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47:5分钟

主要误读: 看一家公司是否有投资价值,巴菲特的方法是先计算其现金流折现值,再对比其价格。

我方观点: 概念没有错,但说到巴菲特如何去计算这个“现金流折现值”,答案却一直迷雾重重,需要我们作出更深入一步的探讨。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在其所著的《巴菲特之道》中曾这样描述过巴菲特的选股决策流程:“对于巴菲特来说,只要你填入适当的变量:现金流量和适当的贴现率,决定公司的价值就很简单。如果他对预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就不会试着去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这是他处理问题的特质。如果企业简单且能被了解,并拥有稳定的盈余,巴菲特就能够以高度的确定性来决定未来的现金流量。”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由于对现金流的测算可以通过简单预估和复杂程式两种方式进行,因此,仅根据上面这段话,我们还看不出作者的确切观点。不过,通过这段话以及该书附录的相关内容,我们发现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似乎认为巴菲特对其买入的十几只重点股票大都采用了复杂测算方式,如表4-19所示。

表4-19 “股东盈余”测算模型

阅读 ‧ 电子书库

资料来源:根据《巴菲特之道》附录进行整理。

在我国,被公认对巴菲特研究较深的刘建位先生也似乎持有相同的观点:“价值评估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基础和核心。巴菲特在伯克希尔1992年报中说:‘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可以说,没有准确的价值评估,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无法确定应该以什么价格买入股票才划算。那么如何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呢?巴菲特认为唯一正确的内在价值评估模型是1942年由约翰·威廉姆斯提出的现金流量贴现模型。”

查看巴菲特历年致股东的信,上述两位作者的观点与巴菲特关于公司内在价值的定义基本上一致。但在很多时候定义是一回事,在实际中如何进行操作则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就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来说,巴菲特在买入那些“超级明星”时,是否真的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按照复杂程式进行现金流测算,我们从其他几个同样较为可信的渠道,却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以下摘录来自《滚雪球》一书:“预测一家公司在今后几年的发展并不是一门精确的学科,巴菲特却在他的预测中使用了安全边际理论。在推算的整个过程中,他既没有使用复杂的模型和公式,也没有用电脑或者电子表格来计算,他的判断只是建立在一些简单的推理基础上。”

玛丽·巴菲特与大卫·克拉克在其所著的《巴菲特原则》中也写道:“决定企业的实质价值是探究沃伦投资哲学的关键。对于沃伦而言,实质价值就是投资所能创造的预期年复合报酬率。沃伦就是用这个预期年复合报酬率估算某项投资是否划算的。”“记着,推估企业50~100年的盈余,并折回现值,可能只是一种妄想,因为这期间有太多的变数。理论上或许有可能,但实际上你是在排列不可能的数字组合,所谓的计算形同儿戏。”

不难看出,就企业价值评估的操作层面而言,来自《滚雪球》和《巴菲特原则》的观点与来自《巴菲特之道》和《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刘建位著)的观点似乎有着不小的差别。

在判断究竟谁对谁错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巴菲特那个著名的“5分钟宣言”:“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像我们现在拥有的企业。我们的条件是:(1)巨额交易。(2)持续稳定的获利。(3)高股东权益报酬率。(4)自备管理阶层。(5)简单的企业。(6)合理的价格。我们不会进行敌意并购,并承诺完全保密和尽快答复是否感兴趣——通常不超过5分钟。”(巴菲特1987年致股东的信)

对于这个“5分钟宣言”,巴菲特可不是说一套而做一套。在我们的印象中,伯克希尔公司的许多收购行动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不拖泥带水、不做尽职调查、不看工厂、不查仓库、不看账本明细,甚至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请任何中介机构参与其中,往往是一次见面或一顿午餐就完成了一笔巨额交易。面对这不仅信誓旦旦而且言出必行的“5分钟宣言”,请读者思考一个问题,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巴菲特如何有时间对投资标的进行复杂的现金流折现计算?

通过对“5分钟宣言”的长期思考以及对多项收购案例的深入观察,结合上述作者们的观点,我们最后得出了两点结论:第一,巴菲特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估至少有两种结果模式:(1)绝对值。(2)回报率(5~10年)。第二,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模式,巴菲特都不是通过复杂的公式进行计算的,而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快速做出大致的评估。

关于“绝对值”的评估方法,中国石油算是一个实例:“在2002年和2003年,伯克希尔用4.88亿美元买入中国石油1.3%的股权。按照这个价格,中国石油总价值约为370亿美元。查理和我感觉那个时候公司的内在价值应该为1000亿美元。到2007年,有两个因素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内在价值:油价的提升以及公司管理层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上所下的大工夫。到2007年下半年,公司的市值上升到2750亿美元,大约是我们与其他大型石油公司比较后认为它应该有的价值。所以,我们就以40亿美元把它给卖了。”(巴菲特2007年致股东的信)

而“回报率”的评估方法的实例则可在巴菲特1990年致股东的信中找到:“如果你以实质价值10%的溢价买进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份,假设后来公司的实质价值每年成长15%,而之后你同样以实质价值10%的溢价卖出所持有的股份,则你的投资年报酬率应该也会是15%(这个例子假设期间公司并未发放任何股利),当然要是后来你以低于10%的溢价卖出股份的话,那么你最后所得到的投资报酬率可能就会低于公司同期间15%的报酬率。”

那么,为什么说巴菲特通常会通过简单计算来作出企业价值评估呢?除了“5分钟宣言”所隐含的简单的逻辑外,巴菲特在1991年致股东的信中的一段话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让我们来看一个相当简化但却不无贴切的数学算式。几年以来人们都认为新闻、电视或是杂志产业的获利能力,可以永无止境地以每年6%左右的比率成长,而且完全不必依靠额外的资金,从而每年的折旧费用应该会与资本支出相当。由于所需的营运资金也相当小,所以账列盈余几乎等于可以自由分配的盈余,也就是说拥有一家媒体事业,投资者每年都可以得到以6%比率稳定增加的纯现金流入。如果我们以10%的折现率来计算其现值的话,等于是一次2500万美元的投资,每年可以贡献100万美元的税后净利。”

我们认为这段话可能透露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巴菲特在对其他产业的公司进行价值评估时,在产业特质相似的条件下,应当也会借用这种简单程式计算其内在价值。尽管最后计算出的结果有些粗糙和模糊,但只要对相关要素预估准确并且有充足的价格安全边际,就应当基本可行。如果这个看法成立,这不仅与《滚雪球》的作者(可能就是来自于巴菲特本人表述)的观点基本一致,也让我们在“5分钟宣言”面前的所有疑问都迎刃而解。

上面说的是关于“绝对值”的评估方法的计算过程。至于“回报率”的评估方法的计算过程就更加简单了。投资者只要确定:(1)公司每股收益的长期增长率(5~10年)。(2)买入PE和评估期结束时可能的卖出PE,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估过程就完成了。

在1996年股东年会上曾发生了这样一则趣事,在谈到价值评估话题时,芒格说道:“沃伦只是谈到这些折现的现金流,但我从不曾见他动手算过。”巴菲特随即回复道:“这么保密的东西我会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偷偷计算。”这两个人至少有一个人在开玩笑,我们认为还是巴菲特开玩笑的概率更大些吧!

本节要点:

(1)巴菲特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有两个“结论模式”:①绝对值。②回报率。实证显示,巴菲特在具体的投资操作中,经常会交替使用这两个“结论模式”。

(2)在进行“绝对值”的评估时,有两种计算模式:①复杂计算。②简单计算。实证研究与逻辑推理均显示:巴菲特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主要乃至全部都采用了“简单计算”的模式。

(3)至于对“回报率”的评估,则只有“简单计算”这一种计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