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己:迟钝而有趣

迟钝也是一种竞争力

如果你想让现代人选择增强自身的一个功能,比如看得更远、力气更大、速度更快,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速度更快。

在一个一切都越来越快的时代,处理器每隔18个月快一倍,网速每隔两年升级一档,如果你买个网络会员,你能更快地跳过广告看内容。每天上班走到楼下,你盯着那个楼层数字,心里都在喊:快快快!

“快”真的是时代终极解法吗?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2006年,美国UNX股票交易公司在关闭前6个月,看到了一个翻身的机会。

想到股票交易,你一定会脑补那种纽交所里人来人往的画面,每个人都在疯狂地打电话,叫嚷着自己要买的数量,满地都是雪茄灰和白色纸片,一个交易能在几秒钟之内完成就算神速了。

但今天这已不是主流。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证监会允许通过机器交易,机器能在几毫秒内完成一笔交易,根本来不及等待交易员打电话——这种“高频交易”占到了今天美国股市交易量的70%。电子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美国成立。

位于加州的UNX就是抓住了第一波机器交易机会的公司之一,不过7年下来,这家公司技术过时、硬件陈旧——如果没有改变,距离倒闭就只有6个月了。

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哈佛商学院的金融系主任安德烈·佩罗德一直在找合适的人。他知道这个人应该理解各种算法,最好是个跨界人士,不会被过去的思路所限制。他找到了斯科特·哈里森。斯科特精通算法,在做这个之前,是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

2006年7月,斯科特任CEO,他很快重新建立了算法,升级了计算机设备,在距离华尔街4800公里以外(注意这个数字,未来会成为关键)的地方启动了交易开关。斯科特深信这个更快的系统能帮他们抢到更低的股票价格,从而获得更高收益。

果不其然,这个系统一上线交易成本就低于同行,业内闻风而动。一年之内,大量客户转投其门下,他们超过了一家又一家设备精良的公司——雷曼兄弟公司、瑞士联合银行、琼斯交易公司……到2007年底,这家默默无闻的公司,在所有证券交易公司排行榜的各个分类数据都排到第一,哈里森成为证券界的英雄。

越是发展,越是大胆,哈里森决定走一大步——把公司搬到纽约,因为这可以把交易时间从65毫秒进一步降低到30毫秒。

前面提到过,高频交易的速度是以毫秒计算的,这30毫秒就是从西海岸传到东海岸的时间。在股票交易里,更快的速度意味着更快收到消息、更快反应、更低价格锁定订单,而慢一步的对手则不得不用更高价格拿到股票。要知道,芝加哥到纽约的直通收费光缆能让交易速度提高3毫秒,虽然费用奇贵,但是很多证券公司还是愿意用。

哈里森把所有设备都安排好,测试发现速度提高到了30毫秒。他信心十足地再次按下按钮,感觉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机会来了。

但是情况和他想的完全相反:

突然间,公司的交易成本比以前更高了。我们总是在更高的价位上买入股票,卖出之后的收益也变少。虽然交易速度更快,但执行效果却大不如前。这是我见过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确认结果,一遍遍地检验,但最终得到的都是这个事实。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没有用,速度越快,结果反而越坏。

这是为什么呢?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们都想不到为什么,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有人迷信地说,也许是计算机也有“水土不服”?他们试着放慢计算机的速度,让交易时间重回65毫秒。

当每一笔交易时间回到65毫秒时,公司又重新登上了排行榜的榜首。这真是太奇怪了!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身处全球最有效率的金融市场,每一秒钟的交易额就达几万亿美元。搬到纽约之后,我们的速度变得更快,但结果却变得更糟,于是我们把速度降了下来,问题反而得到解决。这是最令人费解的事情。在这样一个速度至上的世界里,你放慢速度,效果居然更好。

UNX有点儿神秘主义的经历显然不是事情的最终答案,人们逐渐理解了事情背后的逻辑——延时的好处。

前面说过,高频交易的股票市场主要由计算机管理,而资深的买家往往会先丢一小部分钱进去试探这个市场,看其他人的反应,最后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预测这个股票是否值得投资,最后再大批量买入。这有点儿像比赛中间做一个佯攻动作,观察对手的反应后再出招。但股票市场更加复杂,是一个多人多次博弈的复杂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反应太快,就好像看到对方佯攻马上全力反击一样,是有问题的。最后的策略是等待价格稳定了以后再购入。这个“等待”的时间长度很微妙,太早就过敏,成本高;太晚又过于迟钝,成本也高。找到最佳时间点的过程,就是“延时管理”。

延时到底多长是合适的?这是一个随着竞争升级持续改变的数字,但是至少在2007年期间,这个数字是65毫秒。斯科特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的高端算法和精良机器,更重要的是他们公司的地址,正好让他达成了65毫秒延迟。今天所有的高频交易公司,都在做“延时管理”,通过调整响应速度获得更低成本。

UNX的经历其实并不是新鲜事。通信和网络工程行业的人早就知道,快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计算机都在收到信息那一刻马上做出反应,往往会在那一瞬间引发网络拥堵,还不如延迟几秒,成本会低很多。

这种情况在个人生活中更常见。这就好比你下午6点下班开车回家,发现因为大家都下班,反而堵在路上,8点才到家;而7点半出发,也许也是8点到家,错峰出行也许比快速反应的成本更低,这一个半小时就是你的“延时管理”收益。

在一个资源很多、多重博弈的世界,缓慢反应的能力比敏感有效很多,迟钝比敏捷更加重要。这种能力,在股票交易中能帮你降低成本,而在管理复杂系统时,迟钝就是一种生存能力了。

第一反应与第二反应

想象在一个有冷热水龙头的地方洗澡。通过调整冷热两个水龙头,能调出温水,但这种地方直接打开水龙头时的水温是永远没法让你满意的,不是冷得要死就是烫你一下。这次水是烫的,于是你马上拧冷水龙头,但是水温没有马上下来,你觉得肯定是冷水放得不够大,于是继续拧。过了半分钟,水突然又一下子变得冰冷,你“哇”的一声跳开,浑身打战地调节热水龙头。同样的情况出现了,水温不热,你继续调。10秒钟以后,又太热了。

为什么会这样?

你已经猜到了,因为管子很长,冷热水并不会一下子变热或变冷,系统有自己的延时。当你觉得太冷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恰当的刻度了。在一个需要长时间反馈的系统里,你的每一个即时反应都是过大的。正确的方法就是慢慢拧,让阀门和水温都平稳地同步升高,一直到合适为止。如果你的判断以秒为单位,你会发现永远无法调到合适的水温,但是如果以5秒为单位,调到合适的水温是件很容易的事。

越庞大的系统,反馈的周期越长,越需要更久的时间和耐心。

最好的方式就是克制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

身体就是个复杂系统。

如果你要爽,其实1分钟喝个汽水、吃个垃圾食品就是好选择;如果你要减重,1~3天是个好周期;如果你要降低体脂,10天才是个合理周期;而如果你要健康,100天才有可能实现。

企业也是复杂系统。

同样是刷成就感:玩一盘游戏的周期是5分钟,写一个读书笔记的周期是4小时,每日做三件事的周期是一天,公司经理的工作周期是一个月,总监和企业看的是一个季度,股东看年回报率,基金一般是5~7年的回报期,而行业有10~30~60年的大周期。

操越大的盘,越需要对于短期体验的迟钝,需要对于长期受益的想象力。

“人类是唯一会思考遥远未来的动物。”已经有证据显示,一些动物会本能地“预备”未来,比如鸟会筑巢、水獭会筑堤坝、松鼠会储存食物,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本能,并不是思考。狗在接受训练以后,可以做到因为15分钟以后就能吃到的一块大肉排,忍住不吃眼前的狗饼干,但是终极长度也就15分钟。在短暂的时间里,人和动物并无优势,我们的优势在更远的时间里。

人性和动物性的尺度,就是时间。只有人类,有能力思考遥远的未来;也只有持续思考遥远未来的人,才能坚定地摆脱自己的动物性部分,才不会陷入具体的短期快感中。在思考跃迁里,我详细地描述了第一序、第二序的改变,第一序改变往往带来好的感受,而第二序改变带来长远的改变。

关闭朋友圈4个月的损益报告

我对自己做了一个测试——关闭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个让你反应更快更高频的东西。我的一个朋友说:“上班焦虑刷下,看别人在干吗。下班路上刷,出去玩总想着发。发就发好看点儿,就要摆拍,拍完又要美图,美完要想写什么,写完又着急看点赞数,一直看到还在加班的老板默默地在下面点赞,又开始担心怎么办,要不要给他带礼物……我这一个假期都花在朋友圈上了。”

不看朋友圈会不会给我带来重大损失?

从2017年3月5号开始,我关闭了这个功能,至今已120多天。4个多月过去,我没有错过任何重要的信息,甚至连不那么重要的各种话题都有所耳闻。除了偶尔有人好奇地问问我,几个人以为我把他们拉黑了,然后也就删除了我。不过这些社交心理如此不自信的人,也正好是我希望通信录“瘦身”的目标。但是我的收益是巨大的。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清静时光,不再为如何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如何讨巧不着痕迹地宣传自己、卖弄智慧,依靠点赞评分而活。

更有趣的是,当你不快速反应追过去,重要的信息会自动浮现。

比如徐晓东和雷雷(雷公太极)的对垒,一开始挑战,15秒被击倒,雷雷回应,大众分析,各家回应,雷雷不服,徐晓东继续向其他人发出挑战,其他人不理,大家转身热炒其他“大师”,讨论传统武术不行了……

整个事情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每个人花在上面的时间,看、传播、讨论,从一小时到数小时不等。如果你可以稍微“延迟”一点儿,在5月底回看这件事情,基本上两句话就说清楚了。

1. 雷雷绝非太极高手,徐晓东也是一个中等水平的自由搏击者,二位都没法代表自己的门派;

2. 中国传统武术的确被过度神话,也养了不少“大师”。在一对一无规则的实战中,会比较吃亏,但是其哲学、养生意义还是很好。

如果你不是武术或者搏击爱好者,知道这两个结论足够了,大概也就是花10秒的时间。甚至你在更长的周期——年底时回想起来,知道不知道这件事,都对你没有什么影响。生活中的大部分热点,只要忍住第一反应,你会在一个月以后获得一个清晰、简单而正确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刷热点、不第一时间追热门书、在电影快下架之前才决定是否看,都是非常省时间的方式。

而就在太极武术对垒的同时,却发生了一件其实与很多人未来命运息息相关的事情——“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领导最大的阵容出席国际会议。

“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 政策沟通大会已经结束。

• 设施联通带来的会是路桥、建筑、水利、钢铁以及相关行业的爆发,然后就是通信设备、通信商的机会。接下来所有在中国互联网、手机上出现过的机会,都会在那些国家快速涌现一次。

• 贸易畅通让未来的小商品交易有新的出口方向,未来不仅有海淘,更大的输出应该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售商品,小语种人才会很稀缺。

• 资金融通意味着资金有新的出口,会有跨国的金融服务和投资机会,但要在能保护资金安全的国家,所以未来安保也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 民心相通,学者表示这意味着文教这个领域会前所未有地爆发,特色小镇、文化小镇会涌现。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好莱坞”,有自己的文化英雄。和中文相关的文教会更加蓬勃,最近的《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大热,无不是这个信号的印证。

卡车之家的CEO邵震告诉我,卡车出口已经连续几个月实现300%的增长。我身边很多建筑施工单位已经竞标数额上亿元的“一带一路”工程项目。互联网领域的App公司开始开发阿拉伯语的应用。如果你是义乌的小商品制造者,也许应该考虑下这个市场。热门的海淘领域可以考虑反向输送。阿里、万达、中信早就开始全球搜集好的内容产品,5月份引入了Discovery(探索频道)。对于个人来说,文教、国学这种增强文化自信的产品空间很大,国际教师也很稀缺;国际安保是保安工作的升级,而要学习一门小语种,阿拉伯语会是个好选择……

总之,这是一个有机会改变很多人职业选择方向、创业机会的事,至少对于生涯规划师是一件大事。但根据我的观察,很少有人真的对这个在“百度百科”上的文档仔细研究过哪怕一小时。很多年以后想起来,中国的政策,或者你自身的命运,肯定会与这个国策有一定的关系。

这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放在一起比较就变得有趣了。在第一反应里,“一带一路”远远没有徐晓东、雷雷的对战体验好,所以获得的关注少很多;但是如果在第二反应中,它对于你的影响非凡。

短期体验好的事情,似乎总是很难达成长期的深远影响;而缺乏深远把控,又反过来让人无法把控未来,焦虑浮躁,空虚没成就感,更紧迫地需要短期刺激。

所以,穷有穷的原因,富有富的理由。浮躁是浮躁的原因,也是浮躁的结果。

迟钝的人懂得克制第一反应,等待重要的事情浮现。

每个领域的高手都懂得忍住自己的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迟钝而有趣?

这看上去是个悖论,迟钝而专注比较靠谱?

不,就是迟钝而有趣。迟钝不是慢,是看到了更大的系统。有趣的人不是浪,而是看到了更远的格局。

凭着本书一以贯之的民间科学家气息,我本来准备闪着理性的光辉和你探讨:

1. 进化论里,物种会繁殖超过繁衍需要的后代数量,也就是通过冗余来对抗环境的不确定性;

2. 生物在成长过程中,好奇心和玩作为一种进化机制,到底有多重要?被剥夺的小孩和猴子有多么生不如死;

3. 今天企业和个人能从有趣这种进化机制中学到些什么,来应对自己面对的不确定性。

提纲都定好了,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写。

还是先给你讲3个故事吧。

昨天,几位老友在三里屯西班牙餐厅吃墨鱼饭,吃完满嘴黑。气泡酒喝到第五杯,有位哥们儿宣布,他明年想去人大读个明史的博士。

我们都觉得逗,他老兄50多岁,投资圈大佬,IT(信息技术)界门儿清的前辈,发什么神经?

他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30多岁那年,他去美国考察,接他的是一个75岁的管道工程专家,长得有点儿像海明威,红光满面,留着胡子。老头一个人住在海边,所以开了架私人两座小飞机来接他。

颤颤巍巍地飞了两个小时,到了海边的一个小别墅。那是幢老式木质结构的房子,一共有三层,一半架在海上,过去是个海事局办公所。一楼是客厅,二楼有三间客房,三楼是老头的起居室,共三间。

老头带他上三楼参观,每个房间里都有一张大桌子。第一个房间里摆满了各种航线图——那个时候还没有GPS(全球定位系统),私人飞机飞行要自己算角度和长度,自己绘制航线图;第二个房间从上到下,挂满了工程图,那是他吃饭的手艺——管道工程;第三个房间特牛,进去全是各种书和世界名画的图片。

我这哥们儿好奇地问,这个是干吗用的?

老头一边收拾桌子一边说,哦,我在读美学博士。

你想那是差不多25年前,香港都还没回归,全民还在广州倒腾电子表。当时哥们儿惊了,没好意思问,您这75岁读美学博士,毕业到底有啥用?

“今天到了我这个岁数,想起来这个老头,真牛。”

当天晚上,他就住在二楼房间,听着海浪拍打的声音,躺在床上,开着床头灯看这个房间——从天花板到墙壁,手糊的几千本《纽约客》的封面贴满了房间。老头说,他喜欢这个杂志。

“这就是我要去读博士的原因。”他摇晃第六杯起泡酒,说。

老头这种有趣,叫作多元。世界上有好多种生活,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调调,不一样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笑有笑的痛快,哭有哭的凄美,浪有浪的逍遥,稳有稳的中正——如果你只吃过一种,你不仅是怕不确定,你还怕死,因为总觉得可惜。生活20%留白,做点儿不靠谱的事——这样的人生不会死于某个变化、某个黑天鹅事件,是一个长期稳定进化的生态系统。

我们公司有一个“梦想基金”的制度:每年提供15天假期,一个月工资,让员工做一件“牛且有趣”的事。有人开始挑战“7+2”[1],有人给自己文身,有人回家里陪母亲聊她的故事,有人带着闺密游欧洲……个人因为这些事变得丰富,组织也因为这些人的改变而变得更有生机、更有创意。

真正的定见,不是一门心思做好遇到的第一件事,这也很伟大,叫作坚持;但真正的定见,来自见过了各种不同的生活,你回来做自己。

第二个故事,是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记录的:

有一天,苏东坡从凤翔回京都。走在山路上,苏轼手下一个侍从突然中了山神的邪,一件件地脱衣服,别人勉强给他穿上,把他绑起来,但他还继续闹。

苏轼就走到山神庙里,对着山神说:“我有一个侍从,也许触怒山神中了邪。但是这么一个侍从,值得你山神这么怒一下吗?可能他做了什么坏事我不知道,但是附近重镇里,有很多为富不仁、作奸犯科的人,他们做的坏事远远多于这么一个侍从,你不对他们发怒,却欺负这么一个小人物。你还是赶紧收了你的怒火吧。”

走出山神庙。一阵狂风刮了过来,飞沙走石,不能前进。苏轼对随从说:“难道山神余怒未发吗?我不怕。”狂风越发厉害了。有人求他回去求饶。

苏轼说:“我的命由天地掌握,一个小山神奈我何?”继续往前走。

风小了,那个侍从也就清醒了。

这只是苏东坡这一辈子的一个小片段。他对神鬼这样,对强权也是一样,有自己的气节,也有自己的才华。难怪他这一辈子官运不好,才气又通天。流放期间,每次有新诗传到朝廷,神宗皇帝都会当着众臣赞叹一番,吃饭的时候,经常放下筷子看苏东坡的表状。皇帝越是赞叹,群臣就越惶恐,只要神宗在,他们就尽量让苏东坡流放久一点儿。

苏东坡自己却不在乎,他去了惠州,最后还去了那个时候近乎蛮荒的海南,一切照单全收:“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但是苏东坡也不坐“一切都无所谓啦”的人生壁上观,他深深热爱生活——不管好和不好——写的诗词一会儿批评时事,一会儿调侃政治,一会儿思念兄弟,一会儿怀念亡妻,经常撩拨侍女,没事调戏和尚,每一个都深深入戏。

苏东坡这种有趣,叫作超然。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詹姆斯·卡斯写过一本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书里提到一个概念,“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另一种是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所以,成功是有限游戏,成长是无限游戏;项目是有限游戏,事业是无限游戏;生命是有限游戏,意义是无限游戏;到了苏东坡这里,荣辱是有限游戏,才华和品格,才是无限游戏。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在有限游戏以外还有无限游戏,就会太计较得失。一个在办公室被臭骂的员工,如果想起来这只是职业发展这个无限游戏里的一个有限游戏,他就不会沮丧太久。

所谓的超然,就是在每个有限游戏里深深入戏,但是依然有跳出无限游戏的能力。

最后这个故事,是一个妇女和科学家的对话。

一个妇女很苦恼,因为生活无趣,她去请教《昆虫记》的作者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教授,我看过您的书。您的工作真伟大,您的思想真有智慧,您有机会研究世界上所有有趣的东西。而我,只是一个无聊的家庭主妇,生活里面什么有意思的事都没有。”

“和我说说你的生活吧。”

“唉,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每天就坐在台阶上削土豆,每天要削完4袋子;我妹妹就坐在我对面,把土豆洗干净。”

“夫人,”亨利用一种神秘又好奇的语气说,“你有没有想过……你坐着的台阶下是什么啊?”

“是砖头啊。”

“砖头下面呢?”

“是泥巴啊。”

“在泥土之下,还有些什么呢?”

“嗯,也许有蚂蚁。它们经常从砖缝里面爬出来。”

“那么,尊敬的夫人,你有没有好奇过,这些蚂蚁是从哪里出来的?它们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沟通的?它们怎么生活?它们是怎么找到你的土豆的?”

这个妇女若有所思。她开始留心这些台阶下的砖头,以及砖头下泥土里的小生命。为了懂得更多,她开始去请教亨利,开始去图书馆,甚至开始记录这些内容。

10年后,她甚至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蚂蚁生活的专业论文。

她最后成为……不,她最后什么也不是,也没有拿到什么重要的奖项,她的人生最高峰,就是那次在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但是她一辈子都很幸福,而且过得很有趣。因为她生活里充满了第三种有趣,那就是好奇心。只要你还有好奇心,这个世界就还在你面前延伸,未来依然可塑。

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学龄前儿童平均会问父母100个问题,一项美国的数据甚至显示,4岁的小女孩一天会问妈妈490个问题,男孩略少。

那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问“为什么”的?

就是我们习惯了这个世界的时候。

多元、超然和好奇心,是面对不确定人生的态度,拥抱偶尔,和不确定共舞。

好玩儿死了,哪儿还有时间板着脸生活呢?

阅读 ‧ 电子书库

迟钝而有趣

“迟钝而有趣”七律

1. 对不重要的事,漠不关心。

2. 忍住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

3. 不追热点,等要点浮现。

4. 寻求整体最优解,站在长周期做判断。

5. 多元,定期做点儿不靠谱、有趣无用的事。

6. 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找到自己的无限游戏。

7. 放下焦虑,不要放下好奇心。

[1] “7+2”,代指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极两点的极限探险活动。——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