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借用与短视

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会产生管窥心态。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今天的稀缺,将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为讨得生活必需品而不停地艰苦奋战,这样的日子毫无希望可言。若鼓起勇气展望未来,我们能想到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让自己气馁。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

《另一半人怎样生活》(How the Other Half Lives)作者

美 国车主贷款责任贷款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ble Lending)近期颁布了一份报告,其中讲到了桑德拉·哈里斯(Sandra Harris)的故事。

桑德拉还是学生时,曾参与了一项针对低收入家庭的“领先”儿童发展项目。现在,她在新汉诺威小镇的“领先”项目理事会中负责管理工作。2003年,她被雇主北卡罗来纳大学威明顿分校评选为年度优秀员工,还在WMNX电台主持了一档广播节目,算是威明顿当地的名人。但光鲜的外表不能代表全部:她丈夫曾是一名行政主厨(executive chef),最近却失业;夫妻俩本来一直能提前一个月支付房租和各项账单,但现在手头却有些吃紧;他们的汽车保险眼看就要到期了,却没钱续保。

后来,桑德拉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申请工薪日贷款(payday loan)。这个贷款的理念很简单:先通过贷款拿到现金,几周后发薪水时,再偿还贷款,支付手续费。这正是她所需要的服务。她用贷款续了汽车保险。到了下一个发薪日时,桑德拉就有能力还清这笔小额贷款,并支付50美元的手续费。

工薪日贷款顾问对桑德拉说:“你可以接着贷款。”于是桑德拉想到她还没有支付电费账单,便说:“你说的没错,我的确有这个需要。”

桑德拉就这样拉起了一条贷款链条。第二个月也不比第一个月轻松。她手头可以周转的钱变得更少了。因为需要支付手续费,所以她签下的贷款数额变得越来越大。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她不断去贷款,然后再用新的贷款来偿付之前的贷款。有的月份,她甚至连手续费都支付不起。

几次延期还款后,第一位借款商提出了贷款全额偿付的要求。桑德拉没有能力偿还,于是找到了另一家工薪日贷款商“急钱服务公司”,贷了一笔钱,以偿还第一位贷款商的贷款。就这样,她越陷越深。短短6个月时间,桑德拉就要同时为6笔不同的工薪日贷款支付滞纳金。2003年6月,桑德拉和她丈夫差点就被房东从他们居住了6年的公寓中驱逐出去。桑德拉写道:“我们就是在用一笔贷款偿还另一笔贷款,后来手续费涨到了每个月495~600美元,我们就只能支付手续费,再没有能力偿还本金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至少6个月时间。这些钱并不能让夫妻俩过上奢侈的生活。桑德拉说:“人们总觉得你是挥霍无度才去借钱的。”但她并没有用这些钱买衣服,而是在支付账单。一直以来,桑德拉都勤勤恳恳,在艰难的日子里努力管理着家庭的收支。

后来,桑德拉的支票开始被退回,汽车也被收回了。她提高了免税额度,这样就能有多一点的钱去支付账单,结果却欠下了数千美元的退缴税。最后,她破产了。在广播电台值班的时候,她总在休息时悄悄擦眼泪。

“我不是一个轻易掉眼泪的人。”桑德拉说。

调查数据显示,桑德拉的情况非常典型。2006年,全美共有23000多家工薪日贷款的分支机构,比全部麦当劳(12000家)和星巴克(差不多9000家)加在一起还要多。桑德拉延期偿付贷款、积压手续费的这类行为也十分常见。所有工薪日贷款的3/4都来自延期偿付,最终形成了每年高达35亿美元的手续费。

为什么那些缺钱的人会选择他们根本偿还不起的极端贷款类型?为什么他们一开始就放任自己走上这条不归路?这类问题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一场辩论,不是关于个人责任的重要性,就是关于商家如何不择手段地将低收入人群作为捕猎目标,随后引发出关于穷人目光短浅和财务知识教育必要性的讨论。支持消费者的一方会为工薪日贷款行业的存在而痛心疾首,他们认为这一行业掠夺成性,并敦促相关机构叫停这些贷款。还有一些人认为,如果真的有需求,如果真的能贷到款,无论利息多高,总比没有要好。我们讲桑德拉的例子,并不是因为我们想参与这场激烈的讨论,而是因为这种现实与稀缺有着重要关联。

问题不仅仅在于工薪日贷款。缺钱的人会想尽各种方法借钱,不仅限于工薪日贷款。他们通过迟还账单来“借钱”。在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中,6户人家中就有1户会在任意一年至少迟还一份账单。这种情况的极端表现就是重装费。一项研究发现,最贫穷家庭中有18%都曾有过电话停机的经历,10%曾在12个月内停水停电。因无法支付账单而被停机,之后为了重新开通电话服务而缴纳了40美元的费用,就像一开始为了在拿到薪水之前紧急周转而贷款,并为此缴纳40美元手续费一样。199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认为,在穷人的年收入中,近5%都用在了重装费、滞纳金等费用上。而我们估计,与当时相比,这一费用的比例现在早已出现了大幅提升。桑德拉·哈里斯也“借钱”了,一开始是通过减少扣缴税款,后来就演变成了迟交税款。世界各地的穷人都会借钱,通常都是向那些非正规的放贷机构借钱,而这些机构的贷款利息和工薪日贷款商的一样高,有时甚至更高。尽管如此,穷人们依旧要支付这一利息,且不只一次,而是持续性的支付,他们就这样踏上了滚雪球般的债务不归路。

借用(Borrowing)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时,就会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或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贫困人群。工作繁忙的人同样会借用时间,而借用时间的“利息”也同样高昂。为了尽快完成迫近截止日期的工作,他们会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就像工薪日贷款一样,账单迟早都会来,延迟的工作也迟早都要完成。而且,借用时间也要支付“费用”:将工作暂时放下,会增加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的时间。用挂号信邮寄纳税申报单,只消几分钟时间,但如果是最后一天,邮局门口就会排起长龙。因为截止日期即将到来,你没时间将手写的会议笔记输入计算机里。之后,你必须重新研究这份手写笔记,而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会议刚刚结束、头脑清晰时多出许多。就像工薪日贷款人一样,繁忙之人也会将他们的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一些本来今天要做的事情必须先放一放,因为你还有一些本应昨天完成的事情。多少工作会在最后完成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被延期?而且每次延期的原因都大同小异:下次准备着手做事时,你会发现时间并不比之前多。

借用与稀缺同时存在。

管窥与借用

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为何会产生借用行为?之所以去借用,是因为我们有了管窥心态。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也就是说,今天的稀缺将造就明天更大的稀缺。

以桑德拉为例。她第一份没有能力偿还的账单,最终产生了稀缺。之后,她有了管窥心态,一心想着当月如何才能收支相抵。在这种心态下,工薪日贷款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贷款的好处落在了“管子”之中,桑德拉看到贷款能帮助她渡过眼下这个月的难关。而贷款的成本,也就是还款和手续费,都落在了“管子”之外。贷款看似好像能为她纠结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管窥之见会令工薪日贷款显得尤为吸引人。我们进行的量化实验也支持同一观点。如果你问贷款人打算如何偿还债务,总能得到这样草率的答复:“没事,我一周之后就能领工资了。”如果你继续盘问:“到时你没有其他支出吗?”当事人就会怒火中烧:“你怎么还不明白?我这个月必须要付房租啊!”言外之意就是:“我正专注于现在需要做的事情。下个月的钱从哪里来,是一个抽象概念,之后再想办法也来得及。”这就像你要着急赶赴医院时,所有的重要目标都失去了意义一样,工薪日贷款所引起的长期财务问题,在当时看来也并不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工薪日贷款如此富有吸引力的原因——当人们用管窥心态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时,就会求助于工薪日贷款。而工薪日贷款最好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人们的燃眉之急。而这场大火迟早都要烧起来,以后很可能会摧毁更多东西。但是,工薪日贷款所导致的恶劣后果则往往会被人忽视。

这种现象并不仅局限于工薪日贷款或与金钱有关的问题。请想象你现在有一封邮件迟迟未回。当我们借下这笔时间债时,一直在专注于借债的好处:“现在我有其他工作要完成。”而没有停下来自我反省:“我之后从哪里找时间做这件事?”这么做并不是说我们无视于这种行为的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罢了。

关于我们管窥的事物,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隐喻:桑德拉今天缺钱,下个月照样会缺钱;日理万机的人这星期很忙,下星期依旧会很忙。处在稀缺状态下的人,不仅现在有这样的体验,一般之后也会持续生活于这一体验中。但人们还是会管窥他们当下的稀缺,就算你知道下个月会饿肚子,这种认识也不会像今天饿肚子的现状这样让你全神贯注。即刻到期的账单摆在眼前,会激发你的危机感,但两个月之后到期的账单则完全不会引起你的重视。就算你能细心地想到明天将要面对的稀缺,但也只能抽象地“知道”其存在,却无法切实地感知、体会。因此,明天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带宽负担——当下的一切会自动加载在你身上,但未来却不然。若想关注未来,则需要带宽,而稀缺已经占据了带宽中很大的一部分。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我们需要通过对资源的认知来估测未来的需求,需要利用执行控制力来抵御当下的诱惑。在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会让我们关注当下,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

我们已经了解了支持这一假设的相关数据。请回忆第1章中有关截止日期的研究:一组学生有3周时间来完成任务,而另一组学生每周都要面临一个截止日期。最后的结果是,第二组学生的表现更佳。我们将这一优势归因于专注红利。但第一组学生也要面对截止日期,只不过是在3周之后,而不是每周一次。我们从中了解到,3周之后的截止日期并不能给人以紧迫感。事实上,在实验开始时,每周一次的截止日期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压力重重。但我们可以猜测之后发生的事情:只有截止日期即将到来时,这个日期的重要性才能得以体现。在此之前,它只不过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已,无法激起学生们的稀缺心态。对于那些面对一周一次截止日期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3次稀缺心态;而对于在3周时间结束时才面对截止日期的学生来说,仅会产生一次稀缺心态。我们所有人对此都不陌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截止日期即将到来时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会出现大幅提升的原因。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管窥之见,就会造成针对借用的偏见。只有最迫近的稀缺才能进入“管子”视野,也正是因此,工薪日贷款才显得尤为富有吸引力。

当然,贷款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如果你下周会拥有更多的时间,那么现在将手头上的其他事情放一放,以尽快完成当务之急,也是明智的做法。在面临被房东驱逐的情况时,如果马上就能领到工资,那么借钱交房租也是可行的。

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你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而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借用就会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当面临稀缺状况时,我们的借用,从长期来看通常是不合理的。

《家庭问答》的启示

这一关于借用的解释,与寻常的说法有所不同。若想说明穷人为什么会过度借贷,其实并不需要在财务教育、掠夺成性的贪婪借款商或自我放纵等方面找原因。若想解释忙碌之人为什么会将事情一拖再拖,一直落后于工作进度,也不需要在自控能力弱、理解能力低或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找原因。借用,不过是管窥心态所引发的后果而已。为了对这一理论进行测试,我们又用上了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在实验室中建立人造稀缺。

这一次,我们将目标瞄准了美国一档电视游戏节目《家庭问答》(Family Feud)。我们的同事阿努伊·沙阿是这档节目的忠实粉丝。(对于当时还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阿努伊来说,时间异常宝贵,而他竟然会有看电视的爱好,实在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家庭问答》的选手要说出哪些东西属于特定的物品类别,比如“如果芭比娃娃急需用钱,就会将这件东西拍卖”等。节目播出前,节目组会随机挑选100位美国人,让他们看这些分类,并给出自己心中的最佳答案。选手要猜出最为普遍的答案,答案越是为人所熟知,就越能拿到更高的分数。答案“芭比娃娃的梦想汽车”能获得35分,因为在100个人中,35个人给出了这个答案;答案“芭比娃娃的朋友‘肯’”能获得21分。

许多竞猜类节目都会问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若想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却需要挑战者掌握深奥的知识。因此,看节目的观众总会忍不住猜想:这些选手是不是以阅读年鉴为乐?相比之下,《家庭问答》提出的问题完全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而且非常引人入胜,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更为人所熟知的答案。这个节目将真理变得更加民主化,我们不妨称之为第一部后现代电视节目。

阿努伊意识到,《家庭问答》的参赛选手会体验到稀缺: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出答案,这样一来,用来思考的时间就会变得非常少。普通的知识竞赛需要选手在记忆中搜寻答案,要么知道,要么不知道;而在《家庭问答》中,回答问题需要完全不同、更富创意的方法。当问题是“给出芭比娃娃能出售的物品名称”时,就要在脑海中分类整理各种不同的答案。你可能会想到与芭比娃娃有关的东西,想一想这些东西是否能出售;你也可能会想到人们一般会出售的物品,想一想芭比娃娃是否拥有这些物品。每一种思路都会得出不同答案,可能是“肯”,也可能是“汽车”。这些答案纯属猜测,每个答案的普及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时间上的压力,意味着选手没有办法拥有太多思路,而分析每个可能答案的时间就变得更少了。忙碌之人用几天或几个小时为单位来衡量稀缺,而《家庭问答》中的选手则以几秒钟为单位:选手没有时间思考要先做哪项工作,而必须迅速地决定如何给出他们认为最普遍的答案。

我们招募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些本科生,在受控环境下玩起了《家庭问答》游戏。参与者在固定时间内进行几轮游戏,而分配给他们的时间决定了他们的“财富”:“富人”时间多,“穷人”时间少。每一轮都有一个新问题。在几轮游戏结束后,他们得到的总分会被兑换成美元作为奖励。

在将实验对象分为“贫、富”两组之后,我们在游戏中加入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元素:给他们一个选择,可以借时间,但需要支付利息。如果参与者选择在一轮游戏中增加一秒钟时间,就会在总时间中减去两秒钟。我们也会给他们“存储时间”的机会:如果他们提早完成了一轮游戏,剩余时间就可以被存入总时间内。

“穷人”十分专注。他们每一秒钟都会比“富人”更有成效,他们猜测的次数更多,赚得的分数也更高。尤其是到了后面几轮,时间快要用完的时候,“穷人”平均每秒钟的猜测次数比“富人”多出了50%,每次猜测也能获得更高的分数。如果“富人”能像“穷人”一样专注,他们就能赚取多得多的分数。我们给了“富人”3倍的秒数,他们完全可以玩3倍的轮数,赚3倍的分数。但事实上,他们的分数只是“穷人”的1.5倍。后来经分析证实,我们所有能想到的其他原因都无法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包括“富人”因为玩的时间长而觉得无聊以及最佳猜测出现在刚开始玩的时候等。

“穷人”之所以更富成效,是因为他们拥有管窥心态。所以,他们比“富人”借用的更多。虽然利息很高,但从管窥心态来看,他们会觉得贷款极富吸引力,其吸引力要比普通眼光看起来大得多。因此,“穷人”常常会采取借用手段,为当下寻求帮助。但最终,他们会反受其害。这就是管窥心态的负面作用。为了证明这一负面作用,我们在新一轮实验中取消了借用功能——玩家只能竭尽所能地玩好当前的一轮游戏,之后再继续下一轮。结果,穷人比上次能借用秒数的时候多赚到了60%的分数,而“富人”的得分则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在这一实验的另一个版本中,我们重建了与桑德拉的体验非常类似的工薪日贷款陷阱。《家庭问答》中的“穷人”就像工薪日借贷人一样,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欠下的时间债从下一轮开始偿还,使得下一轮游戏的时间比这一轮要稍短一些。就这样,每轮游戏的时间越缩越短,玩家们越发感觉到了借用更多秒数的需要。从游戏之初就开始借用的“穷人”,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因为时间紧迫,他们来不及给出什么高明的答案,于是就只能去借用更多的时间。而且,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偿还之前借用的时间和利息。与之前一样,在拥有借用能力时,“穷人”的成绩会差许多,根本无法与没有借用能力时的成绩相提并论;而“富人”在借与不借时的发挥都不会受影响。

这一研究显示的是稀缺状态下成败之间的紧密联系。《家庭问答》的参赛选手在成效最高、精神最投入、感觉最需要更多时间时,会借用最多的时间。从某个角度讲,他们的借用行为没有错,因为他们之后有能力去偿还现在多出来的时间;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他们的借用行为却是错误的,因为偿还借用时间的同时,他们还需要偿还利息。他们用管窥心态注意到的利益,是现在真的需要那多出来的几秒钟时间,所以借用是正确的。他们的错误在于忽略了“管子”视野之外的事物——现在多用几秒钟,会让我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值得注意的是,“穷人”和“富人”在非常有成效和感觉时间紧迫时,都会采取借用手段。只不过因为“穷人”拥有的秒数少,所以会比“富人”更加频繁地借用罢了。

为什么“穷人”会更加频繁地借用呢?这是由于管窥心态使然,还是有其他影响因素?也许时间压力会导致人们在恐慌之下采取借用手段。毕竟,没人会每天都面临15秒钟内给出答案的紧张状况。我们在其他一些环境中对这些结论进行了复制。在第1章中讲到的《愤怒的蓝莓》游戏中,我们也赋予了实验对象借用的能力。我们发现,“蓝莓穷光蛋”们虽然没有时间压力,但也借用了更多蓝莓,并因而反受其害。不过,专注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每次射击所用时间更长的人,借用的可能性更高。越是投入,借用的越多。我们在许多类似的游戏中都尝试过这种实验,得到的结果都一样:无论稀缺以什么形式呈现,都会导致借用。

抑或,我们的结论源于普遍的短视。举例来说,研究人员发现,人们会就“此时此刻”怀有偏见,并将这种现象称为“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或“现时偏见”。我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坚持储蓄、去健身房锻炼、提早报税存在难度的原因。现时偏见也会引起借用。穷人之所以会借用,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更强的现时偏见。事实上,有人曾利用这一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借贷行为。在我们进行的研究中,实验对象是被随机分配成“穷人”的,他们与实验中“富人”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掷硬币时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研究中的贫富两组应该表现出同等的现时偏见。事实上,若想在贫富两组的个体差异层面对短视思维进行分析,无论是分析现时偏见还是其他因素,都需要对稀缺如何在当下的环境中导致借用这个问题进行解释。而在这个环境中,“穷人”与“富人”是随机分配的,彼此之间并无实质性的差异。

现时偏见(present bias)我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利益。

这些研究也支持了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更普遍的假设:穷人之所以会产生借用行为,是因为贫穷本身造成的。所以,我们不必在短视、财务知识缺乏等因素上寻找解释。掠夺成性的贷款商无疑在这类借贷上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问题的根源。想要借钱的强烈冲动与对滚雪球般高利率恶性循环式贷款的需求,是管窥心态的直接后果。

稀缺致使我们借用,并且让我们在稀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忽视未来

请想象一项工作的截止日期马上就要到了。在反复思考了几周之后,仿佛一瞬间,这份报告就得交了。交稿日期就是第二天,而你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你施展开浑身解数,通宵工作,但就是有几本参考书目找不到——至少第二天到来之前是找不到了。于是,你只好破罐破摔地将报告交给了老板,暗自祈祷不要露出马脚。随后的一周,就在你准备出差之前的几个小时,你收到了老板的邮件:“报告里缺少参考书目。我立刻就要!”上周匆忙中的权宜之计像回旋镖一样,在最不恰当的时刻飞回了你的手中。与借用一样,这类行为从“管”中窥视时会非常吸引人,但从“管”外来看,却很有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式的后果,将你拉进稀缺的泥潭。

两位组织研究专家用钢丝制造商的故事来说明了这一点。

机器的运行时间非常重要,公司鼓励维修工程师对故障尽快采取措施。尽管如此,总体业绩还是没有得到提高。后来,公司改变了以人为单位的做法,开始以机器为单位进行日常工作的记录和分析,才意识到问题出在了哪里。工程师会在匆忙中随便修理,然后就赶赴下一台机器。每次机器故障都至少要维修3次才行。

从某种角度讲,公司要求维修工程师迅速解决问题,而维修工程师的做法完全满足了这一要求。你可能会认为,管理层犯下了一个经典错误——用组织研究专家的话说,管理层就是在“幻想种瓜得豆”。他们对速度提出要求,但又同时要求质量。这并非是一个对员工激励不足的问题。案例中的员工,就算自己是老板,也会同样在匆忙间解决问题。在“管子”视野中,匆忙维修是他们需要做的事情,而偷工减料就是完美的解决办法,至于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就只有到以后再考虑了。与高息贷款一样,从“管子”视野中看出去,匆忙维修的解决办法非常具有吸引力。这种办法会对未来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却能为现在节省一些资源。而到了未来,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会变得更多,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会变得更多,需要我们支付的账单会变得更多。匆忙修补与借用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在当下不能投入足够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缺钱的人也会将短期解决办法匆忙地拼凑在一起。你需要一台洗碗机,可是手头的钱不够?那就买最便宜的一款好了。便宜当然没好货,但这就是“管子”视野之外的问题了。遇到轮胎漏气的情况时,你可能会找家便宜的汽车维修站随便补补,而不是换一个新胎。你知道补过的轮胎肯定没有新的那样安全、耐用,而补胎的做法也并不明智。但眼下从“管子”视野中看出去,补胎更省钱省事。就像能为眼下节省出时间的权宜之计一样,所有这类权宜之计都能为眼下省出一些钱。随着补丁越积越多,那些工程师、报告者、穷人们的长期成本也会变得越来越高。

史蒂芬·柯维(Steven Covey)认为,将任务根据重要性和紧迫度进行分类,可以有所助益。他认为,繁忙之人会将时间用在既紧急又重要的事务上,这就是在截止日期前埋头赶工的意思。当我们为了紧急而重要的事务辛勤工作时,工作成效就会突飞猛进。我们称之为专注红利。

同时柯维也认为,繁忙之人此时会容易忽略那些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务,即那些永远都能往后推的事情。就这样,我们一推再推。从办公室和家中的整洁程度,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当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时,办公室和家里就会变得凌乱不堪。总有一些事情比整理东西紧迫,而整理东西这件事情则永远不会紧急到火烧眉毛的程度。

我们并不是有意选择生活在一片狼藉之中,而是在我们忙于处理紧急事务时,周围的一切就这样凌乱了起来。乱七八糟的家庭或办公环境是一系列小选择的结果,而这些选择绝大多数是被动的、容易的,是不为我们所留意的。比如,你急着去赶赴一场会议,于是就将一摞信件随手放在了另一摞文件上面;为了接电话,你随手将看到一半的书扔在了沙发上。诸如此类的许多小事,最终造就了你乱七八糟的环境。虽然这不是什么紧要的事情,但却十分重要。在凌乱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你一定不会很开心,而你的工作效率也一定不会很高。

将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搁置一旁,与借用无异。你通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为今天赚得了时间,但却增加了未来的成本,因为你早晚要借用其他时间(很可能是更多时间)来处理这件事。与此同时,你也许会因为没有做这件事情而付出成本,或损失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收益。办公环境混乱,一定会令你的工作效率有所下降。你会花上许多时间,去寻找压在信件下面的那摞文件。每天,你都会给未来增加一点成本。这些成本永远不会大到将此事升级为紧急要务的程度,永远不会像截止日期那样奏效。被你忽略的办公室环境,会像小刀一样,一刀接一刀,让你遍体鳞伤,流血不止。

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比如整理办公室、做结肠镜检查、写遗嘱等,这些都是很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成本是立即显现的,用管窥心态来看的确十分高昂,而且这些事情可以轻松地往后推,其好处都落在了“管子”的视野之外。于是,人们会等到所有紧急事务都处理完毕后才会做这些事。就算现在做这些事情能为今后带来很大的好处,人们也常常不愿意在现在就付出这些小小的努力。

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务搁置,这种倾向不仅有关于时间,也有关于金钱。印度的拾荒者在城中四处寻找可以出售、重新利用的旧衣服和旧布条。可以想见,这份工作的收入很低——拾荒者一般每天的人均收入还不到1美元。同时,这也是一份低投入的工作,除了劳动力之外,唯一的设备就是一辆售价为30美元的手推车。而大部分拾荒者都没有自己的手推车,他们每个月只能花5~10美元去租赁手推车。许多拾荒者都希望能省下钱来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手推车,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在手推车上投资,对于拾荒者来说,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就像整理办公室可以给今后带来好处一样,这种事情总是可以再等一等。讽刺的是,如果拾荒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推车,租赁手推车的日常支出就会被节省下来,也就意味着他不用那么艰难地去应对其他紧急的费用问题。而办公室整理也一样,如果将办公室整理干净,你就能省出时间,用不着凡事都那么匆忙。(也就有了更多整理办公室的时间。)手推车的案例,是贫穷问题研究专家经常谈及的例子之一:就算购买手推车的回报很高,但最需要这些回报的穷人却总是没有能力攒钱购买,而这一现象是贫乏的财务知识或技能所无法解释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理论似曾相识,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曾经在政治讨论中听到过类似的言论。在政府的工作中,工作人员经常会为了处理紧急事务而牺牲重要事务;在几十年的财政紧缩过程中,政府常常会削减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举例来说,桥梁维修是一项事关重大的投资。而在预算紧张,需要进行经费裁减时,政府总会将桥梁维修暂时搁置。这是因为桥梁的老化问题很重要,但并不紧急。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200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约有1/4的郊外桥梁和1/3的城市桥梁存在缺陷。

无力规划

所有这些不同行为都有着同样的明显特征:短视。这就引出了管窥心态最基本的含义: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当然,研究也显示,规划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而稀缺则令这一问题变得更为严峻。

某一天你可能感觉还不错,于是就看了看日历,花了点时间计划了一下当天需要做的事情,可能还想了想整个星期需要完成的事项。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项心知肚明,可以让你从心理上有所准备,对富有挑战性的对话有所预期,还可以自我提醒一些有关事务的细节,不至于开会时跟不上进度。而相较之下,如果这一天你特别忙,就会不假思索地直接投入工作。你不会退后一步,思量一下一整天的安排;你不会清楚与会人员都有哪些,会议会讲什么内容。这不仅仅是由时间紧迫所引起的。你可能会有一点时间投入工作,但心思却全都放在了那些需要你完成的事务上,以至于你的视野开始变得模糊。你已经没有能力考虑几次会议之后的事情了。

退后一步讲,从当下脱离出来向前看,你需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和一定的认知资源。你需要考虑下个月到期的账单、其他可能的收入来源和有可能接手的新任务,所有这些都需要你的认知能力拥有一定的余闲。当大脑专注于当下的稀缺时,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因管窥负担的存在而丧失。

我们是否也能在《家庭问答》游戏中对此进行重建?与以往一样,实验对象要玩几轮游戏。同样,一部分是“富人”(每一轮都有许多秒钟时间),另一部分是“穷人”(每一轮只有几秒钟时间)。但这次,我们为实验对象提供了“向前看”的选项,即为接下来的游戏做准备的机会:其中一半的人会看到下一轮问题的预览,他们可以在思考当前问题的同时,去思考下一个问题;他们也可以在看到问题后,决定是节约时间还是借用时间,因为他们可以考虑自己在下一个问题上会花更少的时间还是更多的时间。

预览的确会有所帮助。说得更准确些,是会对“富人”有所帮助。他们向前看,利用提前给出的信息,获得了更多的分数。而“穷人”就算在有预览的情况下,也不会表现得更好——他们太过专注于当前进行的这轮游戏,无法投入向前看所需要的心智资源。可见,稀缺会令“穷人”拘泥于当下,以致他们不能从未来的信息中获益。

许多形式的管窥负担都拥有相同的内在逻辑。稀缺所引发的行为会令我们产生短视现象:在忙碌不堪时,我们会忽略在外用餐可能给自己将来造成的健康负担;当手头缺钱时,我们想不到将来偿还工薪日贷款的难度;在截止日期到来之前忙着赶工时,我们不会想到保持办公室整洁能给自己将来的工作带来好处。当然,例外总会存在,总有一些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会萦绕于我们心头。你心里可能会一直惦记着一年之后将要举办的婚礼,而忘记了当天的会议。这就是人类心灵的有趣之处。但总的来说,稀缺问题会给当下的我们带来压力。明天,我们可能依然贫穷(无论是时间上还是金钱上),但那是明天的问题,可以留到明天再去解决。俘获我们的稀缺,就存在于当下,它所产生的管窥负担,令我们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

从这个角度讲,短视并非个人问题,管窥也并非由个人性格所导致。毕竟,如果我们说桑德拉是短视之人,也是不妥当的——她从“领先”项目中脱颖而出,还是大学里的年度优秀员工,同时也是“领先”项目的理事会成员。同样,我们也不能说那些日理万机的人是短视的——参与我们实验室研究的学生们,不可能带着短视的大脑考进普林斯顿大学;许多借用时间的繁忙人士,都在竞争激烈的职业发展上投入了多年的努力,也对如何力争上游进行了精心的规划。事实上,从个人性格上讲,这些人远非短视,而是在稀缺环境下,都表现出了短视的行为。

可见,管窥心态会限制每一个人的视野。