得税负债,而不是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存在,意味着推迟纳税,相当于公司得到税务局一笔无息贷款。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则意味着资金被税务局占用,是对股东不利的事情。因此,资产和负债,究竟哪个对股东更有利,是不能望文生义的。

老唐在这里要强调一句,凡是放在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里的,都只是税务局和公司财务关于收入和费用应该本期算还是以后算的分歧。那些税务局明确表态不承认的收入和费用,公司财务一般当场就从了税务大叔,不会放进递延。如前面说的有些费用,虽然公司实际支出或提列了,但税务局根据政策法规不认。如超过一定额度的招待费、折旧摊销、减值准备、行政罚款、慈善捐款等。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不能互相抵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清楚地列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里;是什么原因造成递延所得税负债,清楚地列在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里。以后哪个项目可以抵扣或者该补交了,就从哪个项目中加减便是。不能因为都是跟税务局的来往,就混在一起算净额。

我国所得税率,现在基本上统一为25%了。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率。输入“所得税费用”搜索合并报表中所得税费用的构成明细,如下所示,就是茅台2013年所得税费用构成。

(四十一)所得税费用:

阅读 ‧ 电子书库

用明细里“按税法及相关规定计算的当期所得税”数字除以25%,大致可以推算出税务局认定的当年企业税前利润。长期看,这个数据应该和公司净利润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如果相差较大,就需要投资者警惕公司是否存在大幅调节利润的情况。

知识链接: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部分常见情形

阅读 ‧ 电子书库

注: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在下一节再谈。

其他流动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

平时公司会计做账的时候,遇到那些不好归到常用科目的资产,会计可能会自设科目。待汇总报表时,将这些自设科目中周转期不超过一年的资产,归入其他流动资产;超过一年的,就放入其他非流动资产。有时候,有些公司会计偷懒,可能会把某些理财产品或者投资品也归在其他流动资产里。

当我们全面了解了生产相关资产,会发现公司资产数值里面充满了估计和假设,甚至有些假设与事实真相差距甚远,如资产折旧或者商誉价值。明白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改变以净资产衡量企业价值的思维模式,如市场常用的估值指标——市净率PB(股价/净资产)。净资产本就是个靠不住的记账数字,用它来给企业定价,就更加靠不住了。

本节重点

阅读 ‧ 电子书库
[1] 可辨认净资产,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够单独拿出去卖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