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通过外力将人们所处的环境进行小小的改变,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就能缓解稀缺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带宽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稀缺会产生带宽负担,因此节约利用带宽是对稀缺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对稀缺,要在富足和带宽充裕时开始行动。更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

医 生和有线电视安装工人有一个共同之处:约在某个时间要做的事情,很少会真的兑现。按照约定时间做事情,确实很有难度。如果之前出现了一些疏忽,比如有点磨蹭,或某件事情所花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而同时又没有余闲去抵消这些意外,那么影响就会被放大。这样一来,一开始看似在你掌控之中的紧密安排,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接下来的事情也一件件地被推迟。你赶赴的每一场约定,也都会匆匆忙忙。于是,你产生了管窥心态,一心只想着赶快完成手头的事情,然后接着去做下一件事情。可以想见,你会从未来的安排中借用时间。就这样,你给自己挖了一个越来越深的时间债陷阱。而排满各项任务的日程表,很有可能会让你在赶赴每项任务时迟到。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你过不了多久就会开始迟到。(而客户为什么会容忍你这一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我们的一位同事,是一家基金会的理事长。他对排满各种事项的日程表再熟悉不过了:基本上每一天,他都要马不停蹄地赶赴各种会议。他很容易就会像医生或有线电视安装工人那样陷入落后状态——每一次会议都会比前一次更晚。(但因为人们都是来找他投资的,所以不得不忍耐。)事实上,他的会议从来不会拖延——会议原定的结束时间之前5分钟,他的助理就会露面宣布:“会议还剩5分钟。”会议结束的时间一到,助理会再次出现。这种比较直接的干预方式,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也能预防稀缺陷阱的出现。这种方式为许多主管人员所用,而这些主管人员都配有经验丰富且敬业的助理们为他们提供帮助。

助理去敲门,并非什么特别有创意的干预方法,但我们却能从中体会到某些深刻的意义。对某人所处的环境进行小小的改变,就能缓解稀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稀缺心理是原生的,若想从“内在”进行改变,难度很大。但我们若想获得更大的成效,其实并不需要对这种心理进行改变。事实上,这位基金会理事长的管窥心态一点也不比别人少。但他的技巧在于对环境进行了改变,从而对管窥心理产生了反作用。而且,这种改变的程度也比较缓和——助理没有创造出额外的余闲:会议的安排依然一场接着一场,理事长在赶赴一场场会议时,依然会抱着管窥的眼光看待事物。助理做到的,不过是采取了干预手段,阻止稀缺心理对现状造成实质性的破坏。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类似于公路旁边的减速带。减速带只是公路上的一点点小变化,但却能保护司机免受走神或疲劳驾驶的危害。减速带的设置,比想方设法地让司机专心开车或是多睡点觉要容易得多。

同样,我们也能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稀缺防御”。我们可以引入类似于减速带或助理这样的工具,利用我们对事情本身的洞察力,来构建出更为理想的成果。关键在于你所采用手段的内在逻辑,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了稀缺能帮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以及帮助我们管理长久以来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

对稀缺进行管理,有一种简单而常常为人们所低估的方法,那就是对“管子”视野之内的事物施加影响。这就是助理能做好的事情:当主管的“管子”视野还停留在当前的会议上时,他可以将下一场会议带入主管的视野之中。我们与经济学家迪恩·卡兰(Dean Karlan)、玛格丽特·麦康奈尔(Margaret McConnell)和乔纳森·辛曼(Jonathan Zinman)合作,尝试将储蓄的理念带入生活在玻利维亚、秘鲁和菲律宾的穷人的“管子”视野之中。

我们认为,穷人之所以储存不下钱,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管子”视野——储蓄是一件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务,而这类事务基本上总是会被穷人遗留在“管子”视野之外。无论何时,总会有比储蓄更为紧要的事情等着被处理。于是,我们将储蓄设定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将其带回“管子”视野之内。每个月月底,我们都会发一条短信或一封邮件作为提醒,询问人们的储蓄目的以及金额。仅凭如此微不足道的提醒,我们就将人们的储蓄额度提高了6%——如果想到我们提醒的频繁程度仅为每月一次,而且并不会打扰人们的日常生活,你就会感觉这6%已经是非常显著的成效了。(毕竟,短信和站在门口的助理相比,远没有那么显眼和活灵活现。)我们没有通过教育或强化人们意志力的方式来改变现状,而是仅仅通过提醒人们在管窥心态之下容易忽略的重要事项,就实现了储蓄额度的提升。

管窥心态让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角度去思考金融产品。有些财务决策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管子”视野之中。某人会专门负责确保你偿还贷款、付清房租。该人或组织,就像助理一样,会将还钱的信息带入你的“管子”视野之中,无论你当时的管窥心态有多么严重。而储蓄,却没有设置一位专职助理去敦促你。在没有我们提供的这类介入性告知行为的情况下,关于储蓄的想法大多数时候都会落在“管子”视野之外。

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对管窥心态的理解。我们可以设定高额的滞纳金,而且不提醒人们要在什么时候还钱。而许多这类手段的效果,无论是提醒还是滞纳金,都会对穷人产生更大的影响,也会让穷人承受更大的后果,因为他们正是那些拥有管窥心态的人。

我们能提醒的,不仅限于金钱。日理万机的人随时都有可能会忘记去健身,而健身就是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务。事实上,聘请一位私人教练,就能缓解这一问题。私人教练会给你打电话,从而将健身这件事情拉回“管子”视野之中。这样,去健身就成了无法被你忽略的事情,因为教练会主动闯入你的“管子”视野,询问你这周计划什么时候去锻炼。私人教练会永远在那里,以确保你一直都记得去健身房锻炼这件事情。

冲动而非提醒,也很容易将人带入“管子”视野之中。超市正是这方面的专家。它们发现了一种赚钱的好办法:将巧克力摆放在收银台边上。巧克力会立即勾起人们的“馋虫”,闯进人们的“管子”视野中。它们会令人突然想到:我想吃巧克力。其实许多冲动都是这样,无论某样东西多么重要或多么令人渴望,只要没在眼前,让人看不到,人们也就想不起来,因为这些冲动并不那么迫切。但当这些东西出现在眼前时,人们就会对之自我强化,并将其他冲动推出“管子”视野之外(在巧克力的例子中,被推出去的就是你维持体重的冲动)。

在有了这些观察和理解后,我们自然会想:为什么不针对储蓄问题采取同样的策略呢?于是,我们在另一个项目中将这个想法落实到了行动之中,创建了一款叫作“冲动储蓄”(impulse savings)的产品。就像巧克力一样,标有冲动储蓄的卡片被挂在了显眼的位置,比如收银台旁边。卡片上有一些图片,描绘了人们的储蓄目标,比如为孩子存钱上大学、置房购车等。卡片的设计初衷就是想与巧克力一样,去创造出一种冲动。只不过人们不是去“购买”这些卡片,而是去储蓄:人们为卡片而支付的现金,会转到他们的储蓄账户之中。

卡片能够有效地对抗管窥心态,因为它不仅能挖掘出人们潜藏于心中的目标,而且也可以在目标幻灭之前,提供一种为目标而行动的简易方法:购买卡片。我们与IFMR信托公司(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机构)合作进行了这个小型实验项目,从中惊喜地发现,许多人都十分愿意采纳这种储蓄方式。对于事务繁忙的人来说,家人的照片即使只是偶尔在办公桌上出现也能起到作用(照片不是一直摆在桌上成为背景,而是以不规律的频率不时出现,但足以抓住人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使本来会被忽略的家庭得到重视。

提醒非常有效,但因其太过于明显和直接,所以重要性反而更容易为人们所低估。2008年,马萨诸塞州机动车登记处(Massachusetts Registry of Motor Vehicles)想出了一个节约成本的办法。以往,登记处会寄出提醒车辆登记即将到期的信函,成本颇为高昂。于是,他们决定取消信函提醒。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决定完全讲得通。但用我们的分析眼光来看,你就能理解这种做法的愚蠢之处。登记到期的时间可以是一年中的任何一天,这完全取决于上次你的登记时间。如果没有提醒,人们很难会记住这个日期。对于贫困和繁忙之人来说,信函提醒很可能是确保他们的车辆登记不过期,让他们免于罚款的唯一方式。事实上,与这条简单的政策同时出台的,还有州政府施加的递减税。(在无心的情况下?)

虽然提醒这种手段简单至极,但又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政策制定者会在储蓄态度的培养上投入数百万美元,但却不懂得将提醒人们储蓄的方法融入其中。我们总是会花很多钱去办健身房的会员卡,但却不知道应该如何让自己将健身这件事情记在脑子里。

让“疏忽”等同“默许”

我们早已把储蓄这件事情忘到了九霄云外。事实上,我们两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想到过储蓄这件事情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粗心大意?(我们其中一个人家里还有孩子!)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不可救药的粗心大意。我们的储蓄账户,从退休存款到孩子们的大学教育存款,数额一直在稳步上升。那么,我们是如何在不主动储蓄的情况下存钱的呢?许多人都在采用这种方法:很早以前,我们两人就加入了一个储蓄计划,它每个月会自动从我们的工资中转存10%。虽然我们每日的行为似乎是对储蓄的完全忽略,但存款余额却在增长。我们在花钱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储蓄这个问题。自动转存功能使得我们可以在完全忽略储蓄的情况下进行储蓄。

这个例子反映了一个简单的理念。当忽略问题存在时,改变行为的结果往往比直接与其对抗更有效。下面是一个关于退休存款的例子。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美国人开始接受新工作时,需要填写一份参加401(k)计划的表格。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正确填写表格,人们就无法参加计划,也就意味着后半生要承受灾难性的后果。而人们在刚刚接受一份新工作时,常常会经历诸多新变化,心理上也要经受紧张焦虑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产生管窥心态,就有可能会忘记填写表格。在一项设计新颖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改变了忽略表格这件事情的次序。新员工会收到一张改版了的表格,上面写着:“你同意以3%的额度参加401(k)计划。如果你选择不参加该计划或决定以不同的额度参加计划,请归还表格。”现在,当人们忽略表格时,就等于是同意进行储蓄。而且更好的一点在于,对于所有想要参加退休储蓄计划的人来说,需要去做的事情全部都已经被安排好了,不会因为疏忽而遗漏什么。毫无疑问,研究成果非常令人惊喜。就算到了3年之后,401(k)计划的参与率依然能反映出这项研究实施与否带来的巨大差异。在新员工需要主动选择退出计划的公司,超过80%的员工参加了401(k)计划;而在新员工需要主动选择参与计划的公司,只有45%的员工参加了该计划。可见,当我们对决策遭受忽略的默认后果稍加改变时,就能获得显著的成效。

当然,由“别人”来设定你的默认选择,肯定会遇到不少棘手的政策问题。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你可以自行设定自己的默认选择。自动还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务繁忙的人,在工作的“管子”视野中,如果选择自动还款,就不会再承担忘记还账单的风险。他完全可以忘记支付账单这回事,而当他忘掉时,账单依然能按时被支付。这样看来,对于繁忙之人来说(至少对于那些能利用现代技术的人来说),最为顽固的管窥问题是那些无法自动被处理的任务,比如车辆登记、驾照更新、税款支付等。更不易解决的问题是,那些既不能自动处理,也没有截止日期或提醒的事务,比如写遗嘱或体检。

这种思路有着广泛的适用空间,尤其适用于那些重复性高、可预测的事件。请想象某人在家工作,正因一项任务的截止日期迫近而产生了管窥心态。我们知道,此人一定会忽略一日三餐的质量,会吃掉手边能找到的任何食物。事实上,此人的心思和精力全用在了工作上,很可能会选择最不健康的食品,因为这些不健康食品最能满足冲动之下的欲望。橱柜里装满了各种美味,因此这位大忙人长了几斤体重。而相比之下,如果橱柜里只有健康食品,就能让这位大忙人的腰围免受工作的负面影响。

美国银行近期推出了一项名为“留下零钱”(Keep the Change)的活动,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可以建设性地利用人们的忽略行为。银行对这一活动给出了以下解释:

在参与了“留下零钱”活动后,你就能够自动增加储蓄额。我们会将你所有银行借记卡上的购买金额四舍五入到整数,然后将活期存款户头上的差额转存到储蓄账户上。每喝一杯咖啡,每加一次油,每去一次超市,都能增加你的储蓄额度。还有什么比这种做法更简单?

“留下零钱”活动(此活动的其他方面也受到了批评,包括低利率和高收费)有一件事情做得很好:通过引导来帮助人们储蓄,而不是通过压抑人们的购买冲动。人们的确会忽略储蓄这件事情,于是,这项活动就让人们通过最自然的“消费”方式来进行储蓄。

保持警觉

对于事务繁忙的职场人士来说,定期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要比办张会员卡难得多。其中一个原因显而易见:办会员卡会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远远不及锻炼腹肌或在椭圆机上踏步半小时的痛苦。但同时还有另一个原因:办会员卡,只是一次性选择;而定期去健身房,则需要一直对身材和健康保持警醒,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去做正确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选择以两种形式存在,其中一种需要时刻保持警醒,而另一种则是一次性的。警醒型选择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重复选择,比如去健身房、为不时之需而储蓄、吃健康食品,或与家人共度不受干扰的家庭时光等。有些选择甚至还需要特别的警醒。错过一次去健身房锻炼身体的机会,不过就是少付出一些努力而已。但若是没有按照医嘱服药,问题就会严重许多。仅仅一次疏忽大意——用存款买了一件皮夹克,也会使几个月的勤俭节约付之东流。一次性选择只需要采取一次行为(或仅是偶尔为之),就能得到预期的成果:如果申请自动还款,你就不用再担心还账单的问题;如果买下一台洗衣机或烘干机,你就可以在未来几年里不再去洗衣房;如果参加通信服务提供商的折扣活动,你就能在活动取消前一直省钱。

特别是在你产生了管窥心态的情况下,一次性地去做正确的事情,要比重复去做正确的事情容易得多。而很多良好行为都需要警醒,比如做一位优秀的家长、省钱和吃健康食品等。与此相比,许多错误行为只需犯一次,便能导致诸多问题的发生,比如借贷、许下不明智的承诺和未经思考胡乱买东西等。只消一次挥霍或欠下一笔贷款,你就会给自己的未来挖下陷阱。所以,只有持续的警醒才能使你有望从中逃脱。

这些现象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只要有可能,就要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若不想每次经过厨房都要保持警醒,以免去拿零食,不如在去超市购物时保持警醒,干脆不买零食。许多日常事务都适用于这一原则:保持房间的整洁,需要警醒意识,要么就一次性地请位清洁工定期打扫(假设你有能力承担这一费用);每个月支付账单时需要警醒意识,而设置自动还款只需一次;开车上高速路时提前准备好零钱,需要警醒意识,而办理ETC速通卡仅需一次。从长远来看,由于管窥心态会导致忽略,若能为这些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事务找到一次性解决方案,它们就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坚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如果单纯凭借你自身的警醒意识,效果一定不理想。但如果你带着孩子报名参加每周一次的活动,那么这种一次性行为就能确保你每周至少能有一小段时间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的。

相反,把存在问题的一次性行为转化为需要时刻保持警醒的行为也十分必要。有些政策制定者提出在消费者购车时设置“冷却期”,而类似的方案也同样适用于各类借用行为(金钱、时间和热量等)。其实,这一举措就等于为你设定了一套系统——要求你在采取实际行动之前,对自己的决策进行多次确认。(请想象,每当你收到一份富有吸引力的邀请时,电子邮箱都会自动回复道:“谢谢。我也许可以参加,一周后给你答复。”)

偶尔,你也可能会想要将一次性行为转换为需要警醒意识的行为。多年之前,你经过反复研究最终选定了汽车保险,而现在是否有了更优惠的选择?上一次你打听汽车保险的行情,是什么时候?选择总是在变化,某些一次性选择也可能存在误导:我们在购买影片租赁年卡时,总会假设自己每个月要看好几部电影,看完后也会立即归还碟片。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看过的影片数量以及为办年卡而花的钱,就会为观赏每一部电影的高昂成本而惊诧。除了自动更新之外,也许偶尔确认一下之前所做出的一次性选择的合理性,也是十分明智的。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贷款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取缔快速贷款这种可能带有恶劣后果的一次性选择?在第5章中讲到的《家庭问答》实验中,我们了解到,不给穷人借用的机会,就能提高他们的整体表现水平。现实生活要比实验室环境复杂得多。某些贷款的确不好,但还是有一些贷款产品的确能够为人们提供帮助。我们该如何确定哪个好、哪个不好?就算运用我们自己提出的理论进行分析,有些贷款也能为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余闲。当车子出现故障,你需要现金去修车时,如果能得到一笔贷款,就算费用很高,也可以防止一系列更严重问题的发生,比如上班迟到或者因迟到而失业等。

矛盾的是,稀缺虽然会使你选择权宜之计,但同样也会提高你因这些权宜之计而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在了解了稀缺心理后,我们就能从中领悟到:我们需要为管窥心态做准备,需要防止忽略情况的发生。我们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调查,这样就不会在产生管窥心态时做出错误的选择。而且,我们要安排好各项事务,这样就不需要时刻保持警醒才去做那些值得鼓励的事情,还能不定期地对这些行为进行重新评估。

找准关联行动时机

在充满管窥心态和忽略现象的世界中,许多事情都取决于时机。在对未来进行决策时,我们会犯下许多最为严重的错误,因为未来不在我们的“管子”视野之中,是遥远而模糊的概念。有些事情我们当天完全不可能同意去做(今天太忙了),却会想当然地同意在一个月之后做(没问题!日程安排还空着呢)。我们当天的需要是紧迫的,而一个月之后的需要则是抽象的、不现实的。我们了解到,这正是我们接手过多任务的原因,也正是囊中羞涩的人购买他们无力承担的商品的原因。6个月前,那台洗衣机实在非常吸引人,因为买下之后可以在半年后再付款;而现在,这台洗衣机却成了家里的主要负担。

我们一旦了解了稀缺心理,就能对其加以利用。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稀缺没有充分的理解,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但我们也能利用它。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一项叫作“为明天储蓄更多金钱”的计划,就了解到了人们愿意为资源相对充裕的未来许下承诺的愿望。通过这项计划,那些认为自己目前没有能力进行储蓄的人们,会同意在未来某一天涨工资时,提高他们的储蓄扣除额度。也就是说,他们当下并不需要做出任何新的牺牲,而只有在今后那个模糊而遥远的未来,才会被从工资卡里扣钱。这项计划的效果令人惊叹。在一家公司中,超过75%的员工选择了该项计划,只有少部分员工后来退出了计划,选择自己去储蓄。到了第3次涨工资时,员工的储蓄率早已翻了3番之多。

该计划的明智之处就在于,恰当地利用了人们所期待事物(涨工资)与其所希望事物(增加储蓄额度)之间的关系。这一计划自动地将二者联结为了一体。对于借用问题,我们也能以此为解决方案。请看下面这项思维实验。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甲州政府为了抑制掠夺性借贷业务的发展,强制工薪日贷款商降低收费标准,比如对200美元的贷款,将收费从50美元降至25美元。(前提是贷款行业继续保持盈利和生存状态。)乙州政府创建了一个与此不同的项目。收费标准依然是50美元,但贷款商却只能收到25美元。余下的25美元以借款人的名义存入账户。只要账户总额累积到200美元(在这个例子中,就是8次贷款),此人就无须再借钱。当他需要贷款时,可以直接使用账户里的储蓄。事实上,从50美元的贷款费用中省下25美元,借款人很快就能成为“自己的贷款商”。

一言以蔽之,你打算在之后日子好过一点时再去做的那些明智决策很有可能不会兑现,因为随着未来一天天临近,你会发现,现在也不比以前好过多少。因此,我们需要先发制人,做好过度工作。就在你专注于健身这件事情的那个时刻,抓紧机会,买张健身卡,请一位私人教练,求朋友时刻监督,尽你所能地做到最充分的准备。这样,当你的“管子”视野中装进其他事务时,健身这件事情也依然不会消失。如果你在去超市购物时能足够专注于健康,那么就要确保家中的橱柜里装满了你应该吃的健康食品,因为当你的心思不在饮食这件事情上时,就要让自己除了健康食品外别无他选。而当某样东西(一本书或一段广告)碰巧让你在那个时刻想到了年迈之后的生活,不妨抓紧时间采取行动:为工资账户设定自动转存、给律师打电话安排一次会议以及为写遗嘱做准备。否则,你总会想着过两天再去做,而到那时,你又会进入另一个“管子”视野中。

节约利用带宽

因为稀缺会产生带宽负担,所以在对稀缺进行管理时,一个主要的关注点就是如何节约利用带宽。繁忙之人总是会争分夺秒,而贫穷之人也总是会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每一位处于稀缺状态之中的人,都会因带宽如何进行分配和使用而受到极大影响。

利用带宽,就是要去分配我们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这个角度讲,那些需要进行更多信息处理的决策,会占用更多的带宽。每一位时间有限的管理者,都需要一位助理,这位助理应该擅长对决策进行综合处理,对选择进行简化,并能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如果一位下属只会给出大量未经处理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也不会有多大价值。清晰而简洁的综合,是节约利用认知资源的理想方法。

而我们在给出信息时,常常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经济学家玛丽安·伯特兰(Marianne Bertrand)和亚戴尔·莫斯(Adair Morse)进行的一项关于工薪日贷款的研究,就反映了这一现象。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研究人员将准备借入工薪日贷款的客户分为两组:一组看到的表格,里面列出的是他们将要支付的年有效利率(443%)与可比较贷款品种(信用卡利率为16%)之间的对比;另一组看到的是类似的数据,但并非利率,而是他们将要为贷款支付的费用(美元)——如果客户可以在两周内还清贷款,就要支付45美元,一个月还清则要支付90美元,以此类推。而如果他们用信用卡借贷同样数额的钱,为此支付的费用(美元)为两周2.5美元,一个月5美元,以此类推。换句话说,类似的数据以不同方式展现在了两组实验对象面前:一组看到的是利率这种抽象的衡量标准,而利率的确切含义可能令人很难揣摩;另一组看到的是要从自己兜里掏出来的实实在在的钱,而人们对美元这种货币单位早已再熟悉不过了。

伯特兰和莫斯发现,看到美元成本的那一组客户,选择工薪日贷款的人少了许多。为工薪日贷款而来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以美元为单位进行思考,他们眼里看到的是美元,需要的也是美元。相比之下,利率这种奇异的金融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被人用到,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智力资源,才能将其转换为更直接、更真实的数据。当人们产生了带宽负担时,具体的数额就会比抽象的概念带有更丰富的意义。

营养标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它们向人们灌输了大量陌生的信息。消费者现在不仅能看到卡路里数据,而且还能看到来自不同种类脂肪的卡路里数据——好脂肪与坏脂肪的对比,还有重要营养物质的信息(是否能从产品中摄取欧米茄3脂肪酸),一份产品能提供的几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每日所需摄入量百分比,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进行认真的信息处理,在没有简单处理方式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实在让人如堕雾中。吃掉一个面包圈究竟会对身体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影响?真的不好说。

有时,就连做出权衡这种简单的事都会给人以负担。请想象你自己手头上现在有许多尚未完成的工作。此时,一位好朋友准备去另一座城市定居,为此组织了一场欢送会。虽然你工作繁忙,但真的应该去参加。于是,你决定将朋友的聚会挤进繁忙的日程安排里,但不打算在聚会上花太长时间。你想到了那里再根据当时的气氛和感受决定什么时候离开。因此,你出席了聚会,但一个小时之后就开始琢磨:“我是不是能走了?”聚会充满了乐趣,如果你现在离开,很可能会被朋友误解,但工作在召唤你。一个小时足够了吗?如果离开会不会显得很没礼貌?你开始发愁。你又等了一会儿,但你的心思早已不在聚会上了。你所做出的权衡——为了与朋友聚会而放弃的工作,使得你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娱乐活动之中。你以为保持灵活度是在帮自己,但却让自己产生了拖延和分心。

繁忙之人非常渴望能挤出时间来陪伴家人和朋友。而在一项接一项待办事务中挤出时间的难度很大,最终还会导致可以预见的忽略现象以及因忽略而引发的后果。而且,就算你勉强将时间挤出来,也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因为你的心思在别处,会寻思着如果将时间用来做别的,可以完成哪些事情。犹太人的安息日,是应对稀缺权衡的一种独具智慧的干预手段。安息日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人们在安息日不工作,不发邮件,不写字,不做饭,甚至不能开车。这一天,是宁静而安详的,是供人们来恢复活力的。我们许多人可能很多年都没有机会享受这种体验。安息日的妙处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没有选择,没有困境。这一天什么也不能做,只能休息,不存在权衡问题。其二,安息日固定在每周的同一时间,周五一结束,无论你有多忙,都要进入休息状态。没有提问,无须计划。犹太学者亚伯拉罕·赫舍尔(Abraham Joshua Heschel)曾写了一本关于安息日的著作,他在书中提到:“安息日是上帝赐予的时间礼物。”

阿氏食谱(Atkins diet)总会使人联想到安息日。大多数节食计划都会鼓励人们去做权衡,它们会给出固定的卡路里摄入量、固定的碳水化合物克数以及其他一些限制。节食者要去选择他们喜爱的食品组合,同时满足总体的限制要求。这样,节食者就有了“灵活性”,可以将自己的偏好考虑在内。但就像前面讲到的那位与朋友聚会的大忙人一样,这种灵活性只能使背负着带宽负担的节食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权衡。权衡式思维不仅会使人分心,而且对节食计划也尤为不利,因为将思想专注在食物上,会让人更加难以抗拒食物的诱惑。一项研究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规则复杂性互不相同的节食计划中,并给出了如下总结:“体重管理计划需要大量认知能力,而可感知的规则复杂性则是放弃节食行为的概率最强的影响因素。”

阿氏食谱的诸多版本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阿氏食谱不需要人们一直去做出权衡,而是强制性地给出了碳水化合物的限额。这就使得选择变得十分简单:某些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低,你没得权衡,只能吃它们;而诸如大份甜品等其他选择,就是你根本不可能考虑的,因为它们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太高了。阿氏食谱给人很小的权衡空间,你可以尝尝小甜点,吃两口面包,但与标准的节食计划相比,选择就少了许多。有些人并不认可阿氏食谱节食法。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阿氏食谱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你不用想着去分配卡路里摄入量,去精心安排每一餐的饮食。所以说,阿氏食谱更接近安息日——简单的禁止,很少的权衡。

在带宽充裕时行动

带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不会一直保持同一状态。请回忆我们在第2章中讲到的甘蔗农。他们在临近收获时较为贫困,而在收获后较为富裕。但更重要的是,临近收获时,他们的带宽更少,而反之带宽则更多。同样,由于低收入工作者很难做到消费均摊,所以那些按月领工资的人和领取粮食补贴的人,很可能在月底时带宽最少,而在月初时带宽最多。若能在政策推行和项目设计时将时机因素考虑在内,将是十分明智的做法。如果你想要为人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而所教授的内容,无论是保健知识还是会计学知识,都需要一定的带宽,那么什么时候提供这些教育内容将最为有效?如果你的目标对象是农民,你是准备在收获之前开课,还是在收获之后?穷人是在圣诞节之前东拼西凑地为买礼物发愁,还是节后?只要懂得了带宽变化的时间规律,就能在日历上将最恰当的日期标注出来:在某段时间,人们能真正地去听课并吸收知识;而在另一些时间,人们只会心不在焉。带宽变化时机的重要性,在于能让人们将计划与更为理想的带宽变化时机联系起来。下面这则研究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肥料能为农民带来很高的经济回报,比如在肯尼亚的经济回报率就高达75%。但尽管如此,肯尼亚的很多农民依然不为田地施肥。问题不在于他们缺乏知识,大多数农民都称,他们有购买肥料的计划,但实际上只有不到1/3的农民真正将购买行为落在了实处。他们总是以钱不够为理由。而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他们在需要肥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钱不够了。他们在收获之后立刻就能获得收入,而肥料是好几个月之后才要买的,而此时,农民们手头已经没有什么现钱了,带宽也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填补金钱与肥料之间的缺口,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简单而新颖的干预手段:他们让农民们在现金充裕的收获之时提前购买肥料,然后在种植阶段再将肥料送达。仅仅凭借这一点改变,肯尼亚的农民们购买和使用肥料的比例就从29%一下子升到了45%,效果非常显著。可见,将重要决策的制定时机从农民缺钱、缺带宽的时间段转移到有钱、有带宽的时间段,就能避免问题的出现。

对带宽的自然变化规律有所了解,也能帮助那些事务繁忙的人。大忙人们总是以时间表为参考来安排活动,考虑到某项任务需要多少时间,比如正好在周三上午11点能有合适的时间。

除了时间以外,工作任务同样需要带宽,只不过有些需要的多,有些需要的少。参加一场电话会议,确保会议按计划推进,这项工作所需的带宽,要比与老板或客户的面谈所需要的带宽少得多。而我们却总是将关注点放在时间上,没有对带宽予以充分的认识。不可否认,我们的带宽在一天中也会有所波动。所以,我们是否能够明智地进行任务规划,确保高带宽任务能安排在高带宽时间段上呢?

对带宽加以利用,不仅需要对各项任务的执行时间进行安排,而且也要设置最佳的顺序。

在撰写本书时,我们每天早上都会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于写作,并坚持了很久。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这段时间,有时甚至会为此忍受痛苦,比如即将召开一场6人会议,而自己是唯一一位负责安排时间的人。我们不仅仅是在保护这段时间,同时也是在保护高带宽的时间。但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我们为写作专门预留了时间,但也并不是很有效。后来我们才意识到,之前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拼尽全力去保住写作的时间,而在坐下来投入写作之前,我们会快速查一下邮件,处理一下紧要事务。到了9点钟,我们会强迫自己放下手里的一切事务,就算采取极端手段也在所不惜,比如关掉无线路由器。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完全放下。一封关于项目进程滞后的邮件,强调了我们落后的严重程度;另一封邮件,又提醒了我们筹钱的紧迫性。我们虽然坐在办公桌旁准备写作,但内心并不平静。我们的大脑中已经展开了一个接一个喧嚣吵闹的想法。我们就像是两个节食者,每天早上先遍览色香味俱全的甜点,然后再坐下来思考其他事情。

为带宽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许多低收入高中毕业生都没有上大学。所以,许多慷慨的助学项目都假设其原因在于缺钱,并希望从这个角度为低收入高中毕业生提供帮助。然而,这些项目的功效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结果根本没有几个申请人。这种现象让人有些想不通,于是一群研究人员决定想办法找出其中的原因。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他们将前来因报税而求助的高中毕业生(及其家人)分为3组,将所有申请大学助学金的表格发放给他们。对于第一组,研究人员只是去观察他们的申请倾向。对于第二组,研究人员尝试着去填补其信息缺口。也许高中毕业生不了解他们有资格申请的助学金数额,于是税务工作人员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了他们。对于第三组,研究人员做了点颇有意思的事情。税务工作人员不仅告诉高中毕业生们能申请到的数额,而且还替他们将表格填好。最后的结果显示,仅仅告诉人们他们有资格获得的具体利益,并不能收到明显的成效。但帮助其填好表格,却起到了巨大作用。学生们申请助学金的比例提高了,而且真正上大学的比例也增加了29%。

对于任何人来说,填写表格都是一件麻烦事,是个障碍,会给人们拖延和遗忘的机会。而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的带宽已经承受了负担,而且很可能因自身的经济条件而觉得脸上无光,所以,填表就成了一个更加麻烦的障碍。来自没有大学经历家庭的高中毕业生,在得到填表帮助的情况下,大学入学率是之前的3倍。

关于如何对稀缺进行管理,我们从中还能得到更深的体会。看起来不足挂齿的小步骤,在错误规划、拖延和遗忘的影响下,就有可能演变成巨大的障碍。而我们在规划人生或为他人制定政策时,常常会忽略这些障碍的存在。给某人发放一张表格,让他带回家填写,此人就有可能会遗忘,而如果让他当场填好,参与率就会直线上升。无疑,填表这件事情是“不足挂齿”的小步骤,但人们就是很容易在这一小步上摔跤,就像计算利率和为车子做年检一样。当我们的带宽承受负担时,最简单的障碍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享受公共福利的人每年都要填写一大堆表格,去“重新认证”,以证实他们依然有资格享受福利待遇。可以想见,就是在进行重新认证的时间段,人们会从福利项目中脱离出去。而且,填写表格的要求总是将最需要福利救济的人排除出去。带宽负担最为沉重的人,也是最容易延迟重新认证的人,而这些人却正是最需要福利救济的人。

为了进一步了解带宽负担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请想象我们会为填写财务补助表格而收取一大笔费用。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笔钱收得实在有点傻——以穷人为目标的项目本就不应该向他们收取一大笔费用。而现实中,我们却常常会设计出一些项目,这些项目以带宽承受沉重负担的人为服务对象,但却需要他们拥有大量带宽才能申请。用另外一个比喻来说,这就像是走到一位需要帮助的杂耍演员身边,然后向空中抛起一个球,让他的杂耍负担进一步加重一样。

我们之所以讲到这些,并不是想要取缔所有的障碍。有时,障碍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申请财务资助的表格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提供财务资助的组织的确需要许多信息;之所以要去做重新认证,是因为人们的境遇总是在不断变化,而资助项目需要将目标瞄准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但同时,我们也能找到替代方案,比如许多表格可以利用税务数据来自动填写。稀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于我们在低估带宽负担的同时,过多地将目光盯在了移除障碍的高额成本上。而实际数据告诉我们,障碍所引发的带宽负担很可能会异常沉重。扶助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可能就取决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障碍。而这些小障碍会使人们无法获得他们理应获得的资助,或者让高中毕业生们没有机会去大学深造。

从富足起步

在完善稀缺管理方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稀缺通常是从资源充裕期开始的:截止日期临近之时的忙乱,常常源于几周之前没有对充裕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收获之前的几个月,农民们手头的钱总是不够用,这是因为上次收获之后,他们没有对现金进行很好的规划。

不知读者是否还记得第1章中讲到的研究,实验对象在更为紧迫的截止日期之下,能更好地完成文章校对工作。虽然很多人都能认识到截止日期对工作的积极作用,但其效果还是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在该实验的另一个版本中,研究人员允许一部分实验对象自行选择截止日期。这种办法发挥了效果,实验对象自行设定了截止日期,帮助他们比没有截止日期的一组实验对象赚到了更多的钱。但是,他们自行选择的截止日期还不够严格和紧迫。自行选择的一组,比强加截止日期、没有选择的一组赚到的钱少了25%。我们在学生们的身上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一次,我们让学生们自行选择期末论文的截止日期。有些学生很明智地选择了比学期结束时要提早一些的时间。相反,很多学生却没有这样做,而这就使得他们在论文的截止日期即将到来时,还在忙不迭地写论文。

在充满稀缺的世界中,漫长的截止日期就是酿造麻烦的问题所在。早期的资源充沛会变相鼓励人们浪费,而等到截止日期临近时,管窥心态和忽略行为又会出现。所以,将漫长的一次性截止日期改为渐进式的阶段性截止日期,有助于问题的改善。对于金钱来讲,道理也一样。一次性拿到一笔钱的农民,很容易会落入同样的循环——一开始钞票一大把,最后却身无分文。而处理办法也一样,我们可以将一次性付款改为渐进式多次付款。如果农民们不是一次性收款,而是更为频繁地收到报酬,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食物补贴也一样。接受食物补贴救济的人,同样无法将收入均摊到整个月份。因为他们需要许多带宽,才能做到计划、记忆、控制和权衡。那么,为什么不将救济改为按周发放呢?或者在需要的情况下,将两种发放方式结合起来:一开始发给他们一笔能够保证大额月度花费的钱,然后每周再发一小笔钱。打破“充裕—稀缺”循环的一种办法,就是将资源均摊,从而创造出长期的节制状态,而非突如其来的资源充裕,然后紧跟着阶段性的稀缺。

以余闲应对突发事件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充裕—稀缺”循环之所以对我们非常不利,是因为稀缺会让我们落入陷阱之中。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无法在资源充裕的状态下将资源均摊,而且也是因为我们做不到为未来预留余闲。我们在第6章中讲到了关于印度街头小贩们的例子,并从中了解到余闲缺乏给他们带来的困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他们就会立刻落回债务陷阱之中,而如果能对之前的充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就能避免这一后果。这就是不预留足够余闲和不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准备足够缓冲所引发的危险。突发事件不仅仅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将我们推入稀缺心理的泥潭中。我们会因此开始产生管窥心态,开始向未来借用,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落后一大步,然后开始紧追慢赶。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构建起一种缓冲储备机制。虽然就此问题直接进行的研究并不多,但我们可以从其他研究中找到很好的线索。举例来说,实际数据显示,人们总是会低估许多低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会为洪水和地震购买足量保险的原因。当事情的进展一切顺利时,我们都能做到居安思危,却会低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做不到充分的准备。而在许多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让我们从此一蹶不振。从学术上讲,我们面对的是诸多彼此不相关的低概率事件。可能打乱你的计划的,不仅有洪水、地震,还有你可能会生病,你的家人可能会生病,或者你家里进了贼、车子被偷、战争爆发、失业、某人突然闪婚、计划外生育等一切状况。上述所有事件都有可能发生,不过可能性很小。但问题就在于,上述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突发事件,而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我们应该构建起某种缓冲机制。

缓冲机制的构建需要在资源充裕时进行。如果你早已预期到了自己的时间稀缺,那么就应在日程安排上留出富余的空间,不一定要找到什么明确的理由,只不过是为了在不浪费成本的情况下,去周转你手头的诸多项目和责任。如果是关于金钱的,那么就应储存一份存款以备不时之需,就算你手头没那么阔绰,也要尽量储蓄。做到这些事情并不轻松,也不会让人感觉自然而然,因为就算你知道突发事件和稀缺状态迟早会到来,但在资源充裕之时,也不会有这种感觉。

稀缺给人造成的负担非常沉重。而只有了解了稀缺的内在逻辑,我们才能尽量缓解其负面影响。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周遭环境进行“稀缺防御”。就像在房间里安装烟感器或者为新生儿设立教育基金一样,这些一次性的努力很可能会让我们收获持久的回报。

结语

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人们总是忽略带宽的重要性。当决定做某件事情时,人们会想到他们能利用的时间以及这件事需要花费的时间,但很少会想到带宽。迫近截止日期的稀缺体验,起因于人们在充裕时所采取的时间管理方式,我们在“富足”时往往想不到为将来留有余闲。所以,只要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随着知识之岛的开拓,无知的海岸线也将蔓延。

——约翰·惠勒(John A.Wheeler)

本 书的目的在于邀请读者们一同来了解一门正在成型的学科。我们希望,读者在对稀缺科学有了初步认识后,能改变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从偶尔感觉工作过度,到孤独、贫穷等持续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背后都潜藏着深刻的原因。

带宽负担人人都有

从一个新角度去审视熟悉的事物,能让我们于不经意间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我们两人经常在手机上玩一个叫作《争抢》(Scramble)的游戏。玩这个游戏可以让我们在工作间隙稍事休息,打发时间,有时还能借机拖延。游戏很简单,我们玩得得心应手。但我们发现,在撰写本书的同时,我们在游戏中获得的分数也出现了大幅下滑。在截止日期的压力下,我们连游戏都玩不好。这个例子生动地反映了带宽负担的无孔不入。虽然我们正进行着相关研究,也搜集了诸多数据,但在自己身上发现的成绩下降幅度,依然令我们感到惊讶。我们能隐约感觉到自己有些“认知疲劳”,但30%~40%的成绩下降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这个游戏本身其实非常简单有趣。)我们想,自己的大脑可能没有全力运转,但却没有认识到带宽负担的沉重程度。

读者们可能会试着回忆自身的类似经历。那么,你生活中的什么活动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带宽负担?带宽负担会在什么方面造成值得你重视的影响?背负沉重的负担时,你是不是连驾车水平都有所下降?你知道,人在困倦时不应该驾车,但你是否曾经想过,一整天的辛劳工作后也不应该驾车?负担过重时,你讲的笑话是不是都不那么好笑了?你是不是也变得不那么友善了?你做出的决定是不是更不明智了?你是否曾经这样说过:“我现在不想做这个重要决定,因为我的带宽超负荷了。”

人们总是会忽略带宽的重要性。当你事务繁忙,需要决定接下来要做哪件事情时,就会想到你能利用的时间,这件事需要花多少时间,但很少会想到自己的带宽。你可能会说:“我只有半个小时,来把这件小事做了吧。”而你很少会说:“我的带宽有限,来把这件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做了吧。”当然,有时你意识不到,但也做到了这一点,比如你在一项任务上怎么努力都停滞不前时,会换一件事情来做。但这不过意味着,你是为已经稀缺的带宽又增加了一份负担。

我们会对时间进行规划和管理,却不会对带宽进行规划和管理。我们很少会关注自身起伏不定的认知能力。与饮食、睡眠和锻炼身体等生理能力相比,就更体现了我们对认知能力的忽略。与许多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一样,我们以大脑谋生,却对大脑每日的节律知之甚少。如果我们手头的任务是将一堆箱子从一处运往另一处,那么我们就会比较清楚如何将工作效率最大化、什么时候用多大力气以及什么时候休息。但如果手头的任务是传达思想而非实实在在的箱子,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如何才能将有限的认知能力最大化了。

从个人层面来看,我们对自身不断变化的带宽情况不甚了解;而从社会角度来看,我们也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带宽十分陌生。科学家们总是会量化那些科学理论让他们去量化的事物。由此,社会科学家们就能量化稀缺的实际规模,比如多少人处于失业状态、某一季度生产了多少产品和收入是多少,等等。

我们对经济的认知层面一无所知。就像我们自身的个人带宽会不断波动一样,社会带宽也存在着同样的波动规律。我们是否会发现,2008年经济萧条同样造成了影响深远的认知萧条?也许在那段时间里,人们的带宽也出现了大幅下降。倘若失业率不断上升,决策质量出现下滑,又会如何?我们没有能回答这些问题的数据。虽然重拾2008年的历史为时已晚,但我们依然有机会去搜集未来经济繁荣与萧条时的相关数据。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幸福水平,力图建立起一个与国民生产总值并行的国民幸福总值。那么,为什么不同时对国民带宽总值进行量化呢?

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不仅能了解美国的整体面貌,而且也能知晓各个不同子群体的情况。当失业率从5%上涨到10%时,就意味着20人中又有一位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在经济上出现了困难。若从带宽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失业率增长所造成的影响覆盖面变得更广了。在这种时期,更多的人会因此而整日为钱的事情发愁。也许就连那些收入稍有缩减的人,都会因为少了余闲,并由此体会到了稀缺的困扰。而且,也许那些与新近失业之人有关系的朋友、亲属、邻居,也会对这种影响有所表现。认知影响很可能会比经济影响产生更大的覆盖面。

我们的话题不仅仅有关于经济萧条。生产力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宽:工人必须有效地工作;管理者必须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学生们必须通过学习构建起人力资本。所有这些都需要带宽,今天带宽的下降很可能会造成未来生产力的缩减。

我们的话题也不仅仅有关于经济。带宽是一种核心资源,我们在为人父母、学习、强迫自己去健身、思考自身的人际关系时,都会用到。带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做出的选择。当经济陷入萧条时,我们能购买的商品会变得更少;而当我们陷入认知萧条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从子女教育到健身、储蓄、婚姻等。

当然,带宽测评不应该仅限于国家范畴。公司同样也可以进行带宽检测:员工们的情况如何?每个员工都可以自行测试。也许在做出重要决定之前,最好还是确认一下自己所有的带宽可以全部被投入其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几个相关测试,研究人员们可以就此进行更多的测试与实验。某些研究以稀缺为关注点: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余闲进行测评?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确定人们是否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更深一步,从更为普遍的角度去测评不断浮动的认知能力。

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测评数据,对社会项目和公共政策做出更为公允的评价。在一项针对失业者的项目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重新找工作上。无疑,这一点十分重要。但为什么不同时估测一下重新雇用对带宽的影响呢?如果失业者拥有了更多带宽,就能体会到更多好处。数据显示,失业家长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要比其他孩子差许多。如果说带宽是罪魁祸首,我们可以采取某些措施来予以缓和,那么这些项目所能带来的利益就会远超其初衷。

带宽和稀缺心理,解决稀缺问题的关键

将关注点集中在带宽上,不仅仅能带来更为优质的测评结果。不知读者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在第2章中提到的快餐店经理,这位经理因为总要花时间去管理他手下不称职的员工而抱怨不休。他可以怎么做呢?他是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动员手下?采取以解雇相威胁的手段?还是应该实施更多的激励机制,进行更多的培训?或者,多与下属谈谈话?这位经理的境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许多低收入员工的雇主都面临着生产力低下、缺勤等问题,他们也尝试过上述各种干预手段。

如果将关注点放在稀缺心理上就会发现,这位经理应该去解决另一个不同的问题。他不用激励,不用培训,更不必威逼利诱,而是应去关注如何增加带宽。低收入员工的经济情况总是不稳定的。我们也了解到了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激励机制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当你产生了管窥心态时,许多奖励就会落在“管子”视野之外。那么,为什么不去帮助员工们应对经济情况不稳定问题,帮他们释放一部分带宽,想一想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适合他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后期干预机制和工作条件呢?

我们从第5章中了解到,为了解决金钱稀缺问题,许多员工都选择了工薪日贷款。而值得注意的是,工薪日贷款不过是以已经完成的工作为抵押而借出来的钱。在某个月的中旬去借工薪日贷款的人,实际上都已经完成了一半工资所支付的工作量。之所以需要贷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薪水总是在工作完成之后才发放。雇主为什么会让员工去借这种贷款,让他们因此面对落入稀缺陷阱、背负贷款负担的威胁,并由此降低生产力,而同时雇主又完全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向员工提前支付工资呢?如果雇主可以通过提供合理的金融产品和创建带宽来提高生产力,那将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情啊!

雇主的例子告诉我们,若从带宽角度进行思考,我们就可以用不同方式来回答并解决不同问题。从遵从医嘱这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穷人更容易忘记服药。我们可以说,“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然后放任不管,从此不再相信穷人拥有按要求做事情的能力。或者,我们也可以创建一款像GlowCaps智能药瓶这样的产品。这种药瓶,如果一天没有被打开正确的次数,就会产生某种反应:药瓶一开始会发光,如果还是没有被打开,就会开始发出哔哔声,最后还会给用户的手机发短信。药瓶“得寸进尺”地去烦扰它的主人,并以这种方法防止伴随管窥心态而产生的忽略行为。数据显示,自从有了GlowCaps智能药瓶后,穷人遵守医嘱的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对稀缺心理的了解,类似的产品和干预手段同样能解决类似的问题。GlowCaps智能药瓶的例子反映出的是:我们可以用廉价而有效的科技潜移默化地应对带宽所导致的问题,而类似的方法也能在其他领域中创造出同样富有成效的成果。

当我们想到增加世界各地的农作物产量问题时,也许不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开发新型农作物或农民的培训上。也许,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能让农民去做那些小事,比如除草这件所有农民都了如指掌,却常常落在其“管子”视野之外的事情。农民们手中的“GlowCaps”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提醒他们去除草和杀虫呢?

解决稀缺问题要从富足着手

在思考关于稀缺的问题时,我们遇到了几个新难题。举例来说,本书的写作就没有按时完成。原因为何?除了所有显而易见的因素以外,我们在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时,找到了两点主要原因:第一,一部分工作是在我们面对紧张的截止日期时完成的;第二,当我们面对紧张的截止日期写作时,就会体验到稀缺。正如理论所示,许多日子,我们都从稀缺中获得了利益,可以更加专注、有效地工作。

但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没有将紧张的截止日期时刻记在心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工作时总是觉得自己的时间很多。可以想见,在这段日子里,时间就一点点地流逝了。这虽然算不上是浪费时间,但我们每天的生产力,如果以写作字数来计算的话,远远不及我们应该达到的水平。你可以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遭遇稀缺问题。但这句话就能概括全部吗?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与充裕心理有关呢?

我们一直都将“充裕”视为稀缺不存在时的状态,将其视为“标准”,也就是一切顺利时的情况。但回顾以往,我们发现,有些时候我们能感觉到真实的充裕,而有些时候感觉到的是与稀缺或其他时间紧张的感受都不相同的独特体验。有时,我们会产生充裕心理。而充裕心理之所以耐人寻味,就在于其中似乎埋藏着终将使我们落入稀缺陷阱的种子。

我们许多人都曾在截止日期之前感觉时间不够用,因为我们浪费了曾经充裕的阶段。我们的学生总是在交作业截止日期前的两天(许多情况是一个晚上)才动笔写论文,而这种情况总是在好几周的无所事事之后才发生。在学期之初,学生们也并不是抱着这种想法来上课的。他们在最后时刻的东拼西凑,与临时抱佛脚的经理人以及不知道时间花在哪里的度假者所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如出一辙。

之所以会出现临近截止日期的稀缺体验,与人们在充裕时所采取的时间管理方式有关。稀缺与充裕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出现。农民之所以会在收获之前囊中羞涩,是因为他们在收获之后、现金充裕时花了太多钱。充裕时期的行为会酿成最终的稀缺:我们在现金一大把时总是不知道要去存钱;而我们在截止日期距离很远时,也总是会游手好闲。

请回顾2008年的金融危机。许多人都认为,导致这场危机的原因之一是认知盲点。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早期,房价一直在上涨。在房地产繁荣时期,人们很难想象房价可能会下跌,而且会认为根本不值得为此担忧。这种想法影响了人们的许多选择。如果房价注定不断上升(至少不下降),那么高杠杆交易就是有道理的,高住房贷款担保比率就是更安全的。但是,实际上房价必定会下跌,有时下跌幅度非常惨烈。因此,所有以房价不会下跌为假设而做出的投资决定,导致了一场雪崩般的金融崩溃,险些就拖垮了全球金融体系。在这个例子中,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巨大稀缺,其根源正是之前几年充裕阶段时的松懈行为。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上述种种都看作普遍的行为方式:人们总会浪费时间;人们总会过于自信。但金融危机之前的好时光和充裕资源,将人们的这些倾向进一步放大,促成了过分自信的心理,强化了他们的自满心理。

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们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凑,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虽然说稀缺在许多重要问题中都扮演了主角,但充裕却是其根基。

充裕,是否也存在着内在的通用逻辑,可以用来解释所有这些不同的问题,就像稀缺一样?

我们需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现在,本书的写作已告尾声,我们终于又有了许多时间可以不必为此而烦恼。

译者后记

稀缺和理性经济人是传统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假设:资源是稀缺而有限的;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本书的观点总结为一句话,正是对这两大基本假设的一次重新审视——过度的稀缺会导致人的非理性,从而进一步加剧这种稀缺。再深究下去,这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经济学两大假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呢?

人的“有限理性”理论早在20世纪兴起的行为经济学中就已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应用。而《稀缺》一书的许多观点和案例也可以看作行为经济学的一种应用:缺钱(或时间)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让人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变得更缺钱(或时间)。既然我们知道这个规律,何不针对性地设计制度,来防止人们继续犯错呢?例如,将“每个人一生中只能享受5年福利救济”的政策改为“每个人一生中只能享受6年救济,其中每年里能享受8个月”。再如,从手术室资源严重不足的医院里再辟出一间手术室,不安排计划内手术。站在完全理性的假设角度,这些举措都是低效且不合理的,但如果将稀缺对人的心理影响考虑在内,这些做法却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不仅如此,本书的观点和案例还能扭转人们对“穷人”的一些偏见。穷人之所以会长期贫困,不一定是由于智力或努力程度的问题,而有可能是稀缺造成的恶性循环。这在当前强调消除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中国,也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最后,还要感谢康洁、王晓明、张晓英、张萌、张翰、魏宁、李维、赵晓光、魏雯雯和王朝阳对我们的帮助。对于译者而言,时间与金钱的稀缺状态一时难以改变,幸而还有友谊的富足,一路支撑着我们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

湛庐,与思想有关……

如何阅读商业图书

商业图书与其他类型的图书,由于阅读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因此有其特定的阅读原则和阅读方法,先从一本书开始尝试,再熟练应用。

阅读原则1 二八原则

对商业图书来说,80%的精华价值可能仅占20%的页码。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行阅读时间的分配。

阅读原则2 集中优势精力原则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集中突破20%的精华内容。也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攻克一个主题的阅读。

阅读原则3 递进原则

高效率的阅读并不一定要按照页码顺序展开,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再从兴趣点扩展到其他部分。阅读商业图书切忌贪多,从一个小主题开始,先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了解文字风格、观点阐述以及案例描述的方法,目的在于对方法的掌握,这才是最重要的。

阅读原则4 好为人师原则

在朋友圈中主导、控制话题,引导话题向自己设计的方向去发展,可以让读书收获更加扎实、实用、有效。

阅读方法与阅读习惯的养成

(1)回想。阅读商业图书常常不会一口气读完,第二次拿起书时,至少用15分钟回想上次阅读的内容,不要翻看,实在想不起来再翻看。严格训练自己,一定要回想,坚持50次,会逐渐养成习惯。

(2)做笔记。不要试图让笔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不需要有深刻的见解和思想,只要是文字,就是对大脑的锻炼。在空白处多写多画,随笔、符号、涂色、书签、便签、折页,甚至拆书都可以。

(3)读后感和PPT。坚持写读后感可以大幅度提高阅读能力,做PPT可以提高逻辑分析能力。从写读后感开始,写上5篇以后,再尝试做PPT。连续做上5个PPT,再重复写三次读后感。如此坚持,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4)思想的超越。要养成上述阅读习惯,通常需要6个月的严格训练,至少完成4本书的阅读。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思想开始跳脱出来,开始有了超越作者的感觉。比拟作者、超越作者、试图凌驾于作者之上思考问题,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好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难就难在执行。需要毅力、执著、长期的坚持,从而养成习惯。用心学习,就会得到心的改变、思想的改变。阅读,与思想有关。

[特别感谢:营销及销售行为专家孙路弘智慧支持!]

我们出版的所有图书,封底和前勒口都有“湛庐文化”的标志

并归于两个品牌

找“小红帽”

为了便于读者在浩如烟海的书架陈列中清楚地找到湛庐,我们在每本图书的封面左上角,以及书脊上部47mm处,以红色作为标记——称之为“小红帽”。同时,封面左上角标记“湛庐文化Slogan”,书脊上标记“湛庐文化Logo”,且下方标注图书所属品牌。

湛庐文化主力打造两个品牌:财富汇,致力于为商界人士提供国内外优秀的经济管理类图书;心视界,旨在通过心理学大师、心灵导师的专业指导为读者提供改善生活和心境的通路。

阅读的最大成本

读者在选购图书的时候,往往把成本支出的焦点放在书价上,其实不然。

时间才是读者付出的最大阅读成本。

阅读的时间成本=选择花费的时间+阅读花费的时间+误读浪费的时间

湛庐希望成为一个“与思想有关”的组织,成为中国与世界思想交汇的聚集地。通过我们的工作和努力,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人、商业组织的思维方式,与世界先进的理念接轨,帮助国内的企业和经理人,融入世界,这是我们的使命和价值。

我们知道,这项工作就像跑马拉松,是极其漫长和艰苦的。但是我们有决心和毅力去不断推动,在朝着我们目标前进的道路上,所有人都是同行者和推动者。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读者一起来加入我们的队伍,在当下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