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 最受世界500强企业欢迎的沟通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课 / (美) 贝克特尔著 ; 陈芳芳译. -- 北京 : 九州出

版社, 2014.5

ISBN 978-7-5108-2982-6

Ⅰ. ①跟… Ⅱ. ①贝… ②陈… Ⅲ. ①人际关系学-

通俗读物 Ⅳ. ①C912.1-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99752号

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外国图书合同登记号:

Copyright © 2008by Mike Bechtl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under the title

Confident Conversation by Revell,

a division of Baker publishing Group,

Grand Rapids,Michigan,49516,U.S.A.

All rights reserved.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最受世界500强企业欢迎的沟通课


作  者 (美) 迈克·贝克特尔 著 陈芳芳 译

出版发行 九州出版社

出 版 人 黄宪华

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甲35号(100037)

发行电话 (010)68992190/3/5/6

网  址 www.jiuzhoupress.com

电子信箱 jiuzhou@jiuzhoupress.com

印  刷 三河市国新印装有限公司

开  本 710毫米×1000毫米 16开

印  张 14.75

字  数 150千字

版  次 2014年6月第1版

印  次 2014年6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108-2982-6

定  价 36.00元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萨 拉:

多年如一日,你陪着我谈心聊天,我倍感欣慰和荣幸——这也是一个女儿能够给父亲的最好礼物了。

序言 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学说,其中罗列了成千上万的建议和技巧,所有这些交谈技巧都离不开交谈之道:真正在意对方,将对方放在你心上。

里克·沃伦说过,每个人都想要对他人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我们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他人建立起联系时,我们就获得了影响他人和世界的机会。

在充斥着快节奏电子通讯的今天,面对面交谈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可以成为人际沟通的有力工具,但是,它无法取代交谈本身。人们的生活会因为推心置腹的交谈而改变,这是高效率的电子邮件无法做到的。

花时间练习自己的交谈技巧,你的生活也会因此改变。学习烹饪、园艺及汽车修理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学习交谈则是一切技术的基础,因为沟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工具。这就像是车子的引擎,你可以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汽车,但是,如果引擎不给力,一切也都是纸上谈兵了。

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学说,其中罗列了成千上万的建议和技巧。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交谈技巧都离不开交谈之道:真正在意对方,将对方放在你心上。

记得一个从事公关多年的朋友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自己少装,多给对方装的机会。话糙理不糙,少一份自我,多关注对方兴趣和需求,对方会觉得你是真正在意他,信任感就会日益增加,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本书中,我将要给你介绍很多内容,概括起来都离不开以下四个关要素:

● 坚持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作用。

● 准备越充分,你就越自信。

● 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 学会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


让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作用


几年前,我和妻子一起参观了一家小型画廊,我们留意到其中一幅画作:看起来像是一副棋盘格,由柔和的图画用纸剪成正方形构成。这幅作品放在了玻璃橱窗的帆布上。整体效果真的非常不错。而后我的眼睛留意到了价格标签:25万美元。我并非内行,忍不住问店老板,为何这幅作品的价格会如此高昂。他没说什么,指了指作品低端的签名。这也不是我耳熟能详的人物啊!可是,店老板说,这个名字对于任何一位艺术界的人来说都如雷贯耳。

原来,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创作者本身。相对于一件与原作同样的拷贝版,人们更愿意付高价买下原作。正是原作与其他拷贝版的不同之处让其鹤立鸡群,不是吗?

人总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如果是直发,就总是想着烫成卷的,如果本身就是卷发,又总是羡慕那些直发的。我们总是在两个极端徘徊。

性格方面也是如此,我们这些内向的人往往想要成为外向的人,因为后者似乎在应对生活及人际关系方面更为自如。观察外向的人如何交流很有益,因为我们可以采纳那些适合自己的技巧。

其实,相对于交谈,倾听有时候显得更为重要,从倾听中我们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而在倾听方面,内向型性格往往更具优势。

我从事沟通力培训多年,每天都在和企业主管、经理人以及一线员工打交道,他们有的来自家庭经营的小公司,有的则来自“世界财富500强企业”。我发现,不管是何种身份、教育背景和收入状况如何,他们都或多或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 交谈困难症

● 倾听困难症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不管上述何种情况,只要能够结合自身的长处和性格特点,沟通就可以顺利进行。

不管我们是偏向于安静,还是偏向于表达,这都不是错误。我们越是煞费苦心改变自己,越是努力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就越会感觉沮丧。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做真实的自己。如果你能够自如地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够在交谈中放松,欣赏他人的独特之处,那么真正的沟通就已经开始了。


准备越充分,你就越自信


关于自信,美国喜剧巨匠杰瑞·宋飞曾经讽刺说,在葬礼上,多数人可能宁愿自己躺在骨灰盒里,也不愿念悼词。在其他非社交场合,人们的表现也是如此,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猜测:没有谁比我更不安了。我们会觉得在满屋子信心高涨的交谈者当中,挨时间的只有我们自己。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游刃有余,很多人都和你有着同样的想法。

我经常做这样的假设:我所看到的其他人的自信就是他们真实的感受。然后,我又想到了自己:即使我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自信,我也会尽力营造一种自信的氛围,让他人觉得我很自信。如果我确实在这么做,那么不难推测,其他人可能也在这么做。

所以,一定要自信,至少看上去要如此。不要不好意思,因为你并不孤单。

除了心态方面,充分的准备,也可以让我们变得自信。

以前,如果在我不熟悉的城市做讲座,我会很紧张。一边穿梭于车流中,一边看着地图寻找陌生的地址,这对我的神经来说,真是极大的考验。后来,我学会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我会在研讨会的前一天到达,然后在晚上驾车去所在地转一转,探探情况,以免第二天遭遇交通阻塞。我会选择最佳路线,找到合适的停车地点。如果是在一家宾馆,我就会进去,找到第二天将要使用的会议室。整个过程也用不了太久,但是,第二天的感觉就会完全不同。充分准备会减轻我的压力感。

可以说,充分准备是让交谈更为顺利的最简单的方式,预先思考的越多,你就越自信。

不管你处在何种水平,都有进步的空间。坚持下去,时间长了,你就会养成事先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习惯。


永远对他人充满好奇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过,“当我们对他人感兴趣时,他人才会对我们感兴趣。”

美国成功学导师卡耐基也说过,“与其花两年的时间让他人对你感兴趣,不如花两个月的时间真正对他人感兴趣,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朋友。”

很多关于沟通力的书籍都告诉读者要自信,要努力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如果你只是尽力让自己看上去更友好,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改变只能由内而外产生,你只有真心对他人和世界充满好奇,才会真正达到预期的结果。

对于外在世界,我们要充满期待地去探索。这里涉及两个概念:探索和充满期待。探索是本书所有讨论内容的基础——弄清楚自己手中的工具,学会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用这些工具发现和他人的共同兴趣,拓展新的交谈领域。充满期待的意思是期望这场让人兴奋的旅程。如果你是刚开始学习这些技巧,可能很难想象整个旅程有多么刺激。这就像学习一项运动,随着能力的增长,过程也会变得越来越有趣。成功不会一夜之间就实现,整套技巧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掌握,但是,只要一步步坚持下去,一切就容易了。

千万不要畏难,也不要在心里把整个过程的困难夸大。交谈就像其他任何你不会、但又值得去学的技巧一样,当你在学习曲线的最低端时,整个过程看着似乎很难。但是,只要逐步探索,锻炼自己的新技能,你最终一定可以跟所有人都聊得来。

不管任何学习过程,跟踪自己的每一步学习都很有用。将每一步记录下来,可以让你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样你就可以关注自己走过的路,而不是忧虑地看着面前需要走的路了。这样,自信心自然就会建立。


学会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


金克拉说过,如果你能够帮助他人、满足他人所需,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需要也会得到满足。如果你只在意自己的表现,你就无法感受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带给你的满足感。

当你身处某社交场合的时候,你会犹豫:自己要不要接近某人,开始交谈呢?这个时候仔细听一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你很可能会发现,你在猜测如果接近对方,他们会怎么想。如果你觉得他们对你的接近没有好感,问问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猜测。是因为自己的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还是因为自己的恐惧,总以为对方会有消极的回应?

问问自己:“如果接近对方,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尝试一下,看看事实是否和你的假设相吻合。多数情况下,结果都会让你非常意外,非常惊喜。

交谈之后,一定要对比一下你的假设和现实情况。你会发现,当你因为真正感兴趣而接近对方时,多数时候对方的回应都是积极的。

话题也要积极向上,如果对方感觉和你交谈很有趣,下次见面时,脑海中对你的积极印象就会出现。你要做的就是放松,享受这个过程。

为偶然的会面做好准备。你不可能总是那个开启交谈的人,有时候,他人也会主动接近你。抓住这样的机会,练习你所学的内容。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些“偶然”的联系会对你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没有谁天生就是沟通达人


我们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会学习骑自行车,一开始,他们需要辅助轮,虽然很害怕,但是时间长了,就可以非常熟练地沿着车道前行了。慢慢地,平衡感会形成,辅助轮就可以去掉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差遣孩子骑着单车去五英里之外的地方办事儿了,他们还要继续在车道上练习,培养自信心。然后,练习范围可以扩展到自己家车道和邻居家车道之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学着注意来往的车辆,观察潜在的危险。获允在小区内骑着自行车自由穿行,那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值得高兴的一步。

之后他们并不怎么经常骑自行车,但是,所学的基本技能却转化为了驾车的能力。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城市之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地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熟稔那些技能所带给他们的自在感。

没有谁天生就是经验丰富的骑行者,也没有谁天生就是“沟通达人”。我们需要做的是慢慢开始,熟悉我们手中的新工具,时间长了,自信感会日益增强。

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和他人交谈,因此,我们有理由做好准备,让自己逐步变成一个擅长交谈的人。经过有意识的练习,你慢慢会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并且会对新的交往充满期待。你会发现,这段旅程将持续终生,将改变你的生活——也会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影响!

在本书中,我们会给读者提供旅途中需要的“工具”,你会对以下问题有所了解:

如何了解真实的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技巧。

如何深入倾听他人。

如何有效地提问。

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创造性能量。

如何恰到好处地结束一次交谈。

如何应对比较棘手的局面。

如何应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沟通问题。



第1章 坚持自己的个性,交谈才会更有趣


人与人的差异越多,谈话的内容就会越丰富。差异性让交谈双方有了新的话题可以探索,因此,人际关系就更容易朝新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这样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虽然已经不记得那个时候我有多大,但是,动画片的一些情景至今仍然很清晰:有个人有一支魔术棒,这个人拿着魔术棒随便一指,就能变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也砍下来一根树枝,好像还是父母种植的杏树,希望也能和动画片里一样神奇。

那个时候自己想要的东西太多了。玩具、零花钱、名气可能是最想要的了。不过,我至今仍记得,除此之外,我还想要别的:当时我拿着树枝敲了敲自己的脑袋,说道,“我希望我不要这么少言寡语。”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算内向,可是,我感觉周围的人确实都比我更善言谈。在和朋友交谈时,我会暗暗分析,为什么交谈对他们来说这么容易呢?当我加入其中时,我总是忍不住担心,思前想后,不知道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最害怕的莫过于说错话,遭他们嘲笑了。

读高中的时候,我已经总结了一些社交方面的必备技巧,可还是觉得整个过程很不自然。高一的时候,我在食堂里遇到了杰克,我刚好站在他的身后。他当时读毕业班,在学校非常有名——橄榄球队的四分卫。我一直都知道他,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能和他说上话。可是,那天,他突然转过身,对我说:“嗨,你好呀。”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是多么震惊,居然一时语塞,就这样尴尬地过了几秒,他接着说,“你是害羞,还是?”我胡乱地说了些什么,我自己都不记得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失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

我很不喜欢当时的自己,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只有我一人这样呢?我真的想做出改变,我想要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我想要那根神奇的魔术棒。

多年后,我终于找到了。不过,这和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置身人群当中,我们总是更容易找到和自己相像的人,并被这样的人吸引。而且,和这种人相处相对容易,也更让人舒适,因为我们可以很快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和自己截然不同,人际关系就没那么容易了,不管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是这样想的。

如果大家都彼此相似,那生活就太没趣味了。想一想吧,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优点和独特性,世界的丰富多彩恰恰来源于此。

(1)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指纹,同样,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特征及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我们并非从一个模板或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每个人都是身体、精神、情感及心理的独特组合,和其他任何人都不相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使命。

上天造就每个人时,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特征和性格特点。设计就意味着功能,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表现出的独一无二说明了每个人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功能。没有谁和你一样,如果你能够按照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作用,那么你必定是做得最好的。

(2)生活因差异而精彩。

祖父非常喜欢橘子酱,吃吐司、松饼、煎饼都离不开它。所以,家里日复一日就只有橘子酱。

可是,爸爸就不一样了,他在壁橱里放了各式各样的果酱和果冻,今天吃吐司,他可能会蘸着草莓酱,明天或许就是樱桃酱了,再过两天又成了葡萄酱。不过,我发现,他的果酱中唯独没有橘子酱,我有些不解,向他请教,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因为总是吃橘子酱太无趣了。”

差异性丰富了生活本身。现在回顾一下我的生活,不难发现,多数时候都是四平八稳的,我也因此觉得安心,我喜欢这样的感觉,也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可是,最难忘的回忆却是那些让我倍感考验的时刻,这样的时刻充满了挑战,与众不同。或许当时我并不觉得多么美好,可是,在个人生活中,它们却是最为有趣的组成部分。

我们中很多人都有过艰难的跋涉经历,或是驾车穿越广漠无边的沙漠,或是在暴风雨中奋力前行,或是在蜿蜒曲折的山间道路长途跋涉。不管何时,只要可能,我们中多数人都会选择平坦的高速公路——不过,过于平坦的道路容易让人困倦,而在暴风雨的途中开车却很少有这种情况发生,因为我们的感官系统在紧张待命,我们心里非常清楚这个时候集中注意力是多么关键。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们会把哪段经历反复诉说——是平静无奇的高速公路旅程,还是暴风雨中惊险无比的山路旅程?

我相信,上天造人时故意让每个人都与众不同。生活的丰富多彩恰恰是来自于这些差异。

(3) 差异性让交谈更有趣。

开始交谈时,多数人都会寻找共同话题。因为相似之处越多,交谈就更为容易。

这个听起来确实符合逻辑,不是吗?开始交谈时或许确实如此,不过这样不用太久,交谈双方就会觉得没意思了。如果我们彼此一致,那岂不成了和自己谈话?

人与人的差异越多,谈话的内容就会越丰富。差异性让交谈双方有了新的话题可以探索,因此,人际关系就更容易朝新的方向发展。


何谓内向,何谓外向?


我们通常把那些交谈有困难的人称为“内向型”。而那些一分钟就能说一箩筐,很难停下来倾听对方的人,我们可能会称之为“外向型”。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下概念。

“内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独处就可以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并不一定很害羞,但是,在和一群人相处之后,他们更需要个人的空间。他们倾向于在内心里自我反思,而不是和他人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可能在集体讨论时他们不太容易参与其中,但是,之后他们会独自把问题思考一遍。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最终结论都是很可靠的,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然,这样的结论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酝酿和总结。他们并不是不善言谈,只是倾向于先思考再开口。

在人际沟通方面,内向型性格的人通常会在以下方面纠结:

不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妥当。

说话时会结结巴巴。

不知道如何开启交谈。

“外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群体交流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倾向于通过交谈来思考。人越多,他们越是活跃。交谈中,他们通常都能够最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反应敏捷,不会因为人多势众而恐慌。可能一开始的结论略显浅薄,不过,他们会意识到这不过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最后会有更好的结论。

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会在“倾听”方面存在问题,他们会在以下方面有所纠结:

为什么大家有时候不赞同自己的观点。

感觉交谈很无聊。

为什么身边有些人看着很不安。

难以理解少言寡语的人。


内向让交谈更有深度,外向则更具行动力


内向型性格的人往往会羡慕外向型性格的人,羡慕他们可以快速且容易地进入交谈。但是,他们只注意到了外向型性格的一个方面。同样,外向型的人可能也会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侃侃而谈,听者的眼睛有时却呆滞无神呢?

不管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他们的独特之处对于人际关系来说都很关键。内向型让交谈更有深度,而外向型则更具行动力。如果交谈中没有内向型的人参与,那么最终的结论就可能欠成熟,执行的时候惨遭失败。同样,如果交谈中没有外向型的人参与,你最终得到的可能只有周密设计但永远没有付诸实践的计划。

我们越是想要模仿他人,放弃自己本来的样子,越容易感到沮丧。问题并不在于我们的性格类型——从性格类型中我们可以获得和他人合作共处的能力。我们越是想要成为他人,自己的独特性越容易丧失。如果性格特征让我们感觉不安,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只将注意力放在和他人的比较之上。

要想人际沟通更有成效,就要具备两个基本的事实:

了解并接受自己。

了解并接受对方。

如果具备以上两点,人际沟通中的很多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我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在交谈,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对方,给对方留一个好的印象。


走向沟通达人之路


约翰很想有个家。可是,单凭着每个月的薪水,这个愿望几乎没有可能实现,因为每次不到月底他就捉襟见肘了。他期望一切都有所改观,但似乎深陷困境无法脱身。每周他都买五张彩票,指望着梦想能从这里成真。从统计学角度来说,这个机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他却把所有困难的解决都押在了这种一蹴而就的侥幸之上。

我让一位做会计的朋友史蒂夫替我算了笔账——我想知道如果约翰没有买彩票,而是拿这笔钱做了投资,结果会怎么样?假如说,他每周投资5美元,利率为5%,四十年后,每周的5美元就成了33000美元。也就是说,如果不买彩票,可以不像大多数人那样指望着彩票,他就可以挣更多的钱,而这是侥幸无法带来的。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最根本的性格,因为这完全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外。想要重新塑造性格,就好比指望一个一蹴而就的办法,最终能够收获的也只有沮丧。我相信,肯定有比一蹴而就更好的方式。

关键在于更细致地了解你的独特之处,接受并享受这种独特之处。

一旦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知道独特性的价值所在,我们就可以将之作为起点来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和他人交谈时会更坦诚,而不是特地用某种虚伪的方式试图“理解”和“被理解”了。

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方式,可以让一个人一夜之间就成为沟通达人。不过,通读本书,你会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儿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行。

沟通达人之路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漫漫长路,其基础恰恰在于我们独一无二的美。

施展魔法

你的独一无二以及周围人的独一无二会打开通往沟通力的大门。

“赞美自己的独一无二”是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与他人交谈的最有力工具。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真实的自我而非模仿他人时,结果就会不可思议。



第2章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有些人非常肯定自己属于外向型,有些人则发现自己是绝对的内向型。然而,多数人却发现他们似乎介于两者之间,是两种性格的结合。


我们身处的外向型社会


我的女婿布莱恩非常爱热闹,喜欢被众人环绕的感觉,如果运动场上挤满了人,或者屋子里人声嘈杂,再或者是人头攒动的派对,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兴奋就会难以言表。对他来说,唯一的遗憾就是人太多,他无法和每个人一一交流。

《星球大战》续集首映的时候,他在好莱坞耗了一整天,不为别的,就想感受一下那种热烈的氛围。不管是哪部电影,首映永远是他的不二选择,因为首映那天电影院里肯定是座无虚席。

而我则完全相反,总是等到电影放映的最后一天才去看——偌大的影院稀稀拉拉几个人,我很享受这样的安静。有那么几次,整个电影院就我一人,这是难得的奢侈。碰到这样的场合,我会觉得自己像是中了头彩!如果放映中有人姗姗来迟,打破了这份安静,我就觉得他们像是偷走了我的宝物一般。

所以,我和布莱恩很少一起去看电影……

我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喜欢嘈杂的人群,我知道,布莱恩肯定也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有人能忍受得了一片死寂呢?

有这样困惑的人很可能会产生以下两种观点:

“我肯定哪里有问题。”

“你肯定哪里有问题。”

持有第一种观点的人是典型的内向型,持有第二种观点的是典型的外向型。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虽然不能说是绝对的外向型,但我们听到的言语多数都是外向型的人发表的,因为这类人群说得更多;我们耳边也总充斥着各类信息,暗示更有力、更直接、更有效的交流的必要性。

随便走进一家书店,你都会看到书架上很多自助类的书,旨在告诉人们如何更为外向。这些书都是谁写的呢?当然是外向型的人。他们提供的各种方法更适合于谁呢?当然也是外向型的人。然而,经常买这类书的是哪些人呢?答案是,内向型的人。

这类心理自助书籍通常会列很多建议,告诉读者掌握的技巧越多,表现就会越好。可是,如果书中的建议和你的个性不相称,那么你最终只会收获沮丧。这个时候,内向型的人就会认为问题不在于建议本身,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因此,一开始需要做的并不是尝试各种技巧,而是了解自己的个性。然后,找到和自己的性格、脾气相称的建议,这才是有效沟通的坚实基础。


几种流行的性格分类法


今天,性格测试非常流行,几乎涉猎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 企业单位使用人格量表为自己筛选合适的员工,并且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

● 咨询师使用人格量表帮助咨询者了解人际关系问题及情感问题。

● 个人使用人格量表了解自己为何以某种方式生活。

性格研究也因此成为当下的显学,研究人员总是在公布各种新的测试成果。我们这儿只需介绍几个人们最常使用的分类法,其中之一就是迈尔斯–布里格性格的分类法(the Myers-Briggs Type Inventory),这一方法出现于20世纪早期,至今仍在使用。该方法给出了一个连续的网格结构,呈现出四种不同的性格类型:

● “外向”与“内向”(从他人那里获得能量VS从独处中获得能量)。

● “直觉”与“感觉”(惯于通过五官感受世界VS着重于可能性及预感)。

● “思考”与“情感”(通过逻辑分析做出决定VS通过内心做决定)。

● “理解”与“判断”(辨认出某种花VS觉得将这种花放在某处会更好看)。

美国学者罗杰·冯·奥奇(Roger Von Oech)的分类法也较为流行,他将人的性格分成了四类:

● 探索家(喜爱发现新观点)。

● 艺术家(将这些观点塑造成可操作的建议)。

● 法官(分析观点,判断是否可行)。

● 战士(关注将观点付诸实践)。

奥奇认为,“探索家”和“艺术家”倾向于使用右脑,更具创造力,而“法官”和“战士”则更多地使用左脑,善于分析。四种类型都很重要:

● 没有“探索家”就不可能有新的观点。

● 没有“艺术家”就无法赋予观点完整的框架,观点就无法付诸实践。

● 没有“法官”,付诸实践的观点就会缺少严密的监督,最终只会失败。

● 没有“战士”,你拥有的只是观点,永远不会付诸行动。

两性关系专家约翰·特伦特(John Trent)对于性格的划分则更易于使用,他从动物界选择了四种不同的动物:

● 狮子:动物界的领导者,很容易掌控一切并做出决定。他们目标性明确,但是,率直的性格很难考虑到他人的面子问题。

● 海狸:组织有序,会花时间将一切处理得井然有序。他们按规矩办事,可能是完美主义者,会不切实际地期望他人与自己一样。

● 水獭:外向,健谈,和他人关系融洽。他们有很多朋友,但是深交的不多。就社交场合而言,他们往往缺乏纪律,喜欢顺势而为。

● 金毛猎犬:对于人际关系有积极影响。他们有几个关系十分紧密的朋友,朋友的陪伴会让其安心。他们非常需要他人的鼓励,且容易优柔寡断。

以上只是众多性格分类方法中的几种,每一种都有其优点所在,不管深入研究哪一种,你都可以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你更好地认识性格。

由于本书主要探讨人际沟通,因此,我们主要关注以下两种类型:

● 内向型 (独处时获得能量)。

● 外向型(和他人相处时获得能量)。

其他的分类观点也有其价值,不过,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有助于多数人快速识别自己的性格类型。对这两种类型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进一步了解其他分类方法就会更容易了。


性格小测试


有些人非常肯定自己属于外向型,有些人则发现自己是绝对的内向型。然而,多数人却发现他们似乎介于两者之间,是两种性格的结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你在这种分类中处在何种位置。

阅读以下问题,从a、b、c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选项。你可能会发现三个选项都不合适,或者合适的不止一项,这种情况下,选出相对来说更适合自己的即可。

1  人们经常会用下列哪个词语描述你:

a  善于分析

b  遵守纪律

c  有创造力

2  一连几天参与社交活动(比如,参加一个为期几天的会议)之后,你会:

a  精力充沛,重新开始日常活动

b  和之前没什么两样,继续日常活动

c  很想“蒙头大睡”,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第二天要做的事上

3  你喜欢人们在你家待多久:

a  时间不定

b  一周

c  几天

4  有事情需要做时,你会:

a  立刻付诸行动

b  采取行动前先看说明书

c  拖延

5  在小组中或社交场合度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你会:

a  比之前更加精力充沛

b  和之前几乎一样

c  感觉精疲力尽

6  和他人说话的时候,你:

a  更在意他人说了什么,而不是在意他人的感受

b  能感觉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意思,不过,你的注意力更多地在交谈本身

c  总能感觉到对方的感受,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透过他们说的话)

7  如果买到不合适的东西,你会:

a  立刻拿回商店

b  真的不喜欢将东西拿回到商店,不过,如果恰好有机会,你会带过去

c  一直保存着

8  晚上如果没事,你会:

a  打电话给朋友,和大家一起出去

b  邀请几位要好的朋友到你这里来

c  一个人待着,看本好书或者好的录像

9  如果参加社交活动感觉很棒,你会:

a  真希望活动不要结束,通常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b  很享受整个过程,其他人离开的话,你也会一起离开

c  虽然很喜欢,但还是希望活动快点儿结束

10  说到朋友,你觉得:

a  多多益善

b 普通朋友可以很多,还要有几个要好的

c 有几个深交的就行

11  人们会如何评价你的交谈技巧:

a  他们会说“能说会道”

b  他们觉得和你在一起很舒心

c  他们觉得你是个很好的倾听者

12  如果有人问你对某事有什么看法,你会说:

a  太棒了,这恰恰是我在思考的

b  挺有趣,我想听你再说说……

c  好问题,我来想想,给我几天的时间,然后我发邮件给你

13  你最喜欢的交流方式是:

a  电话交流

b  面对面交流

c  邮件交流

14  忙于非常细致的工作或任务时,你会:

a  立刻投入,然后一直忙到结束

b  先解决比较棘手的部分,然后休息一下,重新整合,然后再计划下一步

c  将工作或任务分成几部分,以免不堪重负

15  参加会议时,你会:

a  公开你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b  更多地思考,偶尔说一下你的观点

c  仔细听他人的观点,不发表自己的观点,等会议之后再总结出自己的想法

16  如果看到有人在饭店里兀自歌唱,你会:

a  感到抱歉,想陪着他们一起唱

b  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但是,也不太想弄明白原因

c  猜想他们很喜欢这样,不想和他人交流

17  如果置身拥挤吵闹的会议或其他场合,你会:

a  很激动,想尽可能地多认识人

b  随便和这个人聊聊,然后再和那个人聊聊

c  和一至两位你感觉比较“安全”的人深入交流,偶尔会走到一边,寻找一点“个人”空间

18  如果和朋友一起共进晚餐,你会:

a  喊一大群人,找一个人声鼎沸的饭店,甚至彼此交流都要大声喊才可以

b  选择和几个朋友一起,找一个家庭式的饭店,虽然食客也不少,但不那么吵

c  和一两个好友一起,找一家安静的饭店,彼此可以好好聊聊

19  如果在自己的车里,想要寻找一个地址,你会:

a  一边想着其他事情,一边很容易地找到目的地

b  找到方向时,你会大声说出来

c  把广播声音调小,这样就能够专心思考了

20  发现所乘坐的飞机或火车没有其他乘客时,你会:

a  失望

b  没什么感觉

c  很放松

如果选择a,每道题目得3分,如果选择b,每道题目得2分,选择c,每道题目得1分。算出总分,

看看自己属于以下哪一类:

46-60:

基本可以断定你是外向型。你就像太阳能电池板一样,和他人在一起时你会获得能量,而且在集体环境中你会非常兴奋。你不害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你会迅速作出反应。意味着在交谈中你很自如,并且通过和他人的谈话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你看来,朋友多多益善。交谈比书写更为自然,如果收到了他人的邮件,你会拿起电话直接和对方聊一聊而不是回信。一般而言,你的思想允许你同时做几件事。

31-45:

因为具体情况不同,你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有时内向型,有时外向型。如果在社交场合待得太久,即使再愉悦,你也会感觉很疲惫,之后你需要一段独处时间来调整自我。而精力恢复之后,如果没有人可以交谈,你又会觉得焦躁不安。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再次出现社交时间过长为止。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又一次需要从中脱身。在和他人的交谈中思考问题并不困难,但是,你总是在交谈之后一个人时才能够真正理清自己的思路。你需要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外向型和内向型),只有在两者中交替,你才能真正找到自我,获得恢复。

20-30:

基本可以断定你是内向型。可能你并不害羞,但是,社交场合持续得越长,你就越觉得疲惫。你非常需要独处的时间,就像一块充电电池一样,利用独处再次给自己充电。相比较一些泛泛之交,你更喜欢和三五知己在一起聊天。在多数的交谈当中,你都会语塞,等交谈结束好一会儿了,你才想起来当时该怎么表达。这是因为你喜欢独自一人,安安静静的时候梳理思路。你是个很好的倾听者,因为你喜欢深入思考问题,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于一件事。如果有人给你留语音邮件,你很可能以写信的方式回复对方,因为这样你更容易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草坪总是人家的好


邻居家的草坪看着总是比我们的草坪好很多。我每次看我们的草坪,都会发现各种小问题,死角啊,杂草啊,等等。看着邻居家近乎完美的草坪,我很想知道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打理,是土壤比我们家好,还是用了更好的肥料,还是别的什么呢?说实话,一眼望过去,一个街区内就数我们家的草坪差了。

然而,有一天,当我站在邻居家的草坪上时,我看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景色。原来,他们家草坪也有死角,也有杂草。回头看看我们家的草坪,我发现,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完美无缺的。从上到下俯视,所有的瑕疵都尽收眼底。而从远处看,这些瑕疵又都不见了踪影,你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这完全是看问题的角度所至。

人的性格也是一样。当我们置身自我时,我们看到的都是各种缺点——也就是我们想要做出改变的地方。而我们眼中的其他人就完全不同了,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交流,看着是那么舒适,游刃有余。因此我们很容易希望自己变成别人的模样,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别人性格中比较好的部分,而看我们自己时,我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了杂草和死角等瑕疵上。

要想拥有一块完美的草坪,正确的方法是测试分析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草种。如果直接把他人的草种种植在自己的草坪上,草坪肯定变得凹凸不平。

人际沟通的技能也是如此。关键在于不要模仿他人,而是自我学习和成长。一旦我们接受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选择正确的沟通技巧,选择合适自己的社交场合,和他人有效、惬意地交谈。

不要老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觉得篱笆外的草坪看着更绿。只要我们花时间打理我们拥有的一切,总有一天,我们的草坪也会尽善尽美。



第3章 为什么听不懂,为什么说不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着不同的“词语过滤器”。同一个词语,通过不同的过滤器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就为有效的交谈设置了障碍。


词语过滤器是如何形成的

和他人交谈听起来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过程: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然后两个人互换角色,几次之后,交谈结束。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对方的意思,而且也感觉对方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就是这样吗?

可是,你所说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表达的吗?而你所听到的,又是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吗?

这句话可能有点绕,设想一下,如果有一种数字传输手段,可以将我脑海中的想法以同样的形式直接传送到你的脑海里,岂不是很美好?

当然了,这只是假设,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可以使用的只有词语。我们可以口头传输,也可以笔头传输,这就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

到此为止,听着也还是不错,对不对?

可是,问题出现了:我们对于同一个词语未必有同样的理解。我选择的词语经过了一系列过滤器的筛选,比如:语言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社会地位。

因此,一些看似没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对我们来说就有了某些特殊意义。而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也会经过一系列的过滤,然后才最终理解其含义。你看,我使用某个词语表达某个含义,虽然你听到的是同一个词,可是,你的理解就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我可能会说,“今天很热”。我在菲尼克斯(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地区长大,因此,和一个来自阿拉斯加州的人相比,“热”对于我们就有了不同的含义。如果这个人来自乔治亚州,那么他/她的理解(他/她对于热的理解可能多了潮湿这层含义)又会不一样。

阅读 ‧ 电子书库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着不同的“过滤器”。同一个词语,通过不同的过滤器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就为有效的交谈设置了障碍。所以,了解这些过滤器,对于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有很 大帮助。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


有一句流行的话,“我们相信什么,世界就是什么”。的确如此,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如果我们觉得某种食物味道不怎么样,我们就不会吃。这种想法正确与否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很确定:它会成为一种“过滤器”,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

琳达是某部门新上任的经理,前任经理告诉她说,这个部门的人一个个本事不大毛病不小。因此,从琳达就职的那天起,她就对自己的下属有了偏见,她的“过滤器”告诉她,这些人都很平庸。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她还能怎么做?——事无巨细,管头管脚。这样的行为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大家沮丧不堪,表现很差,甚至对她的指令阳奉阴违。

看到这些,琳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些人就是不行。这种恶性循环甚至让她滋生了怨愤。就这样,她的“过滤器”逐渐变成了成了部门工作的障碍。

如果琳达试着改变一下她的“过滤器”会怎么样呢?她或许会这么想:“这些人可能之前确实不够努力,但是,如果有人相信他们,鼓励他们,情形就会大不相同。”新的“过滤器”解除了琳达内心的障碍,她的行为会反映出她对于员工的信任,她会肯定员工的技术和优点。鼓励的结果就是团队越来越强,表现越来越好。


拆掉思维里的墙


当我们不理解他人的观点时,我们会做出各种假设,猜测对方在想什么。而且,一旦做了猜测,我们就会错误地将其当作事实,进而以此为根据采取行动,而实际上,你的根据根本就不是事实。

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说:

“别人都自信满满,偏偏我不是。”

“要想交谈顺利,就得让别人喜欢我。”

“一定要掌控谈话。”

“我如此少言寡语,根本无法顺利交谈。”

“得准备很多话题才行。”

一旦这些障碍成了我们自言自语的主要内容,那我们就离失败不远了。我们深信自言自语的内容,而且会根据这些假设采取行动。因此,关键在于认识到自言自语的内容,然后重新审视这些内容,重新做出调整——

之前的想法:别人都自信满满,偏偏我不是。

现在的想法:我确实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可能他们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安适。

只要两人交谈,不管何时何地,要做到有效,就必须付出努力。想让自己看起来很自信是人性使然,因此,多数人都会尽可能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平静,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并非如此。还记得游泳的鸭子吗?——在水面上游泳的鸭子看着非常安适,平稳地往前滑行,而水面之下,它却在拼命滑动双脚,一刻不停。其实,交谈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总觉得只有自己在交谈中浑身不自在,压力感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样的话,还怎么有好的表现呢?我们总觉得交谈成功与否在于我们自己,其实不然,交谈和婚姻一样,都需要双方做出努力才能成功。

之前的想法:要想交谈顺利,就得让别人喜欢我。

现在的想法:别人怎么想不是我的责任,我只要做自己就行。

记得我和妻子进行婚前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就提醒过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说“你让我很生气”之类的话,因为这种说法不对。生气与否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可能导致妻子生气,但是,她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反应。我只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人有怎样的反应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在交谈中,我们应该努力关注的是做自己,我没有办法让其他人喜欢我,但是,如果我能够做真实的自己,对方就有机会回应这个“真实的自己”。如果他/她的回应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并不能说明我就是一个坏人。这只能说明他/她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对此我无法控制。我越是想要控制他人,就会觉得越沮丧。

之前的想法:一定要掌控谈话。

现在的想法:交谈的方向由交谈的双方共同负责。

我们无法保证每次交谈都是有效的,且让双方感觉自如。但是,如果交谈不顺,我们也无法为失败承担责任。交谈需要至少两个人才能进行,同样,交谈的结果也绝非哪一个人可以决定。

这就像下国际跳棋,可能彼此的水平不同,但是,最终的结果并非由哪一个人决定。一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每一步该怎么走,因为这要看对手怎么走。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双方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这个过程才会有趣。

不过,国际跳棋和交谈又有不同之处。下国际跳棋,有赢有输,但是,交谈的目标是共赢。

之前的想法:我如此少言寡语,根本无法顺利交谈。

现在的想法:我要了解适合自己性格的有效交谈技巧。

多数内向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缺少有效交谈的必要技能,通常情况下,他们被告知,交谈所需要的都是“外向型”的技巧,其实不然,内向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交谈技巧,充分利用这些交谈技巧,交谈一样能够顺利进行。一旦内向的人明确了自己应该在交谈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心里和外向的人“竞争”的压力就会消失,他们就可以自如地交谈了。他们可以学着利用自己独特的交谈能力,因为这是和他人进行有效交谈,且让交谈有趣的基础。

之前的想法:得准备很多话题才行。

现在的想法:我要仔细倾听对方,了解所谈的话题。

在交谈中,人们最怕的就是无话可说。开始交谈,然后让其持续一会儿并不难,可是,一旦无话可说了,交谈就会陷入沉寂,这正是我们担心的。

有人说,交谈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之前的准备,这么说来,如果我们事先准备了充足的话题、问题及故事,适时放入交谈中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忽略了有效交谈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挖掘对方的经历,将交谈拓展到新的领域。下一章我们会详细讨论这一点。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内容提供者”变为“内容开拓者”。只有这样,犹豫和迟疑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动态的、有意义的互动。


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杰米是一家大型国家银行的职员。在培训期间,他学到了一些客户沟通技巧。其中有一项就是关于握手,比如握手时对方的手在上方,那就说明对方想处于主动地位,相反,则说明对方期待你采取主动。此外,他还学了一些读心术,如何根据对方的身体语言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杰米也很沮丧,因为他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操控客户上,从而忽略了客户的真正需求,业绩也在慢慢下滑。于是,杰米开始怀疑所学的沟通技巧,这些经历反而成为有效沟通的障碍。

如果之前你读过一些沟通力方面的书籍,或者参加过一些沟通力培训,看到此书,你也会有所担心,担心书中的技巧会让自己不舒服。不得不说,你的担心完全正确——我是说对于贴士和技巧的担心。如果你只是胡乱选择几条,然后生搬硬套,痛苦也就在所难免了。

值得高兴的是,如果学会了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沟通技巧,那么障碍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为你量身打造沟通技巧,让你享受整个交谈过程。

如果之前的经历是消极的,那么在人际沟通方面只会有以下三种选择:

不再和他人交谈;

继续交谈,但感觉痛苦;

分析自己个性,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

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你都在尝试前两种选择,现在是时候做出第三种选择了,只有这样你才能移除障碍,获得新的技能,实现有效的人际沟通。



第4章 挑战我们心中的假设


真正的交谈在第一句话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交谈双方都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然后解读获取的无声信息,做出各种预判和假设。然而,通常情况下,这些判断和假设都是不正确的。


真正的交谈在第一句话之前就开始了


记得几年前在一次研讨会上做讲座的时候,我就注意到坐在前排的一位参会人员,年龄稍大,而且一副很不感兴趣的样子。会上时不时地大声叹气,翻翻白眼,和我几乎没有什么眼神交流。这些身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似乎都在告诉我,他很不想在会上待着。我当时一度猜想他是受老板逼迫来听会的。

可是,研讨会结束后,他却走到我旁边,一边跟我握手,一边说道:“谢谢您。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研讨会了。我的人生真的会因此而改变。”

我本以为他是恭维几句,然后,他又接着说:“我负责一家跨国公司的会计业务。几个月后,我会带45位会计去塔尔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东北部城市),到时候您愿意为他们做演讲,举办研讨会吗?”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一点:做假设的时候不要那么肯定。如果一个人将手臂交叉放在胸前,他有可能不容易接近,很矜持,还有一种可能:他只是很冷而已。

很多沟通达人都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真正的交谈在第一句话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双方都会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然后解读获取的无声信息,我们以此来判断成功接近对方是否可行。如果我们觉得这些信息都是积极的,那么我们就会继续前进,同时谨慎地揣测其反应。如果我们感觉这些信息都是消极的,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对方不太感兴趣。

开始交谈之前,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疑虑和假设——

● 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互动。

● 我们不知道一开始应该说些什么。

● 我们不知道对方是否想要和我们交谈。

● 我们不知道如何接近对方。

然而,通常情况下,这些疑虑和假设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把自己对于观察的解读和真正观察到的分开,这一点很重要。


开启交谈的两种方法


要开启一次交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

● 等待他人接近你。

● 主动接近他人。

第一种方法是内向者的典型选择,他们不愿冒险被他人拒绝,也不希望自己看起来笨笨的,因此,他们会等待对方主动接近。如果对方采取主动,内向者会觉得对方对自己有足够的兴趣,因此他们才主动接近自己。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

如果没有人接近,不适感会因此加强。

注意力只在自己身上,没有给予对方足够的关注。

对于结果无法把握。

整个过程会给双方带来潜在的痛苦。

第二种方法是外向者的常见选择。他们并不会那么在意对方如何看待自己,因此他们会迅速接近对方。他们会觉得别人和自己一样,在交谈中很自如。就刚开始交谈而言,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对于少言寡语的人而言,第二种方法太具压力,因此他们不会考虑。不过,他们解读的痛苦往往是来自过于肯定的假设。


我们心中的假设


假设1:我不想贸然闯入。

我们总觉得如果贸然接近他人,对方会感觉受到了冒犯。可是,换位思考一下:别人接近我们时,我们是否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呢?若真如此,多数时候,你可能都比较感激对方,因为他们先开口,你就不用为难了。因此,如果你看到对方一个人站在那儿,说不定他/她很希望和你交流呢。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对方“不来电”,如果如此,你不妨优雅地结束这次交谈,然后尝试和其他人交谈。不过,这种状况并不多见。

假设2:他们可能不喜欢我,或者觉得我无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推测是对的。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无趣,就会认为他人有如下想法:哦,天哪,看看吧,我被这个人困住了。的确,当他人接近我们准备开启交谈时,我们会迅速形成第一印象,不过,交谈开始之后,第一印象是对是错就一目了然了。多数人都会暂且假设他人主动发起交谈是因为兴趣使然,直到有迹象可以证明这种假设有误为止。

假设3:他们比我更自信。

多数人都会尽力让自己看上去更自信,更具吸引力,尽管心里很忐忑。很多时候,其实大家都并非像看上去那么自信。

不过,我们内心都渴望和他人建立联系。通过接近他人,这种需要可以直接表达出来。每个人对于交流的需要都是一样的,而且也都知道相互交流需要付出怎样的精力。

假设4:对方单独一个人站着,是因为他/她喜欢这样。

实际上,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有人觉得,在社交场合,人们单独站在一边,是因为他们不想和他人交流,如果真是如此,那为什么不待在家里呢?其实他们是在使用上述“方法1”,即等待他人接近。如果你先开口,找他们交流,他们就会松口气了!

假设5:我不了解他们,因此,我不知道他们喜欢谈论什么。

这么想也没什么错,不过,你要知道,这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正是因为彼此不了解,才有很多可以谈论的话题。要继续前行,首先你要备好一些基本的探索工具,用这些工具探索新的“领土”上有哪些观点。

假设6:如果我们交谈不愉快,我会觉得很挫败。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把成功交谈的左右责任扛在了自己肩上。并非每次交谈都要多么了不起,一开始和不同的人进行交谈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只能泛泛而谈,彼此的交谈内容只限于表层,无法深入;而有些就不一样,你们可以深入交谈,进一步了解彼此的生活。

交谈的目的并非向对方炫耀你有多么聪明,而是在两人之间建立起联系。交谈的结果并不只是说明你优秀与否,你的交谈技巧高明与否,同时也是对于交谈另一方的反映。正确解读相互交流的结果非常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先开口具备很大优势——你可以挑选交谈对象,不是吗?


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


人际关系中还有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这会产生以下两个潜在的问题:

●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

● 我们总觉得对方和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样的。

(1)我们总觉得我们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

这种想法很危险。如果我们坚信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试图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方式理解问题,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达人”,其目的并非改变他人的思想,而是理解他人。

戴安(我的妻子)就是个“行动派”。不管做什么事儿,她都会尽快且尽可能全面地完成。开会的时候,她会先停一下,然后便问道,“好的,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谁来负责呢?”

而我却是个“思考派”,大家眼里的我,通常是个“点子王”。给我一个问题,不用一会儿我就能想出一堆的解决方案,而且我的方案总是与众不同。不过,我很少付诸实践,只是限于想想而已。

就在我和妻子婚后不久,彼此的不同就显现出来了,而且成为我们之间的问题所在。我觉得戴安过于用功了,需要放松一些。同样,她看到我一天到晚头脑风暴,就是不付诸行动,也很受不了。

慢慢地,我们都意识到,其实没有哪种方式是最好的,只不过大家不同而已。我们越是能够理解对方的观点,就越容易从差异中找出更好的、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这些年来,随着理解和探索的深入,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坚固了。

(2)我们总觉得对方和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样的。

保拉喜欢热闹的派对。她本来以为在让过生日的时候,给她举办一个大大的派对,一定会让她惊喜,也是对彼此友谊的加强。可是,看到让没有丝毫的惊喜和兴奋,保拉感觉朋友根本不理解自己,因而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菲尔周末参加了一场婚礼,和教堂的一些人共进晚餐,然后又和家里的亲朋好友聚了聚。菲尔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和妻子巴尔布周一晚上一起喝咖啡,除了他们,还有其他几对夫妻。菲尔想在周一晚上安安静静地休息,就婉拒了朋友的邀请,他租了电影光盘,买了些中式外卖晚餐,这个时候却发现妻子巴尔布郁郁寡欢,因为她知道菲尔拒绝了朋友的邀请,对此菲尔实在无法理解。

保拉和巴尔布都喜欢热闹,并且觉得其他人也和她们一样。让和菲尔也可以接受热闹的场合,只是这样的场合很快就会让他们感到疲惫。

这两种情况都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境,是因为双方性格的不同,我们只是对此描述,而不是强调休整。如果忽略了对方性格的独特性,有效交谈就会困难重重,有时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第5章 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单纯强调哪一个圆圈都不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寻找两个圆圈的交集,两个圆圈的交集可能很小,也可能出奇的大,但无论怎样,这里都是真正交谈开始的地方。


交谈的三种模式


最近我们搬家了。搬家后一直没有见过邻居,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和我们的完全不同。我的妻子戴安做了些曲奇饼,准备圣诞节的时候送给邻居,她把这些饼干放到袋子里,然后加了一张卡片。我们尝试着按响了各家的门铃,可是,每一家都没人应答。因此,我们只好把曲奇饼挂在他们的门把手上,希望找到邻里之间的共同兴趣点(食物是首选,不管怎样,大家都是要吃东西的呀)。

几天后,我们家的门把手上有一袋巧克力松露,而且上面也有一张自制的卡片——很明显,这是一位邻居送的。第二天,另一位邻居差遣他们读大学的儿子给我们送来了一盒糖。原来,这家人都说日语,他们让儿子来是为了能够和我们交流。尽管邻里之间还没有见过面,但是,通过互赠礼物来表达彼此的关爱,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联系。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谈到了“过滤器”是如何影响人际沟通的。我们的“过滤器”决定了我们自己在交谈中的行为。

据此,我们可以将交谈模式分为三类:

阅读 ‧ 电子书库

(1)将注意力集中于左边的圆圈。

多数想要提高自己沟通力的人都会关注左边的圆圈。他们阅读书籍和文章,想要让左边的圈圈变得更大。拥有更多的讨论话题固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于左边的圆圈,我们就错过了人际沟通的最大资源:对方的人生阅历和思维观点。

(2)将注意力集中于右边的圆圈。

在《标杆人生》(The Purpose-Driven Life)一书中,里克·沃伦一开始就这么写道:“这与你无关。”他的观点打开了有效沟通的大门。多数人都想着用合适的方法,按合适的顺序,说出合适的内容,然后得到他们预期的回应。但是,如果只关注我们说了什么,我们就错过了人际沟通的关键要素:对方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他人的想法之上,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也不利于交谈的开展。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方法才是最佳选择。

(3)将注意力集中于“共同的兴趣点”。

单纯强调哪一个圆圈都不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寻找两个圆圈的交集——即两个圆圈相互重合的部分。

阅读 ‧ 电子书库

两个圆圈的交集可能很小,也可能出奇的大,但无论怎样,这里都是真正交谈开始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抛弃自我,只要找出和对方的共同语言即可。我们可以从共同的经历和兴趣点出发,然后以此为基础,探索每个圆圈中“未知的领域”。这样,我们的观点就可以从“自我”到“对方”,最后到达“我们”了。

如果你想要了解四邻,不妨挂上“家中有人”的牌子,你也可以举办一次烧烤派对,邀请大家参与。但是,相比较而言,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到本来就和你有共同兴趣点的人——即你的隔壁邻居。你们的房子相互挨着,栅栏也是连着的,你们离得最近。说不定你们当中某一家的树,叶子都会落在对方家里呢。如果你的草坪里有地鼠或杂草,对方可能也是一样。因此,有着这么多的共同点,你们之间建立关系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

这恰恰符合探险家们的行为。他们会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发,然后慢慢朝着新的领域拓展。他们敏锐地关注自己的周边,每一丝动静都不放过,在已知事物的基础上继续加工处理新的信息。

注意一点,三个模式方面要循序渐进:

● 左边的圆圈(我们的观点以及我们在彼此关系中的所作所为)为右边的圆圈提供工具,便于探索右边的圆圈。

● 右边的圆圈(对方的观点以及他们在彼此关系中的所作所为)帮助我们发现彼此的共同点。

● 交集(双方观点的相似点)为交谈的展开提供了最自然的话题。


共同兴趣点的美好之处


接下来我们重点谈论一下第三种模式,因为这是有效沟通开始的前提。将兴趣集中于“共同的兴趣点”上,会对谈话双方有以下帮助。

(1)会有更多可以讨论的内容。

如果你总感觉自己是唯一要对交谈负责的那一方,那么可以放入交谈“菜谱”中的作料也就很有限了。不过,看看对方的观点,就好比打开了另一个厨房的柜子,可能这里有很多东西,这些恰恰在你的厨房柜子里找不到。也就是说,你可以做出几道出乎意料的“菜品”了。

(2)压力可以得到缓解。

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观点之上,我们就会不断考虑我们该如何理解对方,然而,一旦能够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释然感就会油然而生。真正关注对方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这就意味着如果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身上,这些精力是无法获得的。

(3)交谈会更加刺激。

少言寡语的人总是把交谈和“恐慌”、“害怕”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兴奋”、“刺激”等。如果能够把交谈的过程建立在双方的行为及思考之上,那么邂逅就会令人向往了。了解对方的经历,就如同去一个崭新的国家旅行,虽然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很陌生,但是,你会心怀期望,因为你知道有很多可看可学的。一旦离开,你就想要回去。

多数人际关系都像玩游戏,我们听着对方说的话,判断其语气;看着他们的表情和动作,而后猜测他们在想些什么。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猜测都是错的。

学着了解对方的观点,可以对交谈中的动态变化进行准确的加工。我们没有必要猜测对方的动机,其实毫不设防、开诚布公地跟对方聊一聊效果更好。


墨西哥磁带事件


周一,电话响起:“你明天能否飞往墨西哥城,准备参加周三在那儿办的研讨会?”一般来说,我的第一反应都与相应的准备有关:安排航班和酒店,找到研讨会的地址,找到合适的联络人。可是,这一次,我首先想到的却是:“他们说英语吗?”我的大脑中,只有一句西班牙语,还是从我祖母那里学来的:Cómo se llama su gato? (你的猫叫什么名字?)要是场合凑巧,这个问题还是不错的,可是,用这个来维系一天的研讨会,我就没什么把握了。

不过,有一点我很确定,参加研讨会的很多人应该都来自拉美国家,那么,他们的英语口语应该没问题。于是我定下了行程。

对方公司派了司机去机场接我,从机场到我住的酒店,开车一共花了三个小时。我本以为司机会用英语交流的,可实际上并非如此。不过,不管怎样他还是认出了我,在我到达机场后他成功地找到了我。当他举着写有我名字和航班信息的牌子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告诉他,我就是他要接的那个人。然后,我跟着他去了停车场。我们彼此之间的语言障碍立刻突显。我用英语随意说了几句,拥挤的航站楼啊,天气啊,时间啊,等等。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微笑着挥挥手,示意我他不懂英语,我也笑了笑,用同样的方式回应了一下。很明显,接下来三个小时的路程只能是沉默了。

司机听不明白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声音会抬高,而且语速会变慢,我总觉得这样就会好一些。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也绕不开一个事实:他不懂我的语言,我也不懂他的语言。不管我做什么,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彼此笑一笑。虽然无法理解对方的语言,但是我们可以给对方一个微笑。不管怎样,微笑可以成为联系彼此的一个纽带。他开车的时候,我们慢慢接受了语言障碍,并尝试着其他的交流方式。突然,他想起了放在车内储物箱的东西,从这一刻开始,我们的交流有了很大的转机。我看到他笨拙地在储物箱里摸索着,然后拿出了一摞卡式录音带,并从中抽出了一盒。他的脸上绽放着微笑,拿着那盒录音带给我看——上面用蓝色的记号笔写着“美国音乐”几个字。我们都笑了起来,他将录音带插入播放器,将音量调大。你看,谁曾想“索尼和雪儿”(Sonny and Cher)这些古老的歌曲会成为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共同的兴趣呢?

途中经过一片贫困区的时候,他指了指窗外,示意我往外看。只见他皱着眉头,用手摸了摸眼睛,比画着流泪的样子,意思是看到这些很伤心。路过军事基地的时候,他用手比画着枪的模样,示意我们看到的情境。当车窗外高楼林立的时候,他又翘起了大拇指,一副自豪的表情,很明显,在他心中,这是该城市值得自豪的地方。

要和我的司机实现有效交流,我有以下三种选择:

● 我可以学习西班牙语。

● 他可以学习英语。

● 我们可以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第一种选择以后有时间的话我可以尝试,可是,当时我没有办法做到。如果下一次司机说法语或者葡萄牙语,我学会西班牙语又没用了。第二种选择同样不切实际,而且这样就把交流的责任推给了对方。不管我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多么准确,如果对方所说的语言不同,一切都是徒劳。第三种选择倒是可以实现有效交谈:即找到共同的兴趣点。大家同属人类,这就说明彼此之间会有一些类似的经历或感受。这些相似点就可以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



第6章 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对于交谈来说,“样样都通”比“一门精通”更重要。所以,平时要多留意搜集信息,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这是有效沟通的秘密之一。


事先做好准备


在给很多企业做培训的时候,我会让自己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出门。这样,我就可以和与会人员提前打个招呼,找一找彼此的“共同点”了。这并不是什么“鬼把戏”,我感觉真的有必要了解一下参会的人,毕竟大家要共度一天的时间呢。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非常关键,我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

当然了,这对客户来说也很有帮助。我发现,在讨论开始之前,如果我和某位参会人员聊一聊,哪怕只是两三分钟,也能找到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气氛就会不一样了。还有一种身份转化的问题,你们彼此之间似乎已经有了某种的联系,不再是简单的老师/听会者这种角色了。

我还发现,你与对方的“共同话题”越多,在对方看来,你就显得更为有趣。

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为日常的交谈和会面做什么准备,交谈不顺时,往往弄不清楚问题出在哪儿。其实,事先为社交场合做准备,就好比野外探险前研究地图,你会因此建立方向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比较具体的观点才会一一浮现,这样,交谈中你才能不偏离轨道。这就是你的指南针,时刻指引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那如何为交谈做准备呢?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一看——

(1)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

会面前,准备一份“自我介绍”是必要的,注意介绍一定简要,因为你一旦成为主要的关注点,继续探索的能力就会减弱。

也可以准备两份“电梯演讲”式的简短介绍,其中一份大概30秒,主要介绍自己的概况和工作;第二份内容大致相同,只是不含工作介绍。第一份用得比较多,因为人们开始交谈时经常会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不过,相比较而言,第二份更容易开始交谈探索的崭新领域。

(2)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

提前准备一些开场白式的话题。想一下有哪些具体问题适合问,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对方会不会有尴尬感。不妨将这些问题写下来,以便加深记忆。

想一想接下来会遇到谁,你们会说些什么,将这些内容写下来。想一想,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比如说,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日、观点及背景信息等。可以向熟悉对方的人询问。如果对方是公众人物,不妨上网搜索,当然,我并不是说要你成为“人肉”高手,你只是从公开的信息中尽可能多地寻找自己需要的而已。

(3)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处的情境。

在健康友好的谈话氛围中,双方的信息输入应该是平衡的,注意力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失衡。因此,将注意力集中于你们所处的情景,是最为安全的做法,就是将问题和评论集中于彼此都感兴趣的大环境或外部事件。

不妨每天花一些时间浏览报纸的头版头条,了解人们可能谈论的事件。我和妻子就喜欢讨论彼此知道的新闻事件以及头一天重大体育赛事中的获胜方。我们知道,客户会讨论到这些问题,所以,对此有基本的了解有助于融入他们的交谈之中。

任何可以开阔你的视野,提供新的信息的事情都可以去尝试。参加免费的课程或俱乐部都是不错的选择。参加市政会议、阅读“新闻第一时间”等可以帮助你了解你所在的地区发生的最新事件。如果你暂时前往其他地区,不妨在网上浏览当地新闻,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对于交谈来说,“样样都通”比“一门精通”更重要。所以,平时要多留意搜集信息,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这是有效沟通的秘密之一。


如何准备开场白


要想加入一个交谈群体,你如何准备自己的开场白呢?首先要说什么呢?

记住:你的目标是找到共同兴趣点。刚刚加入一个交谈群体就想要控制整个交谈或者想要开始新的话题并非明智之举。更好的选择是继续你刚刚听到的话题,对他们所谈之事稍加评价,当然,这种评价最好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的结果,而非你个人的观点。

比如说,你刚刚加入一个交谈小组的时候,听到他们在谈论汽油价格,这个时候如果你接着说:“噢,这个价格比我们小区附近高50美分。”就不怎么样了,不妨这么说:“这个价格不错啊。在哪儿能买到这么便宜的汽油呢?”如果大家在谈论天气,你没有必要一五一十地唠叨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你应该仔细听一听他们谈论的地方,然后试着问一句:“你们都住在那里吗?”这样的话,你迅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说出了自己此刻的想法,只要等待他人继续你的话题就行了。这个时候,你无需展示自己的交谈技巧,只需和交谈群体里的人建立信任即可。

想一想你和他人正在交谈,这个时候有人插话,并把话题引向新的方向,你会是什么感觉?如果当时你正在说话,那么这种突如其来的打断会让你很沮丧,就算没人和“入侵者”交流,你也会愤愤不平,埋怨他们对于这种贸然闯入者坐视不理。

当你加入新的群体时,请牢记以下几点:

● 一开始不要只谈论自己,这样会显得很自我。

● 一开始不要谈论他们的观点。对于刚刚见面的人,就开始对其观点评头论足很冒险。初步接触之后,再深入探索当然没问题,但是,一开始就这么做不合适。

● 对于大家正在讨论的话题,稍作评论,以此“吸引大家的注意”。评论要简短,且尽量避免争议和武断。你的首要目标是和大家建立联系。这一步完成后,彼此之间才有足够的信任,才能继续深入交谈。

● 诚实坦然。问问自己,“我在贸然打断他人吗?”他们很可能会邀请你加入,不过,你一定要足够敏感。如果他们继续讨论明显只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那不妨借合适的时机优雅地离开。

● 开场白千万不可以使用讽刺性的话语。这太冒险了。

● 一开始不要对工作、运动、健康、政治或宗教评论。这个时候并不合适说服谁加入你的阵营,而应该通过交流建立联系和信任。

● 选择和当时情境相关的交谈开场白,例如:

——“嗯,你是怎么认识‘主持人’的?”

——“你们彼此都已经认识了吗?”

——“今天的交通特别堵。你们在路上遇到了吗?”

——“你们是怎么找到这里的?”

● 集中注意力于“此刻”。屏蔽周围发生的事,这样你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交谈对象身上。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有利于将注意力集中于交谈群体,而非你个人。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


一位从事执法工作多年的朋友曾经告诉我,警察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注意力。多数人都会被眼前发生的事情所吸引,从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而警察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他们可以密切关注周围的事件,不会因眼前的情境分心。

人际沟通也是如此,我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方身上,想知道自己是否给对方留下了良好印象,从而忽略了与交谈相关的有效信息。而“沟通达人”则善于通过听觉、视觉及其他感觉系统捕捉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往往会关注小细节,并以此调整交谈的方向。

当别人就我们的问题作答时,我们可以从中筛选信息,从而判断他们愿意进一步探讨的话题。比如说,你询问对方在哪里长大,他如果回答说,“哦,多数时间都是在美国东海岸。不过,自从爸爸参军后,我们搬家就比较频繁了。”从这句回答中,你可以继续以下问题:

● 他属于哪个军种?

● 你还在哪里居住过?

● 这么说来,你觉得哪里可以称得上“家”呢?

● 你们多久搬一次家?

● 对于孩子来说,没几年就要搬迁,重新开始,这意味着什么?

几周前,我在贝克尔斯菲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南部城市)的一个教堂给一些人做演讲,当时负责的是一位助理牧师,和他谈话的时候,我注意寻找彼此共同点的线索,后来发现,他之前在菲尼克斯做牧师,那里恰好是我的家乡。就这样,我们开始谈论体育,因为我们都是菲尼克斯太阳队(美国著名篮球队)的粉丝。彼此的谈话时间不长,但是却不乏话题,比如,菲尼克斯的酷热,房地产的价格,城市的迅速增长等,这些是任何一个生活在菲尼克斯的人都可能了解的。

只要我们学会观察,慢慢就会发现与共同兴趣有关的简单问题,比如说:

● 在婚礼上,你可以问,“你是怎么认识新娘/郎的?”

● 开会时,你可以问,“你参会的目的是什么?”

● 如果某人刚刚从手术中恢复,你可以问,“现在没有哪里不舒服吧?”(我之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境,对方说,这是她听到的最让她舒服的问题了。)

观察肢体语言有助于我们作出判断。多数的肢体语言都是无意识的,因此,这恰恰能反应出对方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眼神交流、手势及动作都为交谈的进行提供了一定暗示。一般来说,内向型人在倾听时和对方的眼神交流要多一些,自己说话时眼神就会移开。外向型人说话时往往会和对方进行眼神交流,因为他们很专注。不过,如果长时间只听不说,他们的眼神也容易移开。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事实,我们就可能错误地以为对方走神了,而实际上他们在认真关注我们所说的内容。

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运动衫的商标或某件珠宝都可能成为交谈的话题。观察对方家里或者办公室里的图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对方的价值观和经历。现在就可以试试,观察一下你的周围,看看哪些事物可以在交谈中使用。

真诚的赞美会为开始顺利交谈的双方架起一座桥梁。对方会因为你的细心观察而感觉良好,他们对自己也会充满信心,因而在交谈中会更放得开。对于那些真正打动你的事物给予赞美:比如,对方的家、装饰、食物等。指出你注意到的他们的优点,比如说,他们和客户或客人交谈的能力,这会让他们在交谈中自如且充满安全感。


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充满好奇的人往往都是“沟通达人”。 越是好奇,我们能够谈论的话题就越多。这并不是要我们对各个话题都精通,我们没有必要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但是,每个领域略知一二,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我们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自己的好奇心。注意各种性格的不同之处(性格分类以迈尔斯–布里格性格测量表为依据)或许会增强好奇心:

● 直觉情绪者:爱好思考,因此,好奇心会自然而然产生。他们会运用想象力及意象,依照新的方式看待事物。可能他们会选择记日志的方式,抓住并组织观察所得,关注信息输入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如果在迪士尼乐园待上一天,他们会不停地走动,关注每个设计的细节。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根据不同事情带给他们的感受将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记住。

● 理性思考者:爱好分析,因此,他们会对观察到的事物详细询问:这是谁?那是什么?什么时候?在哪儿?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要确定自己获取了所有的事实,然后再去分析这些如何暗含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如何将其应用于每一天的生活中。如果在迪士尼待上一天,他们会弄清楚在场的人数,队伍要排多久,并且根据所遇到事件的意义将其分别记住。

● 感性判断者:相较于抽象的概念,感性判断者更喜欢具体的观点。他们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观察周边的世界,然后思考内在的逻辑关系。较之于应用,他们更在意细节。如果在迪士尼待上一天,他们会如数家珍般告诉你一天的所有细节。他们知道每次排队的时间,行人交通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

● 感官感知者:擅长于同时进行多项任务,并且通过行动来学习。他们通过参与不同活动获得观点和看法。如果在迪士尼乐园,他们会急于享受一天的时间,根本顾不上分析发生的一切。如果一天结束之后还记得些许细节,那一定是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经历。

培养好奇心和摄影很类似。我曾经听到一位《亚利桑那州高速公路》杂志的摄影师跟我说过,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的作品会那么独特。他说,他看到的一切别人也都看得到,只是,他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比如,从更高、更矮的角度,借助日出或日落的光,再或者选择阴天等等。他会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找出不同于旁人的观察方法,因此,他的作品总会鹤立鸡群。当人们看到他的作品时,总会惊讶不已,因为景物并非不常见,只是,角度非常独特。

简单来说,好奇心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常见事物。

实际上,培养好奇心并不难。如果你的好奇心已经束之高阁很久,不妨尝试以下小练习,让其恢复曾经的锐利:

● 每天浏览报纸。阅读你感兴趣的文章,不过,对于不太感兴趣的也稍微关注。将注意到的关键条目写下来,然后向自己提问新闻的主要要素:谁?什么?什么时候?哪儿?如何?为什么?领悟文章的言外之意,寻找其中的原因和目的。这就是说,你和别人看到的信息一样,但是,却读出了不同于别人的内涵。

● 寻找周围你平时不怎么注意的事物。沿着繁忙的城市街道走一走,听一听自然的声音。即使身处拥挤的交通之中,你也有可能听到鸟儿的歌唱。

● 沿着街道前行的时候,尝试想象擦肩而过的人在想些什么。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想象他们这一天过得如何,将去哪里。

● 观察的同时,写下你的所得。并将无法回答的问题记录下来。下一次和他人交谈时,不妨将这些问题拿出来,看看对方有怎样的想法。

● 看电视的时候,也可以问自己一些新闻要素(谁?什么?什么时候?哪儿?如何?为什么?)。想象撰稿人为节目忙碌的场景。为自己看过的电视剧想象一个不同的结局。

● 像孩子一样,多问几次“为什么”。不要在交谈中反复使用某一个词语,应该让问题引领你去探索和讨论。培养自己的好奇心,从而得到你想要的信息是非常有力的交谈工具。

● 探索每次交谈中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心,去挖掘交谈一开始时你并不知道的信息。

好奇心派上用场无非有三个时间段:交谈前、交谈过程中和交谈后。如果有意去培养好奇心,在这三个时间段里你就会有所受益。请记住,你是在探索,你的面前有很多隐藏的宝藏,你的任务是找到这些宝藏。如果你觉得这些宝藏都不存在,那么谈何寻找和找到呢?

这就是交谈成功的秘诀:假设所有和你交谈的人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且很有趣的事情。弄清楚这些内容,并以此为目标。探索隐藏在表层之下他们真正的反应。无须在脑海中列出一堆的话题,其实对方才是你挖掘话题的源泉。如果你是真的充满好奇,想要弄清楚他们的兴趣所在,那和对方交谈就容易多了。


我们的好奇心去哪儿了


在研讨会上,我经常会在空白的便签纸上用马克笔点一个点,然后问他们,这是什么,多数人都回答说:这是一个黑点。可是,如果被提问的是一群孩子,几乎没人给出这样的答案,他们可能会说:

“这是地面上的一个洞。”

“这是一只南瓜虫。”

“从上面看这是电线杆。”

“这是一滴墨水。”

“这是一个球。”

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如果你和一群四岁的孩子相处,你就知道他们有多么喜欢问“为什么”了。因为这样的好奇心,他们才会很自然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一开始很可能只是玩耍,比如搭积木,运用想象力、字词以及各种物品等。随着经历的增多,一切都在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他们却因有了新的观点而愉悦不已。就这样,因为喜欢而反复,没有人强迫,只是内心的欢喜使然。不断反复最终也就有了精通,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随之而来了。有了自信心,他们就想继续探索周围的世界。你看,这个循环的开始和结束都和好奇心有关。

成年人就不同,已经具备的能力反而成了障碍。擅长做一件事之后,我们往往会丢掉最初的好奇心。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将工作做好,因此总觉得没有必要挑战不同的方式。工作中每日面对的挑战,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更是加速了好奇心的丢失。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因此,我们开始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最终只做那些我们熟知的事情。

要是在几年前,粉刷房屋这类事情我们肯定亲力亲为。虽然耗时耗力,可完成后心里却很满足。不过,对于这件事,人们现在的反应却让人吃惊:他们会想,明明可以请专业人士来做的事,居然自己动手做?有人甚至会说:“如果我自己动手粉刷,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有些事情确实太复杂。比如最近,我们买了一些厨房用品,有些商标明确注有严格的警示:任何维修非专业技工不得进行。也就是说,维修工作超出了买主的能力范围。可是以前并不是这样:我们会先自己修理,实在不行,才向维修店求助。今天却反过来了,自己动手之前我们就先寻求帮助了。



第7章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如果我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理解对方,即使沟通技巧不那么娴熟,也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切都是态度使然


塞拉和汤姆驾车一起前往朋友的婚礼。路上他们遇到了堵车,汤姆变得越来越烦躁,塞拉不停劝他,想让他平静下来。可是,塞拉越努力,情况越糟糕。这无法归咎于谁,他们只是陷入了交通堵塞之中。塞拉无法理解汤姆为何会烦躁,而汤姆也无法理解塞拉为何还能保持平静。

塞拉和汤姆面对的境况是一样的,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一切都是态度使然,人的态度和思维模式决定了人们的感受。

人际沟通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能比较担心自己的言辞是否得当,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却往往忽视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我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理解对方,即使沟通技巧不那么娴熟,也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关于人际沟通中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 我们对他人的态度。

● 他人对我们态度。


真正对他人感兴趣


一个周六的下午,劳拉和本按照房屋出售标牌,一路寻找,希望能够找到一处符合他们要求的房源。考察其中一所房子的时候,中介人员向他们介绍了房子的构造、建筑时间、所属学区等信息。

这位中介大谈特谈小区孩子的数量,周边学校有多好,却根本没有听一听劳拉和本的需要。如果他能够听一下,就会知道这对夫妻多年来一直因为无法生育而痛苦。如果他真的能听一下对方的要求,这对夫妇在他眼里也就不仅仅意味着潜在的销售业务量了,他会从普通人的角度去审视和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