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略传

 

始皇帝(前259—前210,前247—前210在位)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秦王嬴政,生于赵都邯郸,父庄襄王即位后,成为秦王。在他五十岁死之前的统治期间,前半期的二十六年做秦王,后半期的十二年作为中国史上最初的皇帝君临天下。一方面作为结束战国时期混乱、实现统一的君主受到高度评价;另一方面因其歼灭东方六国,实行强权、焚书坑儒、修筑长城而牺牲民众,被认为是苛刻的暴君,一直是位有争议的君主。1974年兵马俑坑、1975年睡虎地秦简、2002年里耶秦简等秦始皇生前第一手史料的发现,无疑有助于纠正被后代歪曲的事实,探明真相。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

出身于战国时期楚将军名门,与叔父项梁一起响应陈胜、吴广之乱,举兵反秦。生于下相县(江苏省徐州东)。项梁曾为避仇家渡长江,移居会稽吴地(江苏省苏州),并在此起兵。项梁死后,项羽指挥军队。比刘邦军,项羽军更加勇往直前,八千兵很快扩展至十万、四十万,三年后晚刘邦一步攻入关中。其坑杀秦败兵四十万、杀秦子婴、焚烧咸阳、盗掘秦始皇陵等残暴行为常被后代用来与刘邦的沉着行动进行对比。项羽在秦灭亡之前的三年,拥立楚怀王,利用其权威当了上将军;在灭秦之后又将怀王架空为义帝,以分封十八王的形式,自称西楚霸王取得领导地位。但是,项羽杀义帝,联合体制很快崩溃。楚与汉王刘邦之间虽暂时订立停战协定,最后在垓下之败于汉军,自刎于乌江。

 

刘邦(前247—前195,前206—前195在位)

西汉第一代皇帝,庙号高祖,谥号高皇帝。在今江苏省沛县出生,响应陈胜、吴广之乱,于沛县起兵。灭秦之前称沛公(沛县之长),其后与西楚霸王项羽作战时称汉王(蜀汉之王)。战胜项羽之后,即位皇帝,后来称为高祖。其后七年间,利用旧咸阳之地建都长安,将旧战国六国贵族、豪族十余万人迁徙关中,由此缔造了汉帝国的基础。陈胜、吴广之乱中即位的冒顿单于所领匈奴势力呈现优势时,发生了一连七日围困高祖于白登山的事件。从即位为皇帝至死,一直处于内外不安定的情况之中。与项羽不同,刘邦周围的萧何、曹参、周勃、韩信、陈平等众多人才,曾几度助其挽救危机。

 

吕不韦(?—前235)

战国后期活跃于东方都市之间的大商人。偶遇在邯郸作为人质的子楚,由此策划使子楚在孝文王之后继位秦王,即庄襄王。直至秦王政时期,吕不韦成为连续辅佐两代秦王的相邦(丞相)掌握实权。最终因牵涉嫪毐事件失足,自杀。吕不韦死后,秦王政开始亲政,转而起用李斯为智囊人物。由于当年吕不韦曾将身怀自己孩子的邯郸女嫁给子楚,所以有着秦王政实为吕不韦之子的传说。

 

白起(?—前257)

出生于咸阳西的郿县,作为将军攻打过韩、魏、赵、楚各国,在攻陷楚都郢之后被封为武安君,成为秦最高军事将领的国尉。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坑杀敌军四十万。昭襄王五十年,因不出仕获咎,以自杀的悲剧结束了一生。

 

王翦

出生于咸阳东北的频阳县。子王贲、孙王离三代为秦将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秦王政先是信任年轻将军李信,以二十万军攻楚,结果失败;最终依老将军王翦所言,以六十万军破楚。作为秦国全部六十万军首领,为了避免秦王生疑还特意要求以美田作为报酬。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二十公里处的到贤乡永和村据传有王翦墓。

 

商鞅(?—前338)

卫公子商鞅效力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第一次变法规定,以五家或十家为一组,实行连坐责任制,有男子二人以上者必须分家,按照军功授予爵位。第二次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实行县制,划定土地界限,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促进了战国国家的中央集权,也为后来秦汉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意义为后人所重视。

 

孟姜女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明代长城的东端是山海关,其东北方向有几座被称为孟姜女庙或姜女坟的礁石。由于秦长城位于距此遥远的北方,而且秦时尚不曾有孟姜女的故事,所以这一故事及其遗迹一直被认为是后世的创作。但是,近年在这一带的海岸发现了与秦碣石宫有关的大型离宫遗址,这就为后世传说提供了进一步解释的背景材料。

 

蒙恬(?—前210)

秦将军。祖先为东方齐国人。从祖父蒙骜开始,蒙家三代效力于秦。蒙恬在秦统一之后率三十万军与匈奴作战,并且修筑长城,防御关塞颇有功绩。但是秦二世时,在赵高等人策划下与其弟被迫一同自杀。陕西省绥德县城西有传说的蒙恬墓。

 

扶苏(?—前210)

秦始皇长子。在秦始皇欲坑儒时曾因进谏惹怒秦始皇,被遣往上郡(陕西省北部)监视蒙恬。秦始皇死后,根据赵高、李斯伪造的诏书,与蒙恬一起被问以死罪。陕西省绥德县城西有传说的扶苏墓。

 

赵佗

本为中原出身,秦时参加百越远征军,出任新设置之南海郡、龙川令。秦末,乘中原混乱,于番禺(广州)置首都,在越地建立南越国,成为第一代王。一面对西汉王朝称臣、保持册封关系,一面在国内自称武帝。1983年发掘了赵佗孙、第二代南越王赵胡墓。赵佗的国家最终为武帝所灭,维持了五代九十三年之后宣告结束。

 

二世皇帝胡亥(前209—前207在位)

秦的第二代皇帝,称二世皇帝。他继续了阿房宫、驰道的工程,结果由于过度劳役的负担引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反乱。后来,被宦官赵高逼迫自杀。西安大雁塔东南有传说的胡亥墓。

 

文帝(前180—前157)

高祖与薄皇后之子。吕太后死后,由于外戚吕氏一族反乱,代王刘恒被迎立为皇帝。实行废止肉刑、田租,解禁山泽资源,开仓放粮救济贫民等善政。对于匈奴入侵也用和亲之策予以解决,迎来国内的安定期。根据遗言进行薄葬,是西汉皇帝中唯一埋葬于自然山陵——霸陵的皇帝。

 

景帝(前157—前141)

文帝与窦皇后之子。虽因削减同姓刘氏诸侯王领地,招致吴楚七国之乱,但为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平定,化解危机。下达许可诸侯分封的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迎来安定。文景父子二帝的四十年左右安定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武帝(前141—前87在位)

景帝与王皇后之子,于西汉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之后即位,大大改变了继承秦制的西汉前期的制度。内政方面实行了盐铁专卖制、均输平准法,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官学化,治理了黄河水患;对外通过与匈奴的战争,控制了河套、河西走廊,征服了南越、西南夷、朝鲜半岛北部,从而巩固了内外强大的帝国体制。继秦始皇之后再次行泰山封禅仪式,改秦以来以十月为岁首的颛顼历为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以此表明西汉帝国进入了新时代。

 

张骞(?—前114)

出于武帝对匈奴的战略,为了与同匈奴有世仇的月氏结为同盟,张骞作为百余人外交使团的团长踏上了征程。途中滞留匈奴十余年,甚至娶妻成家,但仍经由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大月氏(西迁之后的月氏)。但是,此时大月氏已经失去向匈奴复仇的志向。虽然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历经十三年后归来时,他为汉朝带来了西域各国的许多情报。

 

成帝(前33—前7在位)

元帝与王皇后(王莽的姑母、元后)之子。因黄河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致力于灾民、流民的救灾。但同时又恢复了元帝废止的陵邑徙民。在初陵(延陵)之外又开始建造第二个陵墓(昌陵),还准备起陵邑,终因内外形势的不安定而被迫中止。统治期间外戚王氏势力抬头,很快导致了王莽政权的诞生。刘向谏言厚葬的背景中也有其对外戚王氏势力的危机感。

 

王昭君

王昭君,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据《汉书》《后汉书》载,她于西汉元帝(前49—前33在位)入宫,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要求“和亲”时,自愿远嫁匈奴单于。单于死后按照匈奴习俗,王昭君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产有两个女儿。到了晋朝,由于在汉族来看嫁给匈奴为妾是屈辱之事,所以出现王昭君结婚时服毒自杀的传说。后来在元曲《汉宫秋》中也被改为王昭君在国境投河自杀的情节。昭君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传说胡人墓地草是白的,唯昭君墓地草是绿的,故名“青冢”。

 

王莽(前45—公元23)

建立了介于两汉刘氏汉王朝之间,仅不满十五年的新王朝。王莽能取代刘氏王朝当上皇帝,得力于成为元帝皇后的姑母王政君。她在平帝幼小时掌握实权,委国政于王莽。王莽与秦始皇、刘邦不同,是以禅让形式当上皇帝的。作为外戚在与刘氏王室结合的同时,从安汉公经假皇帝(辅佐皇帝的地位),最终成为皇帝。毒杀十四岁的平帝,在两岁的孺子婴面前举行君臣关系交替仪式。实行了基于《周礼》的政治改革,希望将汉代制度改变为周代的理想制度。

 

光武帝(25—57在位)

即复兴西汉刘氏、建立东汉朝的刘秀。与赤眉农民反乱相呼应,于南阳举兵,虽然刘氏本家刘玄即位更始帝并推翻王莽政权,但刘秀最终吸收赤眉集团,控制河北各股势力建立了新政权。统治期间实行了收拾两汉之际混乱局面的各项政策(减轻田租、修复黄河堤防、解放奴婢、简化财政与官僚制度)。

 

明帝(57—75在位)

东汉第二代皇帝刘庄。其统治犹如能够照耀天下四方一样的明亮,而得到“明帝”谥号。光武帝第四子,母阴皇后。好儒学,尤能遵守光武帝制度,甚至亲自处理刑狱,法令为之严明。积极对待光武帝时一度中断的对西域的经营,派遣窦固、班超征讨北匈奴。据说梦见金人而从西域传来佛教。

 

和帝(88—105在位)

东汉第四代皇帝刘肇。其统治刚柔兼济,得到“和帝”谥号。母梁贵人死后,作为窦太后之子被养育成人。章帝死时,窦太后立十岁刘肇为帝,以母后摄政。二十七岁去世,在位期间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对外招致匈奴等周边民族的入侵。东汉帝国经过光武帝、明帝、章帝的平稳统治期,在和帝以后进入外戚、宦官势力专权的混乱时期。

 

王充(27—90)

东汉思想家,著有评论诸家思想的著作《论衡》。学于洛阳太学时,拜班彪为师。强调天的自然属性,批判了自然现象反映上帝意志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预言)思想。

 

张仲景

南阳郡人,名机。东汉末著名医学家。其事迹不见于《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仅散见于《伤寒论》自序,不明。有观点说他曾官至长沙太守,也有史家提出反驳。所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知识。后来此书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被后世尊成为“医圣”,今天在南阳还有墓碑(建于晋咸和五年〈330〉)和祠堂。

 

班固(32—92)

东汉右扶风安陵县(陕西省咸阳县东)人。著有《汉书》一百卷。起初,父班彪见《史记》绝笔于武帝期,执笔《后传》数十篇,中途死去。为了成就父亲遗志,班固专心著述。此举被明帝误解,班固被投入牢狱,著作亦被没收。经弟班超的辨明,得以释放。以后作为掌管后宫秘书、文书的兰台令史,继续编纂《汉书》。妹班昭亦以学者著称,班固在完稿之前的六十一岁死后,班昭继续撰写并予以完成。

 

班昭

东汉学者。班彪女,班固妹,曹世叔妻。继承班固遗志,完成了《汉书》的《表》和《天文志》的部分。受和帝之命,入宫承担对皇后、贵人的教育,被称为曹大家。所著《女箴》七篇,归纳了女性生活之道七条。侍奉丈夫十分谨慎,端庄少语,服从舅、姑,与丈夫之妹和睦相处。

 

李冰

在都江堰的外江发现了两尊石人。石人位于东汉时期岷江洪水经常泛滥的地点,可能是洪水时为泥沙所掩埋。石人模拟战国秦时治水成功的蜀守李冰形象,具有祈祷意义,同时还兼有水位测量仪的作用。李冰石人的题刻中,除东汉建宁元年(168)年号之外,还有“造三神石人”的字样,可知此为其中的两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